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3 蒙古民族最悠久的部落---巴爾虎(布里亞特)部落

巴爾虎部是蒙古民族最悠久的部落,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已有1300多年。如果從撥野古(“巴爾虎”一詞古代漢譯名)在公元前3世紀參加了以丁零為核心的部落聯盟算起,巴爾虎蒙古族已有2300多年曆史了。現在的巴爾虎蒙古部落分成三大部分跨東北亞三國而居,分別是中國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巴爾虎三旗、俄羅斯聯邦布里亞特共和國和蒙古國的東方省。

一、悠久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

據考證,巴爾虎部族名稱來源於其遊牧地區名稱,也就是他們最早駐牧的貝加爾湖以東巴爾古津河。據《多桑蒙古史》記載:“(巴爾忽部落)在拜哈勒湖(貝加爾湖)之東,因有巴爾忽真水(巴爾古津河)注入此湖,故以其地名。”在蒙古語裡,巴爾虎和巴爾古津都被稱作“巴爾忽”。因此,巴爾虎部落名稱由來最早應該是以所在駐牧地區名稱而來的。

在巴爾虎,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在遠古時期,有一個名叫巴爾虎岱巴特爾的獵人,他在森林茂密、野獸出沒的貝加爾湖畔過著狩獵生活。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他像往常一樣沿著貝加爾湖畔去打獵,卻意外的發現澄澈的湖水中有7個美麗的女子在洗澡,她們的衣裳就放在湖岸的一塊石頭上。巴爾虎岱巴特爾趁她們盡情戲水的時候,悄悄拿起一套衣裳藏了起來。絕色少女們洗完澡穿上了各自的衣裳,立刻變成了雪白的天鵝飛向天際。最小的少女眼看著姐姐們都飛上了天空,焦急的流下了眼淚,丟了衣裳的她沒辦法變回原來的樣子了,巴爾虎岱巴特爾走出來安慰她,並把她帶回叢林深處的家中,後來,美麗少女就成了巴爾虎岱巴特爾的妻子,日子過的十分美滿。他們生育了11個男孩,其中有一個孩子叫布里亞特。因此,巴爾虎人是巴爾虎岱巴特爾與白天鵝變成的妻子的後代這個優美的傳說一直保留在巴爾虎人和他們的近親布里亞特人的記憶中世代相傳,同時巴爾虎與布里亞特是兄弟部落也為草原人們所傳頌。

巴爾虎部落具有悠久的歷史。據范文瀾先生《中國通史簡編》記述:公元前3世紀時,拔野古(“巴爾虎”一詞古代漢譯名)等15部組成丁零部落,活動與北海(貝加爾湖)地區。中國古籍上關於丁零部落的記載,最早見於《史記》,《漢書》和《後漢書》有時把它也寫作“丁靈”。丁零在公元前3世紀前後與匈奴同時興起,遊牧於北海(貝加爾湖)一帶,在匈奴以北,是中國古代北方最邊緣的一個遊牧部族。匈奴日益壯大後,在先後征服四鄰很多氏族部落的同時,曾向北征服丁零,並將丁零族遊牧的北海作為流放俘虜的地方,西漢的使臣郭吉、蘇武都曾被流放到這裡。值得一提的是,被匈奴流放的蘇武不僅演繹了一段《蘇武牧羊》的故事,他放牧的牛羊還時不時被丁零部落裡懶惰的牧民偷了去吃掉(《漢書.蘇武傳》“丁零盜武牛羊”)。

蒙古民族最悠久的部落---巴爾虎(布里亞特)部落

公元2世紀初,匈奴國家瓦解後,拓跋鮮卑興起並建立北魏王朝。部分丁零人隨北魏內遷中原,而留在草原的巴爾虎等部因“乘高車,逐水草”而被稱作“高車丁零”,後簡稱“高車”。高車部落在大自然的薰陶下,面對一望無垠的草原,他們性格開朗好引長歌,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

大約從北朝末年起,隨著高車經濟的緩慢恢復和發展,高車諸部各氏族間的聯繫加強了,同時從那時起,高車也被稱為“鐵勒”。現在保存下來的隋唐時期的史籍一直沿用“鐵勒”這個稱謂。需要說明的是,鐵勒的一支敕勒部從最早生活的貝加爾湖一帶在漢朝擊潰北匈奴之後開始南移,在公元 4世紀前後,遷入現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的陰山腳下生活。當時人們將這一地區稱作“敕勒川”。能歌善舞的敕勒人用滿懷激情的歌聲為中華文化寶庫添加了一首流傳千古的民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ya)。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xian)牛羊。”

