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日本歷史上陸軍和海軍為什麼不和?“海軍馬鹿”、“陸軍馬鹿”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戀丄緦淰


圖為兩大勢力之一薩摩藩


歷史因素:19世紀的倒幕戰爭不僅是日本對於封建的挑戰,更誕生了除天皇外兩大勢力。薩摩藩和長州藩作為倒幕戰爭中的功勞的人物,不僅獲得了對軍隊的掌控權,而且影響力也還涉及到了國會,薩摩藩希望獲得軍隊的全部控制權,長州藩也一樣如此,一番爭吵之後最終雙方給了天皇一個面子分別控制了海軍和陸軍,也就是說,在近代日本海軍和陸軍建設初期,兩大勢力的恩怨就已經埋下了。


圖為形容海軍和陸軍不和的漫畫


而在隨後,日本議會對海軍的偏心更是給了日本陸軍挑刺的機會。在甲午戰爭前,日本海軍的各項建設費用遠超日本陸軍數倍,甚至連天皇都要餓著肚子給日本海軍捐款,日本陸軍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是看不下去的。


而且,日本海軍更偏向於西式,吃西餐,學習英國文化,弄得一個貴族軍隊氣質,時間久了,日本陸軍自然是看不慣的,因為軍費的問題,日本陸軍和海軍還多次在議會上大打出手,雙方恨對方的程度甚至超過了對清朝和美國的怨恨。


圖為日本陸軍建造的航母,對的,日本陸軍


以至於,無論是哪一場戰爭,雙方都先要坐在一起爭吵個幾個月確定戰略走向才可罷休,甚至,在主觀思想一致的情況下,陸軍和海軍還經常提出一些十分荒唐的理論,比如,在甲午戰爭期間,陸軍和海軍十分清楚旅順對於結束日清戰爭的重要性,但是由於互相給對方找茬子,一直都將進攻旅順的任務推脫給對方。


若不是日本財政面臨危機,北洋水師自行撤出了旅順,可能到1895年2月份,日本海軍和陸軍都不會對旅順發起進攻,在二戰中,這種矛盾越來越明顯,互相謾罵也成了常事,海軍馬鹿和陸軍馬鹿的說法自然而然就流傳了下來。


歡迎關注本號,為大家提供更多的軍武知識。


區域拒止


好了,我知道大家都是來看段子的。

我來給大家列一下日本海軍和陸軍的哪些齷齪事情吧。





1,日本在加入德意聯盟的時候海軍不同意,海軍傾向於聯合美國。於是憤怒的陸軍直接派兵包圍了海軍司令部,差一點就刺刀見紅了。

2,天皇要建立總參謀本部,陸軍海軍都要當總長,無奈之下日本決定設立倆個參謀本部,陸軍一個,海軍一個。

海軍絕對既然陸軍馬鹿叫參謀部了我肯定不能和陸軍馬鹿起一個名字,於是改名叫軍令本部。

東條英機為制衡山本五十六,將山本的死敵任命為海軍大臣。


3,陸軍在攻克新加坡後,繳獲了英國較為先進的雷達,然後對海軍封鎖了消息,自己拿回去研究了。然後日本海軍沒有雷達,中途島被美國狠狠來了一下,成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4.陸軍搞海運,建造了航母、潛艇,然後海軍知道了之後,陸軍指著機庫說這是運輸時候放馬的。於是海軍自己也建造了坦克、裝甲車,質量貌似比陸軍還好。

5,陸軍的飛行員不會開海軍的飛機,反之亦然。

6,日本陸軍購買了德國的發動機,海軍也想要,但是不想跟陸軍要,於是再次跟德國買了一次。

漢斯:歡迎下次再來。

7,海軍搞出了九六式艦載戰鬥機,陸軍就搞出九七式戰鬥機,海軍又搞出零式戰鬥機,陸軍又搞出三式戰鬥機和五式戰鬥機。整個二戰,陸軍搞出37款,52個品種的飛機,海軍53款,112品種的飛機,互相不通用。


