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家长的权威性对亲子关系有什么影响?

6号渡老师余晓洁


作者:赵玉梅(韦志中心理学网校系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记得我大约在14岁的时候,有一天我和同学在一张报纸的骑缝处看到一则工厂招女工的广告,我们俩发现后特别兴奋,“咱们去上班吧,这样就可以挣钱了!”我们商量着各自回家跟父母商量,她父母说:只要玉梅父母同意咱家就同意,我回家跟母亲商量,母亲说:我不管,只要你爹同意就行。

后来我才明白我母亲和她的父母都知道我父亲严厉,而故意推脱。我和同学第二天就骑着自行车高高兴兴地去到10里外的父亲单位,父亲看到我们很惊讶,说:你们俩怎么没有上学,来这里了,我们兴奋地说:不想上学了,就是来跟您商量,我们要去当工人,可以挣工资了。父亲看了那张报纸:说:好,我知道了。你们俩既然来了就吃完饭再走,回家等我,我明天回去专门商量你们这件事,然后安排厨房给做了好吃的,我们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把我叫到跟前大吵一顿;你才十几岁,不好好上学,要上什么班,你说说你能干什么,大吵大骂很是着急,家里其他人没有人吭声,我似乎也想不起来当时有什么不愉快的情绪,马上就去上学了,心里觉得父亲不让去那肯定为我好,那就去上学吧,这件事是一个少年时期的小插曲就很快过去了。

这个故事早已经不记得了。是在去年跟韦老师一起主持一期荔枝直播节目时,探讨关于青少年休学厌学问题的第二天,突然脑海中跳出了这个故事,当时内心有一个感悟:现在家庭中家长权威性有多少,因此就引出了今天的话题:家长的权威性在亲子关系中的影响。

当今社会出现的青少年的问题中:叛逆、休学、厌学、网瘾、手机瘾的问题突出,休学、厌学的背后却隐藏着是青少年抑郁、焦虑、强迫的严重倾向,我在说倾向,而并非给发展中的少年直接贴上神经症的标签。第一,他们在成长发展中、第二确实不忍心。而且数量剧增,这些都颇让人担忧。

有一个初一女生小A(化名),在当地一所最好的初中上学,她求助的问题是已经休学在家。小学毕业时她学习一般,她想去一所普通的中学读书,母亲为了她有个更好的未来硬做主掏钱让她进了最好的初中,这所学校很注重成绩,她每天跟不上学习进度,晚上磨蹭到很晚才完成作业,12点前没有睡过觉,这样周而复始,她每天晚上写作业熬到很晚,白天困到上课打盹睡觉,老师讲的什么也听不懂。

小A看起来文静、很乖、不怎么爱说话。慢慢建立咨访关系后,小红开始诉说自己的想法,妈妈在家很辛苦,总是有委屈、抑郁情绪,也不理解她,她很不赞成爸爸暴力打自己,因此跟爸爸赌气。说到学习,她说其实自己听不懂老师讲的,那些题都不会做,所以每天晚上都是在为难中、无助中度过的,中间总是想玩一会手机、跟弟弟玩一会儿,磨蹭来磨蹭去就到很晚。早晨还要6点前起床到学校,因此白天在课堂上睡觉。

咨询师说,白天睡觉晚上熬夜写作业,你怎么可以听得懂呢,那就调整一下,晚上写不完就不要写了。每晚10点上床,保证睡眠,保证第二天的上课状态,妈妈说已经跟老师说好可以不写作业,小A说:不行!我即使白天睡觉晚上抄作业,也不能让老师查出来我没有写作业,那样是要罚站的。老师怎么看我?只要上学就写作业。

咨询师说,你这是恶性循环啊,要不你就换个轻松点的学校吧!小A说:那不行,我不能接受自己上一个差学校,我也曾尝试过去到另外一所私立学校,可是我没有办法住校,我实在不习惯。小A的妈妈说,家里所有的活我都不让她干,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你说我付出了这么多,还让我怎么样?,爸爸说:我打她是因为不上学,不上学就打。

