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秦漢時期的自然科學成就都有哪些?

清茶話春風


農業生物學:秦漢時期由於農業生產的需要,天文、曆法、數學等方面有了很大的發展。《氾勝之書》,《周髀算經》、《九章算術》、《傷寒雜病論》等著作標誌了我國農學、天文學、數學、醫學等達到了新的水平。紡織、機械、冶金、建築、造船等技術也有了較大的發展。造紙術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世界文明做出的重大貢獻。氣象:戰國時期我國已經有二十四節氣的全部名稱的記載,西漢初更有了二十四節氣的完整的記述。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積累的氣象知識的重要成果,至今對指導農業生產仍有重要作用。公元前二世紀,我國已有天平式溫度計的記載。歐洲在一千六百多年後才有天平式溫度計。東漢王充已發現空氣溼度與弦的張力變化的關係,這已包含毛髮式溼度計的原理。  西漢時,在當時的首都長安(今西安市西北)的長安宮的靈臺(觀象臺)上已設有候風儀"相風銅鳥"。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固定式候風儀之一。  漢代我國已有地方向中央彙報雨量的制度。約公元82年,東漢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根據實際觀察對雷、雨等天氣現象作出了樸素唯物主義的解釋。他在《雷虛》篇中批判了把打雷說成是"天怒"的謬論,列舉五條證據說明"雷者,火也";在《說日》篇中批判了把下雨歸於天神的迷信妄說,指出"雨從地上","雲載而行,雲散水墜,名為雨矣。"東漢崔寔所編的《農家諺》收載了許多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氣象知識的天氣諺語,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天氣諺語集。物理學;秦始皇統一全國度量衡,對我國古代的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當時採用商鞅方升作為標準量器,標準量器的製作和檢定已相當精確,對現存的量器的測定表明,誤差在1%以內。我國人民很早就把度量衡和音律聯繫起來。《漢書·律曆志》載有以固定音調的竹管樂器的管長為長度標準以及以管的容積和管內所能盛的粟的重量作為容量和重量的標準。  公元前二世紀的《淮南萬畢術》中載有我國關於透鏡聚焦的最早記載。《淮南萬畢術》中還有關於人造磁體的最早記載以及磁體同性相斥的記載。  西漢時我國已有原始的潛望鏡的記載。西漢時我國人民對運動的相對性原理已有一定的認識,西漢末的《尚書緯·考靈曜》中載:"地恆動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閉牖(音有,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覺也。"西漢末年,我國已有關於摩擦生電和尖端放電現象的記載。《春秋緯·考異郵》中載有,經過摩擦的玳瑁能夠吸引細小的物體,《漢書·西域傳》中載有:金屬製的矛的尖端放電的現象。東漢王充的《論衡·是應》中有司南勺的記載。河南南陽東漢墓出土的石刻上有司南勺的圖畫。司南勺是指南針的前身。磁性指示方向器具的發明是我國古代人民的重大貢獻。  王充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已有了初步的認識,他在《論衡》中提出人聲在氣中的傳播和在水波相似的觀點。