陸軍的螺絲向左擰,海軍的螺絲向右擰。

8,海軍的運輸船被美國潛艇伏擊了,海軍打落牙咽肚裡,誰都不說。於是美國潛艇原地再次伏擊了陸軍運輸船。

9,爪哇島日本陸軍司令今村均中將坐運輸船被海軍魚雷擊中,死了一百多名陸軍軍官,今村均中將海上漂了三個小時才獲救。

10,“聯合艦隊用了70%的實力和陸軍作戰,30%的實力和美國佬作戰。”--日本海軍




至於日本陸軍海軍為何不和?有這幾個原因。

一,軍隊基因問題

日本軍隊以前沒有細分什麼陸軍、海軍,打仗基本上都是大名帶著自家能打的水路並進。著名的長州藩和薩摩藩之間也打過許多回。 等到倒幕運動後,日本才開始籌備現代軍隊。眾所周知,槍桿子裡出政權啊,剛剛嚐到勝利果實的倒幕四強藩哪能放棄軍隊呢? 於是在倒幕問題上勉強合作的世仇長洲、薩摩兩藩於是為爭權吵的不可開交。

長州藩著名的代表人物有:伊藤博文、山縣有朋、桂太郎、乃木希典、寺內正毅、兒玉源太郎、田中義一等等

薩摩藩著名代表人物有: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山本權兵衛、東鄉平八郎。

後來在天皇調節下長州藩獲得了陸軍軍權,薩摩藩獲得了海軍軍權。於是兩邊各自發展,互不交流。可以說從日本陸海軍誕生日,基因就決定了不可能順利合作。

二、效仿對象

日本陸軍剛開始效仿對象是歐洲強國德國和法國。 而日本海軍剛開始效仿的是英國。

大家知道英法德三國在歐洲打了一千年也沒分出來勝負,日本別的沒學會,內鬥先學了去了。

三、資源分配

日本本身資源軍費就不多,建造鉅艦大炮就沒有多餘的資源建造坦克。 陸軍和海軍為爭奪軍費可以說互相拆臺無所不用其極。

我是頭條號:以史為鑑,埋沒的歷史真相、誤解的歷史人物、不為外人所知的關係……我來為您講述,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要想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馬鹿是什麼意思啊,我們知會的日語除了亞麻得,大概就是這句八格牙路了,那麼這很馬鹿有什麼關係呢?

你猜對了

馬鹿 野人

ばか やろう

baka yaro u

八格牙路

而日語的八嘎就是馬鹿的讀音,

通常會說八格牙路,就是像馬鹿一樣的人,日本人認為馬鹿很蠢,所以我們可以翻譯成蠢得豬一樣,笨蛋,蛤卵,至於我們聽到的八嘎,其實就是馬鹿的意思,省略了後面的壓路,翻譯過來,大概是蠢豬🐷

我放一張馬鹿的圖片吧


(確實有點……)

下面講下為啥會發生對罵馬鹿的事

第一,日本陸海軍成立前,便有矛盾

在日本尚未進入近代社會之前,幕府將軍掌握實際權力,但是將軍說話也並不完全管用,在各地還有大名,這就相當於藩鎮割據。(這個時期有點像唐朝的節度使格局時期,不過結果剛好相反),在西方列強侵略日本的過程中,日本國內爆發了倒幕運動。在倒幕運動中,長州藩和薩摩藩也參與其中。問題在於長州藩和薩摩藩存在世仇,樑子早就結下了。幕府推翻後,明治天皇親政,然後轟轟烈烈的明治維新運動就開始了。由於在倒幕運動中出力很大,長州藩和薩摩藩的元老們都控制了一些日本軍政主要部門。最後日本長州藩控制了日本海軍,而薩摩藩則控制了日本陸軍。然後就開始互相不對付,


