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你只是日復一日的工作,僅此而已

你只是日復一日的工作,僅此而已

內容來源:本文為北京時代華語出品/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書籍《迭代:讓情商和見識成為你最大的底氣》讀書筆記。筆記俠經出版社授權發佈。

作者簡介:在職場,她是前世界500強高管,曾在普惠、美贊臣、莊臣等知名外企就任高級管理職位。在自媒體領域,她是知名公眾號“薇安說”創始人,和50萬粉絲一起勇猛精進。在溝通領域,她是溝通領域專家,在行領先行家,她教人高效溝通和表達的秘籍,幫助向上求索者從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少走彎路。

第 2963 篇深度好文:7440 字 | 6 分鐘閱讀

讀書筆記•思維方式

本文新鮮度:★★★★★ 口感:哈根達斯

筆記君說:

人的一生,擁有歸零心態,不斷自我迭代和進階,才能一直走在成長的道路上,才有機會發現人生的無限潛能。

每個人都需要保持自己長久的核心競爭力,這本書會告訴你個人能力進化和價值倍增的秘訣。

以下,盡情享用~

一、3個建議讓你不懼寒冬不怕被裁員

未來10年,50%的人將要失業。這句話是李開復說的。

而在2018年年底,關於裁員和停招的風聲甚囂塵上,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互聯網裁員大潮開始了嗎?”

在問出這個問題的同時,知乎已經開始裁員了。

時代不等人。

當眾所周知的互聯網紅利封頂時刻終於到來時,對於這個浪潮中的所有個體而言,剩下的只有不進則退。

你只是日復一日的工作,僅此而已

多年前,我曾經參加過幾個老闆組成的退休派對。老闆們在企業工作多年,功成名就,以頗豐的財富開啟幸福的退休生活。

而我們這代人恐怕沒有這樣的幸運。我們面對的競爭是如此激烈,科技也日新月異。

如果我們再抱有原有的思維,希望找一家靠譜公司,然後工作到退休,恐怕帶給我們的只有失望。

當大環境發生危機的時候,多數人的反映都是難以適應。這很正常,在舒適圈呆久了的人,抗風雨能力自然就下降了。

人們總認為自己會在一個好企業待到退休。誰都不願意相信,倒黴的事情會降臨到自己頭上。

但是環境是不會隨人的意志而改變的。結局往往事與願違。

你只是日復一日的工作,僅此而已

與其祈禱風調雨順,不如好好想想到底如何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

如何能夠及早地為自己的未來做好準備呢?

接下來,分享3個建議給大家。

第一個建議:請你一定要擴大自己的人脈圈子。

你不妨打開你的微信聯繫人,看看其中屬於自己公司的同事比例有多少。

如果幾乎全是公司同事,那麼說明你的人脈圈子很窄。一旦公司發生變動將對你產生巨大的衝擊。

等到你沒有工作時再去找工作,那麼你將面對被動的局面,你在談判籌碼方面沒有任何優勢。

我的很多朋友在結束了上一份工作後,最長的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找到一份工作,可見這個過程有多麼艱辛。

你只是日復一日的工作,僅此而已

同一個圈子,這些人脈說不定哪一天就會幫到你。

另外一種就是獵頭了。

去獵頭常去的地方,比如領英,在上面註冊自己的賬號,並更新簡歷。

如果你想擴大自己的人脈圈子,請大膽地走出去!別人不加你,你就加別人或關注別人。

如果你能找到獵頭,又能對獵頭進行關係維護,也許你的機會就來了。

一旦有這樣的關係在身,你就再不會害怕任何環境和工作的變化。

你要想辦法做到:不要讓自己去找工作,而是讓工作來找你。

還有一種是圈子以外的人。每個人的思維、眼界和知識面都是狹窄的。

你不妨多參加一些線上線下的社交、培訓或者社群活動,結交一些同頻的朋友。

這些圈子以外的人,他們也許很成功,但是人生經歷和你完全不一樣。

認識這些人,可能會打破你思維的侷限,給你帶來新的啟發和新機會。

第二個建議是:請你一定不要停止學習的腳步。

聽過一句話:埋於80歲,死於30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

如果把這句話用來形容職場,我的理解是,當一個人從30歲開始不在學習,他就已經“死”去了。

很多人說,你看我多勤奮,每天準時來公司,從不懈怠任何工作,即便是每天做一樣的工作,我也仍然很努力。

你的確很勤奮,但這只是體力的勤奮,並不是腦力的勤奮。

你只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工作,僅此而已。

一份工作從陌生到掌握可能需要一年甚至幾年的時間,但是一旦成為熟練工,那麼繼續重複也就意味著停止學習了。

你可能重複工作了20年,但是你的經驗,也許就只停留在開頭的那三五年。

不妨問問自己:

