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你認為劉震雲、易中天和餘秋雨,誰在自己的文化領域成就大一些?

老夢Meng


不在一個檔次上。

易中天的學問造詣,非二人能企及。

易中天是做學問的人,他是一位職業教授;而且他還“不務正業”,把研究領域拓展到學科之外,而且研究有廣度有深度。易中天是博學之人,多才多藝,他能把深奧的學問通過淺顯的比喻講給大眾,高雅之士可以接受,下里巴人也能聽懂。易中天務實的做學問態度,科學的思維方法,機智的對應能力都令人佩服。

雖然我不完全認同百家講壇,但我認為百家講壇還是有高人的,易中天是其中的一位。易中天在文史哲領域的造詣,當世少有人能達到。易中天的觀點我可能不百分之百贊成,但我贊成他的學問,贊成他做人的態度。易中天的著作很多,都是他做學問的研究成果,僅就這一點,“文化學者”餘秋雨和“文學作者”劉震雲都比不了。


陳廣逵


文人相輕,作為自媒體人,真的找不出他們那個真的在文化領域有建樹。

餘秋雨,官場很風光,妻子很年輕漂亮,人品之差,前所未有,糟糠之妻頓然捨棄,講中國文化,當然是全繼承了糟粕。

易中天,中國小市民,研究中國文化,全研究了些假大空,但作品主要迎合已婚婦女給孩子朗讀課文,當練習聽力。

劉震雲,文品很好,交往很差,明明是個文化人,卻經常和沒文化的在一起,並且還有個偷稅的犯罪分子。

非要在這幾個人找個好一點,我認為是《溫故1942》的作品很好,這個作品拉高了劉震雲。

很多精英層是壞人,那麼有人就選擇做好人,做好人的幫了壞人,自己實際上也是個壞人。

劉震雲在父輩的痛苦記憶裡,用血和淚寫出了一本反思官僚系統運行的小說,很好,但對人性理解不深,希望修改一下,堪稱完美。

文化人的責任,是用筆去反思和勾勒人的現狀和美好,這個是文品,在生活中律己,這是人品,文品人品對應,出好的作品,尤其有的作家,讀其文,感覺偽君子,什麼都是贗品。

文化品是很重要,看看元代的、清代的書法家,總是藏著一幅奴才相,秦檜書法,給人感覺為正而正,心卻邪!

自媒體人,應該藉助頭條平臺,一方面抓文風,一方面律己,開創中華文化的輝煌時代!


同意觀點請點贊,不同意寫出意見,我們溝通!



韓旦之職場頻道


劉震雲、易中天、餘秋雨三人,在我看來劉震雲的成就更大一些。先來談談餘秋雨,他是學者散文的代表作家,作品《千年一嘆》《文化苦旅》等都是受讀者歡迎的,但是在文學家及中文系學生眼中,餘秋雨其實評價並不高,因為他的作品讀一篇驚歎,兩篇不覺驚奇,三篇依然乏味。因為我們可以發現他的作品都是一樣的結構,一樣的手法、步驟。

易中天的話,也是公眾度廣,文學專業度不夠的。所以在三者中,我認為劉震雲他的成就是最大的,不論是從文學成就還是公眾熟知的角度來說都是很高的。

劉震雲從新寫實小說出發,創作了《一地雞毛》《故鄉天下黃花》,之後又創作了《我不是潘金蓮》、《溫故一九四二》,當然,他的作品的文學價值較兩位是高的,他接受外國文學思潮的影響,在他的作品表現了社會結構中的人的處境,《一地雞毛》中的小林的日常生活體現出社會對人的壓抑、人性的扭曲,通過平常的生活來深刻地反映了、揭示了社會的冷漠,人變成了多餘人。其次,他的作品中又有著對於“哲理”的關注,因此,在文學作品中蘊含著劉震雲式的哲理——冷靜地諷刺社會,又是社會的旁觀者。


他的《一句頂一萬句》被改編為了同名電影,但是並沒有表達出劉震雲那蕩氣迴腸的描寫,《出延津記》與《回延津記》這一出一回延宕了一百年,百年的歷史包容在這本書中,體現了一種中國式的孤獨感與友情觀,緊緊地貼近他所成長的地方描寫著人們最普通的生活,卻體現著最真實的農村,是社會最底層人民的世界。《我不是潘金蓮》相信應該有人看過吧,這是一部小說也是一部電影,一個農村婦女被謠言所逼,不斷地上告,不斷地被勸阻,即便是最後,也是一樣沒有結果,其實他的這兩部小說都是反映了現代農村的謠言壓死人,僅僅就是因為一句話而引發了一系列的事情。