隋唐時期,突厥部落統一了草原,鐵勒諸民族也成為汗國統治下部落。但突厥汗國統治手段殘暴,引起了鐵勒諸部人民強烈的反抗。公元627年,蒙古草原盛夏降霜,“草木不生,枯地千里”,冬又“大雪,平地數尺,羊馬多死,民大飢”,瘟疫在草原上蔓延。突厥貴族卻歌舞昇平,對漠北鐵勒諸部天災視而不見,仍然強加稅賦。包括巴爾虎部在內的漠北鐵勒諸民族,發動了反對突厥汗國的大規模起義。《新唐書.回鶻傳》記載:“韋紇乃並僕骨、同羅、撥野古叛去,自為俟斤。”鐵勒諸部很快組成了以薛延駝部酋長夷男為首的起義大聯盟,並佔據了漠北。公元629年,鐵勒大聯盟中的撥野古、僕骨等部首領於9月到長安晉見大唐皇帝李世民,唐太宗封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進一步鞏固了以薛延駝為首的鐵勒大聯盟,同時宣佈了薛延駝汗國的成立。

蒙古民族最悠久的部落---巴爾虎(布里亞特)部落

鐵勒諸部反抗突厥汗國的這次大起義,被記載在《突厥文闕特勤碑》上,據碑文記載,首先起來反抗的就是撥野古人。《突厥文闕特勤碑》是公元732年,突厥芯伽可汗為紀念其弟闕特勤的功勳而建立的。闕是人名,特勤是突厥的官號。碑為大理石製成。在闕特勤碑上"撥野古"一詞曾出現多次,它和《隋書》都是很早對巴爾虎部落進行文字的記載的文獻。

蒙古民族最悠久的部落---巴爾虎(布里亞特)部落

巴爾虎(撥野古)部在薛延駝汗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支撐薛延駝汗國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時薛延駝汗國將貝加爾湖以南、克魯倫河流域地區作為“分地”給予撥野古部,作為其放牧和統治的地方。

公元745年,鐵勒部中的回紇建立回紇汗國,鐵勒作為部落聯盟的稱謂從此結束。巴爾虎部落在回紇汗國100年的統治下,曾經幾次走出貝加爾湖沿岸的山林地帶,進入水草豐美的呼倫貝爾草原。現在的呼倫貝爾草原因有呼倫湖和貝爾湖而得名,在歷史上,因巴爾虎部落常放牧於此,因此也稱作巴爾虎草原。回紇汗國滅亡後,回紇部落西遷到現在新疆地區,逐步轉變成現在的維吾爾族。

二、“林中百姓”迴歸蒙古部落

1206年,蒙古各部在斡難河源頭進行聚會,推舉鐵木真為全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併成立“大蒙古國”。當時居住在蒙古北邊貝加爾湖到大興安嶺森林地區的“林中百姓”還沒有歸附。如果成吉思汗一旦出兵金國或西夏,居於蒙古大後方的“林中百姓”很可能成為後患。於是成吉思汗為了解除後顧之憂,決定首先向西北方向進軍,收附包括巴爾虎部在內的“林中百姓”。

當時“林中百姓”主要由4個部落構成:居於葉尼塞河上游的斡亦剌惕部(即後來的衛拉特部,漢譯成瓦剌)、居於貝加爾湖的不裡牙惕(即後來的布里亞特部)、居於貝加爾湖東的巴爾虎部和貝加爾湖西面的禿馬惕部(即後來的土默特部)。其實成吉思汗先祖蒙古乞顏部很早就與巴爾虎部落有來往,而且成吉思汗11世先祖母阿蘭豁阿就是巴爾虎人,成吉思汗6世祖海都身兼乞顏部和巴爾虎部共同的首領。

1207年,成吉思汗派其長子朮赤帶領右翼軍去征服“林中百姓”,朮赤在得到斡亦剌特部(後來的瓦剌)首領忽都合別乞幫助下,布里亞特、巴爾虎和土默特部先後歸附大蒙古國,“林中百姓”也逐步融入蒙古民族,成為繼尼魯溫蒙古和迭兒列斤蒙古外,蒙古民族第三大來源。

成吉思汗將歸附的“林中百姓”設置為一個萬戶,委派豁爾赤為萬戶長,負責統轄“林中百姓”,巴爾虎和布里亞特被分成2個千戶。成吉思汗為獎勵瓦剌部忽都合別乞首先降附,將女兒其其格嫁予忽都合畢齊的次子伊納勒赤,將朮赤的女兒豁雷罕嫁給了伊納勒赤的兄弟。從此,成吉思汗的 “黃金家族”與斡亦剌特部建立了永久的婚姻關係。

