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熱點」致敬李龍教授|敢為天下先!這個醫生讓更多孩子可以健康地活一輩子

「熱點」致敬李龍教授|敢為天下先!這個醫生讓更多孩子可以健康地活一輩子

「热点」致敬李龙教授|敢为天下先!这个医生让更多孩子可以健康地活一辈子

人之生也,與憂患俱來。先天性畸形、急腹症、腫瘤……有一些柔軟稚嫩的小生命,需要外科醫生鋒利的刀才能守護。

“讓孩子活半年不行,要讓孩子健康地活一輩子。”這是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普通(新生兒)外科主任李龍常說的一句話。李龍認為,孩子與成人不一樣,他們的生活才剛剛開始,所以小兒外科醫生要有更長遠的眼光,考慮他們的一輩子,要給孩子最好的治療。

但小兒外科是一門年輕的學科,歐美國家也只有短短200多年的歷史;我國的小兒外科從60年代才開始發展。當時的小兒外科都像成人一樣做開腹手術,手術患兒的死亡率很高。新生兒的器官小,很脆弱,他們體內只有幾十到一百毫升血,流失幾十毫升,生命便會遭受威脅,不像成人流200毫升甚至1000毫升也能恢復過來。有一些術前生命體徵平穩的孩子,在手術後反而呼吸、心跳都不平穩了,甚至失去生命。因此,兒童手術不僅難度大,風險高,開腹手術留下的巨大疤痕也影響著術後的恢復、組織功能和患兒的心理健康。

「热点」致敬李龙教授|敢为天下先!这个医生让更多孩子可以健康地活一辈子

腹腔鏡引入——抓住機遇,敢為天下先

1990年,腹腔鏡技術從國外剛剛起步;這一年,年輕的李龍也考上了中國小兒外科創始人張金哲院士的博士研究生。腹腔鏡技術出現後,張金哲院士敏銳地意識到,腔鏡技術是小兒外科未來的發展方向。師徒二人立志,要讓中國的小兒外科水平走到世界前沿。

張金哲先後把李龍送到英國、香港、日本等已經開展腹腔鏡技術的國家,接受嚴格的學習和訓練,瞭解了歐美和亞洲當時最先進的技術。李龍帶著恩師的使命,從當助手、扶鏡子開始,夜以繼日,勤學苦練,很快就掌握了腹腔鏡的關鍵技術。日本同行也讚歎道:“你的技術太好了,已經超過了我們。”學成之後,他放棄了學位,也回絕了進修醫院的挽留,毅然回國。

腹腔鏡的出現在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轟動,給小兒外科帶來了劃時代的改變,提高了治療效果,減少了手術損傷,患兒恢復起來也快多了。

那一年,李龍四十歲,也開始在國內獨立做腹腔鏡手術。

“我一直記得我回國後做的第一臺腹腔鏡手術。那是2001年2月,張金哲院士已經80歲了。老師年齡大了,不能上臺幫我,就在手術室裡搬把椅子坐著,看著我做。一方面是給我壯膽,保駕護航;另一方面是,萬一出了併發症,他也能替我說句話,證明李龍這個操作是符合標準、符合原則的。”

李龍剛開始做的是簡單的精索靜脈結紮,接著做複雜一點的肛門閉鎖,然後是更復雜的腹腔鏡下全結腸切除,張金哲院士就一直在手術室陪著他,一臺一臺看他做。“我特別感謝老師。”

「热点」致敬李龙教授|敢为天下先!这个医生让更多孩子可以健康地活一辈子

腹腔鏡推廣——過程無論多艱難,都要堅持下去

新生事物的誕生總是伴隨著質疑,腹腔鏡手術在我國的推廣也並非一帆風順。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雖然李龍已經通過腹腔鏡手術完成了疝氣、全結腸切除等手術,但國內腹腔鏡微創手術的地位,仍然比較尷尬。

彼時,傳統的開放式手術依然深入人心。開口大、暴露好的直觀優勢,令“微創”舉步維艱。有些醫生甚至還認為,我國的腹腔鏡技術還不夠成熟,李龍只拿到了國外的腹腔鏡技術培訓證書,如果要在國內做手術,應該有國內的資格證書。但是國內還沒有小兒外科醫生會腹腔鏡技術,更不可能有能力組織培訓,所以李龍是在拿患兒做試驗。

談及當時的情形,李龍臉上劃過一絲苦澀,“當時比我年資高的大夫幾乎沒有人願意嘗試這項技術,壓力確實很大。”

這個局面在2001年9月發生了改變,因為李龍完成了一個“里程碑式”的挑戰:用腹腔鏡技術治療膽總管囊腫。

膽總管囊腫是一種嚴重的先天畸形,是小兒外科難度最高的四級手術。很多醫生都從來沒想到,腹腔鏡在小兒外科可以有這麼大作用。此項尖端技術使李龍蜚聲國際,獲得了國際腔鏡大會領袖獎、“宋慶齡兒科醫學獎”等諸多殊榮。

在當時,在全世界範圍內,還沒有醫生利用腹腔鏡做過4級手術,他們只是將腹腔鏡應用在1級—2級難度的手術中;在當時的中國,醫生們還只能利用腹腔鏡來進行手術部位的放大。同行們紛紛質疑李龍大膽決定。李龍的壓力可想而知,這是一場不能失敗的嘗試。

但李龍覺得,自己已經準備好了。

“我在出國學習時一直跟張金哲院士保持著聯繫,我給他寫信匯報世界上最先進腹腔鏡手術的領域前沿進展和自己的心得想法。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把目標鎖定到利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膽總管囊腫上。”李龍回憶。