這份工作是不是和你三年前做的一模一樣?

這些技能是不是你三年前就已經掌握了?

現在你的綜合實力和三年前一樣嗎?

如果回答是“yes”,那麼你或許已經放棄提高自己了。

這個時代真的超級酷,只要你想學,無數個平臺朝你開放。比如在行、微課堂、付費課堂……簡直太多了。

你只是日復一日的工作,僅此而已

這個世界從沒像現在一樣,所有的知識如此觸手可及。

你對自己有要求嗎?

你瞭解現在社會的大趨勢嗎?

你會帶著好奇心嘗試各種新鮮事物嗎?

你捨得花錢去培訓嗎?

你有每週堅持看書學習嗎?

不要成為戰略上懶惰、戰術上勤奮的人,而是要用心規劃自己的未來,努力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第三個建議是:請想辦法開發自己的“斜槓能力”。

“斜槓”這個詞近幾年非常流行。

這個詞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指的是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

簡而言之就是除了幹好正職工作,獲得正常收入以外,你還可以開發其他才能,打造個人品牌價值,從而拓展出另外的收入渠道。

我提倡的“斜槓力”打造有兩個要點:

先積累經驗,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如果你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得一團糟,這時你又去做“斜槓青年”,很有可能出現兩邊不到岸的情況。

正確的做法是把工作做好的同時,利用業餘時間培養職場外的多重競爭力。找到自己大優勢和定位,致力於建立個人品牌價值。

也就是說,你本人具有價值,即使沒有組織背書,你的能力也能夠被外界認可。

你說你沒有專長怎麼辦?答案很簡單,去找!

想一想你做什麼事最帶勁?

你做什麼事別人對你很認可?

你最羨慕什麼樣的人?

別人擁有的怎麼樣的能力,讓你很崇拜?

從這些地方著手。

一旦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點,則通過大量的閱讀,市場的研究和實踐,不斷培養自己的專業能力,慢慢地讓這個能力成為你的特殊標籤。

你喜歡健身,想一想有沒有可能往健身教練方向發展?

你在穿衣上特別有品位,想一想有沒有可能從事形象設計?

你養“多肉”很有經驗,別人都像你請教,想一想是否可以去在行申請做行家,或者開“多肉”社群?

你的PPT做得很好,是不是可以去做線上PPT培訓?

……

總之,努力發掘自己某個領域的愛好,並不斷打磨,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人物。

即使不考慮變現能力,從培養終身的愛好和專長方面考慮,也絕對值得投入時間和精力。

而一旦培養你的“斜槓身份”,你就不會再害怕公司發生的任何變化。

二、找到爭取的精進道路

如果讓我選擇一個在提升綜合能力方面最值得掌握的技能,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演講力。

羅振宇說:如果你是在找不到一個領域去跨界,那就去學演講,因為當代社會,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表達能力。學會演講,就是能讓你用最小成本快速獲得成功的途徑。

著名的股神巴菲特也是演講的推崇者。

他不止一次談及,年輕時他不擅長公眾演講,於是他報名參加一個演講課程,提高自己的演講能力。

這讓他終身受用。

不會公眾表達,你就無法引起別人的關注,無法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更不能影響別人做出你認為正確的決定。

你們如何才能做一場高效的演講呢?