“林中百姓”融入蒙古後,土默特和瓦剌分別發展成為蒙古四大部落之一,而巴爾虎部追隨軍隊成為蒙古大軍中無堅不摧的炮兵部隊,隨著成吉思汗東征西討,巴爾虎掌管的火炮和火藥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傳遍了全世界。尤其是巴爾虎人中的唵木海父子作為蒙古軍的炮兵總管,應該說是書寫了巴爾虎蒙古族的一個輝煌時期。而布里亞特部則留在貝加爾湖,為蒙古大軍培育優良的戰馬。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將貝加爾湖地區劃歸嶺北行省,設置皇家牧場,負責向朝廷提供軍馬,同時巴爾虎和布里亞特部族百姓直接由朝廷管理全國牧場的“太僕寺”進行管理。

三 、世界最早炮兵部隊司令——巴爾虎唵木海

現在研究蒙元歷史的學者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蒙元的迅速崛起與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對科學技術的重視和應用是分不開的。漢文化和儒家思想一直鄙視“奇技淫巧”的科技人才,信守傳統的“君子不器”思想,使工匠藝人的社會地位直到滿清滅亡才稍有提高。但成吉思汗卻對工匠藝人有著異常的興趣。

成吉思汗在草原征戰時,單憑騎兵就足以掃平各個部落,但到平原和山地,特別是遇到堅固的城牆和堡壘時,往往束手無策,僅靠弓馬嫻熟已滿足不了戰爭需要,作戰手段必須由縱橫馳騁、長驅直入向越嶺奪關、攻城拔寨轉變,武器裝備必須由冷兵器向炮石火器相結合發展。因受大草原地域條件所限,成吉思汗手下最缺的就是能夠製造並掌握新式武器的人才。於是,他就到處蒐羅工匠,分門別類地收編到自己的隊伍中,組建成一支特種部隊——“工匠兵”,創建了當時世界一流的新型軍隊。每當征服一片疆域,工匠一個不殺,統統帶到大漠,鑄造先進武器,教習新式戰法,從而使自己的隊伍銳不可當,戰無不勝。有記載說,有個俘虜想活命,可他既不是工匠,也不會蒙語,面對前來查驗的軍官,就用右手指在左手指上來回拉兩下,表示自己會鋸木頭,蒙軍居然收留了他。

這些工匠裡,巴爾虎的唵木海就是傑出代表。成吉思汗曾問征伐有功的唵木海:“攻城略地,兵仗何先?”唵木海回答說:“攻城以炮石為先,力重而能及遠故也。”成吉思汗聽後非常高興,即任命唵木海為炮手。1214年,木華黎伐金,成吉思汗對他說:“唵木海言,攻城用炮之策甚善,汝能任之,何城不破。”於是,成吉思汗又任命唵木海為隨路炮手達魯花赤,即炮兵司令,“唵木海選五百餘人教習,之後定諸國,多賴其力”。從此,蒙軍開始成建制地裝備和使用火炮,建立起古代軍事史上第一支炮兵部隊。這支炮兵部隊用於攻城戰的軍械齊全,不僅有拋石器、銅製火炮(回回炮)、火箭發射器,還有凝固燃油彈。日本一名軍事家認為,成吉思汗八百年前就首先使用了凝固燃油彈,而全世界直到19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才普遍使用。在攻金、攻夏、攻花剌子模以及後來的攻宋、攻大理、攻高麗的戰鬥中,唵木海的炮兵部隊發揮了巨大作用。金哀宗殉曾感嘆說:“北兵(蒙古軍)所以常取全勝者,恃北方之馬力,就中國(中原)之技巧耳。”

蒙古民族最悠久的部落---巴爾虎(布里亞特)部落

《元史》在 列傳9中,專門有一段文字記述唵木海和其兒子忒木臺兒、孫子忽都答兒三代為蒙元掌管炮兵部隊的情況。可以說,成吉思汗家族能夠將最厲害的軍隊讓唵木海世代掌管,除唵木海祖孫高超的火炮應用技術外,也從另一面說明成吉思汗家族已經將巴爾虎部落看成是蒙古民族的核心部落。唵木海最高升至都元帥,並常被皇帝叫到身邊講學。(《元史》“太宗即位,留為近侍,以講武藝。歲壬辰,從攻河南有功。壬子,憲宗特授虎符,升都元帥。”)

