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汉景帝七国之乱时淮南王刘安为何不反?

风的声音好吗


要不是国相忽悠刘安使他不能反,刘安早在七国之乱时就完了!刘安对文帝感情复杂,文帝对他爸好,但他爸之死却因文帝。他家的关系好乱,不信你看。



他二大爷是汉惠帝,二大娘是他表妹——姑父赵王张敖(张耳子)之女。他奶奶赵姬是他姑父献给爷爷刘邦的小妾。刘长出生时,赵姬陷贯高谋刺事件,其舅找审食其向吕后说情失败后赵姬自杀。平叛诸吕后,力能扛鼎的刘长仗着文帝而不法,更是想起了亲爱的妈妈——立诛审食其。理由是为妈为哥(刘如意)为天下(文帝)。

跋扈的淮南王连文帝他妈薄太后都怕。刘长还想让他哥怕——想当皇帝,就北联匈奴,东合闽越,要将皇兄变臣兄,可走漏风声。文帝严惩其臣属,流放教育他,但他又羞又怒,绝食而死。



刘安对文帝感情复杂,对景帝也复杂。父子不同的地方是刘长尚武,刘安崇文。当吴王反,联络他时,他毫不犹豫,他的国相说你非要干,就让我统兵助吴王吧。崇文的一般打仗都不行,他就任贤了。而国相心在汉不在吴,防守吴军。刘安很生气,结果很没用,后果很幸福。后来汉军来救,淮南国得以保全,若非国相,刘安岂能转危为安。景帝拿下七国,淮南国自然有功无过。



刘安文化高,有修道,还发明了豆腐。他方方面面那都好,就是有一点爱当皇帝,最终走老爹的老路。刘安的不安生导致了他在劫难逃,田蚡见武帝无子,就说你侄无子,而你最长,他若Over,你必Emperor。淮南子(刘安)大喜,组织民众,广集宾客,忽悠皇帝,派女入京关注时政。刘安驭下不力,齐家不善,先后有雷被、伍被告发他,就连亲孙子刘建都告发他及太子刘迁。他废长立幼,因为长庶幼嫡,刘迁欺负庶兄刘不害。刘不害真不害,但他儿子刘建受不了,怎么办?别人求爷爷告奶奶,他求大爷(汉武帝)告爷爷告叔叔。最终刘安等国破家亡身死。却有个成语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说刘安升仙了。其实是后人接受不了这个现实,真实情况则是自杀身亡,走了他老爸的老路,但比他老爸惨多了。


福垊


在说淮南王刘安为何没有反汉景帝之前,我们先说一下,淮南王刘安和汉景帝之间的关系?

汉景帝的老爹是汉文帝刘恒,刘恒的老爹是刘邦。
刘安的老爹是淮南厉王刘长,刘长的老爹是刘邦。;刘恒和刘长是亲兄弟。
也就是说汉景帝和刘安都是刘邦的亲孙子,两个人是叔伯兄弟的关系。

西汉的时候,因为刘邦制定的制度是非刘不王。所以,也只有王权,能够对皇权造成威胁,因为当时的刘姓王都是有兵权的。

当初吴楚七国之乱,全部都是刘邦的儿子、侄子和孙子一起联合起来,反抗汉景帝的统治的。

那么为什么他们好好的诸侯王,不当了非要反抗汉景帝呢?

说白了就是汉景帝触怒了他们的利益。

当时,汉景帝继位,他急于削藩,因为他这时候已经意识到了诸侯王的权利,以及诸侯王对自己的统治带来的危害。

所以,他想让这种局势有所改观。

于是,汉景帝就和晁错制定了一系列的削藩政策。正是因为削藩,让诸侯王们感到了深深的恐惧。

所以,他们才要联合起来反抗汉景帝的。

那么当时刘安为何没有参与到吴楚七国之乱当中呢?难道是他良心发现了吗?