第二,明治維新初期日本沒有議會,沒有憲法,完全是藩閥政治。薩摩藩和長洲藩各自擁兵自重,左右日本政局。陸軍和海軍成為各個派系的工具。

第三,

雙方戰略不同,又缺乏雄才大略,能夠壓住局面的戰略家

到了二戰的時候,雙方的的戰略主張有不同,當時日本陸軍主張北上,染指蘇聯的遠東地區。日本海軍則建議南下,與英法等國爭奪東南亞地區。兩大集團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日本最高層無所適從。認真的說,日本在20世紀前期出了很多名將,但是沒有出一個戰略家。在淞滬戰爭爆發的初期,日本海軍陸戰隊5000多人被包圍,而且根本突圍不出去。此時海軍大臣只能放下架子去求陸軍大臣杉山元,請陸軍大哥幫一把。結果日本陸軍是逐步分批派兵的,這一舉動耽誤了大事。日本陸軍主張北上,但是在諾門坎被蘇聯軍隊打的滿地找牙。隨後,日本海軍方面得意洋洋的看熱鬧,甚至真的放禮炮慶祝。


第四,對鋼鐵、石油資源的爭奪是後來的重點

日本海陸軍老一代的將領主要是爭地位的高低,新一代的日本將領則比較實際,他們在爭奪資源的分配權。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即使在佔領了東南亞地區之後,這一情況仍沒有完全改變。既然資源有限,那總要爭一下資源的分配權。鋼鐵、石油等資源不足,陸軍和海軍都需要資源。日本陸軍的坦克不行,陸軍需要鋼鐵建造重型坦克;日本海軍則需要建造航母,然後與美國在太平洋上作戰。不過最終,日本最高層還是更偏向海軍,所以日本海軍才造出了數量龐大的艦艇。與此同時,日本陸軍的新式坦克永遠停在了圖紙階段,因為國家沒有足夠的鋼鐵來生產坦克。其實這樣的情況在德國也曾經出現,到底是建造潛艇還是生產坦克,德國高層很為難。


第五,陸軍要加入軸心國,海軍反對軸心國,要與英美妥協。最後陸軍占上峰,打壓海軍。海軍出身的首相米內光政下臺。


(東條英機)

陸軍東條英機出任首相,二戰全面爆發 ,日本陸軍基本負責中國和南洋戰線,海軍負責太平洋及其島嶼戰線。二戰日本海軍損失最大,全軍覆滅,海軍指責陸軍偷懶,陸軍指責海軍不打勝仗浪費資源。東條英機後來兼任陸軍大臣,首相,參謀總長等要職,偏向陸軍。海軍作戰部長成了東條的傀儡。

到了二戰的後期,日本海陸軍矛盾的重點又發生了變化。由於海戰和陸戰都已經全面失利,

日本開始計劃本土防禦作戰。日本高層提出了玉碎計劃,號召所有的青年都武裝起來。這時,日本海軍和陸軍都在拼命的擴充軍隊,不為別的,就為爭奪本土的最高指揮權。最終陸軍總兵力達到了550多萬,已經沒有多少艦艇的海軍,也擴充到了150多萬軍隊。此時擁有再多的軍隊也無用了,在美英中蘇各大國的聯合打擊下,1945年8月,日本宣佈投降。隨著天皇的命令,在各地作戰的日軍先後投降。隨後,無論是海軍還是陸軍,都被解除了武裝。海軍和陸軍幾十年的恩恩怨怨終於結束了。


最後,用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參謀的話來看看海陸軍的矛盾對日本的影響吧

我們用了70%的力量和陸軍作戰,用了30%的力量和美國人作戰

答完問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如果他們不起內訌,二戰的結果會是怎樣的?


