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知乎:“慢公司”加速

知乎:“慢公司”加速

知乎創始人兼CEO周源。攝影:鄧攀

幾年前,知乎社區將近10萬個回答時,同事問知乎創始人兼CEO周源:“你知道有本書叫《10萬個為什麼》嗎?我們是不是快乾到頭了?”

周源不知怎麼回答。

那時的他不曾料到,今年5月19日晚,知乎年度品牌盛典“第五屆鹽Club新知青年大會”的最後環節上,自己竟與著名演員、知乎000號員工張譯一起,共同揭曉了一個懸念:知乎第一億個回答花落誰家。

最終,第一億個回答由用戶羅煒梁完成,它的問題是“健身領域有哪些偽科學、錯誤的常識?”

這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

截至目前,知乎已擁有1.6億註冊用戶,從服務一部分人,到成為普惠內容平臺。

除了內容創作的活躍,問答、專欄、文章、想法等一些創新內容產品,也成了知乎社區的重要部分。

越來越多不同領域的名人,包括歌手羅大佑、國際鋼琴大師郎朗、導演王小帥、賈樟柯、演員周冬雨、表演藝術家陳佩斯、美食家蔡瀾等,都以不同形式活躍在知乎平臺,此外,知乎的機構用戶數,也已經達到14000家。

“慢公司”的“快探索”

2007年,iPhone發佈,周源和幾個朋友做了一家名為apple4.us的網站。

顧名思義,這是一群對蘋果感興趣的人。他們在同一個郵件組裡,背景各不相同,每個人都可以提出關於蘋果的各種問題,由其他人來回答。當所有人的回答聚合在一起時,就形成了一個內容社區。

“當時大家都在工作,沒有實質性的下文,但它有點像一顆種子,就種在我心裡了。”周源說。

2010年8月,周源從西藏回來,與apple4.us發起人張亮吃飯。那天的飯局上,兩人便一拍即合,做出了創建知乎的決定。

“我們相信一點,在垃圾氾濫的互聯網信息海洋中,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是絕對的稀缺品。知乎提供了一個產生、分享和傳播知識的工具,我們鼓勵每個人都來分享知識,將每個人的知識都聚集起來,併為人人所用。”

2010年10月,周源致知乎團隊的這封全體信,第一次為知乎做出了方向上的定位。

早期,知乎的節奏較慢,周源說,這是他們主動選擇的結果。“在我們開放之前,選擇迅速開放的公司其實都死了,包括很多大公司。”

為了更好地構建社區氛圍和機制,周源認為,“慢下來”是必需的一步。

由於知乎的產品形態偏重於積累型,內容沉澱較多,而非必須具備時效性,因此,知乎的一些熱門內容可能會在三年前產生,而到今天,它們依然能對用戶產生幫助。

在周源的認知裡,這是一個與時間做朋友的賽道。

然而,最初“慢下來”的做法,讓知乎在一段時間內飽受變現難的責難。

轉折點始於2016年,知乎首先推出測試性產品“值乎”,隨後原生廣告也開始上線;5月,發佈知識付費產品“知乎Live”;9月,發佈“知乎書店”,連接電子書發售和社區討論。

其中,上線38天就創造了近80萬元門票收入的知乎Live,給知乎吃了一顆“定心丸”。

2017年,知乎進入全面商業化階段,在廣告上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如今,知乎已經擁有原生文章廣告、展示廣告、原生問答廣告(包括品牌提問、親自答、Live特別現場)等產品,線下則以鹽Club、鹽沙龍為依託,並將上線新的曝光類硬廣產品“品牌專區”。

知乎營銷總經理李嗣在接受《深網》採訪時提到,從內容共建、活動合作和品牌代言三個維度來看,知乎平臺上的高價值用戶,即“優秀回答者”們具有更多商業價值。

周源認為,今天的互聯網競爭就是二戰,“互聯網競爭非常激烈,沒有太多邊界,二戰中,環太平洋地區全在打,你不能說自己不是參戰國。所以,快速構建競爭力、產品力、創新力是非常重要的,在這個層面上,我們是要走得更快的公司。”

普惠型知識平臺

知乎最初定位中的“知識”二字,正在變成所有“具備價值的信息”。

過去八年,知乎經歷了三個階段,1.0封閉期,由互聯網驅動;2.0開放初期,延展至互聯網周邊領域知識;3.0開放期,逐漸覆蓋至各類專業領域知識。

“知乎發展是從1.0封閉的社區,通過開放、知乎品牌化,逐步走向普惠的內容品牌。今天,知乎要服務的用戶,要解決的需求,是一個普惠的需求。”周源曾這樣總結。

艾瑞諮詢發佈的《2018年中國在線知識付費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知識付費產業規模約為49.1億元,同比增長近三倍。未來三年,知識付費產業規模將保持較高成長性持續擴張,預計到2020年,該產業規模將達到235億元。

據此,今年6月6日,知乎戰略升級,正式宣佈將“知識市場”業務升級為“知乎大學”。升級後的“知乎大學”將由“課”+“書”+“訓練營”共同組成產品體系,為大眾消費者提供涵蓋通識知識、專業知識和興趣愛好等維度的綜合知識服務。

“知乎大學”的知識服務矩陣由“課程體系”、“書的體系”和“訓練營”共同組成,課程體系包含Live小講和私家課,實現從音頻到視頻,從小體量到大體量、從短時長期體系化的覆蓋;“書的體系”包含“知乎書店”的電子書、有聲書及近期上線的“知乎·讀書會”;訓練營則更加深度,為用戶提供輕型培訓服務。

同時,知乎宣佈正式推出涵蓋所有付費產品的“超級會員”和“讀書會會員”,知乎大學已經覆蓋音頻、視頻、圖文等所有媒介形態。

目前,知乎已經擁有15000個知識服務產品,5000名生產者,600萬知乎付費用戶人次。每天大約100萬人次使用知乎大學,彙集國博講解員河森堡、心理學博士“動機在杭州”、生活方式紅人“葛巾”、HR從業者“小紅拖拉機”等知乎各領域優秀回答者,也擁有作家馬家輝、社會學家李銀河、時事評論家老梁、著名主持人方宏進等專家名人的知識服務產品。

截至2017年12月,知乎Live已成功舉辦7000場,總參與人次近500萬,講者人數近3000人,復購率42%。知乎的電子書下載量破5000萬,知乎的出版業務為作者帶來的總收益超600萬元。

從“知識市場”業務升級為“知乎大學”,意味著進入知識付費兩年的知乎正在擴大知識輻射面,希望滿足更多個體的知識內容需求。

過去兩年中,在得到、喜馬拉雅FM、豆瓣等紛紛入局知識付費的情況下,知乎小範圍試水,但保持了自己的獨有特色,成為知識付費行業中不容忽視的一極。

不過,業內人士稱,知識付費銷量較高的產品,目前更多是功能化、大眾化內容,知乎要守住自身價值觀和個性人群、精英化特性,對知識付費內容有著更高的要求。且在知識付費行業早期階段,能否守住用戶付費規模,還需要社區特徵與付費內容定位的進一步契合。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企業家雜誌”,作者陳貝蕾。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