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蘇德戰爭的規模宏大,戰況慘烈?

謝寶健


蘇德戰爭是第二次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持續時間長,烈度高,傷亡大著稱。

整個戰爭持續了3年10個月零17天,從1941年6月22日巴巴羅薩計劃開始,到1945年5月9日德國宣佈投降為止。

近年俄國死方面公佈的官方數據為:軍隊累計傷亡916萬多人,其中陣亡677萬餘人。

德國官方數據為:軍隊傷亡381萬多人,被俘300萬餘人。

西方世界對雙方的傷亡估計和兩國不同,其中蘇軍方面包括平民在內共5980萬人傷亡;德軍方面包括平民在內共950萬人傷亡及被俘。


如此結果的原因在於以下幾點:

  1. 兩國都屬於世界性大國。——開戰時,蘇聯有人口1.967億(含新佔領區),橫跨歐亞。德國人口約8000多萬(含新佔領區),西歐東歐南歐大片土地在手。

  2. 兩國都熱衷於擴張。——蘇聯隨著實力增強,開始架空第三國際。推行沙文主義政策,侵佔了愛沙尼亞,拉托維亞,立陶宛,比薩拉比亞,以及芬蘭的國土。德國一開始的經濟模式就註定需要對外擴張來獲取戰利品和市場,因此主動挑起歐洲戰爭。四面出擊,侵佔了捷克,波蘭,荷蘭,比利時,法國,挪威等國。

  3. 兩國的實力都非常強勁。——開戰時,蘇軍有537.3萬人,其中268萬人部署在西部戰區(1945年時總兵力641萬),坦克共22000輛,飛機12000架。德軍有850萬人,其中305萬人用於入侵蘇聯,坦克共3700輛,飛機4980架。(1945年時總兵力196萬)

  4. 兩國的戰鬥意志都很頑強。——兩國都屬於強人政治,斯大林和希特勒對軍隊的訓練和要求都非常嚴格,嚴令不許後退,禁止投降。因此往往一城一地的反覆爭奪,造成巨大傷亡。(圖為化為廢墟的斯大林格勒)


戰爭結果:

盟軍獲勝,蘇軍消滅了607個德軍師(含黨衛軍),美軍等西方盟軍消滅了176個德軍師(含黨衛軍)。

我們現在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些枯燥的數據,然而紙面背後卻是無數活生生的人。正如李將軍所言:“要不是戰爭如此殘酷,我們真會樂此不疲。”

所謂知兵而不好戰,才是一個國家長久和平的基礎。


文史小茶館


主要是作戰雙方的實力過於強大,同時新的戰爭樣式也導致其能夠產生更為巨大的破壞。

二戰雖然在很多地方和一戰頗為相似,但是二戰更為強調機動作戰,這和一戰中常見的陣地戰有著顯著地不同。而這就導致軍隊可以迅速推進到很遠的距離,這就極大的增強了戰爭的強度。比如庫爾斯克戰役中,蘇德雙方迅速調遣了重兵前往這個作戰焦點,數百萬人在一個地區廝殺,這就比依然導致巨大的傷亡。

蘇德戰爭中,雙方的機械化力量也發揮了巨大作用。雙方都有大量的轟炸機、攻擊機等,這就導致即使是在戰線後方也不是絕對的安全,隨時可能遭到攻擊。雙方也有規模龐大的炮兵部隊、裝甲部隊等,導致作戰部隊的火力大大提高,這也極大的增加了傷亡,蘇德戰爭中僅有三分之一的傷亡是輕武器造成的,其餘都是重武器造成的。

同時蘇德戰爭戰場的地形也是一個問題,蘇德戰爭的大多數戰場都是平原,根本無險可守,而作戰雙方又都是機械化力量為主的作戰力量,這也導致了雙方的廝殺極為慘烈。比如著名的巴格拉基昂行動中,蘇軍的戰線就高達數千公里,給德軍造成了巨大損失。


用戶5770541302


蘇德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重要的戰場,蘇德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

1941年6月22日,德國聯合盟國意大利,帶著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這些“小兄弟”(僕從國),共集結了550萬人、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190艘戰艦,兵分三路從北、中、南對蘇聯發動了閃電戰,這就是巴巴羅薩計劃,自此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蘇德戰爭形勢

1945年4月30日,蘇軍終於攻下了柏林,到1945年5月8日,德國宣佈投降,投降書於第二日晨生效,蘇德戰爭才宣告結束。

在這場戰爭中,蘇聯、德國雙方的投入都是巨大的:德國兵力最多時780萬,動員的總兵力達到了1420萬人;蘇聯兵力最多的時候達到了1280萬,動員的總兵力超過了3460萬人。投入這麼多兵力,是歷次戰爭中規模最大的。



蘇德戰場上,戰況到底有多激烈?不用看別的,就看蘇德兩方的傷亡情況就能想象的出來。根據公開數據,蘇軍方面的傷亡情況:陣亡915萬,傷病人數為1830餘萬;德軍方面的情況:陣亡380萬,傷病者700餘萬。戰爭就是一臺巨大的繳肉機,吞噬了數以千萬計的生命:在蘇德戰場上有大量的平民死亡,尤其是蘇聯人民,至少有1740萬人死在了戰爭中,德國也有220萬人在這場戰爭中丟了性命。