最喜歡的便是他寫的《溫故一九四二》了,其實之前也有寫過有關的分析文章,也看過馮小剛拍的《一九四二》,拍得很好,很真實,演員的演技也很給力。下面來說這部小說為什麼獲得讀者如此高的評價,不僅僅是因為他的真實,而是因為他太真實了,包括閻連科等河南籍的作家,都傾向於苦難敘事,這部是以飢餓為總主題,這是天災也是人禍,1942年的河南大饑荒,最讓我震驚的是人吃人的那一幕,在電影中呈現的是,花枝的丈夫在找馬過程中,被軍人一下打到鍋裡,那一瞬間,他們無動於衷,甚至沒有將人撈起,讓人在鍋裡和馬肉一起煮著,這種處理讓人更能感到吃人是真實的。


紅雨說歷史


看完評論,大部分人都一知半解,其實先了解一下三個人就知道其成就了。餘秋雨少年成名,文革時就是寫作小組石一歌成員,餘傑有文章揭秘,餘秋雨本質上是研究藝術理論的,八九十年代出版過外國戲劇理論史和藝術創造工程之類書籍,在當年影響頗大,後來他當上上戲院長、迎娶名伶馬蘭、寫文化散文都以此為根基。易中天本職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的,他講三國演義是本職,講三國還算沾邊,後來出版中華史已經偏了,實際他對歷史沒深入研究,談不上有洞見,當然他講課精彩,當主持人也合格,但這談不上一流成就 。劉震雲是小說家,成就遜色於賈平凹餘華莫言等,算當代二流,其一地雞毛和一句頂一萬句還是不錯的,當編劇是為了餬口,因為手機2被罵,餘秋雨當年鬧的比這還大,也過去了,重點還是要有好作品。從以上情況就可以看出,餘秋雨得到的社會認可遠高於其它兩人,雖然人品他可能最差,但成就確實比其它兩人高,如果三十年後再看,劉震雲的小說估計評價會比餘秋雨的散文高,但放現在,餘秋雨的文化散文確實有開創之功


中國上古王年研究組


看到過這麼一種可能比較偏激的說法,在現實中國混得風生水起的人,都值得懷疑。

劉震雲、易中天、餘秋雨這三個人,一個寫小說和編電影,一個講歷史,一個寫文化散文,在他們三個各自涉足的領域,他們都屬於名聲比較大的人。每個人都引發過爭議,其中餘秋雨引發的爭議最大,易中天次之,劉震雲再次之。不過今年《手機2》的事情一出,劉震雲一貫的好文人形象也有所損傷。

對於我而言,三個人的作品都接觸過,也都花錢購買過,三個人對我都產生過影響。

劉震雲早期的幾部小說《塔鋪》和《新兵連》,我是在新華書店站著看完的,同樣是軍隊題材,他寫的就不那麼勵志,但是非常耐看,其中有很多作家少有的幽默。他的作品我看得不全,感覺所看到他最好的小說是《一句頂一萬句》,人物眾多,有史詩感。寫小說的流行起來也是好事,有助於讓更多人加深文學修養。

易中天剛成名時號稱“學術超男”,一個做學問的能做得天下皆知,一方面引人關注,一方面也引發業內爭議:歷史,能這麼講嗎?一定有很多人不服:我要去講,講得比他好啊。但不管怎樣,易中天一舉成名,而後熱鬧過一些年,再後來,他開始踏踏實實寫自己的中華史。將歷史進行通俗化,又基本沿襲正史的說法,易中天普及歷史知識的功勞非常大,具體細節沒有必要求全責備。我在現場聽過一次易中天演講,確實生動活潑,像個老頑童。

餘秋雨的書我也看過一些,尤其喜歡《山居筆記》,前段時間去敦煌,臨行前還把《文化苦旅》中關於甘肅的幾篇重讀了一遍。很多人不屑於讀餘秋雨,表面是認為這個人有歷史汙點,實際上是他們認為這個人太紅了,紅就一定有問題。加上那麼多人批評他,自己也跟著批評起來,至於餘秋雨到底寫了些什麼,他們才不關心。