四、沙俄東侵和巴爾虎部落南歸

17世紀,沙俄軍隊越過高大的薩日德格後,“烏拉烏拉”的歡呼聲此起彼伏,因此俄國人將該山改名為“烏拉爾山”。1622年,沙俄入侵布里亞特地區。1631年,俄羅斯人到達葉尼塞河支流通古斯卡河上游,立即與布里亞特人發生衝突,經過25年的戰爭,布里亞特人被完全壓服。當時的清朝政府為了保護自己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從1654年起,採取內遷的措施,把雅克薩地區至精奇里江流域的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少數民族向嫩江、松花江上游和額爾古納河以東呼倫貝爾一帶遷移。對黑龍江下游和烏蘇里江流域的當地少數民族,清政府也相應地採取了同樣的內遷政策,遷往牡丹江一帶。1687-1688年,面對沙俄的侵略暴行,滿清在雅克薩進行了有力地反擊。正當清軍連續攻克了沙俄城堡節節勝利時,傳來衛拉特部噶爾丹入侵喀爾喀蒙古部落的消息,康熙帝無奈之下撤兵回防。

當沙俄和中國進行戰爭期間,巴爾虎和布里亞特組成的高層舉行會議,研究部落前途問題。其中堅決反抗沙俄侵略的部族首領提出南下到中國巴爾虎草原曾經放牧過的地方,但一部分部族首領支持要回到貝加爾湖部落誕生的地方,還有首領要移入喀爾喀(現在蒙古共和國)領地。三方誰也說服不了誰,只好各帶上自己的部族分別向三個不同的目標出發。這最終導致巴爾虎(布里亞特)部落如今跨三國而居的結果。

需要說明的是,移入喀爾喀(現在蒙古共和國)領地的巴爾虎部眾後來有一部分在康熙朝時也迴歸中國。當時這些人生計艱難,顛沛流離,當時議政大臣上奏“移往盛京(瀋陽),披甲吃糧”,康熙同意了這個建議,當時就有5000多人安置在遼寧。同時,對於察哈爾八旗布爾尼的叛亂,康熙帝也用“摻沙子”辦法將包括巴爾虎人的其他蒙古部眾編入察哈爾八旗,比如察哈爾正黃旗第12、13蘇木、鑲黃旗第11蘇木,就是由巴爾虎和察哈爾部眾共同合編形成的蘇木。

蒙古民族最悠久的部落---巴爾虎(布里亞特)部落

雅克薩之戰後,中俄雙方經過談判簽訂了第一個平等條約《尼布楚條約》,條約內容,用滿文、漢文、蒙文、俄文和拉丁文五種文字刻成了界碑。條約規定:外興安嶺以南、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以東至海的整個黑龍江流域,烏蘇里江流域的土地,全部屬於中國。《尼布楚條約》明確劃分了中俄兩國的東西邊界,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但也把巴爾虎(布里亞特)部落的搖籃——貝加爾湖地區劃給了沙俄。

而在中俄戰爭時迴歸的巴爾虎(布里亞特)族人,清政府則正式賜其名為“巴爾虎人”,並安置在呼倫貝爾地區。1732年,清政府為了加強呼倫貝爾地區的防守,從布特哈地區將包括索倫(今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族和巴爾虎蒙古族士兵及家屬3796人遷駐呼倫貝爾牧區,以防俄人侵擾。其中275名巴爾虎蒙古人駐牧地在今陳巴爾虎旗境內。

1734年,清政府又將在喀爾喀蒙古車臣汗部志願加入八旗的2400多名巴爾虎蒙古人遷駐克魯倫河下游和呼倫湖兩岸,並設置即今新巴爾虎左右兩旗境內。為區別這兩部分巴爾虎蒙古人,清朝政府便稱1732年遷來的為“陳巴爾虎”,即“先來的巴爾虎蒙古人”;1734年從喀爾喀蒙古車臣汗部遷來的則相對被稱為“新巴爾虎”,即“新來的巴爾虎蒙古人”。新巴爾虎蒙古人居住在新巴爾虎左旗和新巴爾虎右旗。陳巴爾虎人是原巴爾虎東支中的一部分,很早就離別原籍貝加爾湖東岸開始東遷,巴爾虎人東支在東遷時一直在族內保持信仰薩滿教的傳統,而新巴爾虎人在喀爾喀時期就皈依了喇嘛教。除信仰有不同外,由於離別時間較長,東西兩支巴爾虎人語言風俗差異也較大。美麗的巴爾虎大草原,成為巴爾虎部落漂泊的最後一站,呼倫貝爾草原從此成為巴爾虎(布里亞特)人又一個故鄉。