大家都知道刘安是个文人,他写过一本《淮南子》,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还是豆腐的发明人。

这样的人你让他舞文弄墨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是,若是让他起兵反抗,那就不是他的长项了。

当时,他看到其他人都在反抗汉景帝,他也想参与,并且也都制定好了起义的时间。响应其他的兄弟们。

但是,到了最终起兵的时候,却发生了意外。刘安并没有参与到叛乱当中去。

那么这个意外是如何发生的呢?

当时各地诸侯王那里,都有中央派去的宰相,也就是宰相是中央的人。若是地方诸侯王,有什么变故,宰相会第一时间告诉皇帝的。

刘安手里的宰相,是一个高人。

当他得知刘安,也想反抗中央的汉景帝的时候,他并没有急于让刘安起兵。他告诉刘安,你带兵打仗不行,还是把调兵权给我吧。

到时候我亲自上阵,帮你反抗中央。

宰相的三言两语,竟然让刘安信以为真了。

所以,到了起兵的那一天。刘安的宰相,就开始把士兵,聚集在一起,抵抗起反叛的军队来。

就这样淮南王刘安完美的错过了和别人商议好的起义。

那么,最终刘安的结果如何呢?

不过,也正是因为他没有参与起义,最终让他逃过了一劫的。因为吴楚七国的叛乱,最终被周亚夫给平叛了下去。

他们失败之后,全部被杀了头。

所以,这就是刘安为何没有反叛汉景帝的原因。

当然了刘安逃过一劫之后,他并没有私心。他一直在蓄谋造反的事情,但是,终究没有成功。

在汉武帝时期,刘安又想谋反了。结果他的儿子因为惹事,被人家告到了中央。把刘安要谋反的事情给告发了。

汉武帝派人来查,结果属实,所以,也就把刘安的一家人,全部给灭了族。

所以,像刘安这种作死的人,想要有个好的结果,实在是太难了。


汉史趣闻


孝景帝三年,吴楚七国起兵造反。吴王派使者去淮南国勾结。


淮南王刘安想发兵响应。淮南相国对刘安说,你一定要发兵反汉,我给你当大将。刘安就把兵权给了相国。相国兵权一到手。立即换防守城。拒不听刘安的调遣,反而替朝廷抗击叛逆。坚守城池。此时,朝廷也派曲周侯郦寄前来救淮南。这刘安侥幸逃过一劫。次年,刘安的小弟衡山王因为坚守不动,调封济北,以志贞信。庐江王改任衡山。淮南国刘安不动。由此看到朝廷还是明辨是非曲折的。刘安想干,而且已经干了。有逆心了,但朝廷沒动他。


刘安,刘勃,刘赐三兄弟是淮南厉王刘长的儿子,刘长是汉高祖刘邦的小儿子。刘长的亲妈是刘邦女婿赵王张敖的后宫美人。那么,刘邦又是如何认识这美人的呢?

汉高祖八年,刘邦从东垣经过赵国。赵王张敖怕老丈人夜深难度,衿寒被冷,就把自己的美人送给老丈人暖和。不道这一幸,那赵美人便有了身孕。张敖只得请女人独院居住。快生产时,碰上贯高等义士谋杀高祖,高祖大怒,收尽赵王前廷后宫。关在河内郡待审。赵美人也在其中。她就给主管官员说,她有身,是皇帝临幸的。官员马上汇报。刘邦在气头上不理。美人让自己弟弟赵兼求辟阳侯,给吕后说一声,吕后正气刘邦乱整招来女人是非,当然不肯说情。赵美人羞愤难当,生下刘长后自杀而死。官员抱了孩子去见刘邦,说如此如此。刘邦才后悔,让吕后抚养刘长。所以,刘长跟着吕后长大。后来,为淮南王鲸布反。刘邦封刘长当淮南王。刘恒(四哥)当上皇帝,刘长开口闭口叫他大兄,很令文帝难堪。