相比於更為粗淺的娛樂文化,劉震雲、易中天和餘秋雨還是帶來了讓人能深度體會的內容,從這一點上說,三個人都值得肯定。


鄭捕頭


最近“崔永元炮轟劉震雲馮小剛”事件,讓劉震雲進一步進入到了大眾的視野之中,半個多月過去,劉震雲一直沒有正面回應崔永元。這也是劉震雲的“聰明”之處,“聰明”也同他的寫作密切相關。



劉震雲是當代文學非常重要的作家,他的作品,特別是《一句頂一萬句》確實寫出了當代中國人的深層處境與困境,他也有很高的大眾知名度。但是在《一句頂一萬句》之後,他的幾部作品逐級下降,到去年出版的《吃瓜時代的兒女們》,他自己親自說首印90萬冊,也就是他要了90萬冊的首印版稅,而書的內容是聰明的,沒有深入到內裡,從文學性上來看,劉震雲這些年的退步了。這種退步也主要來自於他的聰明與遊刃有餘。

易中天出名是因為十年前在《百家講壇》講三國,獨特的個人風格吸引了大批觀眾,後來他基本退出了電視節目,專心於教學與研究,同時不斷有新的作品問世。易中天品三國的水準如何,需要專門的三國研究者和觀眾來進行評判。易中天是一個值得尊重的知識分子,有所堅持又有底線。



而餘秋雨的名氣主要來自於他的散文,應該說他是華語地區散文銷量最高的幾個作家之一,而他的散文水準早有比較一致的評論,讀上幾篇還可,但讀多了之後就能讀出重複與“油膩”。而且餘秋雨在“石一歌”寫作小組的“黑點”,他前些年經常爆出像娛樂明星般的私生活新聞,都讓餘秋雨的形象顯得“輕浮”。



綜合看來,劉震雲在文化領域的影響最大,易中天次之,餘秋雨最差。易中天最受大眾尊重,經過崔永元這一事件後,劉震雲受人尊重的程度大打折扣,而餘秋雨的名聲最差。


老李有刀


茅盾文學獎是目前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自2011年起,由於李嘉誠先生的贊助,茅盾文學獎的獎金從5萬提升到50萬,成為中國獎金最高的文學獎項。莫言,陳忠實,賈平凹,路遙,王安憶……都是矛盾文學獎的獲獎者。看看這些名字你就知道這個獎項在中國文壇的地位和重要性。當年劉震雲就是以《一句頂一萬句》與莫言同獲2011年的矛盾文學獎。易中天、餘秋雨由於經常上電視,知名度比較高,易中天是歷史學者,餘秋雨是文化學者,所以論文學成就,易中天、餘秋雨跟劉震雲沒有可比性。餘秋雨和劉震雲可以說在各自的領域裡達到了一流水平。而易中天絕不算是中國一流的歷史學家。人的知名度與其所取得的成就不一定成正比。當今社會願意捧起書來認真讀長篇小說的人不多了。那些沒有讀過劉震雲作品的人,還是不要妄言了!


再回首往事如煙123


要說文化領域的成就,這三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成就,那就是他們都對文化的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在各自的文化領域裡也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但是無論專業文化領域的成就還是對中國文化領域的貢獻,餘秋雨先生當之無愧,他是現今文化領域真正大師級的人物。

餘秋雨先生早年從事戲劇文藝創作和教學,上世紀七十年代就已經破格成為教授,他研究撰寫的戲劇書籍至今仍是國內最高戲劇學府的教材。八十年代初為了能夠專心寫作和文化研究考察,他辭去了上海戲劇學院院長職務,出版了第一部散文作品文化苦旅,很快又寫出千年一嘆,山居筆記,行者無疆,借我一生等書,不僅僅書籍暢銷,讀者眾多,好評如潮,多次再版,而且好幾篇文章都選作中學語文課教材。他多次應邀為央視青歌賽做綜合素質評委,深厚的文化底蘊淵博的學識風趣幽默的語言讓他風頭蓋過所有優秀的參賽選手,記得那時候大部分人看青歌賽都是在等待著餘秋雨先生的經典點評,很多人因此受益匪淺,學到不少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多次應邀主持大學生中文辯論賽,應邀與鳳凰衛視節目創作人員一起,沿著全球四大文明古國的道路進行文化考察,研究古代文明消失的原因,驗證分析中華文明能夠傳承至今的原因和意義,尋找中華文明的復興之路……無論用作品說話還是那研究成果證明或對大眾以及文化領域的影響力,餘秋雨先生的高度少有人能夠企及。


