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社區防疫發力“最後一米”


社區防疫發力“最後一米”

  隨著企業復工潮的到來,正處於攻堅階段的疫情防控工作也面臨重大挑戰。社區作為疫情防控的基礎環節,防疫措施也由守好社區“最後一道門”向守住居民家“最後一扇門”不斷深入,推動防控措施責任落實到“最後一米”。

  返京居民和家人“分房住”

  今年,家住上海沙龍社區的高先生和家人度過了一段不一樣的家庭時光。 原來,由於工作需求,他年前的出差行程曾在湖北停留過幾日。節後返京後,他根據要求第一時間電話聯繫社區居委會報備返京日期、交通方式等情況,然後開啟了居家隔離觀察。但他的情況較為特殊,他的愛人和孩子為未出京狀態。對此,居委會詢問了高先生家的房間格局,獲悉為三居室,且主臥有獨立衛生間後,便指導他和家人分開住,14天內杜絕一切接觸機會。

  於是,接下來的居家隔離觀察期,三口人雖同住一個屋簷下,卻始終只聞其聲,未見其人。每天,高先生的愛人會將做好的飯菜放到臥室門口,敲門通知後就離開。日常的垃圾,他的愛人會戴好手套用酒精消毒處理後再丟到垃圾桶。這樣的生活場景一直持續到隔離期結束。“做好自我防護就是在保障家人的健康,所以我當然嚴格按要求做。”高先生嚴肅地說。

  類似的生活場景也在區內其他存在返京人員的社區居民家裡上演著。記者電話聯繫區內多個社區居委會獲悉,春節過後,返京人員陸續迴歸,社區裡跟高先生一家一樣的情況還有不少,針對這種情況,各居委會社工會根據前期人員信息摸排情況,及時與返京人員及其家人溝通、聯繫,明確要求多口家庭採取和家人“分房住”的方式進行14天居家觀察。對於2月14日後從湖北等重點區域返京的人員,則統一由街道安置到集中觀察點實施醫學觀察。

  與此同時,各社區還通過以戶為單位向各家庭限量發放至多3張臨時出入證的形式,控制和減少一家多口同時外出情況。“出入證實名制辦理、發放,並且我們對於居家觀察期的居民是不予辦理該證件的,這樣一來,就減少了居民的外出次數。”上海沙龍社區居委會主任高秋紅補充說。

  鄰里守望變身“吹哨人”

  “小何,我們對門有人回來了,你們瞭解他的情況嗎?”“我剛才出去買菜,看到有個小夥子拉著行李進樓,趕緊給你彙報下。”“我家車位旁的車春節期間不在車庫,今天回來了,你們趕緊問問從哪裡來的。”……

  最近,天華園三里社區負責一品亦莊的社工何秀萍多了不少疫情防控工作的“線人”,他們不是別人,正是住在一品亦莊的熱心居民。他們憑藉著對生活地的熟悉,密切關注著社區內有關疫情的一切風吹草動,用自己的方式為社區疫情防控工作獻力。

  據何秀萍回憶,這樣的情況其實自社區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就一直存在,不過不是很多。最近,隨著社區返京人員的增多,使社區家庭疫情防控工作難度加大。如何做好這類家庭的疫情防控工作,社區居委會想到了在此前已有基礎上,進一步發揮鄰里守望作用,發動更多社區居民志願者、樓門長作用,為社區疫情防控工作增添更多眼睛和耳朵,做好社區疫情異常動態的“吹哨人”和監督者。

  那麼,發展了“線人”,居委會社工如何和這些“線人”及時交換線索、信息呢?

  何秀萍接著向記者介紹,居委會和物業每天對進入小區的居民測溫,並對返京人員做好信息登記。她會將小區返京人員的房門號等最基礎信息篩選出來並製成表格,然後發到各居民微信群內,提示大家留意相關人員信息及動向。在同樓居住的居民、志願者、樓門長則在日常生活中關注返京人員住戶情況,發現私自外出等異常及時私信社工反映情況,形成聯動。

  幾天前,社區居民張先生從外地返京,一位鄰居路過看到他家裡還有其他人後,立即向居委會反映。瞭解情況後,社工迅速核實情況,再次叮囑、指導其與家人在家實施隔離。正是通過這種鄰里守望的多方聯動、配合機制,天華園三里社區為社區家庭防疫工作的“最後一米”織密防線。

  融媒體中心記者 於曉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