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明朝正牌皇后胡善祥被废除后,太后同情皇帝后悔,这是为何?

观景说史


胡善祥是朱瞻基的正牌皇后,这皇帝过着过着,不想再过了想离婚,于是在冥思苦想之后,终于把皇后赶走了,在那个时代,丈夫和自己离了婚,特别自己是皇后身份,简直就是没法活了呀,于是乎这个胡皇后就出搭当了尼姑与青灯古佛为伴。



话说作为山东人的胡皇后为人忠厚善良、天性贞一、举止庄重、无媚顺态。既然这皇后没有一点错,那朱瞻基为什么处心积虑的要和她离婚,要废掉她呢?这一切的原因源于重男轻女因为胡皇后只生育了两个女儿顺德公主和永清公主,再加上孙贵妃率先得子,在那个母凭子贵的皇宫里,因此她并不得宠。


自从孙贵妃率先生子,朱瞻基废后的打算越来越强烈,但是人家胡皇后没有犯一点错误,就算是鸡蛋里挑骨头,他也挑不出来啊。怎么办?作为皇帝的朱瞻基因为想不出办法,一时急得抓耳挠腮。(看来朱瞻基和自己的结发妻子真的没有感情,想离婚都快想疯了。)

自己想不出办法,于是乎他就和大臣们商议此事,皇帝离婚,这毕竟是自己的家事,和外人商量,这确实确实有点不太妥当,大臣们也都皇后是好人,端庄又典雅又是来自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老子故里的一名知书达理的女性。没来由,没有原因的废除人家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啊,于是乎,大臣们开始反对此事。



但是,朱瞻基心已决,俗话说男人只要变了心,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作为皇帝的朱瞻基,后宫佳丽如云,他不缺女人,他想不要谁就不要谁,但是人家是皇后,毕竟还得费些周折。

《明史》列传后妃记载:时孙贵妃有宠,后未有子,又善病。三年春,帝令后上表辞位,乃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而册贵妃为后。诸大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等不能争。张太后悯后贤,常召居清宁宫。

皇帝朱瞻基的意思就是说我今年都30岁了,胡皇后还没给我生了一个儿子出来,如今孙贵妃有子,我必须要立他为皇后。最后,皇帝朱瞻基用了一计让皇后主动请辞,然后他再假意再三挽留。至于说他后悔那是假的,因为胡皇后是他的爷爷,朱棣安排给他的,可能并没有多少感情。属于爷爷包办婚姻。而作为他的母亲张太后,感到惋惜,也其实就是面子上过不去而已。


佳宁姐姐说历史


都别抢,我来答。

胡善祥是光禄卿胡荣第三女,朱棣亲自指派给明宣宗朱瞻基的正妃,朱瞻基即位后,按照礼制,胡善祥顺理成章的被封为皇后。胡善祥之所以会被朱瞻基“无过而废”,是因为她和朱瞻基没有感情基础,当然这在古代是非常普遍的。

但有一个变数恰恰因为朱瞻基和孙氏(《大明风华》中的孙若微)有很深的感情基础。

  • 因朱瞻基偏爱孙氏被废

孙氏是永城县的主簿孙忠的女儿,本来两个人是八竿子打不着,但因为明仁宗张皇后的母亲彭城伯夫人也是永城人。而且她经常出入宫廷探望张皇后,由于孙氏在家乡名声不错,彭城伯夫人有一次便谈起这件事,孙氏于是被召进宫里成为朱瞻基的“嫔妃预备役”。

诚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时时入禁中,言忠有贤女,遂得入宫——《明史·后妃》

当时朱元璋曾经规定明朝皇子只能娶民间女子为妃,这是为了避免娘家势力过大导致的外戚干政。孙氏进入皇宫的时候不过才十余岁,而当时朱高炽还没有登基,朱棣亲自指派朱高炽的太子妃张氏(张皇后)教导孙氏宫廷礼仪。

方十余岁,成祖命诚孝后育之——《明史·后妃》

因为这个缘故,朱瞻基在年少时就得以和孙氏多有接触,并培养出一定的感情基础。这成为后来朱瞻基废除胡善祥的根本原因,按照事物发展逻辑来说,本来孙氏应该成为朱瞻基的正妃。

