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4 郊区推行“1+3+N”模式 力促基层科协组织格局创新

郊区推行“1+3+N”模式 力促基层科协组织格局创新

郊区推行“1+3+N”模式 力促基层科协组织格局创新

为深入贯彻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根据《安徽省科协提升基层科协组织力“3+1”试点实施方案》的精神,郊区主动作为,创新“1+3+N”模式,全力促进基层科协组织格局创新。

“1+3+N”模式,主要聚焦基层科协弱化、虚化、边缘化“三化”现状和缺编制、缺经费、缺办公场所、缺工作人员“四缺”难题,重点加强上级科协指导,团结“三长”等“关键人物”,吸纳村(社区)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进入科协组织,参与科协工作,充实队伍力量,提升基层科协组织力。

其中,“1”是指加强上级科协指导。全区各乡镇办均成立科协,明确1名党政分管领导兼任科协主席,加强科协组织的领导。

“3”是指积极吸纳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农技站站长或者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社会服务中心主任等卫生、教育、农业各领域科技工作者进入科协领导机构担任乡镇办兼(挂)职副主席,充实到区科协领导机构担任委员或任挂职副主席。充分发挥“三长”组织动员优势和团结引领作用,创新科普宣传方式,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助力精准扶贫、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N”是指将村(社区)的卫生室主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青年大学生基层社区工作者、大学生村官、科技科普示范户、种养殖大户、“土专家”、“田秀才”等基层一线工作者,进入乡镇办科协领导机构担任委员、常委,把工作对象转变为工作力量,积极参与科协工作,不断扩大基层科协有效覆盖。

此次开展“1+3+N”试点,按照依章有序、积极稳妥,便于管理、资源共享,统筹兼顾、综合配套的原则,分成五个阶段实施开展,力求到2018年9月底全区各乡镇办全部成立科协,“三长”兼(挂)职覆盖率达到100%。通过实行“1+3+N”模式,把科协组织建设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增强科协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在党委政府工作格局中展现科协组织新作为。(郊区科协)

郊区推行“1+3+N”模式 力促基层科协组织格局创新
郊区推行“1+3+N”模式 力促基层科协组织格局创新

科协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