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高濟宇:他曾是南京大學最資深的化學教授

早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時任國立中央大學教授高濟宇,就被重慶國民政府教育部聘為第二批“部聘教授”,是當時全國化學學科領域唯一的“部聘教授”,真可謂是“教授中的教授”。

高濟宇是中國著名的有機化學家和教育家,在化學領域素有“有機化學之父”之稱,其一生致力於有機化學的研究和教學,執教生涯近七十年,其編著的《有機化學》被列為全國高等院校統編教材,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以化學為業的莘莘學子。

高濟宇:他曾是南京大學最資深的化學教授

高濟宇

高濟宇(1902—2000)字恩波,河南舞陽人,1902年5月23日出生於河南省舞陽縣,其父高瑞庭是晚清秀才出身,一生飽讀詩書,其子高濟宇是家中唯一的男丁,被父親寄予厚望,在高濟宇幼年時期,父親就開始教他熟讀背誦古詩文,因而打下了深厚的國學功底,並在舞陽縣接受了高級小學教育。

1916年,高濟宇前往省會開封府,考入“河南省立第一中學”讀書,這所學校創建於1902年,創建時的校名為“河南省大學堂”,1903年更名為“河南省高等學堂”,1913年又改名為“河南省立第一中學。”

1917年,高濟宇又考入“河南留美預備學校”第二期英文班,這個學校是全國僅有的三所留美預備學校,高濟宇在這裡接受了五年的西方現代教育,其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從這所學校走出的河南籍名人非常多。

1922年,高濟宇考入“唐山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茅以升、竺可楨、黃萬里等人都是傑出校友,由於這所學校更名比較頻繁和複雜,其校史最終由現在的西南交通大學繼承。

高濟宇:他曾是南京大學最資深的化學教授

唐山交通大學舊址

1923年春,高濟宇又以優異成績考取了河南省留美官費生,並於當年秋天入讀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電機系,第二年又轉入該校化學系學習。

由於國內官費經常不能按時匯款,高濟宇不得不利用業餘時間打工維持自己的學業和生活,艱辛地度過了四年的大學生活,並於1927年獲得了華盛頓州立大學學士學位,由於高濟宇在校期間成績優異,還被“美國化學會”吸收為榮譽會員。

1927年9月,高濟宇又考入伊利諾伊大學研究生院攻讀有機化學,在其導師的指導下,高濟宇發現了“四炭環化合物合成新法”,於1929年獲得碩士學位,高濟宇在攻讀博士學位時,主要從事環丁烷衍生物的合成方法研究,並於1930年獲得伊利諾伊大學博士學位,其博士畢業論文深得導師的稱讚,被留校擔任化學系研究助理,但他無意長期留美工作,而是決定回國施展自己的抱負。

高濟宇:他曾是南京大學最資深的化學教授

留美時期的高濟宇

1931年6月,高濟宇收到了國立中央大學校長朱家驊簽發的聘書之後啟程回國,於當年8月到國立中央大學任教,相繼出任理學院化學系副教授、教授。

1933年8月,河南籍的張仲魯再次出任省立河南大學校長,他不惜重金聘請了一批著名的學者和教授到校執教,高濟宇就是在此背景下,被省立河南大學聘為化學系教授,回到開封為桑梓服務,但張仲魯在苦撐一年之後,於1934年8月被迫辭職, 高濟宇也同時離開,又重新回到國立中央大學。

1934年,32歲的高濟宇被羅家倫校長聘為化學系主任,任期長達11年之久,可謂為化學系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化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不但需要理論書籍,而且離不開化學實驗室,高濟宇擔任化學系主任期間,涵蓋了整個抗日時期,在全民族堅持抗戰的艱難條件下辦學,其困難是難以想象的,尤其是國立中央大學在重慶辦學時期,物資極度匱乏,高濟宇千方百計地購買圖書雜誌、儀器藥品,以滿足教學的需要,確保了教學質量。

