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0 歷史上的太行重鎮——上黨

歷史上的太行重鎮——上黨

上黨門上的牌匾

歷史上的太行重鎮——上黨

上黨地圖

歷史上的太行重鎮——上黨

上黨門

張儀曰:"上黨為天下脊。"以太行一山,千里片石,綿延崒嵂,直溯雲代,恆自西北,繚界東南,河流因之逶迤,蓋中原門限也。

歷史上的太行重鎮——上黨

張儀

秦時有兩上黨之名,之謂。《語》雲:"與天為黨"極寰宇之上,地為東西之分區,故自河內見則萬刃壁立,自朝歌望則黑雲天半,河東、河北、河南皆旋趾而處於山之下,其勢為東南絕險也。劉中壘記有武王欲築五行之宮,周公謂恃德不恃險,亦以此為天險之所在。

晉之伯秦之爭無論已。至唐之節鎮特控制河北,至德間始置澤、潞、沁節度,大曆初,兼相、衛六州,軍曰昭義,其間增廢若陳、邢、洺、趙、儀、穎、鄭、懷者不一,在貞元時,為澤、潞、邢、磁、洺五州。後入孟方立、李克用,互分互和,成敗無常,然南收懷、穎,北攝邢、洺,陳、衛據前,儀、沁附後,憑臨蒞下,勢若建甕。

又得山外諸州,以供芻糗而蔽藩籬,形勢利便,足為居要。雄定一關,唐曰太行,宋曰雄定。屹然重雲中,我去則易,彼來則難。安史淪河北,尺寸不能逾太行,以昭義扼其吭而不得逞爾。其他魏、齊、周、隋、梁、唐、晉、漢互為角逐,得著昌,失者蹙,先者勝,後者覆,形式之圖,不為無據。秀原周氏謂"元魏分割,致令勢偏,一太行也。而東北西三隸之,維澤則獨當一面。是則上黨謂天下中堅,天下倚上黨為磐石。"田悅曰:為腹中之眼,則澤之一隅所繫獨大。"因澤志採周氏論作為上黨說。古今之陳跡俱在,守土者宜著奠安於方寸嫣。

上黨,是山西東南部的一個古地名,古潞澤遼沁四州一帶,是由群山包圍起來的一塊高地,東部依太行山與華北平原為界、西部依太嶽山和中條山與晉南(也稱河東)接壤,《釋名》曰:"黨,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也。"

秦代,上黨郡範圍廣大,包括河北涉縣、晉中榆社、左權、長治、晉城東部(西部的陽城沁水屬河東郡) 一帶。漢代以後,其範圍逐步縮小,先後分出樂平(今晉中東南)、建興(今晉城)、義寧三郡,至隋代時其餘部分的上黨郡則改為潞州(今長治)。

上黨,地勢高險,自古為戰略要地之地,境內主要有長治盆地、晉城盆地兩塊盆地,兩盆地依丹朱嶺、羊頭山和發鳩山等山脈為界(澤潞兩郡的傳統界山)。狄子奇《國策地名考》曰"地極高,與天為黨,故曰上黨",其意即此。

上黨,山光水色優美,文化傳承悠久,英傑雄才輩出,文明鬱積磅礴,此地向來金戈鐵馬,烽煙不斷,為歷代"建功立業"者所倚重,素有"得上黨而望中原"之說。這裡既有亙古長存的歷史足跡,留下了眾多舉世無雙的上黨古建築,又有今日始開的時代芬芳;既蘊藉歷史的雄渾博大,又煥發未來的神韻風采。

上黨號稱天下之脊,"俯瞰中州,肘臂河東、幷州,則謂晉國咽喉也",形勢十分險要,所以自古為兵家上黨必爭之地。

公元前403年,魏、趙、韓三家分晉,上黨歸韓。但強大起來的秦,對上黨早就覬覦。

歷史上的太行重鎮——上黨

魏、趙、韓三家分晉,上黨歸韓

公元前280年,秦將白起曾深入晉東南,攻取了光狼城(今高平康營村)。此時,秦吞食上黨之口已經張開,只是由於當時正值秦楚戰事緊張,才撤軍緩和下來。之後,秦對楚作戰獲勝,於是又在公元前262年,重逼上黨。

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秦攻上黨,韓國之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主動將上黨史獻於趙國,被封為華陽君。趙國名將廉頗屯兵於上黨史南界,抵抗秦軍。趙軍曾在今長治縣八義鄉東坪、西坪駐兵,並在石後堡建立堡壘,扼守三關要道,與秦軍相持3年之久。

