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極限挑戰》收官:那些輸在起跑線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說到育兒焦慮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簡直就是孩子出生就自帶的魔咒

從懷孕到胎教

到出生後的吃喝拉撒

再到選什麼幼兒園

上什麼小學,考什麼中學……

以及鋼琴、舞蹈、藝術、口才……

各種各樣的輔導班

再佛系的父母

也總會為這句緊箍咒頭疼

而那些從一開始就輸在起跑線上的人

到最後又如何了呢?

《極限挑戰》的收官之作

用一種殘酷又溫柔的方式,告訴了我們答案:

(詳情戳視頻瞭解一下)

說實話,這個視頻讓人看得很扎心。

有同學一路遙遙領先,也有同學站在原地一步未動。原來,有時候你根本不用做什麼,與其他人的差距就如此之大了。

孩子們位置的取決因素,在於他們的父母,嚴格意義上說也就是我們。原來,決定一個人起跑線的,其實就是他的原生家庭。

那麼,原生家庭究竟是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呢?答案恰恰就藏在這6個問題當中。

1、你的父母是否都接受過大學以上的教育?

2、父母是否給你請過一對一的家教?

3、父母是否讓你持續地學習功課以外的一門特長而且現在還保持著一定水準?

4、你從小到大的旅行經歷當中,是否有過一次出國經歷?

5、父母是否承諾過要送你出國留學?

6、父母是否一直視你為驕傲,並在親友面前炫耀你?

這其實代表著父母的視野和格局。

父母就像是孩子的天花板,在你對世界還一無所知的時候,替你勾畫出了未來的形狀。

有的父母,重視教育、帶你走出家門,帶你去看最廣闊的天空;

有的父母,相信讀書無用論、拘泥於眼前,甚至折斷你想要飛翔的翅膀……

你看,人與人的起點,真的不一樣。

人生本來就不太公平,有些人拼盡全力才能得到的一切,對於某些人來說,是與生俱來的。

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

靠前的起跑線,站不下所有的人,無論父母怎樣拼盡全力,他們能把孩子送達的地方,總有高低遠近的差別。

《極限挑戰》收官:那些輸在起跑線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也許看到這裡,你也會感到絕望:註定落在後面的孩子,難道只能認命了嗎?

當然不是。

節目中,比賽還有下半場。

下半場裡,孩子們要跑向終點盡頭的體育館,前20名會贏得獎勵。

起跑槍響的那一刻,所有的孩子都在往前衝,但越是落在後面的,越是拼命。

那些差距在一些人看來是致命傷,在另一些人眼裡就是努力向前的決心。

原生家庭的差距固然存在,我們無法改變差距,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就像在孩子們的比賽完成後,《極限挑戰》的嘉賓和工作人員重新做的這個挑戰。

6位在娛樂圈都稱得上功成名就的明星——黃渤、黃磊、王迅、羅志祥、孫紅雷、張藝興,在起跑線上都不佔領先位置。

當第五個問題結束時,六個人都在原地不動;所有問題問完後,黃磊、黃渤還停在原地。

《極限挑戰》收官:那些輸在起跑線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看上去,黃磊和黃渤在起跑線上就落後了,可是黃磊已經是演藝圈臺前幕後都擁有極高地位的知名導演兼演員,黃渤也是中國喜劇界領軍人物,“六十億影帝”。

尤其是黃磊,不但自己逆襲了,他的女兒黃多多,也已經成了新一代領先起跑的孩子。

特別喜歡黃磊在最後說的那句話:“有起跑的比賽都是短跑,可人生是場馬拉松。而沒有任何一場馬拉松,是由起跑好壞決定的。”

那麼,我們竭盡全力給孩子創造更好的條件、更多的資源,換來的所謂優先起跑線,還有意義嗎?

我想告訴大家:有,而且非常現實。

父母能給予的物質條件,就像節目中的上半場,是看的到的起跑線;父母給予孩子的愛、陪伴和信念,才是支撐他贏得下半場的不竭動力。

《極限挑戰》收官:那些輸在起跑線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貝媽說

家境、教育環境、父母的格局和能力,使得每個孩子的起點註定不同。

但所謂“起跑線”,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都不止有一條,而每一個人,只要你足夠努力,都可以在不同階段擁有新的起跑線。

比起跟“起跑線”死磕,孩子更需要的,是學會按照自己的節奏,拿到重新定義起跑線的權利。

起跑線確實重要,但比它更重要的東西還有很多。

比如,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學到腦子裡的東西是誰都搶不走的;

比如,要交一些真正的朋友,健康的人際關係不會因利聚而來,也不會為利散而去;

比如,讀書給你智商,人生歷練給你情商,它們同樣重要;

比如,追求世俗意義的成功並不俗氣,它值得我們為之努力,但倘若沒有,也不意味著你是個失敗者。

漫長人生中無數比賽、無數考驗等待著孩子,我們所期待的,是每一次孩子都能抱著足夠的信心去超越自己,贏得最後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