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信陽老鄉回憶抗旱的原創作品:挖井

“水貴如油”對一般人來說,只是一個成語,或者說是在電視裡才見到的場景。然而,用“水貴如油”來形容2001年,信陽山區的那場乾旱一點也不為過。


信陽老鄉回憶抗旱的原創作品:挖井

我生長在信陽西北角的一個小山村,親身經歷了那個被史料記載為60年來從沒有過的乾旱。
信陽老鄉回憶抗旱的原創作品:挖井

那一年,連續十來個月沒下一場大雨,淮河斷流,田地裡裂開長長的口子,大面積的農物被幹死,人畜飲水也很困難。因為水源少,抽水機往往需要幾臺才能將水轉到田裡,有的抽水機管子要接好幾里路遠,抽的水小的程度,人們用“滴油”來形容。抽一塊田水的成本和一塊田收的稻子賣的錢差不多。雖然成本很高,人們為了多收一些或者是為了今後的生活有保障,還是在沒日沒夜的在抽水抗旱。
信陽老鄉回憶抗旱的原創作品:挖井​​​

“人民是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抗旱最困難的時候,人民群眾發揮了他們的智慧和才能,他們試著,在山腳下或田角處,挖一些幾米深的土井,這樣第二天也會有幾擔水的收穫,用這些水澆稻子,每株稻子一碗水,每天也可以澆一兩分稻田,就這樣每天如此,雖然很辛苦,但抗旱的成本還是降下來了,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有效的,澆過的稻田秋天都有收穫。


信陽老鄉回憶抗旱的原創作品:挖井

我住的小山村不到十戶人家,莊邊有一口井,是上輩的上輩人挖的,有上百年的歷史了,平時井的水都會從井口溢出來,老人們講,水井旺這個莊的人就富有。然而,遇到了乾旱,井水根本不夠莊上的人吃,雖然是“一桶水半桶泥”,人們還是半夜起來在井邊排隊等水,起來晚的第二天就沒有水吃,或者要跑幾里路外的地方去挑水。受村民們挖井抗旱的影響,我決定在自家院裡挖一口井,解決吃水難問題。

信陽老鄉回憶抗旱的原創作品:挖井

我在院裡找了一個合適的位置,劃了一個八、九十公分的圓圈,把钁頭、鐵鍁換成短耙,開始挖井,妻子用一個可以裝三、四十斤土的塑料桶往上提土,一連挖了三天,挖的井有一丈多深,挖到四天,一個比井口還要大的火石頭橫在井裡,無倫如何也不好把它搬到井外,繼續挖難,放棄了更難,因為,妻子抽我挖土的空隙,已經把拉上井口的土轉到院外,也就是說,如果把井墊平,最低需要三天,如果在院裡重新打井,一個是沒有合適的位置,再一個是誰能保證地下會沒有更大的石頭。


信陽老鄉回憶抗旱的原創作品:挖井

辦法總比困難多。第二天,我找來鐵錘,把鐵錘換上短把,用鐵錘錘石頭,雖然這種方法收效甚微,但畢竟有進展,經過三四天的努力,石頭還是被一點點錘碎運到井口上來。石頭下面是沙石板,用钁頭一挖一個白印,我找來釺子,一點一點往下撬,一個幾十公分的井口,每天挖井不到一尺,就這樣一直堅持了近一個月,有一天我感覺井裡的土明顯的溼潤了,也許是有了信心,也許是井裡的土好挖了些,挖井的速度明顯的加快了,直到有一天,我一蹶頭下去挖出了水來,我才真的相信打井成功,就這樣我繼續往下挖了一些時間,直到水特別大時我才停止。我請來鄉鄰,用提前準備好的石塊,從井底一圈一圈磊到井口,然後,裝上井頭,用水泥把井蓋糊好,然後,再寫上日期,心裡甭提多高興了。


信陽老鄉回憶抗旱的原創作品:挖井​一個多月的汗水沒有白流,我終於挖成了一口水井,可以喝上清沏的山泉水。然而,讓我收穫更多的是,明白了人生的許多事情就象這挖井,半途放棄了就是一口廢井,無倫你前面做過多少努力,只有堅持到最後,才可能是一口水井。其實,許多時候成功與失敗往往在“堅持與放棄”的一念之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