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電視劇中秦漢皇帝戴冕旒,到宋朝以後就很少見皇帝戴冕旒了?

作家明月滄海


因為中國電視劇中能把服裝道具搞清楚的不多。

首先電視劇中秦漢皇帝~~無論是秦始皇也好,漢武帝也好都是戴著冕旒,其實這都是不可能的。秦以前,周有六冕之制,但是,就像深衣、玄端這些衣冠文物一樣,週六冕具體制度如何後人一直不敢確定,因為沒有考古資料出能夠證實週六冕到底是什麼樣子。

秦始皇混一六國之後廢除了周朝六冕制度。據《後漢書●輿服志》載:“秦以戰國即天子位,減去禮學,郊祀之服,皆以袀玄”。因此秦始皇規定的大禮服是上衣下裳同為黑色的祭服。始皇廿六年,規定衣色以黑色為最上。又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穿綠袍,且吸收了類似於法冠、惠文冠等從戰國六國時留下的衣冠制度。一般庶人穿白袍。官員頭戴長冠(漢制,非爵在公乘以上者不得冠劉氏冠,也就是長冠,考慮到漢家制度周秦雜用,推測秦代也是應該如此吧!),身穿寬袍大袖,腰配書刀,手執笏板,耳簪白筆。

秦文官俑。秦始皇的打扮應與之差不多。


秦亡漢興,漢高帝令叔孫通制禮,叔孫通“頗採古禮與秦儀雜就之”,所以漢家衣冠很多方面一開始就因襲秦人之制:以長冠為首服,袀玄等為盛裝。直到東漢,漢明帝君臣才參考了文獻,“復原”了周朝的冕服。

漢家君臣的扮相其實應該是這樣。

其次,此後歷代王朝除了十六國時成漢“無衣冠之制”外,大部分都在漢代復原的冕服上損益一些,以為己用。這些損益基本都是細節上的,比如更換不同材質的旒珠。最典型的就是:周制的旒應該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而漢代冕服的垂旒卻不限於五色,但《後漢書·輿服志》的記載,十二旒皆為白玉串珠。但魏明帝時因天子好婦人服(女裝大佬),改為珊瑚珠;六朝時多用蚌珠。發展到宋朝則是冕旒最輝煌的時代。宋初因五代浮華之舊,袞冕所用延板“以龍鱗錦表,上綴玉為七星,旁施琥珀瓶、犀瓶各二十四,周綴金絲網,鈿以真珠、雜寶玉,加紫雲白鶴錦裡。四柱飾以七寶,紅綾裡”,於歷史上最為絢麗。

玉田王李聖天的冕旒,可以想象宋代冕旒的奢華

明梁莊王冕旒

明朝初對於週六冕的復原相當成功,用五色玉為旒珠。但到了晚明就成了鴉青石(藍寶石)和珍珠搭配的低調奢華。明亡清興,清朝盡廢先王法服,冕服在中原消失了近三百年。
冕旒制度不僅存在於清代以前的中國,漢字文化圈諸國也都有冕旒制度。


朝鮮純宗





阮氏南朝的冕服制度嚴格參照文獻上對週六冕的記錄

日劇《大佛開眼》中關於冕服的復原

到了近代,日本官方祭祀先師孔子時三獻官仍然冠冕服袞。

民國三年祭祀冠服便是參考週六冕而制,直到今日還在使用。


陳大舍


答案很簡單,因為電視劇不靠譜啊。

其實啊,冕旒制度,是周禮,說起來是六冕制度(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闝、玄冕),但是,注意但是,秦始皇廢六冕,常服通天冠,著“玄衣纁裳”,百官戴高山冠、法冠和武冠,穿袍服,佩綬。

也就是說,秦朝皇帝任何時候肯定都是不戴冕旒的,凡是拍成這樣的,你可以給他差評。

而“漢初猶服袀玄以從大祀”,祭祀戴長冠,這是漢高祖採用楚制之冠,名為劉氏冠或長冠,《後漢書·輿服志》中說‘此冠高祖所造,故以為祭服”。

到什麼時候改了呢?到東漢明帝時,確切地說是公元59年,部分恢復了周制:

“天子、三公、九卿、特進侯、侍祠侯,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下。乘輿備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七章,皆備五采,大佩,赤舄絇履,以承大祭。”

也就是說,西漢的所有皇帝+東漢光武帝,任何時候都不會穿戴冕旒。凡是有拍成這樣的,你也一樣可以罵電視劇、電影主創是史盲。

宋朝皇帝照樣有袞冕,只是作為祭祀用服,就和上面的東漢制度一樣,都是祭祀的時候才穿袞冕,繼承的是唐代制度,《舊唐書》記載:“天子衣服,有大裘之冕、袞冕、鷩冕、毳冕、繡冕、玄冕、通天冠、武弁、黑介幘、白紗帽、平巾幘、白帢,凡十二等。”裡面就有朝服、常服等。

其實,就連元朝皇帝,也用這套:“冕冠十二旒、青羅袞龍服、緋羅裳、白紗中單、緋羅蔽膝、玉佩、大帶、綬、襪、履、靴、真圭。”

至於明朝的,下面是萬曆皇帝的祭服像,自己看咯。

真正把這套服制完全廢掉的是——清朝。

所以,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覺,是錯覺哦!!!