我們是鈉梨子


因為日本資源有限,資源傾斜給誰能不打嗎?不過矛盾這麼激化的也少有。



這幾個人大家都熟悉吧,說說辻(つじ)政信。日本“帝國”陸海軍的矛盾由來已久,才會發生陸軍造軍艦,海軍造坦克的笑話。



傳言辻中佐作為陸軍著名高級參謀,搭乘海軍軍艦,按常規在艦上用餐,海軍軍官為了羞辱陸軍,故意上了一份一般的,沒想其吃完以後,大嘆好吃,嘆氣不應該對海軍有芥蒂,對自己這麼好。從這點不難看出日本海軍的待遇要好過陸軍太多,當值水兵感嘆以後一定要讓自己孩子考“江田島”。



海軍作為精英軍種,貴族軍種,由於其出身良好,教育一流,視野開闊,早便不同意擴大戰火以及和美國開戰。陸海軍的矛盾早已經公開化,海軍軍艦炮口曾直對陸軍省大門,海軍省大門門口也被陸軍士兵包圍。



只是後來這些精英貴族還是沒鬥過陸軍土鱉,狂熱份子,陸軍綁架了全日本人以及海軍一步步走向滅亡。海軍被迫“南下”,如果當年不南下,而是北上進攻蘇聯,歷史又是什麼樣子呢?長眠在水下的帝國海軍一定不甘心。(感謝美軍擊斃一木清直)


江田島海軍兵學校建立於1869年,其目標是為了培養優秀的海軍軍官,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該學校對學員進行艱苦、紮實的軍事技術訓練,在思想上則灌輸軍國主義思想和所謂“武士道精神”,培養出了多位日後在日本海軍歷史上有名的高級將領。在1945年日本戰敗後,該學校被撤銷,舊址上建立了一所“海上自衛隊第一術科學校暨幹部候補生學校”。



李三萬的三萬裡


就像民國時期中國有大大小小的軍閥一樣,日本也有派系,那就是長州藩和薩摩藩,這倆分別控制了陸軍和海軍。於是,日本陸軍和海軍走上了互相傷害的道路。

日本海陸軍的傷害,不是吵吵嘴,而是抱著互相干死對方的目的,幾乎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陸軍動不動就派兵到海軍省門口示威,海軍也不示弱,動不動就把軍艦上的主炮對準陸軍省,來嘛,看是你的槍厲害,還是我的炮厲害。因為不對付,日本還出過一樣的發動機買兩次的笑話,最後甚至出現了海軍研製坦克,陸軍研製航母的怪事。所以,互指對方為“馬鹿”,已經算是輕的了。因為沒有空軍,只有陸航和海航,所以也就不存在空軍“馬鹿”了。可就是航空隊,也要互相對著幹,零式戰機,陸軍就是不能用,飛機不能通用,零件可以吧?對不起,也不行,因為陸軍的螺絲要左旋,海軍要右旋,於是一家生產廠不得不開兩間車間,生產兩種明明可以一樣的東西,浪費資源。

說到底,還是為了資源。日本是個小國,資源匱乏,不可能同時發展陸軍和海軍,只能選一個。海軍發展得到了天皇的支持,於是陸軍就慘了。

二戰時,海軍龐大的聯合艦隊可以和美國海軍打的不分上下,並奇襲珍珠港幾乎毀了半個太平洋艦隊,而陸軍只能用著一戰裝甲水平的坦克,在諾門坎被朱可夫按在地上摩擦,只能靠欺負一下沒什麼重裝備的中國軍隊安慰下自己。

這一矛盾一直延續到了現在,海上自衛隊裝備著宙斯盾驅逐艦,準航母也有了,潛艇更是十年一換,空中自衛隊也各種先進戰機裝備著,最不受待見的還是陸上自衛隊,先進的自行火炮一年才能買幾部,十年了都沒換裝完,國外同時期的裝備都裝備預備役部隊了……


胖胖的小豌豆


各國軍隊中的不同兵種之間都不大和睦,不過矛盾鬧到日本陸軍和海軍這種程度確實舉世罕見。



兩者之間的矛盾要追溯到明治維新時代,當時日本倒幕運動中,薩摩、長洲二藩作為倒幕主力,聯合明治天皇徹底打垮了幕府勢力。明治維新後,長洲和薩摩兩藩逐漸把持了日本海陸兩軍的軍權,當時有長洲的陸軍,薩摩的海軍之稱。而且雙方本來就有世仇,結果這個仇怨就這麼延續下來,一直到二戰日本戰敗結束。



