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老舍與中國現代文學館

現位於北京亞運村(原址萬壽寺)的中國現代文學館於2005年對外開放,它是國家級重點文化單位,是中國第一座、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文學博物館。這裡主要展示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史以及重要作家、文學流派的文學成就,是現當代文學研究的陣地。

老舍與中國現代文學館

中國現代文學館巴金題字

說到中國現代文學館就一定要說到巴金先生,他不僅僅是一位傑出的現代文學作家,也是一位現代文學的關注者和傳承者。他認為國家和讀者給予他的信任,讓他有責任把這個時代的印記傳承下去。於是,他提議建立一個專門能夠蒐集、收藏、整理、研究、展示現代作家作品的機構。他的這一建議在1981年3月12日正式地刊登在《人民日報》上並得到國內外的強烈反應。1981年4月20日,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擴大會議討論通過,決定籌建中國現代文學館,並報中央批准。

1981年10月13日組建建館籌備委員會。孔羅蓀任主任委員,籌委會委員有:巴金、冰心、胡喬木、周揚、曹禺、艾青、賀敬之、嚴文井、唐弢、王瑤、馮牧、朱子奇、張僖等,其他成員:李楓、王乃瑾、曹琳、吳福輝。

1982年,在中央和北京市有關部門的協助下,選定北京萬壽寺西院作為文學館臨時館址。

老舍與中國現代文學館

文學館內巴金的雕像

1996年,由於舊館萬壽寺已經承載不下逐年增加的文物、書籍,以及考慮到對書信、手稿的保護程度,希望能夠建成獨立新館。在巴金先生的再次積極爭取下,國家在朝陽區芍藥居地區為文學館開闢新址,新館計劃得以實施。1997年底動工,1999年9月底完工,於2000年5月23日新館開館。建成之後的文學館新館是一座蘊含濃厚文學氣息的標誌性文化建築。館的外觀以紅牆藍瓦為主,牆外的百花浮雕,各顯神韻,體現出百花齊放的意境。館內的玻璃壁畫、主廳油畫、園林雕像、石頭館徽等都有別致的安排,整個建築佈局構思巧妙;在建築上把傳統的民族風格與現代技術結合起來,顯示了建築美學的新動向。中國現代文學館以其獨特的文化韻味為北京增添了新的風景。

老舍與中國現代文學館

新館鳥瞰圖

在文學館的正門,有一塊巨石影壁,上面刻著這樣一段話:“我們有一個多麼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作家留下來的傑作,它們支持我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使自己變得更善良,更純潔,對別人更有用。”

“我們的新文學是表現我國人民心靈美的豐富礦藏,是塑造青年靈魂的工廠,是培養革命戰士的學校。我們的新文學是散播火種的文學,我從它得到溫暖,也把火種傳給別人。”

這兩段話來自巴金先生,也是文學館的辦館宗旨,它們深深印刻在每個文學館人心中。

老舍與中國現代文學館

巨石影壁

我們常說,打開文學寶庫的大門。文學館無疑是一座巨大的文學寶庫,而這座寶庫的大門無疑非常重要。文學館的大門門把是由巴金先生的手掌印翻印而成的,就好像是巴金先生手把手的帶著每一個來訪者,徜徉在這文學的殿堂裡。

老舍與中國現代文學館

巴金手印門把

如今的中國現代文學館完全符合了當年巴金先生的設想,為文化薪火相傳和文學史的建構與研究提供服務。目前,文學館的主要任務是收集、保管、整理、研究現當代文學書籍及作家著作、手稿、書信、日記、錄像、照片、文物等資料,不論作家的地域、民族、性別,都在徵集收藏之列。還有專門針對臺港澳及海外華人作家的文庫。

如果想了解更多有關巴金先生的故事,敬請關注由李存光先生力著,團結出版社傾情奉獻的《巴金傳》。

老舍與中國現代文學館

李存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巴金研究會副會長。著有《巴金民主革命時期文學道路》《我心中的巴金》《〈家〉導讀》《百年巴金:生平及文學活動事略》《巴金研究回眸》等,編有《巴金研究資料》《巴金談人生》《世紀良知:巴金》《巴金:佚簡新編》《巴金〈家〉、〈春〉、〈秋〉版本圖錄•研究索引》《巴金研究題錄(1922-2009)》《巴金研究資料彙編(1922-1949年)》《巴金研究資料彙編(1950-1976年)》等以及《拾荒與拓荒:馬宗融文存》《現代回族文學文獻初編》《“中國現代文學與韓國”資料叢書》(與金柄珉合主編)等。

老舍與中國現代文學館

《巴金傳》

用最真實的筆觸,用最客觀的態度,為世人呈現一個最立體的巴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