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膽結石怎麼形成的?

春天1734941


飲食習慣的改變,大魚大肉飲食,導致目前膽結石在年輕人中極其普遍。醫院裡看到最小的膽結石的患者僅有十二歲,如此小的孩子,怎麼就得了膽結石了?膽結石在體內到底是怎麼形成的?下面我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1)我們都知道膽內儲存膽汁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乳化身體內脂質,包括人體內的膽固醇。如果人體持續的膽固醇升高,就會導致膽汁在膽囊中的淤阻,而阻塞的膽囊無法正常的消化膽固醇。再加上本身膽固醇就高,在這樣的環境下,人體膽固醇就會隨著膽汁析出,析出的膽固醇會逐漸的聚集,越來越多的膽固醇析出聚集就會形成我們所說的膽結石,也就是醫學界所說的膽固醇類結石。這種多發於高膽固醇患者。


(2)人們在生吃魚類、海鮮類食物時,由於這類食物中經常會一種寄生蟲,這種寄生蟲尤其喜歡膽。進入人體後,有些寄生蟲吸附於人體的膽中,導致膽道或膽囊的阻塞,阻塞的膽囊無法排出膽汁,隨著時間的推移,膽汁中的膽紅素會沉積於寄生蟲的屍體上,久而久之,越積越多,就會形成膽結石。


(3)還有一類膽結石,主要是由於多種因素形成的,形成的原因複雜,多和飲食有關,偏向於混合性膽結石。


綜上所述,膽結石的形成最主要和飲食密切相關,平時要少吃膽固醇高的食物,忌生忌冷食物。


指導專家:劉波,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嶺南醫院普通外科主任。

專長: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症的外科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微創外科治療,腹腔鏡肝臟腫瘤,腹腔鏡膽囊結石手術。


醫聯媒體


膽結石根據其成分不同,可以粗略地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膽固醇性結石,即以膽固醇為主的結石。此類結石偏硬,黃色;

第二類,膽色素性結石,即以膽色素為主的結石,此類結石易碎,黑褐色;

第三類,含有上述兩種成分比例差不多的結石,稱之為混合性結石。

不同性質的結石,形成的原因不太一樣。但是至今為止,醫學界並沒有一個完整清晰確定的說法來解釋結石形成的過程,所以只能簡介一下大家普遍認可的學說。

膽固醇性結石:此類患者往往存在高膽固醇血癥,同時膽汁中膽汁酸的成分出現異常,幾個亞型比例失調,再加上因為不規律飲食,造成膽囊排空受阻,膽汁長期滯留於膽囊內,導致膽固醇膽汁酸等容易從膽汁中析出,形成結晶,結晶又逐步長大,最後成為結石。

膽色素行結石:有一種說法是,被汙染的生魚片中有肝吸蟲卵,食用後感染肝吸蟲,這種寄生蟲嗜膽,會通過十二指腸乳頭進入膽囊。肝吸蟲死亡後,以其死亡蟲體為核,逐步形成結石。臨床上,確實有些結石剖開後,鏡下顯示有寄生蟲卵等異常。但這種說法還不足以完全解釋,因為相當一部分膽色素結石,掰開揉碎了看,裡面什麼都沒有。

至於混合型結石的形成機制,就更加複雜了。

總之,膽結石形成的機制,目前還沒有十分明確。但臨床比較公認的是,不規律飲食,尤其是經常不吃早飯,與膽囊結石密切相關。膽囊內膽汁儲存了一晚,膽囊膨脹到很大,沒有一口早餐促進其收縮排空的話,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結石。


不神醫堂



潘143887298


古語有言,“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生活中每種疾病的發生或多或少可能與飲食或者是飲食習慣有關係。而膽結石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一種疾病,一般以山區、經濟落後的地區為多發人群,常以膽囊結石、肝內膽管結石、肝外膽管結石的形式發病,疾病發作時最讓人“痛不欲生”的是膽絞痛,比較糟糕的情況可能還會引起膽管炎、膽汁淤積性肝硬化等,嚴重者還會危及生命。因此要預防這從口中飛來的“橫禍”,大家在飲食上需要多加註意,4個壞習慣容易吃出膽結石,儘早改掉。

1.三餐不規律飲食

很多上班族由於工作壓力太大,有的時候加班加點,往往會耽誤正常的飯點,有的甚至是吃泡麵或其他快餐、垃圾食品等隨便應付一下就了事,這種三餐飲食不規律的習慣極容易導致膽結石的形成。眾所周知,膽汁是由肝細胞分泌產生的,然後由膽道排入腸道的。這一過程是需要有食物的規律刺激產生的,三餐的飲食不規律極容易導致膽汁的淤積。