但因为司天监奏了一本,光禄卿胡荣的女儿胡善祥也有贤名,最终胡善祥被册立为妃子,而孙氏则仅仅成为了一个嫔,这件事还经常让彭城伯夫人感到不公平。

至是诏选妃,以司天奏故,竟册立胡氏,而以孙氏为之嫔。彭城夫人每为张皇后唧唧,而张皇后贤,不言也——《胜朝彤史拾遗记》

这也造成朱瞻基一直想要提高孙氏的地位,他继位称帝后,立刻就把孙氏册封为贵妃。而且按照明朝时期的宫廷规矩,贵妃是得不到金册宝(印)的,但朱瞻基依然破格赏赐孙氏金册宝(印),此后成为宫廷惯例。

  • 废后契机

胡善祥成为皇后以后并没有犯过什么错误,她安分守己,将后宫打理的井井有条。但是一个契机的出现让她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胡皇后曾先后为朱瞻基生下顺德公主、永清公主两个女儿,孙氏也为朱瞻基生下一个女儿常德公主。

但在宣德二年,孙贵妃却率先为朱瞻基生下第一个皇子朱祁镇,都说“母凭子贵”,孙贵妃这时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更加受朱瞻基的宠爱。因此便拿这件事做借口,打算把孙贵妃抚上皇后的宝座,当时他下诏给大臣们说:

朕三十无子,而中宫屡身不得育,顷且病。日者言中宫禄命必无子,今贵妃有子,当立为嗣。夫母以子贵,礼也。特何以处中宫——《胜朝彤史拾遗记》

但经过大臣们的讨论,态度比较暧昧,既没有坚定的反对,但也没有明确的同意。

上乃举后过一二顾荣,荣进曰:“是可废也。”上曰:“废后有故事耶?”义曰:“宋仁宗废郭后为仙妃是也。”时辅与原吉、士奇,嘿然无言。上特问士奇,士奇曰:“臣事帝后,犹子事父母也。宁有为人子而议废母者。”荣曰:“上命也。”士奇曰:“正惟上命,勿轻出耳。”——《胜朝彤史拾遗记》

大臣们的暧昧态度给了朱瞻基坚定的底气,因此他以胡皇后无子,又随便找了几条胡皇后的过失,逼迫胡皇后自己主动逊位。最终促成了这件事。

胡后上表逊位,请早定国本。妃伪辞曰:“后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后子耶?”——《明史·后妃》

胡皇后被废后,退居长安宫,被朱瞻基赐号“静慈仙师”,成为了一个道姑。为什么朱瞻基为赐号胡善祥一个法号呢?他这是模仿了宋仁宗废除妃子的故事,宋仁宗为了废除郭皇后,故意找了几个借口把她废除,把她封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还让其改名净悟,当道姑去了。

当然郭皇后为人彪悍,废除了也就废除了,但胡皇后没有什么过错,确实有点冤枉。

  • 朱瞻基为何后悔

当初胡善祥被废除以后,张太后十分同情她,因此常常让她到清宁宫陪伴自己。张太后去世后,胡善祥十分伤心,过了一年也随之病逝。

后来朱瞻基每每回想起这件事,都感到十分后悔,说自己年轻时太冲动,所以才会做这个举动。

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宣宗后亦悔。尝自解曰:“此朕少年事。”——《明史·后妃》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毕竟那时候朱瞻基年轻,又和孙氏的感情不错,自然想要给孙氏一个名分,恨不得把所有想要的东西都给对方,但等这段感情冷却下来,才发现这样做对胡善祥是十分不公平的,正因如此,朱瞻基才会后悔自己的举动。


围炉谈史


这个问题,玲读历史帮您解答

明朝第一废后胡善祥的人生可谓充满了传奇色彩,她本是济宁普通官宦人家的女子,却在机缘巧合之下,飞上了枝头做了皇后,但可悲的是,她却始终未能真正走进夫君的心,到头来还是空欢喜一场。

更为可气的是,这个让她深爱的夫君为了立别的女人为后,甚至挖空心思执意废后。明宣宗为了不让百姓骂他无情,更是采用了劝说胡善祥主动上表辞后位的招数,这样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改立新后了。从朱瞻基处心积虑的废后来看,他对胡善祥确实感情不深,所以更谈不上后悔一说了。

