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新华调查]莫让水泥墩堵了一体化发展路

[新华调查]莫让水泥墩堵了一体化发展路​高邮市菱塘乡与安徽省天长市界牌镇(现已并入仁和镇)仅一河相隔,一座大桥成了两地往来的唯一通道。然而,数年前与大桥相接的邮天路菱塘段路中央多了几座庞大的水泥墩,一些过往货车司机埋怨通途变成通行不畅的“断头路”。3月下旬,记者前往调查。

水泥墩成了交通“拦路虎”

从菱塘镇区沿邮天路西行约2公里,远远就看到前方道路被四座水泥墩一字隔成三个豁口,来往车辆到了水泥墩前减速通行,小心翼翼。走近现场,水泥墩内壁伤痕累累,一道道被汽车摩擦和碰擦的痕迹深凹其中,靠近南侧的一座水泥墩被车辆挤斜,偏离原先位置,旁边一块告示牌和护栏也被撞击弯曲,被撞扭曲的告示牌已看不清上面的内容,斜倚在一旁的树上。

过了水泥墩,往西三四十米是一座横跨江苏与安徽两地的界河大桥——天高公路大桥。桥东是菱塘回族乡,桥西是天长市仁和镇界牌南尖回民村。据桥上碑文记载,这座桥是当时菱塘回族乡为解决天菱河两岸人们交流、交往的诸多不便,促进两地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向上争取资金,于1999年2月开工建设,2000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的。大桥总长371米,桥宽11米,总投资755万元。

这座桥方便了两地人员、经济、交通往来。从菱塘经天高公路大桥,可去天长和安徽,天长车辆从这里经菱塘可到宝应、金湖、淮安和高邮等地。在当地跑了10多年运输的货车司机薛中武感触颇深。他说,从天高大桥去安徽方便,自从水泥墩挡道后,货车要从仪征大仪绕道,里程要多20公里,还要增加过路费,每趟车一次要收15-20元,一个月送货三四趟,光油费和过路费加起来要多花几百块。当地一位电缆公司的老板告诉记者,他们厂有不少来自天长的打工人员,他们早上过来,晚上回家,这座桥造福了两地百姓,促进了两地经济发展。

记者发现,在水泥墩东北侧约30米是高邮市天高公路大桥省际治安卡口。“这个卡口已经废弃了。”菱塘乡派出所所长刘玉山告诉记者,由于车流量少,已经达不到卡口设置条件,“是不是因为设置了水泥墩的原因呢?”记者发问,这位所长不置可否。

交通事故频发困扰当地政府

说起设置水泥墩,菱塘乡政府满腹苦衷。菱塘乡党委宣传委员张爱勤告诉记者,天高公路大桥通车后,从安徽运载砂石的重型车增多,超载超限超速,给大桥和路面造成严重损伤,还在菱塘酿成多起人员死亡的恶性交通事故,仅2012年就有5人被撞死、6人受伤。与邮天路同期修的路一次没修过,而邮天路却大修过两回。镇上人大代表多次联名反映,也有多批群众上访和通过市长信箱投诉,要求解决超载超速大货车给当地路桥及居民出行安全带来的隐患。为此,菱塘乡政府从2013年10月起,在邮天路菱塘段距离天高公路大桥三四十米处设置了限宽设施——水泥墩。

刘玉山告诉记者,在限宽实施之前,每天经天高大桥来往车辆不下500辆,一些货车的超载重量远超出邮天路和天高大桥的设计负荷数倍,超重是车辆设计规模的3—4倍以上,对路、桥破坏相当严重,致使邮天路和天高大桥变得坑洼不平、破烂不堪,留下诸多安全隐患,加强超载超限整治管理势在必行,且非常必要。“当载重车辆行驶在大桥上,人在桥上明显能感觉到桥在颤抖。”刘玉山说,道路管理交通路政、公安交警部门都可以管,拿交警来说,整个高邮湖以西地区四个乡镇(现撤并成两个),涵盖10万人口,只有天山中队在管,只为一条道路来执法,警力有限,力不从心。再说,不让其通行,使其退回去,又会对大桥造成二次碾压,设置限宽标志和水泥墩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

“这个举措还是有必要的。”菱塘一位经营电缆配料的盛姓老板对设置水泥墩表示赞成。他告诉记者,在没设置水泥墩之前,大货车不仅把菱塘镇区的道路压坏了,且不分昼夜在镇区行驶,噪音扰民,交通事故多,一年要撞死好几个人,有了水泥墩后,事故少了,路面也得到了保护,水泥墩并不影响3吨以下车辆通行。据负责菱塘交通事故处理的高邮市交巡警大队西湖中队统计,自2013年设置水泥墩至去年底,当地交通事故大幅压降,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降至20人,比2013年前5年减少7人。

一体化发展,亟需两地协同清除“障碍”

“如果桥连十多吨的车都不能走,这座桥修了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能有多大意义?”跟薛中武有同样想法的王万明不解地说,他的货车全部拉的灯具,满载后总载重十二三吨,最多十五六吨。政府管理重型车,不一定非要用设置水泥墩的思维来管理,可以通过收费或者派人看守,这样能最大程度地方便两地车辆的正常通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既然是省际大桥,其管理需要两地协同配合。”在天长市境内,距离大桥不远的路南侧坐落着安徽福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一杨姓工作人员坦言,水泥墩对过往通行确实带来一些不方便,但他们十分理解当地政府的做法,无论大桥,还是道路,既然是省际通道,两边政府均应当有所为,不能一边管一边不管,只有共管才能实现共享。

水泥墩虽起到了限制大货车通行的正面作用,但也存在有碍观瞻、影响当地形象的负面影响。今年2月,菱塘乡为促进环高邮湖旅游和民族风情小镇建设,向高邮市政府请示,拟将邮天路菱塘段限宽设施改为限高设施,并设计了三种限高方案,准备将限高设置在大桥两端,既能禁止大型货车通行,又给人们出行带来方便。“不过,需要高邮市政府与天长市政府协调后才能实施。”菱塘乡乡长薛金元表示。

今年全国两会,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引发代表、委员热议。这是加强区域协作,实现同频共振,推进一体化发展,亟需突破的瓶颈。令人欣喜的是,在天高公路大桥北侧约1公里处,高邮市将建设S333西延段,与天长S430相连接,全线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80公里/小时。“建成后,这将是连接两地的幸福大道、幸福桥。”薛金元告诉记者,新的通道绕过了菱塘镇区,而且道路、桥梁的建设标准均相应提高。目前该项工程已进入初步设计阶段,未来不久,两地交通将更加便捷、通畅,不再受困扰。

图1:四座水泥墩,让过往车辆通行小心翼翼。

新华日报记者 丁亚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