2.忽視早餐的重要性

有很多年輕人時常是名副其實的“夜貓子”,或者完全養成了“夜起晝伏”的壞習慣,從而早上起來很晚,直接錯過了吃早餐的重要環節,這種壞毛病離患上膽結石只有“一步之遙”。不吃早餐或忽略了早餐的重要性會使膽汁變得更加粘稠,也會導致腸道的細菌入侵,結果會使膽結石的患病幾率大大增加。

3.飲食太過“吃葷”

飲食中如果太過“吃葷”,食物中超標準的高脂、高能量物質會改變正常膽汁分泌的量,從而有增加膽結石疾病的發生機會。

4.飲食太過“素食”

上文已經提到飲食太過“葷膩”會增加膽結石的發生率,同樣的道理,如果飲食量中太過“素食”,含有的脂肪及能量低於正常的攝入範圍,極有可能會減少膽量的排放量,膽汁濃縮,發生膽結石的幾率也會增加。


熊貓醫學


您知道嗎?膽結石裡面的主要成分就是膽固醇,因此患有高膽固醇血癥的人群是比較容易得膽結石的。高膽固醇血癥是具有一定家族遺傳性的疾病,從這個角度看,膽石症也是有一定的遺傳傾向的。

身體肥胖的人,特別是那些喜歡吃大魚大肉等高脂肪、高熱量食物的人,也是膽石症的高發人群,這是因為這些人體內的膽固醇水平也會比較高,也就比較容易引起膽石症。此外,膽結石的形成與膽囊動力也有關係。當我們吃飯不規律,膽汁在當囊內長期排不出去,就會逐漸濃縮而形成膽結石。因此那些經常不吃早飯的人,或者那些經常飢一餐飽一餐的人,也比較容易得膽結石。


當然了,如果一個人做了引起腸肝循環受損的手術,如迴腸切除、結腸切除手術等,由於膽汁無法順利排出,也會容易形成膽結石;如果相關部位被細菌或者寄生蟲感染,也常常會形成膽結石的。

因此要防止膽結石的形成,做到以下幾點是非常重要的:

1、控制好體重,預防高膽固醇血癥的發生。加強有氧運動、合理安排飲食是控制體重升高和膽固醇升高的最主要措施。每天要安排30分鐘以上的戶外運動,吃飯的時候要儘量多吃富含粗纖維的食物,少吃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等;

2、注意飲食衛生問題,儘量少吃生冷、腐敗和被汙染的食物,飯前便後要洗手,主要餐具的清潔衛生等,是防止細菌感染和寄生蟲感染的重要措施,也是預防膽石症的必要措施;

3、積極治療相關疾病,特別是消化道方面和肝膽方面的疾病,以免發生因消化功能減退或者肝膽功能衰退而引起的膽石症。


藥療君


一、石頭是怎麼“長”出來的?

提到膽結石,就得從肝臟分泌膽汁說起。

膽汁中含有很多種成分,可以將大塊的脂肪乳化為小脂肪粒,對於脂肪的消化十分重要。

膽囊的作用就在於存儲和濃縮肝臟分泌的產品。

膽囊就像一個倉庫,一旦產品成分的比例不對,過分淤積或者倉庫本身出現問題,膽汁就容易在此形成結石。

飲食不規律,長期吃素,急劇地減肥,大量地進食膽固醇高的食物都有可能打破膽汁成分比例的平衡。

膽結石的高發人群特點可以概括為4F:

肥胖:Fat,高膽固醇和高脂肪飲食的攝入;

女性:Female,活動量小,易發胖;

經產婦:Fertility,生育時內分泌環境較複雜;

40多歲:Forty,衰老,體力活動減少。

二、切除了膽囊還可能再發結石嗎?

不少膽囊結石患者做了膽囊切除術後一年、數年後膽石復發了,又需要手術。

膽囊切除後復發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1、膽囊切除手術過程中,由於不可避免的搬動膽囊,理論上會導致膽囊內的小結石經膽囊管脫落進入膽總管內。

如此滯留於膽總管內的小結石,可能成為膽總管再發結石的核心。

2、濃縮的膽汁對膽固醇的溶解度較高,膽囊切除後,膽汁的濃縮失去了場所,肝膽管的膽汁酸濃度降低導致對膽固醇的溶解能力降低。

久而久之,造成膽固醇的積累,這樣就形成了結石。

三、結石能夠排出體外嗎?

