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俗语“此地无银三百两”,还有下一句更有意思,人们却不常提

“此地无银三百两”还有后半句,很多人不知道,但却更有意思

在中国古代有不少有意思的谚语,他们是古人智慧的宝库,只有经受得住时间的考核,这些谚语才能被保留下来,成为后世人行事的依据。虽然说老人们说的话并不是那么的悦耳,但是细细聆听总不至于坏到哪里去。

俗语“此地无银三百两”,还有下一句更有意思,人们却不常提

今天小编要讲的就是一句很出名的古代谚语。这句常常被用在那些做出掩耳盗铃人的身上,他们明明是说了谎,却是自己遮蔽住双眼,以为别人也会都看不到。不过,大多数人熟悉的多半是前半句,后半句很多人就不知道了,前半句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其实,后半句也很有意义,只有知道后半句,才是真正了解这个谚语的来历,因为这个俗语最有意思的就是后半句。今天小编就要介绍一下后半句以及整句谚语的来历。另一句是隔壁王二不曾偷

俗语“此地无银三百两”,还有下一句更有意思,人们却不常提

说起来,古代很多谚语都是伴随着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他们或许是古代地方某个人的真实故事,又或者是人们虚构出来的人物。今天这个故事在民间也是传播的很广。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张三,张三是个勤俭持家的人,在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他存下了三百两,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所以他怎么想都觉得放家里不安全,而那时候自然不存在银行这种东西,所以他冥思苦想一个藏钱点。

俗语“此地无银三百两”,还有下一句更有意思,人们却不常提

最后,他决定将钱埋在家后,其实,这本来已经是没有什么缺陷了,毕竟就算偷东西的贼,也不可能翻开地皮去偷窃。但是张三却是多此一举,他想自己还需要再加固一番,不然心里不安心,所以他立上牌子写了开头说的那句话。

这时候,只要有人看到,自然就知道里面有钱了,张三却是放心了,手一拍回房间睡觉。隔壁的王二却是目睹了邻居的作为,并且看到他立牌子之后更是差点笑出来,一天乘着夜色,王二潜入了他家院子。

俗语“此地无银三百两”,还有下一句更有意思,人们却不常提

王二一番苦挖之后,终于挖出了银子,正在他打算带上银子走人时,王二却是突然担心了起来,他想万一张三怀疑自己怎么办,到时候官府找上来可不是什么好事情.想了一番之后,王二也做起了蠢事,他将谚语的后半句写了上去.

这时候,王二也成了自己所嘲笑的那个人,他自己以为聪明,看张三的作为觉得愚蠢至极,但是轮到自己去做的时候,却也是糊涂至极做出蠢事.不过,张三看了之后,不知道他会怎么想.是怀疑王二呢?还是打消了对他的怀疑.

俗语“此地无银三百两”,还有下一句更有意思,人们却不常提

​以张三写上第一句的逻辑,或许他还真的心里一番嘀咕,最后放弃了对邻居的怀疑,这时候来另一个有点脑子的人,想必就可以抓出真凶.到时候,王二可就难办了.

不过,如果换一种思路想,王二可能因为后半句话反而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一方面,人们加重了对他的怀疑,另一方面,有些聪明人不免想,怎么会有人自己暴露自己,会不会是旁人栽赃到王二身上?这也是这个俗语最有意思的地方,说不清,道不明,矛盾双方相互转换!

在小编看来,这个故事的关键点就在于第二句,没有第二句的衬托,无法表现出这种行为的愚蠢和荒诞.如果换一个老实人,大概会提醒张三话的漏洞,并且帮着他去掉这句蠢话,不过,张三遇到了王二,也幸亏遇到了王二这样的蠢贼.

俗语“此地无银三百两”,还有下一句更有意思,人们却不常提

如果你是王二,看出邻居的愚笨行为之后,你又会如何作为,是提醒对方错误所在,还是少管闲事,又或者和王二一样去挖开钱财.其实面对金钱时,很少有人可以把持住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