劉三解


首先,這些天子的冕服儀仗都是周朝流傳下來的東西。周朝在禮儀方面十分完備,同時也十分繁瑣。可以說周朝把面子工程做到了極致,真是既累了天子也苦了底下人。所以後來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戰亂,加之人為的拋棄,禮樂就崩壞了。精簡了很多,也效率了很多。歷史上項羽開過倒車,想恢復周天子的分封制,王莽也懷過舊,一心想恢復周禮,卻結果因為資料文獻缺佚,搞的不倫不類。最後這兩人的下場都一樣,身死國滅。所以說,任何時候開歷史倒車都是不行的。

其實,我們都是被電視劇誤導的,而電視劇,又是被帝王們就流傳下來的畫像誤導。秦漢帝王畫像多是正式冕服冕冠,而唐之後的帝王多是著以明黃色龍袍裝,甚至多有便裝。很多編劇對歷史並不會多加考究,只要不出現低級錯誤即可,而且會為了觀看效果誇大其詞。比如,絕大多數皇帝並不需要每天清晨從熱被窩裡爬起來上早朝,早朝也不會像是電視劇一般,官員聚集在一個大殿裡,什麼有本啟奏無本退朝。這些都是比較正式的朝會,天天開不累死人?大部分時候,皇帝都是開的小規模會議,地點一般也不固定,召集的都是三公九卿,內閣大臣之類的重臣參與。既然是小規模的朝議,自然不需要著正式冕服。古代穿冕服那都是在重大時刻才會有的,比如天子登基,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冊立太子,祭祀大典之類的才會穿冕服戴旒冠。清朝皇帝並不戴旒冠,不過宋明皇帝登基之類的大典也是會戴那種卷珠簾旒冠的。所以別被影視劇誤導。秦漢皇帝非重要場合也都是便裝的,宋,明皇帝主持大典之時也是需要戴冠的。


小哇是個讀書人


這都是被電視劇給害了。

就拿宋朝以後的明代來說吧,《明史》太祖本紀中有記載:“詔衣冠如唐制”。可見,明朝不管是皇帝還是官員,其衣冠制度都是遵從唐代的,以唐代為樣板。

那麼,明代的衣冠制度具體是怎麼樣的呢?

根據《明史》中的《志第四十二輿服二》的記載,皇帝的服飾有冕服、通天冠服 、皮弁服 、武弁服、常服等類別,而冕服就是我們經常見到的,帽子上有很多珠子的那種服飾。明朝規定,凡“正旦(春節)、冬至、聖節並服袞冕,祭社稷、先農、冊拜”。

明朝的袞冕分成兩部分,一個叫袞,一個叫冕。袞是衣服,冕是帽子。

皇帝帶的冕的具體規格是“前圓後方,玄表纁裡”,“前後各十二旒,旒五采,玉十二,珠五,採繅十有二就,就相去一寸。紅絲組為纓,黈纊充耳,玉簪導。”

皇帝穿的袞則是“玄衣黃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織於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繡於裳。白羅大帶,紅裡。蔽膝隨裳色,繡龍、火、山文。玉革帶,玉佩。大綬六採,赤、黃、黑、白、縹、綠,小綬三,色同大綬。間施三玉環。白羅中單,黻領,青緣襈。”

這張是網上有人畫的明朝皇帝冕服的卡通圖像,大致來講還是比較符合《明史》中的記載的。

這圖是袁世凱登基時候的照片,袁世凱穿的冕服在明朝的基礎上做了些優化,既吸收了清朝衣冠上的補子等圖案,又恢復了漢服的衣襟制度,並且在冕的樣式上也做了改進。

綜上所述,宋朝以後,皇帝並不是不穿那種有珠子的衣冠了,而是將這類衣服留到了重要的時候才穿,平常皇帝還是以常服為主。


老秦來煮歷史百味


漢族的習慣是要帶的。但是分場合。平時不戴,遇到重大事情,以及及其嚴肅的場合的時候需要帶。例如皇帝登基,例如祭天,例如封禪泰山。以顯莊重和對上天的恭敬。

皇帝自稱天子是神的兒子,既然是兒子,那麼對爹就要恭敬。神的兒子也是神,既然是神,就得有神的範兒。因此代冕旒是必然的。

宋代也是如此。但是宋代社會環境比較寬鬆,對人的要求也不是那麼嚴格。為什麼呢?因為宋朝商品經濟發展 ,人們追求的是個性的自由一點放。例如文人畫不求形似,但求神似。也就是具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想要表現自我。普通人想要表現自我,皇帝也不能免俗,官員也不能免俗。在這種社會氛圍之下,無論是官員還是皇帝他們的思想表現在行為上,就是穿著各式各樣的不同的衣服。這是當時的時尚。就像現在,如果不是遇到重大事情,你可以穿著一些比較休閒的衣服去上班一樣。往後中國的商品經濟發展成資本主義萌芽,那更就追求個性了。但是再強調一次重大的日子必須戴冕旒。