胡善祥无辜被废的原因

历史上的胡善祥根本不像电视剧《大明风华》里那样功于心计,当然她的姿色也比不上朱瞻基的宠妃孙氏。明宣宗与孙氏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二人早于胡善祥入宫以前便结下了的情缘,所以胡善祥在二人的眼里就变成了一个多余的人,其实这也不能怪胡善祥,她才是这场“包办婚姻”的最大受害者。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人们往往没有自己婚姻的选择权,当然胡善祥也不例外。

史书记载,孙氏不仅姿色尚佳,而且功于心计,胡善祥遇上如此强劲的对手,日子自然也不好过。朱瞻基更是违背礼制,册封孙氏为皇贵妃,并赐她金宝,孙氏也成为了明朝第一位得到金册金宝的皇贵妃,这样,孙氏离皇后的位置就更近了,由此可见这废后前的准备工作也是套路极深啊!

胡善祥由于不得宠,心情自然也不会好,日子久了就积怨成疾,身体不好自然就更难为朱瞻基开枝散叶,而此时的孙氏幸运的诞下一子,朱瞻基自是欣喜万分,于是便打定主意改立孙氏为皇后。

二年十一月,宫中传言贵妃生皇第一子,上遂招张辅、杨荣、夏原吉、杨士奇入。谕之曰:“朕有一大事与卿等议,固出不得已,然亦决亦。朕三十无子,而中宫屡身不得育,顷且病。今贵妃有子,当立为嗣。夫母以子贵,礼也。特何以处中宫。”----《胜朝彤史拾遗记》

宣宗的废后想法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大臣们的支持,因为胡皇后为人贤德、并无过错,所以宣宗只能暂时作罢,最后杨士奇见宣宗废后意已决,便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胡皇后自己上表主动辞后位,这样,胡皇后也会显得识大体,明宣宗更是不会落下无情无义的口实。

张太后怜惜废后胡善祥

胡善祥被废以后,张太后是非常同情和怜惜她,经常邀她到清宁宫和自己同住。相比心计颇多的孙氏,张太后更喜欢贤德的胡善祥。

当时,朱瞻基要废胡善祥后位之时,张太后也阻止过,但是,最后见儿子心意已决,张太后便不再阻拦了。朱瞻基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张太后更为了解儿子的秉性,如果不同意,他肯定还会想出更多的借口,而且胡善祥和孙氏本身都是自己的儿媳妇,改立皇后对于太后来讲,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儿子非要换皇后,她也没有必要因此和儿子闹翻,所以张太后最后不大情愿的同意了废后请求。

虽然,胡善祥被废掉了后位,但张太后依然很喜欢她,甚至对她产生了更多的愧疚之情。宫中有宴会之类的活动,张太后也必定会邀请她一同参加,而且还让她的座位居于孙氏之上。

张太后病逝后,胡善祥因悲伤过度,没过一年也去世了,由此可见胡善祥与张太后的情谊是极深的。

结语

玲读历史认为,胡善祥的后位被废除,是非常无辜的,她被废之时年纪尚轻,还是有可能诞下子嗣的,但是明宣宗并没有给她机会。

后来,朱瞻基的一句“此朕少年事”,我认为他更多的是在自我辩解罢了,而不是真心悔过。但从张太后对废后胡善祥的举动来看,她确实是真心同情这位姑娘的。


玲读历史


明宣宗的正牌皇后胡善祥被废后,太后同情皇帝后悔,这一点小编不敢评论。

因为历史中对于这件事的处理,并没有展示出太后同情皇帝来。在胡善祥被废除之后,出现的结果是:胡善祥被封为了静慈法师,并且长居长安宫,在一些重要的宫中宴会中,也都还有胡善祥的位置,并且位置高于孙皇后。但这并没有说明皇帝后悔了,太后且同情皇帝。



我们先来说说这个问题的几个主角:

