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盤點二戰中的中立國,大多數是非中立狀態

眾所周知,即便是戰火波及範圍最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依然有不少中立國。二戰中的中立國真的中立嗎?其實大家都是有小動作的,只是心照不宣罷了。

盤點二戰中的中立國,大多數是非中立狀態

儘管二戰中有很多國家採取了中立政策,但是大多數國家其實都有為了各自不同的目的,偏向參戰的中的某一方。實際上,一些非作戰國家也捲入了衝突,其中有些是秘密參與,而另外一些則大張旗鼓,並在官方層面上拒不承認破壞中立立場。

下邊,就讓我們來看看二戰中那些貌似“中立”的國家。

美國——“中立”的租借法案

1935年,德國公開違反《凡爾賽和約》關於限制德國武裝的軍事條款,宣佈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積極擴軍備戰。同時,意大利在非洲發動對埃塞俄比亞的侵略。英、法為保持自己的既得利益,對德、意侵略採取不干涉政策,美國也實行中立政策。

盤點二戰中的中立國,大多數是非中立狀態

1935年8月31日,美國參眾兩院聯席會議通過了《中立法》。

法案規定: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外國之間,發生戰爭或戰爭在進行之中,總統應宣佈此項事實,然後,凡以軍械、軍火或戰備,自美國之任何地方或其屬地之任何地方輸出而運至該交戰國,或運至任何交戰國所利用之任何中立國港口者,均為違法。中立法的通過,從法律上把美國基本的歐洲政策固定下來,對當時歐洲的綏靖主義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1940年,法國淪陷,整個西歐大陸成了納粹一邊倒的趨勢。時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說服了國會修改《中立法案》中的條條框框,《租借法案》應運而生,允許美國向英國提供援助。1940年6月,納粹入侵蘇聯後,該政策拓寬至也允許幫助蘇聯。

盤點二戰中的中立國,大多數是非中立狀態

1941年5月6日,羅斯福正式對外宣佈,中國對美國的防務有極其重要的特性,租借法案適用於中國。7月的時候,美國租借中國的第一批數千輛租借卡車運抵仰光。而到了8月,美國還為中國的抗戰需要,在仰光港口建成了一家小型卡車製造廠。

美國的中立一直到1941年12月8日,也就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後一天,山姆大叔終於坐不住了......

瑞典——為了“中立”向納粹提交“投名狀”

在一戰剛剛爆發的1915年初,德國承諾幫助瑞典重新獲得被沙俄搶走的芬蘭,重現瑞典帝國時代的鼎盛輝煌。這當然讓瑞典非常動心,瑞典王子甚至還向國王建議,與德國密謀突襲俄國,拿下歷史上一直讓瑞典人討厭的聖彼得堡。

盤點二戰中的中立國,大多數是非中立狀態

可惜,當二戰爆發時瑞典還是“軟”了,直接宣佈中立。迫於納粹的壓力,瑞典的“中立”需要提交“投名狀”。

瑞典在官方層面中立,不過他們允許納粹部隊在1941年夏季入侵蘇聯時使用瑞典的鐵路系統。同時他們也在戰爭期間向德國出售鐵礦石,並且允許德軍借道從挪威撤出。

夾在瑞典和丹麥之間的厄勒海峽,是從波羅的海和大西洋之間的關鍵隘口。英國皇家海軍如果能順利通過這個海峽,就可以威脅到德國東北部的沿海城市。結果瑞典在德國的威逼利誘之下,每當看到英國皇家海軍的艦隻就找藉口關掉燈塔,還在海峽上佈設了水雷,只允許瑞典船隻通過,這也就變相地幫了海軍偏弱的德國一把。

盤點二戰中的中立國,大多數是非中立狀態

瑞典是二戰中少有的中立國之一,它的戰時難民政策在當時看來也被視為限制性的。然而,奇怪的是,二戰結束時,瑞典卻有大約185000名難民。這些難民大多數在1945年“回國”了,但還有一些人卻在戰後早期留在了瑞典。同時,戰後因缺乏勞動力的原因,外國工人又“進口”到了瑞典。

更令人出乎意料的是,這些難民竟然得到了與瑞典公民一樣的經濟和社會援助,而且這些外籍人士,在很大程度上也享受著與尋求援助的瑞典公民同樣的權利和責任,他們更被正式納入進相同的新型福利國家的社會公民行列裡。