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范雎用反間計誘使趙孝成王換了根本不知怎樣打仗的趙括為將。趾高氣揚的趙括改變廉頗戰術,率大軍盲目出擊,強令東、西營和石後堡駐軍挺進長平(今長治縣、高平市交界處)。此時,秦昭王特地起用了軍功顯赫、威震敵國的武安君白起為主將。白起針對趙括魯莽輕敵、缺乏作戰經驗的弱點,採取誘敵深入,迂迴包抄的戰術,決戰之初故意改退。趙括愈加輕狂,傾巢而出,乘"勝"追擊。追至秦壘,秦軍主力一面堅守城壘,一面乘其不意,出兩支奇兵:一支2.5萬輕騎速進趙軍背後,佔據秦嶺(又名寶山,在今高平市、陵川、長治縣交界處),切斷了趙的後路,"遮絕趙救兵及芻餉";一支5000人的精兵穿插趙軍中間斬趙軍為兩截,使其失去統一指揮,首尾不能相顧。趙軍頓成釜中之魚。這時白起以靜制動。從7月中旬到9月,趙軍被困整整46天,糧盡水竭,互相殺食,不戰自亂。趙括組織了四支突圍,結果自己中箭身亡。趙軍失去的主帥,立刻陷入混亂。秦軍趁機猛烈進攻,趙軍丟下兵器,卸下鎧甲,全軍投降,被白起坑殺於現在高平市的王赧(殺谷,又名脊冤谷)、箭頭、圍城、谷口、金門山一帶。趙括空言清談,萬餘將士的性命被坑殺。野蠻殘酷的大屠殺使成千上萬的將士血流成河,趙括自己也一命嗚呼!

歷史上的太行重鎮——上黨

長平戰役

歷史上的太行重鎮——上黨

秦趙攻受圖

東漢末年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率領大軍攻取戰略要地上黨郡治壺關城。曹操圍壺關時,因長途跋涉,急於速決,曾下令把固守城池的袁紹之將卒"城破皆坑之"。後冷靜思考後,覺得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錯誤的,便收回成命,放天東門,使守城將卒突圍棄城而去,曹操沒費吹灰之力便獲其城。

建安十年(205年)十月曹操李典、樂進、張燕攻打併州、高幹守住天險壺關口,曹軍久攻不克。

建安十一年(206年)正月,曹操親征壺關,過羊腸坂。 高幹聽聞曹操親自率領大軍進攻壺關,加上

歷史上的太行重鎮——上黨

本來的樂進、李典軍,自料兵勢上不能相抗衡,遂出壺關城,留部將夏昭、鄧升守城,跑到匈奴部落,向匈奴單于呼廚泉求救。呼廚泉自平陽之戰大敗而歸,名義上歸附曹操,畏懼曹操強大的實力,自然不肯再跟高幹等反曹殘餘有所牽連,拒絕了高幹的請求。求援不成,高幹入河東郡濩澤,適逢張白騎攻略河東東垣,與衛固、範先等河東勢力響應,當時上黨猶在,弘農反曹勢力也劫持曹操所置的太守,高幹還可放手一搏。而杜畿與衛固等公開決裂,赴張闢拒守,數十天得到四千餘兵。高幹與衛固、張晟等聯兵一同進攻杜畿,不下,只好略河東諸縣,無所得。此時張既西征馬騰等涼州兵,加上鍾繇等兵,既合。鍾繇率諸將與高幹等戰,高幹再次敗在鍾繇之手,衛固等伏誅。高幹此時進退失據,只能南下荊州,投靠劉表,但在途中被司隸校尉王琰所殺,獻首於曹操。

曹操兩次攻克的壺關,並非一地,前者指的是壺關縣城。古代的壺關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戰略要地,其轄地包括長治。早在東漢末年,上黨郡治就置於壺關。當時的上黨郡轄域相當於今和順、可榆社縣以南、沁水流域以東的廣大地區。袁紹得幷州後,曾派重兵鎮守上黨。曹操即得冀州,自然要奪取上黨這塊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所以才有建安七年圍壺關之舉。曹操曾作樂府詩曰:"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羊腸坂就在壺關縣境內。

歷史上的太行重鎮——上黨

苦寒行

歷史上的太行重鎮——上黨

唐朝

李隆基(685-762年),即唐玄宗皇帝。中宗景龍元年(707年)四月,李隆基以臨淄王的封爵和衛尉少卿的四品官職,兼任潞州別駕,第一次來到潞州(今長治市)。景龍三年(709年)十月卸任回長安。延和元年(712年),即帝位。在潞州治政近三年。