我國是先天性膽道畸形的高發國家,而傳統的小兒膽總管囊腫效果手術並不理想,手術的死亡率高達30%左右。這麼多年,李龍一直密切關注著小兒膽總管囊腫這一疾病領域,李龍不斷累積手術經驗,也不斷地學習領域前沿。同時,他還通過課題研究,成功地建立了肝膽畸形的動物模型,發現先天性膽總管囊腫擴張的形態與囊內壓力和膽總管遠端的梗阻密切相關,十二指腸乳頭異位是其重要病理改變特徵,進而提出了胚胎早期肝憩室遠端異位是其病因的新觀點。

想要挑戰最前沿、最難的腹腔鏡手術,除了醫者自身的技術和膽識,更要取得患兒家屬的理解和信任。

“我在手術談話的時候都會告訴家長,這個手術全世界也沒有人做過,是一種特別新的手術方式,我們也沒有經驗。同時,我也告訴家長我的積累、學習和為手術所做的準備。一開始,我找的兩個患兒家長都拒絕了腹腔鏡手術。幸運的是,我遇到了第三個患兒。”

李龍清楚地記得給予信任的患兒一家,“我跟第三位患兒談手術知情同意的時候,他的爸爸、媽媽、爺爺都在。等我一說完,爺爺就做主了。爺爺是一個南方人,圓臉,大眼睛。”

爺爺說:“李教授,手術風險我們都知道了。你就大膽做吧,我們相信你。即使失敗了,沒做好,我們也不會有怨言。但我們知道,一旦做好,對我孫子將來一輩子會有好處的。你是為我孩子好的。”

這是李龍多年的夢想,他終於把這個手術做了,而且做成功了。全世界第一例腹腔鏡下治療膽總管手術,他做了6個小時。患兒恢復得很好,術後第二天就能下地行走,現在已經20歲了。

“做完之後是一種難以置信的感覺,當初預想了很多困難,可能要應對很多意外,就是沒想到這麼難的手術,居然很順利地就下臺了。”

當然,這跟李龍周密的手術計劃是分不開的,他幾乎把囊腫和血管、十二指腸和胰腺的位置關係刻在了自己的腦子裡。李龍更感謝家長的信任,跟醫生同一戰壕,讓自己沒有負擔,集中精力,發揮自己所有的才智。

「热点」致敬李龙教授|敢为天下先!这个医生让更多孩子可以健康地活一辈子

器官移植——一臺準備了十年的移植術

“當時老師就堅定地告訴我們,小兒外科的未來發展就兩個方向——微創治療和器官移植,過程無論多艱難,都要堅持下去。”如今,近三十年過去了,事實證明,恩師所言不虛。

在李龍的諸多探索成果中,小兒肝移植也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從1991年開始涉足研究到2001年完成第一例手術,這一步,李龍準備了十年。

當孩子的父親抱著小臉黃黃,肚子鼓鼓的女兒出現在李龍面前時,李龍深知這個手術已經迫在眉睫,否則孩子活不過兩個月。

小兒肝移植的難點在於血管吻合。由於大部分供肝者都是成人,血管比孩子粗十幾倍,連接後容易發生滲漏和堵塞。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李龍進行了數百次的動物實驗。他選擇使用成人供肝的分支血管連接嬰兒肝臟的主血管,如果還是不夠,就把血管拋開重建,拼合成一條粗大的血管,然後在與成人供肝連接。

儘管已經找到了理論上的解決方式,但在付諸實踐之前,仍舊是紙上談兵。

肝移植手術進行了20多小時,下了手術,李龍還是睡不著,第二天早晨患兒從重症監護室出來,生命體徵平穩,李龍的心裡才稍微踏實了一些。

“那是個冬天的早晨,特別冷,天還是黑的。我剛從監護室出來,就接到了一個電話,是我老師張金哲院士打過來的,他詳細詢問了手術的過程和患兒現況。他從新聞上聽說我要做這個手術。我一宿沒睡,他也可能沒睡。”

目前這個被命運垂青的女孩已經健康長大。

「热点」致敬李龙教授|敢为天下先!这个医生让更多孩子可以健康地活一辈子

(被李龍的救治的患兒每年都會發一張自己的照片,感謝李龍)

曾經,在困難重重下,中國的腹腔鏡技術萌芽;現在,全世界範圍內,中國醫生開展腹腔鏡的例數最多、能做這項手術的人最多、平均手術用時最短、併發症最少。這麼多“最”的取得,離不開李龍付出的努力。他探索出67種腔鏡治療新手術,先後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宋慶齡兒科醫學獎、恩德斯中國傑出內鏡領袖獎以及“吳-楊獎”等。

平時,李龍不是在手術室,就是帶著學生在病房查看患兒病情,去年他的手術高達3000多臺,是全國外科手術專家手術量的上限。最長的一次,因為手術難度大,他連著站了15個小時。同事們敬佩他堅毅的品格,親切地叫他“龍哥”。

李龍說,他喜歡孩子,所以面對孩子時,他總是笑容滿面,言語溫和,也正是他這顆父母般的愛心,推動著他迎戰疑難,激勵著他開拓創新,成就了小兒外科領域裡的豐碑座座。(作者:幹玎竹 來源:搜狐健康)

首都兒科研究所服務號

「热点」致敬李龙教授|敢为天下先!这个医生让更多孩子可以健康地活一辈子

sdekyjsfwh

「热点」致敬李龙教授|敢为天下先!这个医生让更多孩子可以健康地活一辈子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首都兒科研究所科普號

sdekyjskph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