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8 武穴山上有個“無人村”,全部是石頭屋,你去看過嗎?

濛濛春雨中,我們沿著彎彎的山路,終於找到了這座破落的小山村。山名笠兒堖,海拔450米,為武穴西南部的高峰。舉目張望,雨後的山村靜悄悄的,除了偶爾的鳥鳴聲,渺無人煙。確切的說,這裡是山上村葛麻塘垸,看上去到處是殘垣斷壁,一片荒涼。一戶人家的青磚牆壁上,“一定要解放臺灣”的石灰標語清晰可見,十分顯眼。開車的周師傅是本地人,他告訴我說,整個山上村原有村民400多人,現在幾乎成了“無人村”,葛麻塘垸如今僅剩下3個留守老人。

武穴山上有個“無人村”,全部是石頭屋,你去看過嗎?

我們沒有驚擾留守老人,穿過這些坍塌的老房子,雨後的山上村,清新的空氣,纏滿青藤的石屋,草木叢生的石板路,喚醒了我們久遠的鄉村記憶。我問周師傅這些石屋的來歷,他告訴我說,山上村地處半山巒間,村民進出全靠肩挑手提,由於交通不便,老百姓就地取材,取山中片石、塊石築屋而居,這些纏滿青藤的石屋冬暖夏涼,很有特色。與石屋為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條通往外界的羊腸小道,似乎可以折射出當年生活在這裡人們生活的艱辛。這原生態的農耕文明,如今是一去不再復返了。我想,這些石屋的主人,如今都去了哪裡?他們還會回來嗎?

武穴山上有個“無人村”,全部是石頭屋,你去看過嗎?

空山新雨後,鳥鳴山更幽。石屋的周圍除了青藤,還佈滿了荊棘、野草、野果樹,如果你仔細尋找,還可以看到野山菌、香椿芽、野山筍……一隻石臼被遺棄在石階邊,石臼裡盛滿了雨水;一棵樹根裸露在地面上,變成了根雕的模樣;荒蕪的菜園裡,叢生著雜草、灌木和叫不出名字的野菜……石片和石塊壘成的牆壁上,因年代久遠而長滿了青苔。石巷深處,一面青磚老宅牆顯得很是氣派,在低矮的石屋中頗有鶴立雞群之感。與它相伴的,是一棵鬱鬱蔥蔥的枇杷樹,兩者構成了一道青春與滄桑的詩意風景。周師傅說,附近有個汲水洞,其實就是一口幽深的水井,去看看吧,我欣然同意。據資料介紹,山上村地質獨特,漫山遍野幾乎都是石灰岩,有許多天然鐘乳石洞。與鐘乳石洞並存的,是許許多多書生、狐仙、觀音、僧佛的故事與傳說,令人浮想聯翩。我獨自一人沿著石階走進汲水洞,石壁上不時有滴答滴答的水落下來,讓人感覺到一陣清涼。臺階四周長滿了青苔,腳下有點打滑,只能一步一步小心地挪動。走到臺階底部,我沒有見到傳說中的鐘乳石,只看到一潭幽深的水,至於石壁上那些突兀的石頭,狀若石柱、石幕、石龍、石冰凌、石神龕,似乎只能全憑想象了。

武穴山上有個“無人村”,全部是石頭屋,你去看過嗎?

據族譜記載,山上的村民是清康熙、道光年間分別從江西省瑞昌,湖北通山縣、陽新以及廣濟等地遷入落戶的,至今有300多年曆史。其實,我們又何嘗不是遷徙移民呢?據考證,廣濟的先祖都是從江西瓦雀(礫)壩來的。“年深外境猶吾景,日久他鄉即故鄉。”作為水庫移民的後代,我對“遷徙”二字感受尤甚。每每回到山裡老家,面對空寂的山林,常常浮現父輩們離別漂泊的背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在山外,根在山裡,這是怎樣的鄉愁記憶啊!如今,人去屋空,這些殘垣斷壁沒了生命跡象,只是留下時光的見證,它們承載著太多的記憶,讓那些散落在異域他鄉的人們魂牽夢縈。每當我們想起故鄉時,總是讓人想起它,讓人心頭溫熱,那訴說不盡的鄉愁,令人留下無盡的感嘆。

武穴山上有個“無人村”,全部是石頭屋,你去看過嗎?

走出幽谷草叢,我不禁想起巴爾扎克筆下寂靜的空曠的相思谷,還有那爬滿青藤的古老城堡。雨後的蒼穹籠罩著山谷,小鳥兒婉轉地啼鳴,空氣中散發著花草的清香,令人神清氣爽。“春天,愛情在那裡振翅凌空翱翔;秋天,可以在那裡緬懷已經長逝的人們。”我默唸著這樣的詩句,依依惜別山上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