後來是陸海軍之間為了爭奪有限的軍費兩者彼此爭吵不休,到二戰時期就是陸海軍的決策問題之爭了,在戰略上,陸軍要求北進打蘇聯,而海軍則要南下揍美國,在軍費一定的條件下,雙方都不遺餘力的搶奪有限經費。陸軍主張和德國結盟,而海軍不願意。兩家的矛盾體現在軍隊的方方面面,海軍有海軍陸戰隊,陸軍有陸軍海戰隊,海軍制造坦克,陸軍建造航母和潛艇。陸海軍武器的螺絲方向正好相反。如此種種,讓人瞠目結舌。



而馬鹿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抗日影視劇裡常聽到的那個發音八嘎的詞,是一句罵人的話,雙方互相罵對方為陸軍馬鹿,海軍馬鹿就是罵對方的話。


平安讀歷史


日軍中陸海兩軍不止相互瞧不起,他們的戰略眼光指導思想都有所差別。相比被參謀本部那些瘋狂無腦的參謀們控制的陸軍,日本海軍多少還保留了些許理智。當然,陸軍中也有石原那樣具有戰略眼光世界格局的逸才,但畢竟是極少數。這是題外話,那麼關於日本陸海軍不和的原因,還是得從兩軍建軍時期說起。

首先,在日本兩軍不和是一種傳統。在日本近代軍事起步階段,有著“薩摩的海軍,長州的陸軍”的說法。意思是,在幕末維新時期,薩摩藩和長州藩代表了日本海軍和陸軍的最強戰力。後來在軍制改革中,很自然的長州出身的派閥控制了陸軍,薩摩藩出身者則霸佔海軍。本來兩軍都由兵部省統制,但長州派陸軍一想搞改革,海軍那邊就發對。而海軍一說要軍費買炮艦,陸軍就說需要軍費維護國內穩定。後來陸軍改革推不下去,果斷將兵部省一分為二,成立了陸軍省和海軍省,各管各的。那麼這就涉及到如何分配軍費的問題,軍費的爭奪也是兩軍不和的原因之一。本來那時候日本政府財政就吃緊,只能顧一頭,一看國內農民起義太多,就把大部分軍費給了陸軍,所以開始那幾年,陸軍的軍費大約是海軍的三倍。而海軍恰恰是最需要錢的,從購買軍艦到培養船員,耗時耗力更耗錢。陸軍後來實行針對全國成年男子的徵兵制了,海軍的兵員就只能大量依賴原來薩摩藩的水手漁夫。長崎水兵事件的時候,日本人眼看著大清的鐵甲艦羨慕的不行,政府又把錢都給了陸軍,沒法不氣。當然,後來日本人勒緊了褲腰帶,海軍也慢慢發展起來,利用戰爭賠款硬是擠身了世界一流,這也是後話。


東瀛遊俠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是沒有陸軍和海軍的,只有武士階層作為國家統一的武裝力量。

在倒幕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的薩摩藩和長州藩,在新成立的明治政府中佔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新政府中三分之二的官員是出自這兩個地方。

而對於新建的日本陸軍還海軍,薩摩藩和長州藩都虎視眈眈,這麼強力的部門,怎麼能落入他人之手?因此雙方吵的不可開交,在明治天皇的調解下,薩摩藩的人控制了海軍,長州藩的人控制了陸軍。所以說近代日本的陸海兩軍從孃胎裡出來的時候,就被兩大水火不容的勢力給控制了。

之後的劇情就更狗血了,剛剛維新的日本政府每年的軍費預算是有限的,陸軍和海軍為了能多分一些錢都說自己更重要。陸海雙方為了軍費打嘴炮的事情比比皆是。

陸軍指責海軍是“吞金怪獸”,從國外買來造價高昂的軍艦,完全按照英國海軍的方式訓練,吃的都是西餐,每次吃飯前還要有軍樂隊演奏,吃飽了沒事幹還組織所有人學英語,如何驕奢淫逸的軍隊能有什麼戰鬥力?