膽囊管出口很細,一般不大於0.3釐米,肝內膽管就更細了。

膽結石大小如果不超過1公分,有可能經膽道系統進入腸道隨大便排出。

但容易發生梗阻,引起極其嚴重的伴發症,甚至危及生命,如膽源性急性胰腺炎。

所以醫生並不主張排石,當然泥沙樣結石不容易被卡住,手術又容易復發,在治療早期多采取利膽排石。

急性膽管炎的表現

急性膽管炎的主要表現就是黃、痛、燒,即腹痛、發熱、黃疸。

更為嚴重的就是急性重症膽管炎,進一步發展為休克及中樞神經系統受抑制等表現。

一旦膽道感染髮生了循環、神志的改變,死亡率極高。

四、大石頭、小石頭哪個更危險?

經常有這樣一個誤區,就是認為,膽囊結石的風險與結石的大小是一致的。

事實上相反,小結石梗阻在膽囊管上是膽囊炎最容易發生的原因。

還有可能結石進入膽管發生梗阻,膽汁還在分泌,結石堵住膽管後壓力更高,膽色素就會反流進入靜脈,出現黃疸現象。

加之膽鹽不能進入腸道,易造成細菌移位,這是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發生的重要原因。

下面還有一個胰管,結石很容易卡在下端,在胰管的地方容易出現急性胰腺炎。

大石頭會有癌變的風險,而小石頭,在嚴重的情況下,可能在兩三個小時就會奪走人的生命!


湖南醫聊


膽結石是怎麼形成的呢?膽結石又稱膽繫結石病,已成為現在一種比較常見的膽道疾病,然而隨著人們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膽結石的發病率也在不斷攀升當中,這樣一來膽結石就變成了很追時尚潮流的“富貴病”,瞭解膽結石是怎麼形成的,這對於我們治療膽結石至關重要,如果我們連膽結石的病因都不知道,那豈不是荒唐,是怎樣的一個情況都不明白,那我們拿什麼去治癒膽結石,發生結石膽結石形成原因很多,不規律的飲食和作息習慣使得膽結石的發病率成迅速上升的趨勢。那麼下面我們來看看淺談膽結石是怎麼形成的?

膽結石是怎麼形成的之一、與生活習慣有關。

如愛靜不愛動、肥胖症、妊娠後期的病人,因體力活動減少,腹壁鬆弛,內臟下垂,長期壓迫膽管,使膽汁排洩不暢,膽囊肌張力減退,致膽汁逐漸淤積、濃縮、沉積而形成結石。據有關資料統計,體重超過正常標準15%以上者,患膽結石的可能性比正常人增加5倍。

膽結石是怎麼形成的之二、與膽囊的慢性炎症有關。

膽囊黏膜因受濃縮的膽汁或返流的胰液刺激而發生炎症,其壞死脫落的黏膜和細菌、病毒等構成一個核心,促使膽固醇、膽紅素沉積,久之形成結石。

膽結石是怎麼形成的之三、盲目節食減肥。

不食早餐,喜食甜食、高脂肪類食物及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安妥明、雌激素等,均可導致膽汁成分改變。膽汁易濃縮,膽固醇呈飽和狀態,相互沉積而形成結石。英國醫學家研究發現,90%以上的膽結石患者都有吃甜食的習慣。另有報道大量節食和不食早餐者,四個月內有1/3的人患結石。

膽結石是怎麼形成的之四、與某些物理因素有關。

作胃手術易損傷支配膽囊運動的神經,使膽囊功能降低,膽汁淤積,久之形成結石。

膽結石是怎麼形成的之五、膽固醇的代謝失調。

妊娠晚期或產後的婦女及高脂肪飲食或糖尿病患者,其血中膽固醇含量均增高,膽汁中膽固醇含量也增高。此時若膽汁淤積,膽鹽減少,則極易形成結石。

膽結石是怎麼形成的之六、有不良衛生習慣,感染腸道寄生蟲者。

進入膽道或膽囊內的蛔蟲其死亡後的蟲體或蟲卵皆可形成結石。日本學者對手術取出的膽紅素鈣結石進行分析,發現55%的結石是以蛔蟲卵為核心的。我國膽結石的成分中蟲卵佔20%~84%不等,高發地區佔70%以上。

另外,居住地區、營養條件及工作環境、情緒性格都與結石形成有關。因此,要預防膽結石的產生,日常生活中就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偏食,不盲目節食,平時應多吃新鮮蔬菜及姜蔥類食物,少食高脂肪及油膩類食物,以促使膽汁流暢,促進膽固醇代謝,減少膽結石的形成。


好好先森是偶




鳳棲櫞


概述

膽囊結石是沉積在膽囊內的結晶,患病率約為5%-25%,西方人群、女性和老年人群患病率較高。根據結石的組成成分,膽囊結石可以分為膽固醇結石、膽色素結石及混合結石(既有膽固醇結石又有膽色素結石)。