高濟宇:他曾是南京大學最資深的化學教授

中央大學的化學實驗課

正是由於高濟宇出色的教學成就,1942年高濟宇被重慶國民政府教育部聘為第二批“部聘教授”,全國化學學科領域僅高濟宇一人榮獲,由此可見他在中國化學學科領域的地位。

在重慶國立中央大學執教期間,高濟宇還兼任“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總幹事,負責“中國化學會”的日常工作,“中國化學會”於1932年8月4日在南京成立時,高濟宇就是會員之一。

在重慶期間,高濟宇還曾擔任了《化學通訊》總編輯,所有這些都確立了高濟宇在中國化學學科領域裡的獨特地位。

1946年11月,國立中央大學從重慶遷回南京覆校,高濟宇於第二年就出任國立中央大學教務長,協助校長吳有訓主持學校教學工作。

此時的國立中央大學設有文、理、工、法、農、師範、醫共七個學院35個系,為當時中國學科最全,實力最雄厚的綜合性大學。

1948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公佈的世界大學排名中,國立中央大學的排名超過日本東京大學,雄踞亞洲第一。

高濟宇:他曾是南京大學最資深的化學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舊址

“淮海戰役”之後,國內政治和軍事局勢發生逆轉,南京國民政府決定將國立中央大學遷往臺灣,並試圖說服教授們攜家眷一起去臺灣,而高濟宇是持反對意見者之一。

由於高濟宇在師生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在決定個人命運抉擇面前,他的決定對師生們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被全校師生推舉為校務維持委員會委員,帶領學校師生開展了護校鬥爭,最終迎來了南京的解放,將中國院系最多的一所綜合性大學完全留存在了大陸。

1949年5月7日,南京市軍管會接管了國立中央大學,並很開被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10月,國立二字被去掉,逕稱南京大學,高濟宇又先後出任南京大學理學院院長、教務長等職。

1956年3月,高濟宇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在當年國務院評定教授級別時,被評定為一級教授,南京大學被評定為一級教授還有曾遠榮、戴安邦、徐克勤和胡小石。

1956年12月,國務院第41次會議決定,任命高濟宇為南京大學副校長,時任周恩來總理親自簽署了任命狀。

從1958年起,高濟宇奉命承擔了代號為“01”、“03”兩個絕密的國防科研項目,這是兩個直接向中央負責的科研課題,為此,高濟宇中斷了精研20餘年的有機化學研究,帶領一班專業人才,默默地開始了國防課題的研究和實驗,這兩個國防課題研究,在文革期間曾一度中斷,而科研成果又不能公開發表。

文化大革命初期,高濟宇這位又紅又專的高級知識分子也未能倖免,被扣上“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一級教授330元的工資也被扣發,每月僅發60元的生活費,直到1971年被“解放”,而高濟宇將補發的9000餘元工資全部交了黨費。

高濟宇:他曾是南京大學最資深的化學教授

高濟宇

1980年11月,中國科學院恢復了學部委員制度,有283名學人被評選為新的學部委員,高濟宇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這絕對是一份遲來的榮譽,與他同一批當選的學部委員中,竟然有9人都曾是他的學生。

實際上早在1948年中央研究院評選院士和1955年中國科學院評選學部委員時,高濟宇都有資格當選,但歷史是不能假設的,有時也是遺憾的,這份遲來的榮譽,竟然遲到了25年。

1982年,已是80高齡的高濟宇又成為博士研究生導師,繼續為南京大學培養化學人才,1986年,已是耄耋之年的高濟宇又一次“掛帥”,帶領一批科技人員接受了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高純金屬有機化合物(MO源)的研究。

高濟宇:他曾是南京大學最資深的化學教授

高濟宇與老伴陳佩瑛合影

MO源是當時國防戰略物資,被廣泛應用於半導體激光管、激光二極管、超高速集成電路、飛機坦克前視儀、導彈制導儀、衛星通訊、航天、雷達、遙測遙控等方面,由於MO源產品純度要求極高,而MO源對氧氣、水汽非常敏感且毒性大,研製MO源需要在極端條件下合成,經過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MO源項目最終取得圓滿的科研成果。

2000年4月29日,一代“有機化學之父”高濟宇,終於走完了他的高等教育教學之路,他的化學人生止步於千禧之年,這一年高濟宇98歲,他幾乎走完了一個世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