由於斯大林的大清洗政策,導致部隊嚴重缺乏有經驗的指揮將領、基層指揮官,再加上對戰爭準備不足等原因,使得蘇軍在戰爭前期損失慘重,為了解決兵員不足的問題,蘇聯開始徵招適齡婦女參軍,是二戰中唯一大量徵招女兵的國家。不僅如此,蘇聯還把監獄中的罪犯編入了作戰部隊,可見戰況的慘烈程度。

這也是後期蘇軍與侵略者一樣,犯下累累罪行的根本原因——為了贏得戰爭的勝利,不擇手段,以致於軍紀渙散:燒殺搶掠姦淫無所不為。朱可夫在面對指責的時候,說到:“真正的紅軍早在1942年之前就陣亡了,現在我們不過是驅趕一群野獸為我們作戰”。


蘇德戰爭規模龐大、戰況慘烈,其原因就是:兩國都是世界大國,綜合實力相差不大,加之兩國侵略成性,軍事規模龐大,兩國士兵在作戰意志、訓練水平上也都差距不大——蘇軍前期大敗不是士兵的問題,是指揮官的問題、軍心/士氣的問題。戰爭之初,投入的兵力就已經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了:開戰的第一天,蘇軍就損失了1200架飛機。

兩國開戰,對世界來說,是件好事,否則遭殃的就是更多的國家。


儒道之主



的確是人類戰爭史上規模是宏大的戰中之戰,僅以開戰之初,雙方投入的兵力規模就超過1千多萬,這個規模就已超過一戰的總規模。這是因為德軍在橫掃歐陸中,對波蘭捷克這樣的國家根本無須多大規模;對傳統洲列強也只求打敗,讓自已稱霸;而對蘇聯,一是出於對斯拉夫民族的仇恨,二是紅色蘇聯的中曾惡,因此,希特勒的目標只有兩個字——消滅!開戰就付出全力。而共對手為應對如此來者不善之敵,不是投降,就是也得拿出全部國力與其抗衡、反擊、殲滅,這是一戰決生死,相比西線決輸贏當然大不相同!



相對於1941年6月德軍趁蘇軍不備的孤注一擲的大規模閃擊戰,1943年後期的反擊作戰,更加氣勢如虹,一是出於希特勒的背信棄義和其勢在消滅蘇聯的作戰方式的報仇雪恨;二是因為德軍對蘇作戰投入兵力的強大,因此,要打敗和消滅這些強大的德軍,自已就必須投入更加強大(二倍三倍甚至多倍的兵力,曾有1θ0多萬女兵投入一線戰場),才能達到徹底消滅敵人的作戰目的。


而就東西兩線戰場德軍的作戰決心也是大不相同。關於這一點,從當時廣泛流傳於德軍內部的一句話就充份說明了蘇德戰場之所以規模宏大的真正原因——“向西,直到美軍踢我們的屁股,而向東,必須死死頂住!”,導致蘇軍最後攻打柏林一座孤城的戰役,需投入3個方面軍300多萬兵力,而德軍方面竟然也拼湊包括手執“鐵拳”的民兵在內也達100多萬兵力,可見蘇德之戰的殘酷,規模之宏大。

由此可見蘇德之戰乃是你死我活,雙方都要一戰決生死,絕不會給對手留下任何的復活反噬的機會!而德軍上下對西線之敵的作戰目標只在勝敗輸贏,只求爭霸,卻無你死我活的生死對決,以致其戰場規模相比東線當然要小的多了。如果德軍把作戰目標東西對調,那麼大西洋壁壘就不會有防守薄弱之處,盟軍1944年6月6日的D日登陸計劃就不知會定在何年何月,其第一波次登陸兵力將會由十幾萬擴大10倍,


鐵嶺鋒


如果蘇德戰爭只是一場“局部衝突”,自然是無法宏大,也不會慘烈。比如說在1939年,蘇聯和日本爆發了“諾門坎戰爭”,這就是一場典型的局部衝突,蘇聯和日本都沒有宣戰,戰爭規模也極其有限。然而,在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則是一場“全面戰爭”。

既然是“全面戰爭”,就意味著兩國徹底撕破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兩國需要投入全部的社會資源。如果只是“局部衝突”,兩國只會圍繞某個地區進行爭奪,最終也會止於這個地區。“全面戰爭”和“局部衝突”的戰略目標也不盡相同,前者的戰略目標,是要徹底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將對方徹底征服,而後者,只侷限於爭奪單一地區的主導權,並不想擴大戰爭規模。

