02.28 這個湛江人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被捕後慷慨就義,年僅21歲

說起“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知道的人很多。這是指1911年4月的廣州起義中犧牲的烈士,是由孫中山領導的反清鬥爭中最重要的一次武裝起義。戰鬥異常激烈,犧牲者達100多人,後來被收殮的烈士遺骸有72具,集中合葬於廣州黃花崗,在歷史上被稱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孫中山對這次起義評價很高:“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本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如此重要的戰鬥,使得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聞名天下,名垂青史。但很多人不知道,在七十二烈士中,有一位湛江人,他就是龐雄,原籍為吳川上蒙村(今屬湛江市坡頭區)。七十二烈士的墓園“烈士就義表”石碑,刻著其姓名、生平和就義經過。吳川人龐雄,年僅21歲,職業軍人,攻督署後,至四月初一英勇就義。

這個湛江人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被捕後慷慨就義,年僅21歲

龐雄留下的唯一遺像

龐雄是湛江最早的同盟會會員之一,用鮮血和生命喚醒民眾,換來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滿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功昭日月。

1890年龐雄出生於一個破落的封建地主家庭,小時候聰明伶俐,博聞強記,讀書成績很好,尤其寫得一手好字,受到鄉親們的讚賞。

16歲時,龐雄父親去世,家裡一下子貧困了,他曾輟學當過工人、店員。在工作之餘,龐雄還非常關心國家大事,對清廷腐敗無能,對外喪權辱國,對內專制殘酷,感到十分不滿。

懷著救國救民的雄心,龐雄決定參軍,19歲應募入伍,在廣東新軍當炮兵,“昕夕操練,不辭勞瘁”,不久,他被提升為下級軍官。在軍中,他接近革命黨人,閱讀革命書報,擁護孫中山的共和思想,於1909年冬,加入同盟會。

1910年,龐雄參加廣州新軍起義,英勇殺敵,失敗後,他為了躲避清廷追捕,潛走香港,後又東渡日本。經過南洋各地時,龐雄寫文稿宣傳革命,在華僑中發展組織。

後來龐雄回國,本來他計劃在吳川梅菉開藥店作掩護,建立高雷廉瓊聯絡機關,因為資金不足未實施。同年11月,他再赴日本,在日本進行革命活動,為籌集革命經費,日夜奔勞。

這個湛江人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被捕後慷慨就義,年僅21歲

上蒙村龐雄紀念館中的烈士簡介

1911年初,革命黨人黃興遵照孫中山指示,密謀策劃廣州起義。龐雄回到香港,協助黃興做起義準備工作,負責統籌部秘書。因革命黨人大多是外省人,不懂粵語,龐雄就當翻譯。農曆三月,龐雄到了廣州,馬上投入緊張的前期起義工作。

1911年農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起義爆發。龐雄本是文書及翻譯,不用參戰,但他救國救民心切,主動請纓,加入先鋒隊,隨敢死隊員攻打兩廣督署,勇不可擋。他左肋受傷,不下火線,越戰越勇,擊斃清兵數名,因彈盡無援,起義失敗。

四月初一,龐雄不幸被捕,清水師提督李準看他是個人才,企圖誘其投降,被龐雄義正言辭當場痛罵一頓。審訊中,他堅貞不屈,大義凜然,厲聲怒斥清吏,“吾視死如歸,立志已久,只恨一死未足以盡責!”

臨刑前,龐雄坦然無懼,慷慨就義。1928年,國民政府追認龐雄為陸軍團長。

這個湛江人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被捕後慷慨就義,年僅21歲

位於湛江市坡頭區上蒙村的龐雄烈士紀念館

龐雄殉難時,年僅21歲,未婚,由於他在外鄉多年,家鄉也沒留什麼遺物,照片也沒有一張。後來,上海古籍出版社在清宮檔案中發現龐雄照片,並出版在《中國曆代人物圖像集》中,這才成為了龐雄唯一的照片。

我們近日來到坡頭區的上蒙村,看到“龐雄烈士紀念館”中,掛著這張遺像,供後人參觀景仰。我們也看到,雖然龐雄為推翻滿清做出了重要貢獻,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但在民間卻知名度很小,甚至很多湛江人都不知道這位英雄,實在遺憾。

而上蒙村的這座紀念館也比較簡陋,是由村裡的舊祠堂改造而成,據說正在申請區文物保護單位,還未最終批下來。我們希望有關部門能重視“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唯一湛江人——龐雄的紀念館,將其改建擴建,成為當地的人文景點,為湛江增光添彩。(本文獲湛江民間歷史學家駱國和老師原創授權)

這個湛江人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被捕後慷慨就義,年僅21歲

破舊的紀念館是村裡的舊祠堂

民俗歷史,風土人情,美食特產,歡迎關注“湛江縱橫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