海軍不以為然,依然我行我素,認為海軍在世界列強中都是“貴族軍隊”,如果不培養貴族氣質,談何與國際接軌?

陸軍表示:“你們海軍除了開著軍艦瞎溜達還有什麼用?難道要你們還能攻城略地不成?”

海軍聽後問道:“你們陸軍有工兵吧?”

陸軍聽後疑惑道:“有啊,怎麼了?”

海軍一臉釋然地說道:“那我們就放心了,以後去朝鮮,你們就可以自己架一座橋去了。”

1888年,日本政府決定設立參謀部,方便戰時統一指揮,這下在陸海兩軍中炸開了鍋:誰來當參謀總長?

時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深知選了誰都是王八蛋,另一方肯定不服,這戰還沒打,日本自己人就敗了。於是,他想了一條“曲線救國”的方案:乾脆兩軍分別成立自己的參謀部吧!

海軍聽後十分高興,興沖沖地成立了“海軍軍令部”,陸軍卻十分生氣,原因很簡單,陸軍大佬山縣有朋一直在暗地裡活動,讓皇室成員勸說明治天皇讓陸軍出任首任參謀總長,眼看就要成功了,誰知被伊藤博文插了一腳。

山縣有朋說什麼都不肯接受這個現實,拒絕組建“陸軍參謀本部”:“要我與海軍那幫馬鹿平起平坐?不可能!”

無奈之下,伊藤博文只能做雙方的思想工作,規定:在戰爭時,海軍軍令部與陸軍參謀本部將聯合辦公成立“戰時大本營”,大本營的老大由陸軍出任,海軍受其節制;在和平時,海軍軍令部則與陸軍參謀本部平起平坐。

在這樣的條件下,陸軍才找回了面子,成立了自己的參謀部。

二戰時,陸海軍又圍繞戰略方向展開了一場大爭論:究竟是先打蘇聯還是打英美?

陸軍主張先打蘇聯,理由是要保衛偽滿洲國和朝鮮的安全,可以與納粹德國在莫斯科會師。

海軍主張先打英美,理由是他們在東南亞有大片唾手可得的殖民地,放著軟柿子不捏跑去招惹蘇聯人不是傻嗎?

背地裡陸海兩軍都有著自己的小算盤,打蘇聯陸軍是主力,打英美則海軍是主力,雙方誰也不肯讓對方白白立功。

結果美國人來了個神助攻,結束了這場無休無止的爭論。

至於日本空軍為什麼沒有被罵“馬鹿”呢?原因很簡單,那時的日本根本沒有獨立的空軍......光是陸海兩軍就能鬧騰50年,再加個空軍進來,還不把日本炸了?在這點上陸海兩軍是有默契的,分別設立了“路基航空兵”和“海基航空兵”,一家一半各自為戰。

1945年,美軍佔領日本,正式解散了舊日本的陸軍和海軍,雙方再也沒機會罵對方是“馬鹿”了。


歷史風雲錄


長之陸軍,薩之海軍

明治初期,西南強藩出身的下級武士對政府有很大的影響,形成了薩摩和長州藩平分內閣的局面,這種影響也滲透到軍隊當中。自1869年設立兵部省以來,就形成了薩長藩閥分別充任陸海軍首腦的格局,這就是所謂的“長州之陸軍,薩摩的海軍”。

日本陸軍的最初創立者,兵部大輔大村益次郎、陸軍卿和首任參謀本部長山縣有朋,陸軍大臣桂太郎等均為長州藩出身,其中山縣有朋號稱“陸軍之父”。

山縣有朋

日本海軍大臣西鄉從道、樺山資紀、山本權兵衛,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伊東祐亨、東鄉平八郎等均為薩摩藩出身,而山本權兵衛後來號稱“海軍省天皇”。