明宣宗,朱瞻基,朱棣的皇长孙,被册封为皇太孙,以此继承了大明王朝的江山。

胡善祥,山东济宁人,是明朝皇后中少有的有名字的女子。被朱棣选为太孙妃。

孙氏,山东邹平人,朱棣封为太孙嫔。



先来说说为什么朱瞻基要废除胡善祥吧

第一:胡善祥并非自己的真爱。

在朱瞻基册封为皇太孙的时候,孙氏就已经在太子府了,并且早就认识了。孙氏是由张太后的母亲引进,并且交友张太后抚养。并且在在朱棣为皇太孙寻找太孙妃的时候,张太后的母亲也像朱棣引荐过孙氏,但是朱棣嫌弃孙氏太小,于是让司天监算了一卦,问给太孙找哪里的妃子比较好,司天监算了一卦说是在沂水和黄河之间最好,于是就找了胡善祥。并且册封了太孙妃,但也不能违背了当时太子妃张氏母亲的意思,于是封孙氏为太孙嫔。于是朱瞻基就同时拥有了两位女人。但是因为孙氏与朱瞻基青木竹马。所以更加钟情于孙氏。并且胡善祥体弱多病,并且性情低沉,朱瞻基又是一个性情中人,所以不得朱瞻基的喜欢。



第二:孙氏非常的朱瞻基的喜欢。

并非青梅竹马。而且孙氏非常的聪明,是朱瞻基的红颜知己。身为一国之君,想想有多少事要自己处理。身上的压力又有多少,所以有一个红颜知己是多么的幸运的一件事。并且孙氏还为朱瞻基生育了一位皇子,这就是后来的朱祁镇。



总之,朱瞻基废除胡氏,并且胡氏不好,只因为不是自己喜欢的,只想把自己能给与的一切给孙氏,足见孙氏与朱瞻基的爱情。 说太后同情皇帝,可能是因为看到胡氏在居住在宫中,并且家宴还有她的位置。这都是朱瞻基性情中人的表现吧了。因为胡氏并没有任何的错误。


蛏子历史


傅善祥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后,是朱棣的原因。

朱棣是造反当上的皇帝,他当然是最有话语权的一个人了。他亲自给孙子朱瞻基选的媳妇,朱瞻基即使不喜欢也不能怎么样。

毕竟,他不能不给自己的爷爷面子呀。

可是,我们都知道傅善祥最终还是被朱瞻基废掉了皇后的位置。

这又是为何呢?

可以说朱瞻基废掉傅善祥也是合情合理的一件事。因为她没有为朱瞻基生儿子,古代的时候,尤其是生在皇家,没有生儿子是很严重的一个问题。

若是皇后生不出儿子来,被废也是合情合理的。这在历史上,都是可以找到先列的。汉景帝的薄皇后,没有生儿子被废,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没有生儿子被废.......

傅善祥的不幸,就是因为她没有给朱瞻基生儿子,所以也被废了。

事实上朱瞻基也不喜欢这个皇后,他喜欢的是孙若微。

孙若微是一个官宦家的孩子,同时他也是朱瞻基生母张太后的老乡。从小懂事乖巧的孙若微就是被寄养在宫里长大的。

朱瞻基和孙若微他们两个比要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青梅竹马来形容。所以说朱瞻基是喜欢孙若微的。

另外,张太后也是喜欢孙若微的。

在朱棣驾崩之后,孙若微又生了儿子的情况下,朱瞻基把孙若微给提拔成为了皇后,这当然也是合情合理的一件事情到了。

题目上说的傅善祥被废除后,太后同情他,皇帝后悔。这种事情真的可能发生吗?

太后同情傅善祥可能是真的。

毕竟傅善祥没有犯什么错误呀,她也是一个很善良,很贤惠的人。至于说她没有生男孩,这也不能全怪人家一个人。

毕竟,一个人是生不出孩子来的,朱瞻基不喜欢她,就不去宠幸她。不宠幸她,她生孩子的机会,当然比孙若微要小的多了。

所以说傅善祥确实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她当了皇帝然后又被废掉。这个对于他来说是不公的,是屈辱性的事件。

那么皇帝朱瞻基有后悔吗?

朱瞻基应该谈不上后悔,若是后悔的话,他还可以重新把她给立为皇后。再说了朱瞻基真正喜欢的是孙若微。

因此说皇帝废了傅善祥后悔了,这是不成立的一件事。


汉史趣闻


胡善祥胡皇后一生贤良、忠厚善良,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妻子,但是在登上皇后之位后被废除,废除之后皇太后时常感到惋惜,并且时常招她回宫聊天,明宣宗也是时常后悔,认为自己当初实在是太过年少。

一个女子到底有何等才能能让他们这样?