刘长长大后多为不法,先杀辟阳侯。自拟天子旌旗出入。文帝六年与柴武太子等谋反。汉朝廷群臣议罪,槛车乘传发配蜀郡严道邛邮。死在路上。

淮南王死时,四个儿子都只有八九岁。汉文帝自怜,封四子为侯。长子刘安为阜陵侯……孝文十六年,刘安由阜陵侯而淮南王。

刘安每感其父早死,常有逆叛复仇之心。只是书生造反,十年不成。犹豫不决,反为朝廷所收,岂不悲哉。


劉一千五


汉景帝应对七国之乱的时候,淮南王本来是想反叛的,只不过淮南王是一个书生,他根本就不懂打仗。

在他要出兵配合吴楚七国叛乱的时候。他被中央派来到地方任职的宰相给坑了,最终宰相把他手里的兵权给骗了过去。

淮南王因为手里没有兵了,所以,他也就没法反叛了。

最终正是因为淮南王没有反叛成功,才救了他一命。因为参与吴楚七国之乱的这几个王,在失败后,基本上都被杀了头。

也不知淮南王是该感谢中央派来的宰相,还是该痛恨他。

我们说一下为什么淮南王刘安要反叛汉景帝,他们之间又有什么仇恨?

淮南王就是刘安,他的父亲就是刘长。说白了刘安之所以要反叛汉景帝,就是因为汉景帝的父亲汉文帝杀了他的父亲刘长。

这是两家结下仇恨的根源。

刘长和刘恒(汉文帝)都是刘邦的儿子,也就是说淮南王刘安的父亲和汉景帝的父亲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而且刘长和刘恒,也是吕后在诛杀刘邦皇子的过程中,硕果仅存的两个。

刘恒当了皇帝之后,刘长的身份也突出来了。因为他是皇帝的弟弟,真真正正的刘皇叔,他的地位别人当然不能比了。

刘长在称呼汉文帝的时候,从来不叫汉文帝为皇帝,而是叫他哥哥,这在古代尊卑社会中,就是大不敬。毕竟一国之中,只有皇帝最大,谁都不能对皇帝无礼。

但是,汉文帝一直都在包容着刘长。他们甚至多次同坐一个轿子外出去打猎。

渐渐的刘长就更加的放肆了,他觉得自己做什么事,都不会被汉文帝处罚。

所以,在一次打猎回来之后,他找到了审食其,然后就直接把人家给杀死了,要知道审食其那可是大汉的一个侯,私自杀一个普通百姓,都是要杀头的,更何况是杀一个侯了。

刘长把审食其给杀了之后,就找到了汉文帝,说他之所以杀审食其,就是为了给自己的母亲报仇,因为当年他的母亲被刘邦抓进了监狱当中,曾经想让审食其给求情。审食其没有给办,最终导致了他的母亲自杀。

所以,他今天一定要杀了审食其。

汉文帝听说之后,还是选择了原谅刘长。

刘长就更加的膨胀了,他觉自己的杀一个侯都没有事,那说明他干什么事情都不会被皇帝处罚的。

最终,他竟然选择了谋反。

虽然反叛这件事刘长并没有得逞,但是,汉文帝知道后,还是想要处罚他一下,就把他贬到了蜀地。

刘长是从长安用囚车被押送到蜀地的,但是,最终他还是没有达到目的地。

因为刘长没有受过这种屈辱,他觉得自己坐在囚车里,一路被押送到蜀地,被百姓和官员参观。当真是丢尽了脸面,所以,他就趁着别人不注意的时候,选择了自杀。

汉文帝知道刘长死后,悲痛不已。

为了表达对弟弟刘长的歉意,他还把刘长留下来的三个儿子全部封为了王。其中淮南王刘安,就是刘长的长子。

刘安的父亲刘长的死,是汉文帝导致的。所以,刘安就开始记恨汉文帝和汉景帝了。

刘安一直都是想造反的,他在汉景帝朝没有反叛成功,到了汉武帝朝又接着反叛,最终被汉武帝给灭了族。


史学达人


刘安不是没有反心,是当时没有反成,但谋反的心一直没死。

淮南王刘安,说起来成就可不低,他是西汉时期思想家、道家、文学家、发明家。他为《离骚》作文评有《离骚传》传世,又广招宾客方术之士编写《鸿烈》亦称《淮南子》;他最早尝试用热气球升上天空,也给我们贡献了新鲜美味的豆腐。