1.克服緊張恐懼最好的方法:100定律

想要提高演講能力,除了反覆練習,我想不出還有什麼更好的方法。

反覆練習是克服緊張和恐懼,讓自己的演講變得爐火純青的重要手段。

我從以前學員裡統計了大家做演講練習的時間,一個一分鐘的演講,從起稿開始到反覆練習,直到上臺演講大概要花接近100分鐘時間。

一個兩分鐘的演講,大概要花200分鐘時間。

你不會一拿到演講題目,就能立即張嘴將。你得思考,搭框架,然後開始不停練習,直到最後感覺到完全滿意了,才走上舞臺。

所以,如果你害怕公眾演講,最管用的方法就是100分鐘定律。

在走上舞臺前,用100倍的演講時間來練習。

準備得越充分,你就越能享受舞臺的感覺。

2.你的演講內容要和觀眾相關

演講最大的錯誤就是講一些自己認為和觀眾相關,但其實無關的事情。

試想一下,每次你要去說服別人的時候,你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呢?還是隻一味地將你想講的東西?

舉個例子,你要想公司同事做業務回顧,在準備這份演講時,該如何著手呢?

一般的做法是將自己部門的業務從頭到尾回覆一次,然後再講部分下一步的工作計劃,對不對?

你在準備過程中考慮過對方想聽什麼嗎?他們為什麼要對你部分的業務感興趣呢?你的內容可以給他們帶來什麼價值?

所以,一定要記住站在觀眾的角度出來演講。

你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

為什麼觀眾應當關注我的講話?

我分享的內容對他們有什麼價值?

我有足夠好的內容激發他們的興趣嗎?

我在既定時間裡能講清楚這個話題嗎?

一定要記住,提供給觀眾有價值的信息,是演講成功與否的關鍵。

想辦法與觀眾建立連接,通過眼神交流、提問和互動技巧,讓他們成為你演講的一部分,也讓你的演講成為他們的一部分。

3.演講的開頭和結尾都需要精心設計

一部電影最重要的是哪一部分?開頭、中間和結尾一樣重要嗎?

一個平淡無奇的開頭會讓你覺得索然無味;一個邏輯混亂的中間會讓你如坐針氈;一個草草收場的結尾會讓你對整部電影打差評。

除了提供有價值的內容以外,你需要從一開始就引發觀眾的興趣,用情感打動觀眾,並和他們達成共識。

許多人在演講的時候,喜歡講一大堆和內容無關的話,結果是分散了觀眾的注意力。

要知道,現在和我們爭奪注意力的是手機。如果你的開場不能吸引別人,他就回去看手機或者電腦。

那麼具體怎麼做呢?

不妨試試這幾種方法:

一開始就提出觀眾感興趣的問題。只要演講者發問,觀眾就會自發地想參與進來。

另外,人們對數字都比較敏感,一看到關鍵數字,就會產生濃厚的好奇心,所以你也可以在開頭運用一些數字。

講故事也是吸引觀眾的重要手段。因為人類生來就愛聽故事,故事能激發人的興趣,引發共鳴,引起人們對主題的關注。

觀眾可能及佈置一連串的數字,但是他們一定會記住一個將此案的故事,因為這符合大腦的運轉方式。

和開頭一樣,結尾也同樣需要精心設計。

如果你在演講過程中已經抓住了觀眾的注意力,不要用平淡無奇的結尾將其毀掉。

不妨回憶一下,你看過的電影中,有多少是因為結尾設計得巧妙,從而讓你對整部電影出好感的?對於記憶而言,最後的體驗非常重要。

結尾通常包括兩部分,一是高度總結,另一個是感情運用。

結尾是讓觀眾會議你的演講內容的最好時機。結尾部分可以很好地幫助你總結要點,再次強化記憶,提出請求,所以總結應當是清晰、準確、簡短的。

一個成功的演講者現需要帶著明確的目的來進行,而結尾就是幫助你實現目標,利用感情促使觀眾行動的最好辦法。

4.充滿激情地去演講

一個出色的演講者,首先要有鎮住全場的氣勢。

很多人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只要演講者擁有激情,那就有機會點燃現場的氣氛,氣氛一旦被點燃,他就具有吸引力和號召力。

人們總是很容易被精力旺盛的演講者所吸引,喜歡在他們身邊聽他們講話。

有激情的人天生就有號召力。

你只是日復一日的工作,僅此而已

那我們到底要怎麼樣才能夠點燃自己的熱情和激情,從而牢牢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呢?