此时此刻,大家也应该听出来了,小A的问题。

1、是内心纠结和矛盾,首先是焦虑的爱导致认知的冲突。我必须上的是名校,可是自己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我必须写作业,可是自己完不成;不接受不完美,可是又无法做到完美。这个矛盾的背后的是父母不合理价值观的影响,父母内心的焦虑强加给孩子,不管孩子能否吃得消,而且打着爱的旗号。

正因为如此,孩子也接过了这个认知,妈妈是对我好,是爱我,我要学习好,要上名校才有出路。第二是感觉剥夺导致的高要求与低能力的冲突。妈妈什么都不让做,剥夺了小A的体验的快乐,和体验中锻炼的毅力和坚持的品质。因此没有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严重的眼高手低,让她体验了更多的无助感,而最后以逃避和退缩、彻底逃离社会环境而收场。

2. 控制型亲子关系。看起来关系不错,实际上母亲是用自己爱的焦虑控制着孩子,强制性上名校,什么都不要做。这些都是打着爱的旗号,其实是内心的焦虑,来控制着孩子的想法和行为,而没有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和情感需求,没有及时的情感回应和互动。对于孩子的无助,父亲用暴力,母亲用焦虑哀求。孩子左右为难。

3. 压抑的家庭环境。开心和快乐是每个人的本能需求,而小A的家庭,以及很多家庭都存在着,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没有互动、没有家庭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孩子整天在自己的房间里躺在床上搂着手机寻找着电子产品、虚拟世界带来的暂时的、些许快乐和成就感。没有尊重和顺应人性的需求。

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的维度是接纳/回应--------要求/控制,这两个维度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的父母教育方式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接纳/回应,指的是家长对孩子需求的支持和敏感程度,维度高的家长会表扬和鼓励,做错了也会严厉批评,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情绪是稳定的、温和的。维度低的家长,会出现轻视、批评否定、惩罚、和忽视。也不会和孩子心与心地交流他们的爱好、美好的事物,也不会交流内心的感受。

比如有一个神经症的来访者,她当着弟弟、妹妹、妈妈全家人的面,说了一句:我现在开始做心理咨询了。结果是没有一个人回应。后来有一天,妹妹跟她说:你是不是更年期。她一句话没说。我当时听了她的描述,明白当她告诉家人我要做心理咨询了,其实是想告诉家人我内心很痛苦,快崩溃了。我问她你妹妹问你是不是更年期了,你为什么没有回应呢?心里在想什么,她说:我觉得我不是更年期,我也不想回应,所以就没说话。我说:那你们从小到大,你和父母也是这样的吗?你们彼此都不会互相交流吗?她的回答是:都不交流、不说心里话。父母觉得我不对直接打我,我跟我妹妹到现在也从来不交流,青春期的时候说不到一起会打起来。

这个例子就是不交流、不回应,其实也是不接纳。现在很多家庭,都是有回家玩手机的、玩电脑游戏的、看电视的、写作业的,家庭成员之间是一种不交流的状态。这样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觉到的是冷漠和孤独。

要求控制维度是指家长对孩子限制和控制的程度,控制度高的家长会严格监控孩子的活动让其遵守规则。

从这两个维度,就可以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大致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忽视型、权威型。那么权威型的父母是要求/控制与接纳/回应的结合,这类的父母既能做到接纳孩子的观点、想法并作出回应,能够尊重孩子的决定。同时也能够给孩子提出合理的需求。家长的控制方式是建立在相对民主、合情合理的方式之上的,是孩子可以接受的。

那怎么树立家长的权威性和高接纳度呢?