  王充在《論衡》中發揮了關於物質性的"氣"的學說,他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物質性的陰陽二氣交感變化而產生的。他還提出"天地不生故不死,陰陽不生故不死",這已包含了樸素的物質不滅思想和時間無限的思想。王充的唯物主義自然觀對東漢以後自然科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東漢王符(生卒年代不詳)明確地指出人的眼睛能看見物體是由於物體受到光的照射。水利  東漢時我國人民已應用虹吸管引水。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針對各諸侯國"壅防百川,各以自利"的狀況,採取了"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史記·秦始皇本紀》)的措施,使治黃工作進入了新的階段。  公元前219年,史祿(或稱監祿,名祿,姓不詳,史、監都是官稱,生卒年代不詳)主持開鑿了著名的靈渠(在今廣西興安縣),聯結湘江和灕江,溝通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唐代以後又在渠上設置斗門(船閘),使工程更加完善。靈渠溝通南嶺南北水路交通,在歷代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從秦到西漢中期,我國人民在寧夏平原開鑿了許多引黃灌溉水利工程,形成灌溉系統,使荒涼的寧夏平原成為塞外江南。  漢武帝時,在關中平原開鑿了白渠等一系列渠道,形成大規模的灌溉區域,使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發展。  漢武帝時在今陝西大荔縣修築龍首渠,於商顏山(今大荔縣北的鐵鏈山)開鑿十餘里的隧洞工程,運用了井渠法:"因岸善崩,乃鑿井,深者達四十餘丈,……井下相通行水。"  漢代時,我國新疆地區各族人民已開始大規模開鑿"坎兒井"(即井渠)。"坎兒井"適應當地 易滲漏和蒸發快等特點,成為古代新疆地區的主要灌溉設施。  公元前132年,漢武帝時由水工徐伯(生卒年代不詳)主持勘測設計自長安通向黃河的漕渠,渠長"三百餘里",三年後鑿成,便利了航運,還可灌溉"民田四萬餘頃"。  公元69-70年,王景(生卒年代不詳)領導幾十萬民工大規模治理黃河,修築堤防千餘里,採取了裁彎取直、疏決壅塞、建造水門等許多積極的治河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


爵爺的脫口秀


造紙術

東漢元興元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九章算術

《九章算術》是中國西漢張蒼、耿壽昌所撰寫的一部數學專著。採用問題集的形式,收有246個與生產、生活實踐有聯繫的應用問題,這些問題依照性質和解法分別隸屬於方田、粟米、衰分、少廣、商功、均輸、盈不足、方程及勾股,共九章。

地動儀

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傳世傑作。經過長年研究,在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地動儀有八個方位,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是中國傳統醫學著作之一,作者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至今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傷寒雜病論》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


謝謝閱讀


陳烽燃


1,漢武帝時制定出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太初曆"

2,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

3,東漢張衡對月食的最早科學解釋和發明地動儀.

4,東漢《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

5,戰國問世,西漢編訂的《黃帝內經》,奠定了祖國醫學理論基礎

6,東漢《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藥物學著作.

7,"神醫"華佗發明"麻沸散\

御前帶刀侍衛


秦漢時期有很多的科學成就,我來簡單的說一下吧。

1 .造紙術,西漢時期麻做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紙。105年東漢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的發明造紙術的國家。造紙術的發明推動了我國的發展,也是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2.張衡發明了地動儀,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器,比歐洲還要早1700多年。

3.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我國的中醫的經典著作。

4.華倫神醫的麻沸散,是世界上醫學的創舉,比西方還要早1600多年。

5.《九章算術》是西漢時期一部數學著作,其中許多的成就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

還有很多,比如《神農本草經》,鍊鐵,絲綢等等。這些成就奠定了我國的發展基礎,也為世界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珂珂愛好歷史


蔡倫 東漢 改進了造紙術 製成了植物纖維紙 使得紙逐漸普遍使用。

數學 東漢 《九章算術》問世 總結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數學成就 其中的某些內容在當時具有世界先進水平。

醫學 華佗 東漢 製成的全身麻醉藥劑“麻沸散” 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

張仲景 東漢 寫成了《傷寒雜病論》 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 他被後世尊稱為“醫聖”。

地理 張衡 東漢 發明了地動儀 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測定地震方向的儀器。


李紅張


1、《九章算術》是西漢時的一部數學專著。分九章,書中涉及到算術、代數和幾何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其中許多數學上的重要成就在當時的世界上都是先進的。

2、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比歐洲出現的第一臺地動儀要早1700多年。

3、“醫聖”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是後世中醫的重要經典。

4、華佗製成全身麻醉藥劑“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比西方早1600多年。

5、西漢早期麻做的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造紙術的國家。造紙術的發明和傳播推動了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