易感人群

1、膽囊結石的形成與膽汁內促成核因子和抑成核因子之間的平衡改變有關。促使結石形成的原因有:膽汁中膽固醇過量、膽鹽水平低、膽囊運動減少、磷脂酰膽鹼分子的含量減少,後者可組織膽固醇形成結晶。

2、膽固醇結石的危險因素主要有:女性、妊娠、大量服用雌激素、年齡增長、種族(美洲原著印第安人的發病率較高,而美國黑人及來自中國、日本、印度和泰國的人群發病率較低)、遺傳、肥胖、高甘油三酯水平、低HDL水平、體重驟降、高能量飲食、精製碳水化合物飲食、缺乏運動、肝硬化、克羅恩病及膽囊收縮障礙(如胃切除術後或迷走神經切除術後)。 溶血、慢性細菌或寄生蟲感染常被認為是膽色素結石的主要危險因素,但上述三種因素常能設法避免。


膽囊結石的成因

1、飲食的不衛生,根據大量的資料顯示,很多膽結石都是以蛔蟲卵和蛔蟲殘體為核心形成的;

2、喜歡吃甜食的人容易形成膽結石,因為食用糖分過多,會改變膽汁的成分,從而會造成膽汁內的膽固醇、膽汁酸、卵磷脂三者比例失調,使膽固醇積累過多,形成結石;

3、節食、減肥容易形成膽結石,因為空腹會造成膽汁的分泌減少,而其中膽固醇的含量卻不變,這樣就很容易沉澱形成膽固醇結石;

4、不運動、肥胖會引發膽結石,因為很多人平時都愛吃高脂肪、高膽固醇、高糖類的飲品和零食,而這些食品會導致身體快速發胖,體重快速增加,如果不多運動,就會形成膽結石;

5、不良的飲食結構會形成膽結石,如果說攝入脂肪類食物過多,其中的膽固醇和膽紅素的含量就會增加、脂肪代謝產生紊亂、膽汁濃縮、膽紅素和膽固醇就容易沉澱形成結石;

6、長期的情緒不佳也是形成結石的一方面因素。


膽結石的形成

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1、第一步,膽汁中的膽固醇或鈣濃度,處於過飽和狀態。

2、第二步,溶質從膽汁溶液中析出成核,並呈固體結晶狀態沉澱於膽內。

3、第三步,結晶體加以聚集、融合,最終形成結石。

經歷以上三步驟,膽結石就會形成了。


如何預防膽結石

1、避免膽道感染,預防膽道蛔蟲;

2、遵循高維生素、低脂肪飲食原則,多吃水果及纖維類蔬菜,少吃肥肉、蛋黃、動物內臟等高脂類食物;

3、早餐不可不吃,膽囊定時收縮,排空,可減少膽汁在膽囊中的停留時間;

4、科學運動,控制體重,但切忌過快減肥,體重下降過快膽結石的發病率也會增加;

5、如果懷疑自己有結石,可以用B超來檢查膽囊內有沒有石頭、膽囊壁和膽管有沒有增厚;

6、膽結石尚無藥物預防措施。



快樂的小大夫


膽結石,是指發生在膽囊內的結石所引起的疾病。

由於膽汁主要由膽固醇、膽酸鹽和卵磷脂按照一定比例構成的,正常情況下維持在一種比較穩定的狀態。如果出現膽汁的成分或者理化性質改變,膽固醇就有可能因為含量太多而以晶體的形式析出從而形成結石。結石最開始是從一個內核開始的,細菌、寄生蟲殘體、細菌碎片、鈣鹽等等都可能成為結石的核,膽汁中的黏液蛋白是結石的黏合物,促使結石形成。


引起膽結石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年齡、性別、種族等一些不可逆因素,還有懷孕、肥胖、低纖維、高熱卡飲食結構、長時間禁食、口服避孕藥等一些可逆的因素。

一般來說,我們在吃飯的時候,膽囊就會分泌膽汁以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飲食不規律,不吃早餐,或者長期節食減肥,膽囊不能及時排空,膽囊內的膽汁濃縮以及膽固醇沉積,時間長了就容易形成結石。對於肥胖的人來說,吃的食物熱量高或者脂肪和膽固醇多,也是容易引起膽結石的。

此外,不良的生活習慣,酗酒、作息不規律、熬夜,長期不活動等等都可能導致膽結石。對於一些由營養過度導致肥胖而誘發脂肪肝的病例,一般通過控制熱量攝入,減輕體重,肝臟功能恢復,會減少膽結石發生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