一、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尊重人的心理发展规律,让孩子更多地体验。培养她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家贝克斯顿、赫仑和斯科特等,在1954年做了感觉剥夺实验跟大家分享,这个实验每天付给被试大学生20美元的报酬后,让他们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逗留,实验好像是非常愉快的,被试需要带上特制的半透明眼镜,看不到任何图形视觉,手臂上带上纸板做的手套和套袖限制触觉,呆在隔音室里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嗡声限制了听觉。被试在这样的环境下躺在舒适的帆布床上。

开始阶段,许多被试大睡特睡,或者开始思考自己的学期论文。

然而两三天后,他们决定要逃脱这种单调乏味的环境,这是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出现了无聊和焦躁不安是开始分反应。

过后几天里,被试者出现注意力涣散、思维受干扰,甚至不能清晰的思考,智力测验都出现了变化。另外生理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通过对脑电波的分析,证明被试的全部活动严重失调,有的甚至出现了幻觉。感觉属于低级的简单的心理体验活动,但它对人来说意义重大。剥夺了感觉,就势必影响知觉、记忆、思维等较高级的、复杂的心理现象,失去感觉,人连正常的心理机能都得不到维持。由此,大家可以思考,我们的父母不让孩子干这个、不让干那个,是多么残酷的爱!

二、以爱和温暖为基础,培养良好的、健康的亲子依恋关系,爱和看见是依恋关系的必需品。

父母要以爱为基础,具备爱的能力,而非打着爱的旗号,施加压力来缓解自身的焦虑。要培养尊重、接纳、回应与合理要求结合的教育,让孩子既能感受到家长的爱和温暖,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下,孩子才愿意听,家长才有机会说。同时孩子也知道自己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三、做学习型、成长型父母,父母要有学习和成长的态度。

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而非抱着过去的教育理念。比如学习发展心理学,你可以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是什么?明白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孩子的学习动力是怎样产生的,作为家长我们才能接纳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清楚我们在什么时候该引领孩子,什么阶段该陪伴孩子。懂得孩子走到青春期,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从儿童向成人过度的关键时期,挑战权威是特点、伙伴关系才是他们最在乎的关系。如果叛逆严重了,你不要一味指责孩子莫名其妙,而是要思考,是不是自己作为家长控制和束缚太多,而导致孩子的挣扎和呐喊,是不是自己没有适应那个一直听话的儿童突然有了主见而出现的内心不适应。

四、提升父母自身心理资本,只有自身有幸福的能力,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轻松的家庭环境,以身作则,才能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幸福的人!


权威性是什么?权力,是被迫地服从,但是权威则不同,权威性就是具有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的状态,是对方的自愿服从和支持,是属于认同。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您在孩子面前有权威性吗?孩子对您是不得不服从,还是发自内心的认同?

我深深地明白,家长也是人,不是神,为人父母也有自己的原生家庭,也想好好爱孩子,只是我们现在还做不到,没有关系,从现在开始,我们去学习、去成长、去截断家族一直延续的一些不合理的教养方式,你就已经做了一件意义重大的改变,只要有愿意学习、愿意提升自己态度,你的爱的能力会越来越强!相信你!

作为网校亲子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教务主任,祝愿每一个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祝福每一个家庭和谐、幸福!


韦志中心理学网校


家长的权威性是必须要建立起来的。

1.家长的权威性的建立,使家长和孩子之间构成指导与被指导的亲子关系。

没规矩不成方圆,家长的话语具有权威性,让孩子为之信服并遵从。可以像标杆,像灯塔,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指引方向。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如果家长与孩子之间没有这种权威性,家长说什么孩子都不听,行为言谈没有约束,势必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2.家长的权威性还会使家长与孩子间建立起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

如果孩子对家长是信任崇拜的,那孩子就会把自己的苦恼和困惑说给家长听来寻求帮助,家长也会更加了解孩子的内心,从而给予适当的指导。孩子也会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健康的成长。

现代社会,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带来了信息的快速传播,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无时不刻都在接受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冲击,也更需要来自家长的正确引导,而建立家长的权威性是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未央4756


经过长期而大量的研究后,心理学家发现:

1、管而不教、严厉苛刻的专制型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自信和独立性都受到严重影响。管教出来的孩子往往懦弱或阳奉阴违甚至心理阴暗。

2、关爱有余、不管不教的宽容型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社会适应性的能力非常差。是只顾眼前而不考虑未来的一种教育方式,在既需要方向又需要能力的当今社会,这样的孩子已经不合时宜,给人实在没有家教的感觉。

3、威信型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在心理上、人格上都是比较健康的。在对人对事上,他们较多地表现出独立、有责任心、勤奋、重视成就等特征;另外在友善、助人、合群和自信上也表现出积极地特征。

由此可以看出,做一个威信型父母有多重要!