胡皇后在年少时就被选为皇太孙妃,在明宣宗顺利继位之后就登上了皇后的位置,以贤闻名。

虽然胡善祥贵为皇后,但是这依旧没有影响到她的性格,为人依旧是忠厚善良、举止庄重、不抬架子,深受当时的皇太后和百姓的爱戴。

但是这样一位贤能的女子一生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分别是顺德和永清公主,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是男权社会,更何况是在帝王之家,这件事导致胡皇后并不受宠,当时有位孙贵妃为宣宗生下了第一位皇子,因为深得宣宗宠幸。

因为宣宗让胡皇后以多病为名辞去皇后职位,在胡善祥被贬之后就居住在长安宫,做了一位道姑,同年孙贵妃成功上位皇后。

在百姓得知胡善祥被废之后都非常同情她。

虽然胡善祥被废除,但是张太后依旧让她常年进宫陪自己,在吃饭或者朝廷设宴的时候,张太后也让胡善祥坐在孙皇后的上头,孙皇后经常对此不满,但是也没有办法。

《明史 后妃列传一》“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宣宗后亦悔。尝自解曰:“此朕少年事”

不仅仅是天下百姓和太后,就连宣宗本人在后来也时常感到后悔,在《明史》中也有记载,说是宣宗时常后悔但是只怪当时年少。

这件事告诉我们,无论外面的野花再怎么好看,还是家里面的花最重要,朋友们一定要谨记啊,明宣宗已经为我们尝试过了,所以就不要再走错了。

以上是文青的个人观点,如果觉得不错,点个关注,文青喜欢跟朋友们分享历史趣事;

如有不同观点,在下方评论,文青必当受教学习。


文青聊史


明宣宗朱瞻基元配皇后胡善祥,为人忠厚,张太后很喜欢她,朱瞻基本人,也找不出她什么缺点。

但无奈少年天子有个青梅竹马的孙贵妃。

若说孙贵妃狐媚惑上,那也太冤枉她了。

这位孙贵妃,在朱瞻基还小的时候就进了太子府。当时也是蹊跷,本来把孙美女叫进宫来,就是给朱瞻基预定的太孙妃,不晓得这中间出了什么变故,等到朱瞻基成人后,朱棣却给孙子指了胡善祥为太孙妃。

这下孙美女的地位就很尴尬了。她与朱瞻基,真算得上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出了这档事,朱瞻基也很烦恼。

为避此尴尬,孙美女就去修道了。

等到朱瞻基当了皇上,当然忘不了少年恋人,又把孙美女接进宫来。

也许是少年情深,也许是心存愧疚,总之,朱瞻基找个借口,废了发妻,理由有点不上台面——多病无子。这实在有点说不过去,皇后无子,可以养孙贵妃的儿子嘛。

总之。这个事就这么遮过去了,胡善祥为孙贵妃腾了位子。孙贵妃变成了孙皇后,胡皇后变成了胡道姑。

但是张太后还是怜悯这个前儿媳,宫中有宴,总是召前胡皇后上席,还特地把她安在孙皇后之上,惹得孙皇后不高兴,当然,她也不好说什么,谁让自己晚了一步呢。


朱瞻基到后面,的确有点后悔了,也许是孙皇后天天和自己相处,他也觉得平常了还是怎么地。他对胡皇后有些个内疚了,说是自己少年冲动,——“此朕少年事”。

然而,在孙皇后那里,朱瞻基是个圆满交待,此诚然是少年事,但少年事是为情切意真。


钱多多读文史


胡皇后名曰胡善祥,济宁人,锦衣卫百户胡荣第三女。在真实的历史上以贤惠著称,她做事谨慎,深的明成祖朱棣喜欢。在朱瞻基到了大婚年龄时,朱棣亲自做主,封胡善祥为皇太妃,这就为胡善祥后来不幸的命运埋下伏笔。



朱瞻基对爷爷指定这门婚事,打心里不是太乐意的。原来,他另有所爱。这个人就是孙氏,也就是《大明风华》中的孙若微。孙氏本是一个主薄的女儿,因为从小长的乖巧,聪明伶俐,就被朱瞻基的母亲收养宫中,亲自扶养,说白了,就是做童养媳。朱瞻基与孙氏在宫中一起长大,可谓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本来,皇太妃之位非孙氏莫属,只因朱棣横叉一刀,孙氏屈居妾位,但朱瞻基对孙氏的恩爱远远胜于胡善祥。

