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京东金融“去金融化”,突然变脸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京东金融“去金融化”,突然变脸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京东金融“去金融化”,突然变脸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为金融而生的京东金融

为何“不要”金融了?

京东金融“去金融化”,突然变脸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9月17日晚,“京东金融”将其社交账号微博、今日头条、抖音账号改名为“京东数科”,目前官网和官方微信的名字还未改。业内戏称此举为“去金融化”,京东金融不玩“金融”,葫芦里究竟卖什么药?


京东金融“去金融化”,突然变脸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京东金融方面称,数字科技更能体现公司定位。

据业内人士分析,京东金融的更名意味着公司战略发展方向或已改变,正式由金融公司向科技公司转型。

这种转型其实早有预兆,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未来京东金融将不再做金融”,将利用自己的科技手段为金融机构做服务。

而在去年京东集团的开年大会上,刘强东还公开称京东金融未来将会涉足证券、征信和银行领域,总有一天会申请自己的银行,让京东金融在2020年成为全球金融科技公司TOP3。

仅仅一年的时间,京东金融突然“变脸”,变成了为金融做服务,甚至是向数字科技的方向转型,布局多年的金融业务能轻易的放手吗?


京东金融“去金融化”,突然变脸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向金融服务转型是无奈之举

京东金融从成立之初就是做金融业务的。这从字面意思也看的出,为“金融”而生。

2013年,京东金融成立,推出了第一款金融产品“京保贝”,主要为京东的供应商融资,这也是京东金融对供应链金融的最初布局。

成立的第二年京东金融上线了消费金融产品“京东白条”,为京东商城的用户提供先消费、后分期付款的消费信贷,京东是BATJ中第一个做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的。


京东金融“去金融化”,突然变脸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当时虽然没有支付宝这样的专属支付系统,但是京东白条比阿里推出的分期产品花呗要早,又背靠着以自营电商起家的京东,京东金融有着天然的客户流量优势。

京东白条的成功也就成为了情理之中,公开资料显示,京东白条对于用户月均消费力的提升一度超过100%。

在消费金融起步的同一时期,阿里推出的资金管理产品余额宝也在快速发展。基于电商平台的根基,京东金融又不断上线各类理财产品,两年内,布局了从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理财、众筹到保险等十几种金融产品。

而这些金融产品也给京东金融的营收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据刘强东在去年京东的开年大会上介绍,截至2016年,京东金融所有交易额已经突破了1万亿元,交易规模增长了8.65倍,京东众筹在市场份额占据到50%。

按照预期,京东金融可能还会在很长的时间发展金融产品,如果互联网金融没有迎来监管。今年4月,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加大通过互联网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整治力度及开展验收工作的通知》,为互联网金融划下了“结界”,征信、支付、小额贷款等产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以京东金融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大受打击。

金融产品难做,提出“去金融化”,转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不止是京东金融。

早在去年蚂蚁金服就宣布,蚂蚁金服未来会只做技术,支持金融机构去做金融。在今年的博鳌,百度副总裁也公开表示,百度金融这两年的发展重点是“AI+技术”。


京东金融“去金融化”,突然变脸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京东金融转型数字科技之路举步维艰

从做金融产品到为金融机构做服务,“去金融化”需要一个转变的过程,毕竟京东金融从成立起就带有比较强的金融属性。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京东金融的营业收入为103.3亿元。其中金融消费占51%,支付业务占15.49%,供应链金融占14.52%,财富管理占11.91%。


京东金融“去金融化”,突然变脸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和支付业务占据了京东金融收入的比例高达80%,也就是京东金融的盈利目前基本依赖于金融产品本身。

转型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金融机构看重的也是平台的前期积累。据业内人士分析,京东相比于阿里,支付系统薄弱,脱离了电商平台,很难再吸引到额外的流量,这或许会成为其后期发展的短板。

如今BAT都在做转型,蚂蚁金服步伐更快,如今已经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四所大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京东金融目前才拿到了保险牌照。

更何况,京东金融不仅是要为金融机构做服务,布局更是涉及到了城市服务,为所有的企业提供云计算,AI等智能服务,势必要对科技技术进行投入。投入多久,科技服务有多久能为京东金融带来收入,都是京东金融所要面对的。

网络 | 图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