所以,家长有一定的权威性是对亲子关系最大的负责。但是需要注意:

威信不是威严

平等不是没威信

家长需要:

说话算话

要给孩子立规矩

切勿暴力与发脾气

注意自我修养


SK英国皇家成长中心


家长在家庭中树立权威是很必要的,但权威性的树立,并不是按照中国传统的社会环境中,长辈们所采用的强权方式获得的。强权行为是因贪婪、无能、懒惰、狭隘和盲从等诸多的不良习气产生的。所以,如果我们把强权误认为是权威性的话,那么我们在一切事上只能是是以愿为。而作为一名成年人,无论在家庭生活中,还是社会生活中要想给自己树立威信,或叫做有权威,都是要靠实干获得,空叫号子是不中用的。

我们先来解释“家长的权威性”一词,“权威”的意思是指有使人信服的力量。既然是想要使子女信服,家长就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这些有意的经验可以很好地帮助子女走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且作为家长,因长期和子女生活在一起,若自己有良好的作风,可以给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

权威性的产生,并不需要在子女面前多言,只是我们这些做家长的摆正自己的生活位置,读懂自己的人生就够了。因为我们的生活道路,是会给子女带来很多影响的,他们的人生道路在成年,未婚之前,也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之中。我们不需要在他们面前过多地谈我们的地位、事业,或对他们的未来、学业、职业等等的设想,而是把这些权力交给他们自己,这样做是代表家长对他们的信任。只要我们的人生道路没有走错,他们的道路就不会有偏差。

提到亲子关系,我们在很多地方都会听到和看到,说是“家长要和子女做朋友”。从我个人而言,真的觉得这种提法很肉麻。如果他们和自己父母这样年龄的人成了朋友,或是在一切事上都很依赖家长,势必造成他们和同龄人的疏远。我们希望我们的子女在童年时,充满稚气和童真;步入青少年时,人生充满快乐和理想;成年以后,能和同龄人一起为人生、事业、理想、家庭奋斗,能担当起时代给予他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作为一名成年人,有了子女,成了家长,应该懂得体谅子女,不要要求他们做不属于他们能力范围内的事;在他们没有能力,却需要做的事情上主动地给予帮助。

综上所述,“家长的权威性”并不是所谓的家长作风,强权等。而一名有丰富人生经验,有头脑、有思想、有时代感的家长,只是用自己的人生道路,为子女铺路,或是叫做“为他人编织嫁衣裳”。这些就是家长的权威性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邵葵


何为父母的权威呢?父母批评教育孩子,靠强制地压服是行不通的,只有给孩子充分的说话机会,他们才能剖析自己的行为,触及灵魂的最深处,才能使其心服口服。有些时候孩子可能会把事情越弄越糟,但是只要孩子的动机是正确的,家长也可以给孩子一点时间让孩子去做自我的探索。特别是当父母和孩子发生分歧,孩子坚持己见,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不应该为了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而批评孩子,相反应该尊重他们的意见,让孩子有权决定他们可以决定的事情。

一旦父母一味的为了父母的权威和孩子成了对立面,就无法走进孩子内心世界,当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一无所知,孩子在外边的问题只有到了无法弥补的时候,家长才会发现,这样的结果相信不是任何一个父母想要看到的!



仨宝妈咪育儿经


家长在孩子面前必须要有权威。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怎么能成材。只不过家长的权威不是时时处处都要体现的,以前家长那种唯我独尊的思想要不得,那样教出来的孩子即使表面看起来听话,顺从,实际上孩子内心会更叛逆。家长的权威应该体现在必要的原则性问题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