后来,朱瞻基登基后,封胡善祥为皇后,孙氏为贵妃。孙氏名义上低胡皇后一级。实际上享受的待遇等同于皇后,无论穿着、发饰与皇后无异。

胡皇后为人善良、正直,对婆婆张太后非常孝顺,对下人从不刻薄,她以身作则,把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胡皇后为朱瞻基育有两个女儿,唯一不足就是没能生个龙子龙孙。1427年,孙氏生下皇子朱祁镇,更得朱瞻基的宠幸,胡皇后从此倍受冷落。

朱瞻基中年得子,欣喜若狂。迅疾大赦天下,减免赋税,一时普天同庆。一年后,就加封朱祁镇为太子。不久,便以胡皇后没能生个龙子为由,逼迫她上表辞掉皇后之位,被废为道姑。几天后,孙氏就成了大明新的皇后。

后来,朱瞻基对无故废后之事,也深表后悔,说自己是年少轻狂才做了这荒唐事。明史中是这样记载的: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宣宗后亦悔。尝自解曰:“此朕少年事。”

张太后对自己这个孝顺的儿媳妇无故被废,也深表同情。经常把胡皇后叫到自己的寝宫,谈心聊天,以宽慰胡皇后。甚至赐宴时,张太后有意安排胡皇后居于孙皇后之上。孙皇后对此非常不满,但也不敢造次。

正统七年,张太皇太后驾崩,胡善祥与婆婆关系亲如母女,太后去世不久,胡善祥因为悲伤过度,不久,便香消玉损。孙太后的政治才能远不及胡太后,这从后来发生土木堡之变中就能看出端倪。假如胡太后没有被废,她就不会这么年轻就死去,以她的智慧能力,绝不会容许王振专权,更不会允许明英宗草率亲征佤剌。

这样一个在历史聪明贤惠的一代皇后,在《大明风华》竟被塑造成一个狠毒狡诈的女人,真是后人对胡太后的不公。


洛水清风


正史上的胡善祥,可没有在《大明风华》里的那个胡善祥心机那么深重,是个本本分分的老实人,史称“有贤名,守孝道”。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为人很本分很老实,听婆婆的话。胡善祥就因为太本分,不会来事,不受朱瞻基的待见。又因为只生了两个女儿,没有皇子。就“无故”被废了。

而孙若微抢先生出了皇子,也就是后来的朱祁镇,仅仅四个月就被立为太子,孙若微也就从贵妃的位子上被扶正为皇后了。

胡善祥被废后就做了道姑,一辈子青灯为伴,自然也就更不可能生皇子翻盘了。其实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的确孙若微更受宠。


当然剧情中故事情节更生动。把胡善祥和孙若微设定为亲姐妹,都是建文御史大夫景清的女儿。

孙若微被孙愚救了,带到福建去长大;胡善祥被朱高炽救了,放在胡尚宫那边长大。

其实胡善祥在正史中,是锦衣卫百户胡荣的女儿,是朱棣给朱瞻基册立的太孙妃。而孙若微的身份和胡善祥倒是差不多,她是永城县主簿孙忠的女儿。不过她才是真正从小在宫里陪着朱瞻基长大的。这可能才是正史中两人感情不错的真正原因。


胡善祥是大明朝真正的第一任“平民”皇后。她比此前任何一个皇后的身份地位都低。

这也是相当于朱元璋防止后宫和外戚干政立下的规矩,真正开始被重视且执行的开始。

因为朱瞻基的老娘张妍还是勋贵家庭出身,而且张太后权力欲一点都不小。丈夫在世想控制丈夫,儿子在世想控制儿子,孙子在世想控制孙子。她的确是个宫斗狠人,朱瞻基死后,她可是亲自出现在过台前一段时间的。