歷史上的太行重鎮——上黨

李隆基潞州別駕

李在潞州時,多方延攬人才,收取民心,顯示了傑出的政治才能,"有德政、善僚屬、禮士大夫、愛百姓"。理政之餘,還修造了一所宏麗的府第,後面建有"德風亭"(舊址在今長治市府上街)。亭西有輦道接"盾花梳洗樓"(舊名遊嶺,即今牛嶺)。他常和潞州名士、幕僚、契友在這裡賞景賦詩、評論國事。談到唐太宗的赫赫功績,他往往仰天長嘆,似有無限感慨;談到當時秉政的中宗、韋后,他不過微微一笑,似乎不屑一顧。而當大家談到各自的抱負時,他卻靜靜地聽著,不置一辭。大家問他,他又笑而不答。酒到酣處,他離席起舞,吟唱起漢高祖的《大風歌》,大家才知道他的志趣不凡。由於他風雅博學,平易近人,禮賢下士,有識之士都樂於歸附。李隆基選拔人才,能夠不拘一格。如後來封為霍國公的王摶仲,"本高麗人",父親犯罪,沒入官奴,只因"性識明悟",他就引為心腹,讓毛仲"伏事左右"。又如後來封為成紀侯的李宜德,為人家奴而"矯捷善騎射",他就"以錢五萬買之"。同時暗中蓄積武力,伺圖展露身手。景龍三年(709年)十月,李隆基帶著精銳將士卸任回長安,就讓毛仲、宜德二人"挾弓矢為翼",後來,李隆基以皇侄身份起事,誅韋后及其黨羽,擁立他的父親睿宗,為他做皇帝打通了道路。李宜德參加了誅除韋后的行動。王毛仲則參加了陳鎮壓太平主謀亂的行動,為李隆基當皇帝掃除了最後一道障礙。三年後,李隆基即帝位,開創了與"貞觀之治"齊名的"開元盛世"。

歷史上的太行重鎮——上黨

潞安府衙

開元十一年(723年)正月,李以皇帝身份再次來到潞州。侍駕而來的,還有張嘉貞、張說、張九齡、苗晉卿等名臣。他初九日進入潞州後,大擺筵席"宴父老"。並把當年故居改為"飛龍宮",讓張說寫了一篇《上黨舊宮述聖頌》,樹碑勒石;還讓張九齡寫了一篇《聖應圖贊》。而且免除了潞州五年的租稅,赦免了"大辟"以下的所有罪犯。

開元十二年(724年),李東遊泰山,回程途中又繞道潞州,體察民情,慰問疾苦,再次賞賜"父老"。

開元二十年(732年),李第四次來到潞州,對老年人普遍"賜粟帛",讓已經徵募、即將開拔的士兵歸裡;另從別處徵集,並再次免除潞州三年租稅。

李隆基之所以對潞州情有獨鍾,因為潞州是其發跡之地。

反明義軍

陳卿,平順縣青羊裡石埠頭村人,時朝嘉靖年間平順農民起義軍首領。

歷史上的太行重鎮——上黨

平順虹梯關

嘉靖三年(1524年),陳卿因不滿統治者的欺壓,來到青羊山組織起義,一年就組織起2萬多人,正式在太行山的高峰風則嶺上插起了農民起義軍的大旗。

義軍日夜活動於山西、河南之間,殺富豪,救貧民,聲威震驚了明王朝。嘉皇帝於1525年派大軍,第一次對青羊山起義軍進行圍剿,結果被起義軍打得大敗。潞城、黎城、壺關、潞州大部分地區被起義軍佔領。河南林縣、河北涉縣也成了起義軍基地。

歷史上的太行重鎮——上黨

正壓碑文

1527年農曆十一月,明王朝對起義軍進行第二次圍剿,起義軍採用正面迎擊和迂迴敵後奇襲的辦法,再次粉碎了圍剿。

經過戰鬥的嚴峻考驗,起義軍聲威大震,兵分三路主動出擊敵人。起義的迅猛發展嚇得明王朝魂驚魄散,又派10萬兵力分三路圍剿起義軍。義軍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英勇不敵眾退到馬武寨據險固守。後因河南林縣鄉紳郝世昌告密、指路,官兵才攻下馬武寨。陳卿率軍突圍轉移,行至常軍山遭敵伏擊被抓,解往北京斬首。為了防止農民再度起義,明嘉靖八年(1529年)劃潞城16裡、黎城10裡和壺關10裡設為"平順"縣,意即平息了暴亂,讓百姓依順朝遷。

歷史上的太行重鎮——上黨

明末起義領袖陳卿故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