當然了,如果是兩個小國發生“全面戰爭”,規模也不會太大,可德國和蘇聯都是大國,而且此時的德國,已經席捲了整個歐洲,兵威正盛。蘇聯的力量也不弱,國土面積廣袤,人口眾多,資源豐富,能動員的兵力也不少。更關鍵的在於,兩個國家都是工業強國,都有完善的軍事工業體系,這注定是一場工業化戰爭,是“鋼鐵洪流”之間的對抗。因此,規模是否宏大,既取決於戰爭的類型,也取決於兩國的實力。

那麼為何戰況慘烈呢?這主要是因為,衝突的雙方,都要徹底打垮對方,德國要佔領莫斯科,奪取蘇聯核心區,將蘇聯人趕入西伯利亞;蘇聯人要保家衛國,發誓將侵略者趕出自己的國家,必然要和德國血戰。德國在初期取得了部分優勢,可是始終攻不下莫斯科,隨後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血虧,最後喪失了主導權。

蘇聯雖然在前期吃了大虧,但家底殷實,迅速動員了大量的兵力,對德國進行反攻,而且蘇聯也建設了強大的機械化部隊,雙方的“鋼鐵洪流”進行了大決戰。德國人的“閃電戰”破了產,這場戰爭迅速演化成“消耗戰”,雙方都拿出了本錢,而不是小打小鬧。對於德國來說,蘇德戰場上攻守互易,德國也要面臨亡國之危,蘇聯的戰略目標也是徹底打垮德國,戰爭的規模不會因德國在前線失利而減小,反而會持續擴大,直到蘇聯攻入德國本土,佔領柏林,這場戰爭才宣告結束。
同樣,德國喪失了主動權,並不意味著德國會放棄東線戰場,恰恰相反,此時已經關係到德國本土的安危,只能更加的重視東線,德國也在尋找翻盤的機會,依然會戰至最後一刻。再者就是,這場戰爭,在後期已經完全失控,也絕沒有和談的可能性,不僅蘇聯要打垮德國,美國也要打垮德國。

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敲響了納粹政權的喪鐘,德國徹底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必然是顧此失彼。這對於蘇聯人來說,形勢一片大好,打垮德國的難度降低了。納粹政權在無奈之下,開始全面動員,大擺全民皆兵之勢,但在此時,德軍精銳已經損失殆盡,能夠打仗的,大概只剩下老弱病殘了。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仍然決定戰至最後一刻,1945年4月16日,柏林戰役爆發,蘇軍以傷亡35萬人的代價,最終佔領了柏林。


圖維坦


筆者認為,蘇德戰爭之所以慘烈,是因為這場戰爭不僅是兩黨兩軍的對決,而是兩大民族的殊死決鬥,即希特勒鼓吹的以“優秀”的日耳曼民族消滅“劣等”的斯拉夫民族。

為了這場決定民族發展和生存之戰,德國和蘇聯都進行了最大限度的國家動員並實施了徹底全面的戰爭。蘇聯是為了民族免遭滅絕而戰,動員口號是“每個人都是戰士”,徵兵年齡是17—55歲,30%的男性和80萬青年婦女扛槍上戰場。蘇聯總人口1.9億人有近3000萬人入伍,死亡、失蹤、傷殘1600萬,戰爭結束時還剩下1136萬軍人。戰時勞力絕大部分落到老人、婦女和兒童的身上。

納粹德國是為了毀滅其他民族和因戰局不利免遭戰後懲罰,也進行了超額總動員。本國和控制區的7900萬人口中動員1700萬人入伍,男性徵兵年齡在16—60歲,比例高達40%,結果是除了工業和行政離不開的適齡男人外其他的都要上戰場玩命,甚至連勉強能負擔勤務的殘疾人、抓捕的他國勞工和俘虜也不放過。戰爭中,德國軍民共死亡980萬,其中軍人死亡540萬,死於對蘇作戰的達417萬。

其戰役規模之大為人類戰史上空前絕後,大部分會戰投入的兵力都在100—300萬之間。

除了戰場上殊死拼殺的軍人血流成河,而且因為戰場在蘇聯境內,蘇聯普通民眾死亡就超過1700萬,這是由於自視“最優秀的民族”的德國人大肆屠殺無辜人民,後撤時又實行野蠻的“焦土政策”,所有房屋被燒燬、青壯年被殺害。

在被俘的362萬蘇軍官兵中,大約有一半被德軍屠殺或虐待致死。特別是負傷後被俘的蘇軍戰士,因為被看成是不能當奴隸勞工的“劣等民族廢物”被當場殺掉。

以上種種行徑將會在蘇聯軍民心裡留下多麼大的仇恨,所以當蘇軍反攻到德國境內時被西方媒體報道的搶劫、強姦等等一些軍紀敗壞的行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是蘇軍並沒有對手無寸鐵的德國人民進行野蠻的集體屠殺,據德國戰後統計,普通居民在戰時死亡約400萬,還有相當一部分是死於盟軍的戰略轟炸。被蘇軍俘虜的德軍約有250萬,死亡36萬,剩餘全部遣返,遠少於蘇軍戰俘的死亡率。

蘇聯最高統帥斯大林的長子、後任領導人赫魯曉夫的長子、最高蘇維埃主席加里寧的兒子都在戰爭中英勇犧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