但是大明朝的制度实际上给予不了太多她干政的机会。后来加之朱瞻基死后,和孙若微之间的婆媳斗争。她是非常不喜欢权力欲同样重的孙若微的。


可惜死在了孙若微前面,在正统7年,也就是土木堡之变前7年,太皇太后张妍死后,胡善祥也就跟着去了。

在剧情中,孙若微因为主角光环的原因,孙若微一直都被合理化,一直都处于高光时刻。

她救过朱棣,本来更可以当太孙妃,但是由于“靖难遗孤”的身份问题,最终没能实现。但是孙若微和朱瞻基相当于自由恋爱。所以这份感情的脉络也成为了该剧的主线。


但实际上,张妍其实是不待见孙若微的,经常恶心朱瞻基,虽然胡善祥被废了,但是还是邀请她到清宁宫同住;有宴会的时候,还是把胡善祥请上桌子,并且让她坐在孙若微的上首。时时刻刻提醒朱瞻基“无故废后”,借此打压孙若微。

其实关于朱瞻基后悔自己年轻不懂事废后的话,“此朕少年事。”出自于《明史》,而非《明实录》。有此类言论记录的,几乎也是出自天顺(朱祁镇复位后的年号)以后,所以朱瞻基究竟有没有后悔废掉胡善祥,大概率是不存在的。所以《明史》这么写,实际上是为朱瞻基辩护。

可见因为朱祁镇轻信王振,断了大明的梦想。后人才开始怀念如果胡善祥没有被废后,或许太皇太后张妍死后,她就不会死,也就有可能制约王振,历史会改写吧。


一直等到孙若微死了,朱祁镇听了钱皇后的话,才给胡善祥复其位号。可见孙若微的确是个宫斗狠人。

(正史上这些后宫女人都是某氏,没名字。文中为了脉络清晰,都采用了《大明风华》剧中的名字)



炒米视角


胡善祥,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妻,山东济宁人,锦衣卫百户胡荣的第三女。永乐十五年,胡氏以贤闻名,选为皇太孙妃。洪熙年间,封为皇太子妃。宣德元年,明宣宗即位,立为皇后。胡善祥虽贵为皇后,为人忠厚善良、天性贞一、举止庄重,无媚顺之态。她没有生育子嗣,只有两个女儿,顺德公主和永清公主,但却并不得宠。朱瞻基,出生于北平燕王府,明仁宗朱高炽的长子,明朝第五位皇帝,被尊为“章皇帝”。 早年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即位后,御驾亲征平定番王叛乱,并重用“三杨”等贤臣,改组内阁,减免赋税,使得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与其父一起开创了“仁宣之治”。1435年驾崩,终年38岁。

朱瞻基和胡善祥是在朱瞻基十五岁那年他的爷爷给他安排的,所以胡善祥和朱瞻基之间根本没有任何的感情基础之说,但是朱瞻基基于对他爷爷的尊重,还是礼貌性的接受了这门婚事。

不过早在此前,皇太子朱高炽、太子妃张氏也曾经为朱瞻基找了一个妃子候选人,就是了永城县主簿孙忠的女儿孙氏。孙氏不仅“幼有美色”,而且从小住在朱高炽府中,和朱瞻基两人是一起长大,可以算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感情也很好。 但是因为朱瞻基的爷爷朱棣的命令自然也没人敢反对,之后随着朱瞻基成为皇帝,胡善祥也顺理成章成为皇后,而孙氏则只能为妃。正史上的胡善祥,是个本本分分的老实人,史称“有贤名,守孝道”。自从孙贵妃率先生子,朱瞻基废掉胡善祥皇后的打算就越来越强烈,但是人家胡皇后没有犯一点错误,就算是鸡蛋里挑骨头,他也挑不出来的。

这又怎么办呢?朱瞻基想尽了办法,于是,在明宣德三年二月,皇帝朱瞻基神秘兮兮的把朝中重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全都请到后殿,声称有机密事商量,他对大臣们说“我今年都30岁了,胡皇后还没给我生了一个儿子出来,如今孙贵妃有子,我必须要立他为皇后。”最后,皇帝朱瞻基用了一计让皇后主动请辞,然后他再假意再三挽留,就这样,朱瞻基终于把他日思夜想的事情完成了。对于胡皇后被废,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心中还是不太认同的,因为胡皇后一直规规矩矩,恭顺有贤名,可胡皇后自己上述辞去皇后之位,再加上张太后知道朱瞻基对于胡氏的态度,也没好多阻拦,只能表示同情。

至于说到朱瞻基后期发出“此朕幼年事”的感叹,只能说朱瞻基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认识到当初的行为并不厚道,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但可能更多的是对废后举动的后悔,但是对胡氏的歉意有多少就无法知道了。

这样看来,原来古代也少不了渣男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