蒙古民族最悠久的部落---巴爾虎(布里亞特)部落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白匪被蘇聯紅軍擊潰,退到布里亞特地區頑抗,到處搶劫牛羊和財產,綁架男子當兵,當地民不聊生。為了躲避白匪禍亂,布里亞特人陸續遷入中國境內,並最終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自治旗境內的錫尼河兩岸。善於牧馬的布里亞特人在錫尼河畔培育出來聞名全國的“錫尼馬”和“錫尼牛”。而留在俄羅斯的布里亞特,在1918年2月建立蘇維埃政權,並於1921年4月27日成立了“布里亞特-蒙古自治州”,1923年5月30日,布里亞特2個自治州合併為“布里亞特-蒙古自治共和國”,屬俄羅斯聯邦,1958年改名為“布里亞特自治共和國”。該國首府為烏蘭烏德,重要城市有恰克圖等。

蒙古民族最悠久的部落---巴爾虎(布里亞特)部落

五、諾門罕戰役——在巴爾虎草原進行的日俄戰爭

新巴爾虎蒙古部落脫離喀爾喀蒙古部落(現在蒙古國主體部落)到了呼倫貝爾大草原後,與喀爾喀就成為大清朝黑龍江將軍下屬的同等級部落。1865年,喀爾喀車臣部的汗王行賄黑龍江將軍,稱租賃巴爾虎屬地貝爾湖一塊三角土地建設哈拉哈廟,待廟建成後,喀爾喀車臣部又強詞奪理說廟是建在自己土地上,不承認土地是租賃的,從此喀爾喀車臣部和呼倫貝爾新巴爾虎部廟地紛爭不斷。後來,隨著喀爾喀蒙古乘中國內亂在蘇俄支持下宣佈“獨立”和“9.18”後日本侵佔東北(包括呼倫貝爾)扶持傀儡政權“滿洲國”,哈拉哈廟這塊不起眼的小地塊成為侵略者別有用心的戰爭舞臺。因為這一地區稱作諾門罕,因此歷史上稱這場戰爭為諾門罕戰役。

1939年5月4日,日本關東軍代表“偽滿洲國”決定首先在諾門罕一帶進攻蒙古人民共 和國,佔領其東部的領土哈拉哈地區,作為下步侵入蘇聯遠東地區的跳板,進而實現蓄謀已久的“北進計劃”。蘇蒙聯軍統帥朱可夫元帥指揮蘇聯紅軍代表“蒙古國”應戰。雙方投入兵力20萬人,大炮500多門,飛機900餘架,坦克上千輛,經過5月末常規陣地戰、6月下旬空戰、7月初坦克戰和8月殲滅戰,蘇蒙聯軍最終以殺敵5.4萬關東軍的結果宣佈了這場戰役的勝利。隨著9月3日德國突襲波蘭,歐洲形勢急劇變化,蘇聯紅軍答應了日本停戰的要求,雙方於9月16日停火。

需要強調的是這場戰爭中一個小插曲:7月13日,日本石井細菌部隊(部隊編號731)碇常重少佐帶領22名敢死隊員,在哈拉哈河乘2只膠皮筏順水將22.5公斤傷寒、霍亂、鼠疫、鼻疽等細菌撒入河水中,向蘇蒙軍進行細菌戰。只是不知日本人是忘記防護還是防護技術不過關,撒菌過程中竟有1340名日軍染上傷寒病、赤痢病和霍病,被細菌傳染而亡命的731部隊軍醫和敢死隊員達40多人。

蒙古民族最悠久的部落---巴爾虎(布里亞特)部落

相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它戰役,諾門罕是一場名不見經傳的戰事。但是它對二次大戰的局勢發展卻有非常深遠的影響。戰事發生前,日本東京當局仍為“北進”及“南進”的策略而爭論。北進計劃是以陸軍向蘇聯西伯利亞發動攻勢,目標是進攻至貝加爾湖一帶。而南進計劃則是以海軍為主,奪取東南亞資源(特別是荷屬印度尼西亞的石油)。諾門罕戰役的失敗,說明蘇聯紅軍的實力對日本陸軍來說異常強大,此戰不僅沉重打擊了日本軍國主義二戰初期囂張的侵略氣焰,而且使日本被迫將“北進”侵蘇的國策改為“南下”,蘇聯從而避免了與德、日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可以集中力量打擊德國法西斯。而日本改為傾向採用南進的戰略目標後,最終引致兩年後日本偷襲珍珠港、向美國宣戰,使美、蘇兩個當時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和軍事體加入反法西斯陣營,加速了德、日、意三個法西斯國家聯盟的覆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