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正史的三國和演義的三國差別在哪裡?

holland巧克力


劉關張沒有桃園三結義。但歷史上他們三個確實情同兄弟。

怒鞭督郵的不是張飛,而是劉備。

張飛字益德,而不是演義裡的翼德。

陳宮不是因為曹操殺了呂伯奢一家才離開曹操的,而是因為曹操殺了名士邊讓。

華雄是被孫堅殺的,劉備和公孫瓚沒有參加討伐董卓,更沒有三英戰呂布。

文丑並沒有明確記載是死於誰手。

劉備並沒有被劉協尊為皇叔,但他的皇室身份大家還是承認的。

劉備和曹操沒有煮酒論英雄過,但曹操的確說過“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的話。

歷史上沒有貂蟬這個人物。

諸葛亮沒有火燒博望,火燒新野也不是諸葛亮的主意。


赤壁之戰《三國演義》堪稱七虛三實。諸葛亮沒有舌戰群儒、沒有智激周瑜、沒有草船借箭,也沒有借東風。蔣幹沒有盜書、龐統沒有獻連環計,曹操是否敗於火燒有爭議。曹操沒有在華容道遇到關羽。曹操的確在戰後懷念郭嘉,但並不是為了讓眾謀士慚愧。

呂蒙是病逝的,不是被關二爺上身死的。

黃忠也是病逝的,不是死於夷陵之戰。關羽沒有取長沙,也不曾與黃忠惺惺相惜。但後來他不肯與黃忠同列是真的。老將嚴顏在投降後的事蹟不明,沒有參與奪漢中。

關平是關羽的親兒子,不是養子。

七擒七縱的故事見於史料,雖然有爭議,但不是演義原創。


空城計是假的。

諸葛亮沒有罵死王朗。


攸揚拾羽


《三國演義》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加上近年眾多影視作品和相關遊戲的推廣,在亞洲乃至全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我小時候就是為了打通《三國志英傑傳》將《三國演義》熟讀了好幾遍。

但《三國演義》畢竟是一部小說,為了塑造人物形象進行了大量的藝術加工和虛構成分,比如為了描述貫穿整部三國的劉關張兄弟之情虛構了"桃園三結義”的故事。這在正史中並無提及,只是說三人情如手足。比如為突出關羽孤膽英雄的形象,將單刀赴會的主角調換了身份,正史裡是魯肅到關羽那裡去赴會。

再一個《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離東漢末年相距甚遠,摻入了大量民間傳說,比如關羽死後幾次還魂顯靈,甚至還殺死呂蒙報仇,這顯然是虛構的嘛。

還有張飛怒吼長板橋嚇死夏侯傑,諸葛亮罵死王朗,這是典型的小說誇張手法。其他諸如諸葛亮借東風、空城計,關公刮骨療毒等等都是羅貫中虛構的。

如果想了解三國時期的歷史,讀陳壽的《三國志》是個不錯的選擇,畢竟《三國演義》也是取材於《三國志》。


幹嘛滴呀


首先小說《三國演義》成書於明朝,與《三國志》成書的晉朝相隔很長時間,在這段時間,三國故事經過民間傳頌,許多故事並不是寫入正史的。《三國演義》作為一部小說,肯定是是虛構了很多清潔的。

