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另類職場;沒有完成使命的王玄策教你怎麼簡單粗暴的完成任務

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有兩個時期最為中國人驕傲,一是唐初、二是西漢時期。這兩個時期中國武力強盛,萬國來朝,更有“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實力。提及唐初強盛之勢,人們能說出許多名將,但有一人卻因為種種原因被我們遺忘。他就是王玄策,出使西域為印度所辱,一怒一下從尼泊爾借兵不足一萬,竟差點滅印度一國,最後印度賠禮求和才退兵。

另類職場;沒有完成使命的王玄策教你怎麼簡單粗暴的完成任務

王玄策出使之路與搬兵之路

唐初時期,印度半島最強大的中印度統一印度半島建立摩揭陀帝國,並很快與唐朝建立友好關係。公元647年,唐太宗命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一行30人出使西域。其目的有三:一是出使印度。二是拜會吐蕃王松贊干布,睦鄰友好。三是看看我們的文成公主生活過的怎麼樣。但此時的印度發生了政變,別忘了,那時候沒衛星,也沒手機,只有信鴿和郵差,李世民再牛也算不到啊!於是照常上路。纂位的新王阿羅順那聽說大唐使節入境,竟派了2000人馬半路伏擊,除王玄策、蔣師仁外從騎皆遇難,王玄策被擒扣押。

另類職場;沒有完成使命的王玄策教你怎麼簡單粗暴的完成任務

王玄策

雖遠必誅

王玄策被抓了,王玄策又逃出來了。他怎麼逃出來的史籍未載,大約就是月黑風高之夜,他和蔣師仁趁看守不備,奪關下鑰而奔,逃出生天。

這時一般人的選擇是從速回到唐境,向太宗彙報一切,在中央政府的指示下正確處理這一外交事變,可是王玄策卻沒這麼做。

王玄策精明強幹,性格剛烈,他覺得身為大唐使臣被叛臣所虜,是人格和國格的雙重羞辱,實在咽不下這口氣,又覺得如果回到唐朝走外交程序來雪恥實在太慢了,於是他和蔣師仁商量——

這點小事,我們自個瞭解了,不要替國家添麻煩!

二人再次渡冰履雪翻過喜馬拉雅山脈,經歷九死一生,回到了泥婆羅(尼泊爾),由於吐蕃的松贊干布同時迎娶了大唐的文成公主和泥婆羅的赤尊公主,所以當時的泥婆羅王那陵提婆大約可以算是唐太宗的乾親家。

於是王玄策就以松贊干布及唐太宗的名義向尼泊爾王借兵,經過一番如簧之舌的東拉西扯,尼泊爾居然借給了他七千騎兵,王玄策又命蔣師仁入吐蕃,向松贊干布借兵,又借來一千五百兵馬。

王玄策同時還檄召臨近處各大唐藩屬國,以大唐討逆之名徵招人馬,這次又徵來一千人,此時王玄策屬下的部隊已經近一萬,沒有一個是唐朝人,是一支地地道道的聯合國軍。

另類職場;沒有完成使命的王玄策教你怎麼簡單粗暴的完成任務

描繪印度社會的壁畫

一雪前恥

王玄策就帶領這支雜七雜八的部隊殺回印度,以天降雄師之姿所向披靡,從北向南橫掃一切印度國的阻擋力量,秋風掃落葉一般直取阿羅那順所在的都城茶鎛。

阿羅那順驚聞王玄策殺來,迅速集結六萬兵馬防禦,其中一部分是有印度特色的象兵。

象的軀體魁偉龐大,生性聰明,通人性。它們雖行動緩慢,然而跋山涉水如履平地,它那讓人望而生畏的體態巨力更是兵家青睞的戰鬥力。

公元前600餘年,印度就開始訓練「象兵」,群象衝來,黑壓壓的一片,刀槍不入,勢不可擋;敵軍往往驚慌失措,丟盔棄甲,抱頭鼠竄。

另類職場;沒有完成使命的王玄策教你怎麼簡單粗暴的完成任務

象兵

在甘地斯河畔,阿羅那順又試圖以象兵的強大威力,碾壓掉王玄策的聯合軍團。

誰知王玄策早有準備,他效仿田單的火牛陣,徵集了數十條水牛,在牛角上縛上兵刃,尾上縛葦灌油,以火點燃。火牛衝進象陣後,引得大象紛紛驚懼奔跑,結果反而衝進印度軍陣,把阿羅順軍踩得一塌糊塗。

