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山西梆子在涿鹿之五:长疃村业余剧团

清代末期,山西梆子在长疃已经十分盛行,村子虽没有剧团,但爱戏、懂戏、会戏的人很多,他们或到其他戏班走穴,或在村里组织三五艺人自娱自乐。民国十年(1921年),由岳生金、徐美亭等人发起成立长疃业余剧团。戏班设在村三官庙禅房,行头由商户和村民捐资购置。主要演员有岳生金(小旦)、徐美亭(武生)、贾XX(花脸)等,演出剧目有《碧游宫》《五月图》《五雷阵》及《姚期招亲》等。

山西梆子在涿鹿之五:长疃村业余剧团
山西梆子在涿鹿之五:长疃村业余剧团

1939年,剧团聘请宣化县赵川镇李家堡的郑万禄(艺名羊倌红)教戏,主要演员有胥录(须生)、刘润(须生)、霍万(花脸)、崔湖(青衣)、尚可君(丑行)、徐生德(花脸)、李明亮(青衣),鼓师刘世杰,琴师董祥,二弦崔河,三弦唐成银。主要剧目有《斩黄袍》《黄逼宫》《贺后骂殿》《回荆州》《打金枝》《空城计》《让成都》《下南唐》和《锁五龙》等。解放战争到建国初期,剧团改由村公所管理,人员逐渐增加,分工更加专业。

1948年,聘请张垣晋剧名家,溪源村的霍成义(艺名六六旦)担任教师,除一些保留剧目,排演了许多新剧目。这个时期的主要演员有李全祥(须生)、侯雄(须生兼演二花脸)、冯世瑞(花脸)、李明亮(青衣)、张林(刀马旦)王杰(丑行)、刘唐(二花脸)、宋凯(须生)、徐文莲(须生)、徐庆吉(小旦)、刘万明(彩旦)、李金龙(红生),鼓师刘世杰,琴师董祥,舞台总监张光。主要剧目有《天河配》《小过山》《劈殿》《金沙滩》《三疑计》《采桑》《双官诰》《金水桥》和《走山》等。解放后,部分女演员加入剧团,配合妇女翻身解放和新《婚姻法》的宣传,排演《小女婿》《茶瓶计》《送肥记》等现代戏。此时戏班不仅节假日在村里演出,还经常应邀到邻村演出。

山西梆子在涿鹿之五:长疃村业余剧团

1956年后,长疃业余剧团进入鼎盛时期,一批年轻人脱颖而出,同时又有崔振元等4名文艺骨干从涿鹿公社文工团回来,使剧团如虎添翼。剧团聘请万全县李树文(花脸)、周少英(武生)两位艺人教戏,主要演员有王生梅(青衣)、方秀萍(小旦、小生)、陈桂莲(青衣)、崔振元(须生)、徐文莲(花脸)、郭启(二花脸)、宋有库(须生)、宋来宝(架子花)、李全兴(武生)、徐国芳(小旦)、武玉梅(老旦)、白尚魁(花脸)、韩宝巨(须生)。主要剧目有《狸猫换太子》《六月雪》《打金枝》《乾坤带》《秦香莲》《算粮登殿》《辕门斩子》《失空斩》《二进宫》《错中错》《三拜花堂》《金沙滩》《打龙袍》《天斩图》《蝴蝶杯》等。鼓师刘万明,琴师王生祥、石宝山,团长张庆龙,团长助理岳胜山。为满足剧目的需求,戏班又添置乐器、戏装等。此时,戏班的活动已经不仅仅限于村里,农闲、公社开会时也要演出几场,演出水平之高轰动十里八乡,甚至邻近宣化县的人也背上干粮翻过黄阳山前来看戏。1966年传统戏被禁演后,村里成立京剧演出队。霍欣熙担任导演,主要演员有徐世忠、李宝兴、王秀清、方秀荣、李玉喜、王志华、徐文花等,司鼓宋有宝,京胡冯玉虎,月琴霍欣明,主要剧目有《沙家浜》《红灯记》,京剧演出队活动不到一年便解散。

山西梆子在涿鹿之五:长疃村业余剧团

1973年后,长疃业余剧团开始移植样板戏,恢复晋剧演出。主要演员有徐国芳、胥福莲、石桂平、崔秀山、李宝兴、徐文莲、周仲明、李玉喜等。鼓师刘万福,琴师徐国明、徐建春,二弦冯玉虎,三弦张国富,团长岳胜山。演出剧目有《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1978年恢复传统戏演出后,剧团又购置部分戏装、道具,先后聘请县剧团崔德财、董长元、席振德、张光明、李振华等老师,大队还组织部分骨干到张家口地区青年晋剧团观摩学习,使剧团的演出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个时期的主要演员有石桂平、崔秀山、徐秀兰、徐国芳、方洪煜、徐文莲、宋有库、宋有宝等。鼓师刘万福,琴师徐国明,团长岳胜山。演出剧目有《逼上梁山》《十五贯》《打金枝》《无倿府》《六月雪》《刘公案》《狐狸缘》《樊梨花归唐》《金水桥》《穆柯寨》等。1987年后,戏曲逐步受到冷落,活跃近百年的长疃业余剧团退出历史舞台。

山西梆子在涿鹿之五:长疃村业余剧团山西梆子在涿鹿之五:长疃村业余剧团
山西梆子在涿鹿之五:长疃村业余剧团山西梆子在涿鹿之五:长疃村业余剧团
山西梆子在涿鹿之五:长疃村业余剧团山西梆子在涿鹿之五:长疃村业余剧团
山西梆子在涿鹿之五:长疃村业余剧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