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必須熟悉並喜歡自己索亞將的內容。

如果你對自己演講的內容都提不起興趣的話,你講起來就不帶勁,別人也就不會喜歡你的演講。

如果你對自己的演講內容研究透徹,你對內容很熟悉,你就會變得很自信,你會特別希望自己的內容可以給別人帶來更多價值,影響到更多的人。

很多人認為自己性格內容,缺乏激情,演講的時候放不開,這裡需要向大家傳遞一個重要的觀點,那就是亞娜經的本質是一種表現形式,它不是我們和朋友或者和爸爸媽媽之間那種非常自然放鬆的閒聊。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演講是一種表演,你在臺上看到那些人表現得那麼自然,實際上是他們通過不斷的聯繫展示出來的。

優秀的演講大師沒有性格之分,不關你是外向的還是內向的性格,你都可能成為演講大師。

一旦你理解了演講是藝術這個概念,你就不應該再為自己設限。

為什麼不懂得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

最重要的原因是你沒有去實踐。

光看不練是沒有用的。

所以如果想讓自己成為臺上那顆星,就乣放過鍛鍊的機會。從最小的演講場合開始,利用學到的技巧不斷地去練習吧。

你要知道,在所有核心技能裡,最應該也最容易掌握的,就是表達能力。

三、警惕你開始變老

與此相對的,一個人真正老了的標誌是什麼呢?

1.不再對新鮮事物抱有好奇和興趣

他會認為這些東西和他的工作生活無關。網購?大都是假貨。在線教育?全是騙人的。

當人們缺乏對新興事物的興趣時,新世界的大門也就對他們關閉了。

2.停止了自我成長

你看周圍的人,有多少在堅持看書學習?

他們都在幹什麼?白天上班,下班後享受生活。

我不覺得享受生活有什麼錯,但是一邊抱怨社會不公,一邊擔心自己被淘汰,一邊靠娛樂打發時間,這難道不是自相矛盾嗎?

停止努力,放棄自我成長的那一天,也就意味著你可能逐漸失去對人生的掌控力。

你只是日復一日的工作,僅此而已

3.批判年輕人

毛姆說過:“年長者最大的修養就在於,控制住批判年輕人的慾望。”

我認為這不僅是修養,更是心態問題。

吳曉波曾在一個論壇上說過一句話:那些60後、70後以及不久以後的80後,都將退出歷史舞臺,這個世界已經和你無關。

我當時就坐在他不遠的地方,對他這一觀點,我既認可又不認可。

我承認他說得有代表性。當你認為這個世界的變化和你無關的時候,你就主動選擇退出。

但是這種區隔不應該以年齡為唯一標準。

年齡只是一串沒有意義的數字。真正取決定性作用的是心態。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有無限可能。但是不要指望有人會主動邀請你,也不用擔心有人會踢你出局。

只要你不離開,你就永遠在舞臺上。

《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紅桃皇后一語道破天機:“你必須全力奔跑,才能停在原地。”

四、告別拖延症,行動改變未來

所以,我們需要的是行動行動再行動,可是,我們總是在deadline面前手忙腳亂,失了分寸。

以下場景你會不會很熟?

想完成一件事,卻總是拖延,不到最後一分鐘都沒有決心開始行動。

下班後想學習,但是手捧著書,卻總是看不進去,時間過去30分鐘,一頁紙沒有翻過。

上班時覺得忙碌,但是一天下來卻沮喪地發現,重要的事一件也沒做。

面對複雜的項目,總是望而卻步,不知道怎樣開始才好。

以上這些都是我們工作生活中常見的場景。這種病有個專有名詞,叫做“懶癌(晚期)”。

犯病的原因可能來自幾個方面:

完美主義者。總希望能找到一個完整的時間來好好做這件事。

害怕麻煩,覺得做這件事難度很高。與其這樣不如暫時放一邊,先把別的事做好。

感覺不太重要。如果潛意識認為不重要,那我不拖到最後一分鐘,就不會去做。

失去興趣。沒興趣做的事,肯定放最後。

偶爾吃喝玩樂的放縱心態佔上風。時間在娛樂中總是流逝得飛快。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為自己的拖延症找各種藉口。那讓我來告訴你,如何能夠既拖延得心安理得,又仍然能夠戴上“高效能人士”的帽子。

