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重庆旧影1917年,两江四岸船上人家掠影


自古以来,重庆就因处于两江相汇,而水域通达。重庆码头一直是长江流域水运往来的要地,早年间重庆的“巴渝十二景”中与码头相关的就有五处之多。

清朝巴渝十二景中的“字水宵灯”,指的是当时重庆万家灯火的场面,其实有很大一部分灯火是来源于船户。当时的重庆到了夜晚,最热闹、灯火通明的就是云集在码头边的这些船只,船上的人家聚在一起,或吃火锅,或聊天、赌博,灯火将长江照得通明。

重庆城依山而建、两江环抱,平地缺乏。由于地势的缘故,绝大多数的建筑都需沿着山坡依次建造。而传统的重庆沿江民居,都是由几根木料撑着的一间木楼的“吊脚楼”。“吊脚楼”是重庆的传统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


重庆历来是长江上游水路交通枢纽,江边码头林立,商船穿梭频繁,旅人来往如鲫。中国西南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城市文化在这里都有交融,加上重庆自己独特的市井文化,形成了码头文化。重庆的码头文化主要包括方言艺术和茶馆文化。

据《重庆通史》记载: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之后,康熙四年,重庆主城全城仅有3000人,而包括现在的江北、南岸在内的重庆市区,仅剩4200人。

清初,发生的“湖广填四川”运动使重庆具有了悠久的移民历史和丰富的移民文化,奠定了近现代重庆社会的根基。 清光绪十六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重庆开为商埠。光绪十七年3月1日,重庆海关在朝天门附近设立。

川江号子是川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的民间歌唱形式。重庆到宜昌1000多公里的长江江段俗称川江,航道艰险,险滩密布,礁石林立,水流湍急。因此,在滚滚川江上,产生了许多歌咏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谣——川江号子。

连家渔船在大江大河、湖泊水库上生产生活,其中大部分集中在长江流域。他们长年以船为家,漂泊在水上,渔船既是他们的生产资料,也是他们居住生活的”家“。

连家船民的生活简单而独特,一辈子的生活都是围绕着他们的船。除了赶集上岸,婚丧嫁娶、生老病死都不会离开这船。如今,连家船正在慢慢减少,更多的人住进了楼房。【重庆旧影,1917年。摄影:甘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