《三國演義》我是看了很多很多遍的,電視劇《三國演義》和新版《三國》也都看過,下面就舉些我能想起了的虛構情節僅供參考。



1.桃園三結義:《三國志》沒有那種結義記載,小說這麼寫僅僅是一種小說寫法而已,與歷史不符。

2.溫酒斬華雄:關羽沒有殺華雄,《三國志》中華雄死於孫堅手下。

3.過五關斬六將:歷史上是不可能的,小說只是突顯關羽的英勇。

4.趙雲七進七出:小說為了突顯趙雲的人物而已,實際想想也不可能的了。

5.草船借箭:諸葛亮去東吳,與周瑜打賭,三天造出十萬支箭,才有了草船借箭,歷史上並無此事。

6.孔明借東風:那時候沒有天氣預報的,誇大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而已。

7.孔明氣死周瑜:周瑜之死與諸葛亮關係並不大,小說虛構而已。

8.孔明六出祁山:仔細研究三國曆史就知道只有五次北伐,還有一次是被動北伐。

9.諸葛亮罵死王朗:小說虛構,王朗是病死的,並非被孔明罵死。

10.空城計:《三國志》沒有記載,在後面裴松註釋寫的,歷史並無。

11.鳳雛死於落鳳坡:小說虛構,龐統中箭而死,並非死於落鳳坡。

12.孔明七星燈續命:沒有那麼神奇的續命方法。

13.張苞死於北伐重傷:小說虛構


歷史探探


差在“擁劉貶曹”上。《三國演義》的文筆一直是在“吹捧”劉關張三人。但是,你讀過裴松之作注的《三國志》以後,會有很多新的發現,甚至直接毀三觀。

我跟大家分享一個昨天發現的曹操和關羽爭女人的故事,而且,這個女人還是別人的老婆!!!廢話不說,先把原文引用出來。

《蜀記》曰:曹公與劉備圍呂布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於公。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此與《魏氏春秋》所說無異也。  

這篇,出自於裴松之為《三國志》做的註釋。講的是曹操和劉備圍攻呂布與下邳的事。呂布讓手下秦宜祿找關羽求情,關羽奏請曹操的時候,祈求娶了秦宜祿的老婆!重大發現啊,關羽竟然趁人之危,搶別人老婆。我們一臉正氣的官老爺,也竟然被美色所誘。

曹操答應了關羽,臨近破城的時候,關羽又多次請求曹操答應這件事。曹操就留意此事了,什麼樣的美女,竟然讓關羽多次請求納娶為妻。曹操就多了個心眼,自己先看了一眼,果然是美女!於是,曹操就自己留下獨佔了。

因為此事,關羽也是記恨在心。

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啊!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正史的三國和演義裡的三國,做大的差別的就是正史是正面介紹三國的,而演義是根據正史而杜撰出來的。

演義裡的三國雖然大體事件的結果相同,反他的過程有的卻是虛構的,雖有有七分真實卻還是有三分虛假的。

正史裡的三國沒有像三國演義裡那樣很刻意的貶低和提高一些人的地位。

但是三國演義就不同了,他是小說,是文學作品,所以他是又主角和配角的,同樣也有反面角色。



這就是劉備和曹操,在三國正史裡和三國演義裡的不同。因為三國演義他的宗旨是尊劉抑曹的。所以在書中很多地方,直接或者間接的就提現劉備是正統,曹操是奸雄的樣子。

但是這點正史就與三國演義不同了。

在三國演義裡,不僅尊劉,還提高了蜀漢集團裡的人物,有的甚至被神話,比如諸葛亮就被寫成了不僅懂兵法,會治理朝政,還會呼風喚雨,能掐會算的厲害人物。



同時更寫出了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之情義。趙雲長坂坡七進七出救劉禪。

所以正史的三國和三國演義裡的三國,差別就是一個是客觀的,一個是主觀的!


中孚鑑




啥子?鄙人覺得換一下標題好些,正史和小說啥區別。這樣大家都能立馬感覺出一絲異樣了吧。 小說和正史最主要的區別嘛,鄙人個人總結為:一是buff,二是bug,對,合稱爸比,小說作者就是打破平衡的爸比,你想誰死誰就死,你像誰是惡棍誰就是最大惡棍boss(曹操躺槍。。。)。


小說嘛,肯定需要主角啊,因此加強主角光環,增加主角buff乃至bug都是必須的啊,配角啥的,分分鐘打成反派,什麼穩抓穩打,什麼拼資源,都是渣,劇情並不需要,需要的是啥,幸運值啊,什麼轉角遇到愛啦(桃園結義),什麼的盧飛昇,什麼三顧茅廬。突出主角乃是劇情的戲劇性,可是小說好換的關鍵。讓你看一天正史其中一半都是重複的刷糧刷錢刷兵營,你不乏才鬼。