王玄策趁勢揮兵掩殺,結果包含象部隊在內的阿羅那順軍戰死三千,而被追落至水中溺斃的則有一萬之數,被俘虜者至少一萬一千人,敗勢之慘可謂落花流水。

另類職場;沒有完成使命的王玄策教你怎麼簡單粗暴的完成任務

火牛陣

阿羅那順無奈,只好收羅殘部死守茶鎛城,王玄策率兵圍城,就地打造的雲梯,弩車,用上了唐軍的各種攻城手段,這一國之都城竟然三日即告城破,阿羅那順棄城而逃。

阿羅那順逃到了東印度,從東印度王尸鳩摩那裡搬來救兵,企圖反攻。

王玄策設分兵用計引阿羅那順上鉤,一舉全殲阿羅那順殘部,活捉阿羅那順。最後,阿羅那順妻子擁兵數萬據守的朝乾託衛城也被蔣師仁攻破,遠近城邑望風而降,阿羅那順的部從一部分被做戰利品帶走,“餘眾盡坑殺,遠近城邑降五百八十所,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三萬餘頭匹。天竺震懼”。

中印度由此平定。

由於東印度援助了阿羅那順,王玄策準備乘勝追擊,此時他已經率軍從北印至中印到東印打了一個對穿 ,整個印度的北部都被他的軍鋒掃過,他的聲勢把尸鳩摩嚇得魂飛魄散,連忙送馬萬頭、金銀財寶若干,向王玄策謝罪,王玄策這才罷休。王玄策救出被俘的其他外交官員,將阿羅那順披枷戴鎖裝進囚車,帶著戰利品回國述職。

王玄策凱旋而歸,他去印度時只有三十人隨行,去尼泊爾僅以身免,他執阿羅那順至長安時帶回了牛馬大象等,以及一萬名戰俘,金珠貴物不計其數。他以一人之橫掃半個印度,被後世稱為一人滅一國,其時唐書中將印度分為東、西、南、北、中五部天竺,所屬有幾十個王國,王玄策之師連平印度中,東二部,所滅之國又何止一二!

當他獻逆王阿羅那順於長安時,唐太宗大喜過望,得意洋洋的教訓阿羅那順說:“夫人耳目玩聲色,口鼻耽臭味,此敗德之原也。婆羅門不劫吾使者,寧至俘虜邪?”——你道德敗壞本來我懶得管,可誰叫你得罪我的使者王玄策,不然你至於當了俘虜嗎?

另類職場;沒有完成使命的王玄策教你怎麼簡單粗暴的完成任務

當時的國家勢力圖

唐太宗對印度頗有野心,在太宗至玄宗年間,印度遣使朝唐頻繁,唐書記載:“乾封三年,五天竺皆來朝。開元時,中天竺遣使者三至;南天竺一,獻五色能言鳥,乞師討大食、吐蕃,丐名其軍。玄宗詔賜懷德軍。使者曰:“蕃夷惟以袍帶為寵。”帝以錦袍、金革帶、魚袋並七事賜之。”

可見貞觀之後,唐王朝的威攝力已經滲透進整個印度半島,印度人以天朝衣冠為榮,國威興隆至此,王玄策對印度征戰之震攝不可忽略。

名將枯榮同雄主

王玄策不用國家一兵一卒,一人征服印度的功績令人驚服,可是他並沒有成為唐史中名聲彪柄的英雄,兩唐書沒有為他作傳,對他的記載也雜亂零星,那場橫掃印度的“滅國之戰”,更是數筆略略而過。

究其原因;單從中、印兩國博弈的層面來看,這場戰爭的確容易激發起民族主義者的自豪感(讓人感覺中國人在一千多年前,就“征服”過印度)。但結合到當時的地緣政治結構,這其實卻是一次失敗的嘗試。因為作為帝國使者的王玄策,出使印度所執行的任務實際上和張騫類似。是為唐帝國在吐蕃背後的印度尋找戰略盟友,以牽制吐蕃(雖然這時唐、蕃兩國是暫時的蜜月期,但遠交近攻是古代外交的通則)。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帝國使者在吐蕃的幫助之下,攻擊了這個本該合縱連橫的對象。就唐王朝而言,這不一場戰略正當的戰爭。

看到這段歷史,已被震撼的無法言語,一人滅一國。不僅讓我們思考,唐初為什麼實力如此強大,名將為何如此之多,或許其經驗亦可供現在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