不是不反,是没反成

汉景帝三年,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吴国使者跑到淮南鼓动刘安响应,刘安也很有意,准备兵马,准备叛乱。不幸的是他被自己淮南国相给耍了,没叛成;幸运的是,七国被平定后,淮南国得以保留。当时的记载是:

孝景三年,吴楚七国反,吴使者至淮南,淮南王欲发兵应之。其相曰:“大王必欲发兵应吴,臣原为将。”王乃属相兵。淮南相已将兵,因城守,不听王而为汉;汉亦使曲城侯将兵救淮南:淮南以故得完。吴使者至庐江,庐江王弗应,而往来使越。吴使者至衡山,衡山王坚守无二心。孝景四年,吴楚已破,衡山王朝,上以为贞信,乃劳苦之曰:“南方卑湿。”徙衡山王王济北,所以襃之。及薨,遂赐谥为贞王。庐江王边越,数使使相交,故徙为衡山王,王江北。淮南王如故。



谋反之心,犹在

做为淮南王,刘安需要入京朝见皇帝。当时汉武帝的太尉田蚡,与刘安有老交情,亲上霸上迎接刘安,还私底下和刘安说:“现今陛下没有太子,大王是高皇帝的亲孙,施行仁义,天下无人不知。假如有一天宫车晏驾皇上过世,不是您又该谁继位呢!”心中大喜过望嗯刘安,不仅暗中结交宾客,还极力安抚百姓,整治兵器、攻战器械,积聚黄金、钱财,收拢有奇才的人,私下密谋不臣之事。

刘安曾私下命令手下奴才偷偷嵌入宫中,伪造皇帝印玺、丞相、御史、大将军、军史、中二千石、京师各官府令和县丞的官印、邻近郡国的太守和都尉的官印、朝廷使臣和法官所戴的官帽。不想祸起萧墙,事情败露后,犹犹豫豫举棋不定,最后反也不敢反了,乖乖束手就擒,最后赶在汉武帝问罪之前引颈就戮了。



刘安此人有野心,但不如老老实实做学问,搞发明创造,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吊打匈奴,治下悍将凶兵,这场面刘安都敢去刚一下正面,真是不知道鸡蛋和石头那个硬哦,不过勇气可嘉,想干的事情干了,没遗憾了。


LoRa万物互联



皇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享受不尽的财富,当然让人眼红。可是想当皇帝可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掂掂自己有没有这个实力。

所以当吴王使者前来邀约共同造反时,淮南王刘安心动了,可是却没有成功,因为他没有这个实力,否则即便将兵符交给他人,只要他有足够大的影响力和足够多的心腹,也能将军队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可惜他注定只能是一个文学家和发明家,发明豆腐、尝试热气球对他来说不是难题,可是做个实实在在的野心家却超越他的能力范畴。让他错过了加入“七国之乱”的行列。


可惜这次的失败没有令他觉醒。在随后的岁月里,他还是对皇位念念不忘,最终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也许,古时候常说的,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就是对他的最好形容。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永远就只能停留在他的梦想里,让人唏嘘不已。


逗逗的峥嵘岁月


根据史书记载,七国之乱时淮南王刘安是想反叛的,但因被当时淮南国的丞相给“耍”了。

吴楚七国反,吴使者至淮南,淮南王欲发兵应之。其相曰:“大王必欲发兵应吴,臣原为将。”王乃属相兵。淮南相已将兵,因城守,不听王而为汉;汉亦使曲城侯将兵救淮南:淮南以故得完。--《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翻译过来就是说。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楚等七国的诸侯王阴谋叛乱,吴王刘濞的使者来到淮南国,想拉拢淮南王刘安参与叛乱,刘安打算发兵响应。正在这时,他的相国对他说:“大王您如果一定要派兵响应吴王,臣愿意亲自领兵前往。”刘安于是将军队委托给相国。相国得令统兵前去后,却积极地修城固守,没有听从淮南王的命令,站到了汉景帝这一边。朝廷也派兵援救淮南国,淮南王后来因此得到保全。