正史是啥,一句話,均衡之力,存乎萬物之間,賭博?看幸運值?我不可否認歷史人物的抉擇有時確實在賭國運啊,但是你假設就是歷史上的人物,我相信,你肯定還是會選擇穩抓穩打的去做決策,戰場對面人多就跑,對面人少就槓,畢竟命重要啊,細數歷史上,開國皇帝,多數都是穩抓穩打拼實力,刷兵刷錢刷兵糧,地痞流氓劉邦就是個代表人物,和項羽打不過就跑,等軍隊比項羽多個幾倍在槓才成就了霸業。 三國也是如此,劉備、曹操、孫權實際並沒有所謂好壞,一鍋麻將三缺一,其實都是為各自利益謀劃決策,基本每天也就是刷兵刷錢刷兵糧,差不多就打打麻將,直至看誰坐不住為止。


宗政古道


我是歷史中年人,喜歡我的回答和文章請點贊關注,感謝大家!

《三國演義》是小說,很多歷史經過改編成就了這部文學鉅著,下面歷史中年人就說幾點演義與小說裡的不同之處。

1、劉備一聲沒哭過幾次,性格剛毅,反而是曹操哭的多

劉備作為一代梟雄,前半生顛沛流離,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更是多次描寫了劉備哭的場景,走馬送元植,哭;三請諸葛亮,哭;東吳來要荊州,哭;請孫尚香救自己脫身,還是哭。真實歷史上的劉備性格剛毅,史書之中一共就沒有記載過先主哭過幾次,反而是魏武帝曹操喜形於色,哭的更多。張飛鞭督郵;徐州誅車胄,古城斬蔡陽其實都是劉備做的。

2、趙雲戰績並不華麗,生前也未封侯

《三國演義》裡的趙子龍一直是歷史中年人最喜歡的武將,白馬銀槍,一生罕有敗績,長坂坡擊殺曹營將領五十餘員,劉備軍大大小小的戰役都有趙雲的參與;但是演義中的趙雲卻由歷史中兩個人的影子,陳到和趙雲。陳到作戰勇猛,掌管劉備最精銳的白毦兵,歷史上的趙雲更多類似於親衛隊長保護郡主家眷等才是他的主要工作。雖然救了阿斗,但是趙雲生前依舊沒有封侯,死後封為順平侯。

3、桃園三結義並非事實,關羽才是大哥

史書上記載劉關張三人恩若兄弟,但是並沒有結拜,而且三人的年齡,最大的竟然是關二爺關羽。

如果想了解真實的歷史,還是推薦大家去看《三國志》,但是《三國演義》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也不必深究。


歷史中年人


三國的正史和演義差別很多: 我非常喜歡三國裡的諸葛亮,在我們心裡他是智慧的化身,在三國演義裡他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戰神,所以只說一下我喜歡的諸葛 我們喜歡的諸葛亮在演義被神話了,與正史差別很大,三顧茅廬歷史是真的,但劉備對諸葛亮沒有像演義裡那樣思賢若渴,劉備在荊州差不多六年才得到孔明,三顧之間的時間隔的時間好似有點長

諸葛到劉備陣營後也沒有非常的重用,只是替劉備選拔人才,治理一下州縣,在軍事上也是一個小參謀,主要的軍事管理還是在劉關張簡雍等人的手裡。 一個縱橫天下半輩子的英雄(劉備)怎麼會重用一個二十七八歲沒有什麼名氣戰功的年輕人,所以正史沒有像演義裡劉備得諸葛像如魚得水,也沒有後來的火燒新野、火燒博望
促成孫劉聯盟應該是諸葛的第一功,但是諸葛去東吳時沒有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赤壁之戰時也沒有草船借箭、借東風,曹操赤壁敗走時走的是華容道,但沒有遇到關羽 劉備得到荊州後,又打益州,而幫助劉備得益州主要是龐統與法正,得漢中主要用的是法正,這些期間諸葛亮主要招募新軍,籌備糧草,治理國家,也說明諸葛亮擅長的是管理,一直到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才真正成為劉備集團政治軍事第一人,此後開始中興大漢的北伐大業,這裡還有一點沒有空城計。

