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孩子三歲前,父母與子女“高質量”聊天,能提高孩子的智商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扮演什麼角色呢?其實在孩子早期的教育當中,父母作為孩子的主要實施者大多是單方面的輸出作為教育孩子的主要手段。而很多家長容易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利用自己“過來人”的身份,輸出自己的教育觀,把自己認為的、覺得的對的措施應用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

孩子三歲前,父母與子女“高質量”聊天,能提高孩子的智商


而大部分的孩子在早期人格塑造和認知上也都是由父母的這些引導形成的。那麼孩子在這場教育當中扮演的是什麼樣的角色呢?孩子更多的是在傾聽執行父母的“命令”,被動接受那些父母所傳授過來的內容,而不是做到真正的溝通。這樣的溝通看似簡單,實則無效,並不能算上真正的溝通。

那麼這時父母該怎麼做呢?父母要做的其實很簡單,就是改變目前的交流方式,讓交流變得更有意義一些。

語言交流對寶寶大腦發育影響大

由於工作繁忙,很多家長在工作與照顧孩子之間做不到平衡,經常一邊忙工作,一邊忙孩子,這樣的結果就是根本無法做到很好的陪伴孩子。早期語言環境對孩子的影響較大,而如果這個時候家長不能做到很好地與孩子溝通交流的話,會影響孩子語言中樞的發育。很多情況下,家長怎麼與孩子對話、說多少話,都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

孩子三歲前,父母與子女“高質量”聊天,能提高孩子的智商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通過對42組不同經濟水清家庭中3~9歲的孩子進行三年的追蹤,發現早起的語言環境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有關鍵性的影響。

語言的發展是大腦發育的開始,所以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能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在早起孩子語言發展的過程中,家長要有意識地鍛鍊孩子的溝通能力,通過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有助於孩子詞彙量的增長與積累,同時還能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

孩子三歲前,父母與子女“高質量”聊天,能提高孩子的智商


大腦的開發並不難,很多時候只要家長注重細節,往往能夠事半功倍。對於家長而言,從日常的生活入手是最好的方法,這就不需要特意擠出孩子的教育時間就可以辦到了,畢竟生活中的各個場景都伴隨著對話的產生,所以生活中的各個對話利用好都可能鍛鍊孩子的溝通能力。

用語言就可激發孩子的大腦

家長與孩子的交流切忌形式主義。每天的交流都是必不可少的,但交流的質量也是要做好把控的,過於單調和重複的內容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是沒有什麼效果的,過於形式主義了。因為很多時候家長用同樣的問題來與孩子溝通時,孩子也會用同樣的話語來回答你,這樣時沒有意義的。

如果你想要孩子學習更多的單詞,擴展詞彙,增加詞彙量,提升語言能力的話,日常與孩子的交流過程中話題也應該要豐富一些,這樣孩子接受的知識面就更廣,能學到的知識也就更多,在日常的交流中能選擇的單詞也就更多一些,這樣才能更好地鍛鍊孩子的溝通能力。

孩子三歲前,父母與子女“高質量”聊天,能提高孩子的智商


很多家長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讓日常的溝通變得豐富一些,其實這個時候你就可以藉助事物的解說來完成。在與孩子的溝通中可以不拘泥於單純對話的模式,可以利用別的事物的講解來讓孩子認識語言的魅力,這樣孩子既認識了這東西,也認識更多的詞彙。比如做家務、逛超市等等,結合實景,讓孩子可以更直觀的知道你想要表達什麼。

你來我往才是交流的真諦

輪流對話對孩子大腦的開發有重要的意義。語言的交流在於互動,而真實的交流互動應該是有來有往的,所以在家長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也要給孩子做出回應的時間與餘地,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在腦子中進行詞彙的組合,這樣的交流能更有利於孩子對詞彙的運用與理解。哪怕孩子這時候還語序不詳,發音也不是那麼的標準,家長也需要耐心的對待,切不可過於著急或兇孩子,因為比起不耐煩地糾正與指導,孩子更能接受地是家長給出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

孩子三歲前,父母與子女“高質量”聊天,能提高孩子的智商


當然了,家長除了關注孩子的語言發育與溝通能力的變化外,還應該注意精神上的傳遞,因為你的眼神、情感表達對孩子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也能對他們的大腦起到鍛鍊的作用。所以,在對待孩子的任何事情上,家長都應該重視,不應抱有敷衍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