二戰帶給瑞典的不是厄運,而是發展新型福利國家的一個契機和起點。

盤點二戰中的中立國,大多數是非中立狀態

西班牙——中立是因為希特勒不需要這個盟友

經過內戰後的西班牙,經濟上無力也不願捲入一場新的戰爭,擺在西班牙政府面前的是怎樣使精血已枯的人民擺脫另一場戰爭,恢復發展經濟。

盤點二戰中的中立國,大多數是非中立狀態

西班牙在二戰中利用自己有利的地理位置大做買賣,給雙方出口鎢是西班牙最大的收入,從盟國方面進口糧食和石油,其中不少加價賣給了德國。

當希特勒在西線發動突然襲擊,法國迅速淪陷,英國也可能崩潰或毀滅的時候,佛朗哥曾在6月間表示,他準備加入戰勝者的行列,分享戰利品。但是,希特勒覺得沒有爭取同盟者的必要。他估計幾個星期、甚至幾天之後,便可結束行動,英國會即將求和。因此,他對於馬德里的這副積極靠攏的姿態並不感興趣,沒有把佛朗哥拉入自己的陣營。

盤點二戰中的中立國,大多數是非中立狀態

佛朗哥還是乞求著希特勒的青睞,但德國在倫敦空戰中的失敗使他終於把持住了。

瑞士——獨特的“武裝中立”

相較於瑞典的“媾和”,瑞士這個中立國比較有特色,那便是“武裝中立”。

瑞士也不是什麼大國,夾在德法意奧之間,要是被針對分分鐘都會被攻克。但是,碰巧每次都是英法和德意奧對戰,大家可以看到瑞士地處山區,主要是阻擋了德國和意大利德交通,德國進攻法國,那從平坦的德法邊境和比利時攻入才最順暢,沒有必要去動瑞士。

盤點二戰中的中立國,大多數是非中立狀態

然而,瑞士也不會因為自己的地形就會放棄武裝。

瑞士對入侵的同盟國及軸心國空軍毫不手軟,1940年間擊落11架德國空軍戰機,有超過100架盟軍轟炸機及機組人員於戰爭期間受拘留。

如果非要挑剔,對待猶太難民可能是唯一的汙點。

瑞士是世外桃源,更是二戰時期的世外桃源,納粹的鐵騎沒有踏進這裡。瑞士經濟發達,自然條件優越,景色美麗,被很多人誇讚。今天的很多人嚮往這裡,幾十年前的猶太人也是。只是,瑞士政府竟把相當多的猶太人直接送給德國人,可想而知這些猶太人的下場。

盤點二戰中的中立國,大多數是非中立狀態

當然了,關於猶太人在二戰時期的災難也需要站到歐洲人的視角里去看。

歐洲自古以來就有反猶傳統,瑞士也不例外。傳統歐洲人對於猶太人的看法無非就是“奸商”,在戰爭中民不聊生的狀態下,歐洲大陸物價飛漲,不少人認為是猶太人的責任。

葡萄牙——中立中的“牆頭草”

拿破崙戰爭之後,葡萄牙一直是英國的附屬國。當時統治葡萄牙的是獨裁者薩拉查。葡萄牙有著豐厚的鎢儲量,這是一種稀缺金屬,可以用來使鋼鐵更加堅固,比如裝甲、穿甲彈和軸承。在薩拉查的領導下,葡萄牙同時向德國和同盟國出售鎢,一般用黃金來結賬。

盤點二戰中的中立國,大多數是非中立狀態

同時,葡萄牙也接納了不少來自西歐和北非的難民。上到王室成員下到平民百姓,二戰時的葡萄牙也就成了全球間諜的聚集地,只要你有錢,什麼都能知道。

葡萄牙曾派出500人的綠色師團參加對蘇作戰,原因沒人知道。二戰中後期,在英美壓力下,同意亞速爾群島為盟軍使用,以針對納粹德軍的潛艇。葡萄牙,典型的牆頭草。

後記

二戰中的中立國除了上述還有很多,比如愛爾蘭、聖馬力諾共和國、土耳其,梵蒂岡等等。受限於經濟發展或軍事實力,他們都沒有直接參戰。也是為了不被戰火燒到,他們或多或少在二戰兩大戰營間左右搖擺。

盤點二戰中的中立國,大多數是非中立狀態

當今天我們在談到這些中立國的作為時,不應該去鄙視,而是應該去感慨和平的可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