雖然正史的諸葛與演義的諸葛判若兩人,但他絕對是一個正直的、光明的值得人們永遠尊敬和學習人,他有理想有抱負,他的出山才是要救百姓與水火,心繫天下的國士,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值得後人永遠傳送


閒來沒事聊一下


很多呀,簡單的說幾點。

第一,三國演義裡吹捧劉關張,如果在三國志裡,你會看到,劉關張組建的蜀漢更像社團,而不像國家。

第二,過分神話趙雲,和諸葛亮,諸葛亮在三國志裡,劉備活著就沒帶過兵,趙雲一輩子只是個親衛隊長,也沒有單獨領兵。後期諸葛亮帶兵也是中規中矩,沒有演義裡那麼神。

第三,弱化了周瑜,賈詡,更加醜化司馬懿,要知道赤壁之戰就是周瑜一手策劃的,諸葛亮只起到蜀吳聯盟作用。亂國毒士賈詡,更不像演義裡投降曹操以後那麼默默無名。如果真的默默無名,也不會最後是太子太傅。

第四,神話了關羽,華雄不是關羽斬的,而是孫堅殺的。過五關斬六將也是假的。關羽最大的勝仗,就是水淹七軍,生擒于禁。

第五,演義裡杜撰了武器,三國時期,戰場上只有矛,戈,環首刀三種兵器,而劍的作用更像禮儀,沒有用劍拼殺的。

第六,演義裡杜撰了很多,比如空城計,杜撰了武力,鬥將,這些在正史裡都是不存在的,人和人打架都是考慮精氣神,先下手,打要害等一系列因素,而不是武打小說一人單挑幾百人。


品茗聽雨1982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三國演義》全稱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清時期的戲劇作者羅貫中根據歷史記載以及民間傳說加以改編、整理的文學作品。

雖然是文學作品,但因為三國系列故事實在太有名了,其中故事的大致脈絡還是跟著史實來開展的,但是具體的故事會有不同程度的虛構。


不說早在羅貫中之前就有元代的《全相三國志平話》等劇本在民間流傳。甚至早在唐宋時期,三國故事就已經成為民間故事的重要經典了。

比起用筆精煉,被稱為前四史的《三國志》,南朝宋人著名史官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因為距離三國時代較近,裴松之又引用了、增加了許多已經失傳的奇聞軼事。

到了唐代,中唐史學家劉知襲在《史通》中說,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於行路,傳之於眾口”。看來到唐代的時候,大家都已經紛紛為諸葛亮早逝表示遺憾,不願意承認諸葛亮已經去世。

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在《驕兒濤》中就有“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的詩句,這也說明在晚唐時期張飛已經以“胡”、“莽”聞名,而鄧艾口吃的毛病也已經廣為人知。

到了宋代,蘇軾《東坡志林》中記載當時的小孩子已經去聽三國古話了,而且尊劉貶曹的傾向非常明顯:

“王彭嘗雲: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

而等到羅貫中橫空出世,“據正史,採小說,證文辭,通好尚”(高儒《百川書志》),創作出傑出的歷史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通過七分實、三分虛的文學手段,把歷史和文學很好的結合了起來。

七分實的部分包括羅貫中採用了史書《三國志》、《裴注三國志》、《後漢書》、《資治通鑑》等史書;

三分虛的部分包括了《世說新語》、《搜神記》以及民間流傳的故事加上作者的創造。



而目前大家熟悉的《三國演義》之中,其實虛構最大的角色,往往就是最受老百姓喜歡的角色,尤其以關羽和諸葛亮為主。

三國中尤其以關羽和諸葛亮最受老百姓喜愛,而演義中這兩位的改編、虛構成分也是全書中最大的。

比如涉及關羽的:桃園三結義、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周倉這些人物劇情都是虛構的。

比如涉及諸葛亮的:博望坡、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華容道、七擒孟獲、空城計、七星燈這些也都是虛構的。

所以說《三國演義》是小說,《三國志》是史書,千萬莫要拿演義當歷史,也莫要拿歷史玩戲說。

我是以史為鑑,每天都有靠譜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