古往來今話教育


自周開始用,當時天子冠、諸候冠和大夫都戴此冠,只是在旒的數目上有區別,分別是天子12,諸侯9,上大夫7,下大夫5。

從秦開始的朝代不再用分封制,而用郡縣制,故只有天子才能戴此冠,經秦、漢、隋、唐、宋,至明一直是皇帝的標準的最高級別的禮帽,中間小有改動,但大體不差。

但是平時戴著這玩意上朝肯定是很麻煩的,嚴重影響視線,所以從秦往後一般朝堂之上是不戴的,只有重大儀式活動時才配戴,如祭祀、登基、禪讓等。

而元和清是少數民族,故沒有些傳統!


投筆從戎君


實際上,樓主所說的冕旒,準確地說學名叫旒冕,它同通天冠(級別比旒冕略低)一樣,有準確記載的是自周開始用,當時天子冠、諸候冠和大夫都戴此冠,只是在旒的數目上有區別,分別是天子12,諸侯9,上大夫7,下大夫5,由於以後的朝代不再用分封制,而用郡縣制,故只有天子才能戴此冠,經秦、漢、隋、唐、宋,至明一直是皇帝的標準的最高級別的禮帽,中間小有改動,但大體不差。

現在流傳在世的就是明朝的遺物。

傳說“黃帝造冕垂旒”,雖難以考證,但到了周代,孔子說過“服周之冕”的話,可以相信當時冕服制度已經比較完備。後經歷朝各代,都以冕服為最高禮儀之物。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更是強調“復漢官之威儀”,朱氏王朝持續了276年,冕冠冕服的崇高地位也保持了276年,直到愛新覺羅氏入主中原,冕服制度才被廢止。目前,作為文物的垂旒全國只有兩件,一件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是民國初年袁世凱復闢登基稱帝時穿的一套仿古冕服中的冕冠;另一件就是現藏於山東省博物館的魯荒王600多年前的明初親王冕冠,也是惟一一件存世的古代冕服實物,填補史闕,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與歷史價值。

電視電影上,均以畫面代表文字,為了節約並非關鍵內容的篇幅,特將各朝代皇帝平時所穿戴的帽子和服飾用於正式場合,好讓觀眾一眼就能自然地區別出演的是哪個朝代來,因此不太可能完全遵照史實拍攝各朝代的影視作品,所以我們會在宋、明的好多片子裡看不到冕冠了,實際上它依然存在,直到明亡,而且都是派大用場的。

元、清兩朝是遊牧民族,有其民族特有文化、審美和風俗,皇帝的帽子和服飾與漢族歷代相傳的皇冠不同,因此它們是不用冕冠的,這也包括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的少數民族政權。


孤狼嘯月31600808


宋朝以後皇帝在正式場合也是冠冕旒的。有準確記載的是自周開始用,當時天子冠、諸候冠和大夫都戴此冠,只是在旒的數目上有區別,分別是天子12,諸侯9,上大夫7,下大夫5,由於以後的朝代不再用分封制,而用郡縣制,故只有天子才能戴此冠,經秦、漢、隋、唐、宋,至明一直是皇帝的標準的最高級別的禮帽,中間小有改動,但大體不差。

電視電影上,均以畫面代表文字,為了節約並非關鍵內容的篇幅,特將各朝代皇帝平時所穿戴的帽子和服飾用於正式場合,好讓觀眾一眼就能自然地區別出演的是哪個朝代來,因此不太可能完全遵照史實拍攝各朝代的影視作品,所以我們會在宋、明的好多片子裡看不到冕冠了,實際上它依然存在,直到明亡,而且都是派大用場的。

當然,最後佩戴題冕旒的是袁世凱,清朝滿人雖無此習,但袁世凱復闢是主張恢復漢制的。


昱尊


冕旒是皇帝逢大典或重大祭祀時才穿戴的禮服,做為泱泱華夏的君主,無論漢唐或宋明,皇帝一般都是穿常服,常服不僅舒適、美觀,還不用那麼鄭重其事。

這就有點像現代人,誰有事沒事,成天西裝革履、領帶皮包一應具全?大家都以穿休閒服為主,連西褲襯衫都免了,除非是非常重要的社交場合,比如婚禮、生日宴會、重要朋友或客戶外的接待,其餘的常服才是王道。


馬釘切克鬧


我也很想戴戴...滿足一下皇帝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