山本權兵衛

明治時期,陸海軍大將共32名,除皇族4名外,長州出身11名,薩摩出身9名,兩藩共20名。中將157名,除皇族4名外,長州36名,薩摩25名。

當然,明治日本陸海軍都是學習外國。陸軍最初學習法國,在普法戰爭之後轉而學習德國,其臭名昭著的參謀本部,就是向德國學習的結果。海軍最初學習荷蘭,後來轉向英國,所有的海軍規章制度一律是英式,並且還過英國女王的生日。所以,如有的答主所說,陸軍和海軍的基因不一樣。

同時,陸海軍為軍費分配鬧不停。最初是陸軍佔優勢。但是1882年朝鮮壬午兵變之後,日本以清國為對象開始準備戰爭,從這時開始,海軍軍費直線上升。

當然,陸海軍也為到底是“陸海軍”還是“海陸軍”爭論不休,但經過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海軍的地位上升明顯。

參考 宋成有《新編日本近代史》


元和拾一年


迷彩虎軍事為您回答。馬鹿其實就是一句日語罵人的話,意為“笨蛋”。漢語音譯作“八嘎”。今天虎哥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為何日本歷史上陸軍和海軍互稱對方為馬鹿。

其實早在日本明治維新時代創軍時,海軍由以前的薩摩藩人物構成高層將校,陸軍則由長州藩出身者掌管,兩藩都是日本強大的勢力。之後由於陸軍參照法國和德國作為藍本,海軍則師法英國,使得兩者在發展路線、對國際的觀點和立場上也逐漸擴大了差異。陸海軍互相罵笨蛋都算是輕的了,不打起來天皇都已經燒高香了。

隨著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而進行的“帝國國防方針”中,陸軍著手推動“平時25個師團、戰時50個師團”的軍備擴張計劃,海軍方面也致力於八八艦隊的組織建設,耗去了大比例的預算,兩者的對立便因為國防經費的爭奪而展開。之後的1930年代裡,陸海兩軍又在對外擴張策略上產生了歧見。“北進政策”的腳本中,提倡以陸軍充當行動主力、征服中國大陸和滿洲,並將之當作向西伯利亞方向進發的腹地;而“南進政策”的方案則主張透過海軍力量,以臺灣和華南為起點跳板,朝著被視為經濟、軍事戰略目標的東南亞實施勢力擴張。對內,雙方的基層軍官中都有付諸暗殺來剷除政府部門中反對派人士的動作。

同時,空中與海上的發展也同樣成為日本帝國陸軍與海軍之間的衝突點。陸軍擁有屬於自己的潛艇、水上艦艇(包括驅潛艦)以及造船廠,甚至還有負責海運的部門,而這些單位與同樣在海上執行任務的海軍沒有資訊交換或協調的機制,導致未能協同行動。航空方面,兩者的飛行部隊也競相對立。空軍都是陸海軍自己分別建立的,也就無所謂自己罵自己了。技術部分,兩者的研發單位及生產單位,也由於陸海長期的內鬥而完全隔離、未進行合作。在單位編制及作戰角色上,陸軍創設了海軍也有的兩棲步兵,而海軍也一度建立了自己的傘兵部隊。

陸海兩軍的齟齬不合到了戰爭時期更顯得嚴重。一個顯著的例子是日本海軍在1942年中途島海戰中嚴重挫敗後,隔了數週才通知陸軍這場災難性的結果。兩軍對資源的爭奪也使得戰況對日不利,日本海軍的艦艇消耗大量燃料,但荷屬東印度的石油卻掌握在對燃料需求較少的日本陸軍手中。油料的分配不均,間接導致了1944年菲律賓海海戰和萊特灣海戰中,均發生了戰場附近的日本海軍艦隊無法支援的情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