可见淮南王是想谋反的,而且反心早已有之。早在汉文帝六年(前174年),当时淮南王还是刘安的父亲刘长,刘长就准备谋反,事发被贬至蜀地死于道中。

刘安谋反以及之前的七国之乱归根到底是汉朝中央政府与地方诸侯王的矛盾日益加深造成的。七国之乱平息后,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汉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并进一步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而这种做法又进一步损害诸侯王的利益,激起了他们的不满,或者引起了他们警惕。

而刘安选择在汉武帝时期谋反,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

一、太尉田蚡的吹捧。建元二年(前139年),刘安入京,当时身任太尉的田蚡,与刘安有旧,到霸上迎接。对刘安说:“现今陛下没有太子,大王是高皇帝的亲孙,施行仁义,天下无人不知。假如有一天宫车晏驾皇上过世,不是您又该谁继位呢!”刘安大喜,厚赠田蚡金银钱财物品。从此暗中结交宾客,安抚百姓,谋划叛逆之事。

二、天象的变化。有一年彗星出现,属下对刘安道:“先前吴国起兵时,彗星出现仅长数尺,而兵战仍然血流千里。现在彗星长至满天,天下兵战应当大兴。”刘安想汉武帝没有太子,若天下发生变故,诸侯王将一齐争夺皇位,谋反之心更甚。

三、属下的溜须拍马。他的手下良莠不齐,胡乱编造荒诞的邪说,阿谀逢迎淮刘安。

四、祸起萧墙,家庭内部有纷争。刘安有个孙子刘建,才高负气,因为的父亲是庶子,常怨望刘安的太子轻视其父,又因其父不得封侯而心怀不满,想搞垮太子刘迁,以其父代之。向朝廷告发淮南王太子阴谋之事。汉武帝让廷尉处治此事,刘安担心事情泄露干脆反了。

以上是我的几点看法,查阅了一些资料,有疏漏之处,欢迎各位朋友补充交流。


微史春秋


七国谋反时吴王曾派人与淮南王刘安和其弟弟衡山王刘赐联络,刘赐直接拒绝,刘安则模棱两可。而最终结果却是淮南国军队被忠于汉廷的相掌控,同时朝廷派兵策应保护淮南国,刘安具体怎么想,已经不重要。从刘安本身处境分析:首先,其父刘长为景帝之父文帝亲兄弟,虽因文帝而死于非命,但相对于吴王刘濞,血缘上还是更近一些,从情上看刘安不应追随吴王造反;其次,淮南国在文帝时已一分为三,实力大不如前,而且从《淮南子》可知,刘安主张以德行顺取天下,跟从吴王造反则与理不合;第三,胞弟刘赐担心其有吞并衡山国之意,与其并非一心,一旦风吹草动,难免腹背受敌。所以,从不论从情、理,还是势头上看,刘安都没理由参加“七国之乱”。


茗轩书院之载茗轩主



淮南王刘安对谋反这件事,总是跃跃欲试,最早一次,是在前154年。吴、楚七国叛乱之前,吴王刘濞广撒英雄帖,邀请大家一起谋反,他的使者到达淮南国(首府寿春,安徽省寿县),刘安当年才十六岁,听说有谋反这么刺激的事可以参加,立即打算发兵响应。淮南国宰相说,大王如果一定要响应吴王,我愿意替你领兵。刘安就把军队交给宰相指挥。结果,这个宰相拿到军权之后,立即据城防守,再不听从刘安的指挥,而是效忠朝廷。因之,刘安得以保全。


衣赐履和金大妞


我觉得应该是杜撰的,历史上没有这个人,看昆仑上所写的淮安王倒有点像另一部穿越小说里的主角,名字忘了,说是一个黑帮老大穿越宋朝成了武大郎,后来赐金鞭做王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