九頭主公


題主說的這三位,都是大名鼎鼎,也曾作為一個時期的旗幟獵獵飄舞,甚至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先說劉震雲。

劉震雲的名字是和文學聯繫在一起的。他的最早成名作《塔鋪》奠定了他在文壇的基礎地位,繼之而來的《新兵連》《一地雞毛》等一系列小說,讓他在文壇聲譽日隆。

而後的劉震雲一發不可收,《故鄉·遍地黃花》《故鄉一九四二》《一句頂一萬句》等力作疊次推出,更加穩固了他的文壇宗主地位。他的成名,較之易中天和餘秋雨要早,著作也分量十足,足可以在文壇擁享尊崇。

後來的劉震雲,參與了馮小剛的影視製作,成為馮氏門下一顆文字定盤星,其地位愈加鞏固。只不過由於日前的一些羅亂以及口水,讓劉震雲頗感無奈,被捲入到漩渦中也是難以自拔,力不從心了。
易中天和劉震雲卻殊途同歸。易中天本來是位大學教授,雖然造詣可嘉,但學者濟濟,他也無名。要不是因為央視的《百家講壇


》讓他一炮而紅,他的沉寂要一直沉淪下去了。

但易中天卻是個聰明人,不僅把《三國》講得繪聲繪色妙語連珠,還令自己的身階遞進了一大步,成為了學者身份的講師大紅人,如今的地位簡直如日中天,他的書籍也籍此大大暢銷,成為了一名暢銷書的作家。
接下來就要說餘秋雨了。

餘秋雨這個人也是學者身份類型兒,一頭扎進戲劇的製造之中不能自拔,並籍此榮膺了諸多頭銜兒,他的身份也要高於前兩位,是個享有國家津貼的專家級人物。

餘秋雨聲名大振是在央視《青歌賽》的舞臺上,他這個受邀評判嘉賓,口如懸河滔滔不絕,古往今來古今中外,無不涉獵無不信口點評,在人們不得不佩服他的博聞強識之餘,也開始厭惡起他的不識禮數不知進退,連帶著,把他的根脈也挖了出來,他的個人私生活隨之暴露天下,被帶進了萬人詬病的深淵,令他在萬眾面前十分尷尬難堪。但餘秋雨的散文卻是大家手筆,其散文集《文化苦旅》《霜冷長河》等更是少有的精彩集成,其中的《一個王朝的背影》更是令人慾罷不能,讚不絕口,甚至還入選了課本教程。

要評價三個人的文化領域成就,我個人以為:餘秋雨當之無愧要排在第一位,這裡姑且不論他的私生活,他的文化影響也遠比另外兩位要大得多;緊接著的第二位,要數劉震雲了。雖然劉作家近日焦頭爛額緋聞纏身,但他的文學成就卻不容小覷,也足以令他在文學圈子裡趾高氣昂,暢行無阻。

毋庸置疑的,第三位就是易中天教授了。雖然他的崛起如此神速,名氣甚至堪堪蓋過前兩位,但他就是一介教書先生,籍此而鵲起的聲望早晚會被瑣碎磨平,乃至壓制。

僅此而已。


龍吟148119260


劉震雲是作家

餘秋雨是文人

易中天是藝人

雖文脈想通

各有千秋,在各自領域建樹頗高

餘秋雨的電視節目一般,但最近住院發現:自己病了,醫院也病了。可見人品格之高,

劉震雲和演藝圈火力了,不是一年兩年了,他的故事讓導演們表現出來了,估計若去品三國,象易中天多學點歷史去賣嘴,估計也夠嗆,

反過來看看易中天,說書藝人,那腔調,那口音,那小故事,能把歷史人性化的再現,那味道,也算以特色茶點。

崇尚餘秋雨的文化和質感,

喜歡劉震雲的電影和故事,

羨慕易中天的博學與腔調。

三人行必有我師

三人行(●°u°●)​ 」擇其善者而從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