我們必須掌握一個宗旨,那就是,搞清楚現階段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事,只要確保這些事不拖延就可以了。

和大家分享一些對付拖延症的技巧。

1.將大任務拆分成小任務

通常我們拖延的一個原因,就是明知這件事很重要,但是我們被它難倒了。

看著這個任務,感覺有心無力,只想逃避。

前段時間我被上司安排去做一個運營化項目。我的團隊成員們看到這個徹底整改的行動計劃,全部欲哭無淚,感覺無從著手。

眼看著一天天過去,項目還在大家的焦慮清單中沒有進展。

於是我召集大家開了一下午的會,將一個個問題逐一討論,逐一突破。

會議一直開到晚上十點,直到我們將大項目拆解為10個子項目,事情看起來總算清晰多了,也容易多了。

所以,對於那些很重要但看起來很複雜的任務,最好的辦法就是拆解成很多簡單易操作的小人物。

事情看起來越簡單,就越容易行動。

你只是日復一日的工作,僅此而已

2.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是我的一個打幫手。

當我工作堆積如山,想當逃兵時,我經常會對自己說,別想那麼多,先來個25分鐘。

於是我就設定25分鐘的鬧鐘,強迫自己開始行動。

我經常安慰自己,不就是25分鐘嘛,沒什麼大不了的,25分鐘後再做打算。

這樣我就在沒有壓力的前提下開始工作了。

但往往過了25分鐘後,我發現,咦,效率不錯。休息幾分鐘,要不再來個25分鐘。

就這樣,一個個“25分鐘”不斷進行下去,很多任務順其自然地完成了。

用這種小技巧,讓自己開始了就停不下來。

3.每完成一個任務給自己一個小獎勵

讓自己不拖延還有一個方法是,推遲滿足感。

前段時間,我家的書房實在亂得讓人難以忍受,於是我想了一個行動的方法,我對自己說,你是特別想吃日本料理嗎?收拾好書房,就可以獎勵自己吃一頓。

在日料的激勵下,我當談就完成了任務,實現了小心願。

學會將任務和獎勵人為掛鉤,叮咚就有了動力。

4.讓大家監督你

如果你將自己的目標廣而告之,那無疑就有很多雙眼睛督促你行動。如果說了不做,難免有些丟臉。

我一直有每週跑步的習慣。幾個月前,我想將每週跑步次數提高到四次,但總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能實現。

直到有一天我發了狠,在朋友圈發文說,我要開始執行每週跑步16次的計劃,從今天開始打卡,你來監督我哦。

因為每次都要發朋友圈打卡,是在不敢偷懶,就這樣慢慢堅持下來。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治療拖延的毛病,在眾人面前放狠話也是個不錯的方法。

5.嘗試遠離手機

之前看過一則笑話,現代人和清朝人躺在床上的姿勢很像,只不過那時的人躺在床上抽鴉片,現代人則是看手機。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看手機時,時間過得特別快。眼睛一睜一閉,一天就過去了。

這是想行動也沒有時間了。

不想看手機是不可能的。不過,當我需要大塊時間寫文章或者處理公務時,我會要求自己這段時間不看手機。

把手機放在另一個房間。這樣一看來,注意力得到提高,也找不到為自己拖延的藉口了。

想提升效率,遠離手機不失為一個有效的方法。

說了這麼多無非告訴大家,拖延症人人都有,不要讓自己活得那麼焦慮。

關鍵是,我們要懂得抓重點,採取一些小技巧,讓一個個人物在樂趣中得以完成。

有時候拖延症也不一定都是壞事。大塊行動有可能會缺乏周全的考慮,事後難免要返工。

而且被逼到deadline的時候,常常會靈感爆發,結果反而超出預期。

亞里士多德說,人是理性的動物。

羅伯特海因裡希說,人不是理性的動物,而是回味自己找合理藉口的動物。

所以你看,人本來就是各種矛盾體的結合。做到要事第一就行了,至於其他的事,偶爾拖延一下也沒什麼大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