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2 誰是天安門的設計者

天安門是明初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時修建的皇城正門,至今已經經歷了六百多年的風霜,卻依然挺立在北京城中心。它已經不只是一座飽含歷史文化的古建築物,而是已經上升為中國的象徵,成了國微圖案的一部分。今天,天安門的形象仍然如此高大,影響如此深遠,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它最初的設計者是誰?

誰是天安門的設計者

設計天安門的人是明初的大建築師蒯祥。他生於洪武末年,出身於工匠世家,他的父親就是一個技藝高超的木工善於設計和建築寺廟廳堂。蒯祥家學淵源,深受父親的影響,年紀輕輕就已經在當地小有名氣,尤其精於建築結構的設計和製圖。正巧這時成祖為了興建新的都域,在全國徵集能工巧匠到北京效力。蒯祥就在應召之列,跟隨著成祖來到了北京,成為數十萬建築大軍中的一名工匠。在工作過程中蒯祥的才華很快顯露出來,雖然年紀還不到二十歲,但是因為手藝出眾,而且設計製圖信手拈來,不知不覺的就已成為夥伴中的領導者。這種情況很快被反映到當時主持北京城建設的工部官員宋禮那裡,宋禮馬上召見了這位年青的工匠經過深談,宋禮從心裡稱讚這個年青人頭腦靈活,極富創造力,覺得他可堪重任。於是他交給了蒯祥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設計皇城的正門。蒯祥自己也知道,這正是可以讓自己一展才能的大好機會,他果然不負眾望,很快就拿出了一整套的建築結構設計圖和周密的施工方案。宋禮看後很高興馬上命人把設計方案送給成祖過目。朱棣看過設計圖後也覺的十分滿意,馬上拍板決定採用這個方案,並且命令立即開始動工。對於蒯祥這個沒有見過面的設計者,皇帝也封了一個工部的官職給他,讓他在新都建設中多出些力。

誰是天安門的設計者

其實北京城的建設在成祖繼位之初就已經陸陸續續的在進行中了,可是直到永樂十五年,因為大運河修繕完畢投入使用,北京城的建設才進入施工高潮階段。到永樂十八年城市宮殿的建設就已經基本完成了。天安門的修建也是在四五年的時間裡完成的。

天安門最早並不是叫這個名字,而是按照中國古代傳統的命名方法取名“承天之門”。直到清朝初年對其進行大模維修時才改名為“天安之門”,後來就簡稱為“天安門”了,並且被一直沿用至今。

天安門位於北京城的中軸線上,是皇城,也就是今天紫禁城對外的第一扇大門。它是一座傳統的宮殿式建築,最初的建築結構只是一層的,下面是用磚砌成的高大城臺,城臺上則是九開間的重簷歇山式宮殿建築,整個都是木製的,靠一根大梁支持著整個建築物。城臺前還立有華表和石獅,美麗的金水河從城樓前橫亙而過,上面建了五座精巧華麗的漢白玉石橋,與城臺的五扇大門一一相對。宏偉和華麗相結合,沉穩與精緻並行,它是一個完美的矛盾結合體,正好體現了皇家“九五至尊”的高不可攀和神秘氣質。後來,這座原本被.稱為“承天之門”的城樓在明英宗在位時被雷擊燒燬了,幾年之後,蒯祥再次受命重修城樓。這一次,他在原有的建築基礎上又改進設計方案,把原來一層式宮殿建築改為兩層,更加突顯了它恢宏雄偉的皇家氣派。

誰是天安門的設計者

此後,天安門又屢次經過翻修,不過基本上都沿用了原來的設計結構。近代以來,人們給天安門周圍修建了紅色的高大圍牆,改進了一些細微的裝飾圖來,但仍然保持了天安門的原始風貌,最大的一次改變恐怕就是20世紀80年代的重修工程中把建築高度稍稍提高了不到一米。可以說,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天安門絕大部分仍然保留了明初的建築樣式它就像是一位飽經了六百年風霜的老人,依舊沉穩靜默的屹立在那裡,注視著它腳下川流不息的人們。

天安門的設計者蒯祥因為在修建北京城的過程中表現突出,很快就升任工部侍郎,位列正三品,從一晶的俸祿,可以說受到了無盡的榮寵。在修建北京的工程結束以後,他又擔任了很多宮殿陵寢的修建任務,內城的宮殿,京郊的陵寢,到處都留下的祥的智慧和汗水。他的一生精力都撲在了建築藝術上,勤耕不輟,一直到明憲宗成化年間,他才滿載著榮譽含笑而去,一共歷仕七朝,享年八十三歲。他的一生,也許只有一個評價是最恰當的,那就是明憲宗朱見深賜予他的稱號—“蒯魯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