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果秦始皇得到了一張世界地圖,世界會發生什麼樣的改變?

無為啊偉


秦皇得到世界地圖,當時的世界幾乎不會有任何改變,但以後的世界可能改變很多。

首先,在戰國末期至秦漢時期,中原地區基本算是整個文明世界最發達的地區,但限於當時的科技、運輸、農業等等一系列因素,想要西征西域乃至越過帕米爾高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理由很簡單,連匈奴、六國貴族都沒徹底搞定,如何有能力發動西征?

所以在當時的世界,不會因為這張地圖發生多大的變化。

但往後便不同了,尤其是到了明清。

皇帝們很可能因為這張地圖而產生的中西方持續不斷的交流,不再有自己是天朝上國而歐洲列強是蠻夷小邦的想法,朝廷也許會更早的引進西方先進科技,中國人也能更早的開眼看世界。

憑藉國人的聰明才智,也許秦皇得到的這張世界地圖能避免2000年後的中國淪入半殖民半封建社會,避免近代中國的一系列屈辱的不平等條約。


指揮同知陳延詔


我的觀點是,給秦始皇一張世界地圖會加速秦朝的滅亡。跟你給他裝備什麼先進武器沒有太大關係。



一、秦始皇的征服欲往最終是會耗盡國力的。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並沒有閒下心來過自己太平的日子,而是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從未收斂過自己的征服慾望。你要是給他一個世界地圖,估計他很快就能制定出一個,先滅印度,再攻波斯,圖謀世界的計劃。而秦朝最終是亡於農民起義和六國貴族叛亂。這個時候,秦始皇連河西走廊都沒有進呢,坐在咸陽城拿著世界地圖,看著整個西域,緊盯的河西走廊和匈奴的戰事,夢想的明天就可以吃上可口的哈密瓜和葡萄,咸陽宮裡又添上幾名波斯和印度的妃子。人生的最高境界,莫過於此。試想,連年的征戰,百姓的賦稅,這天下想不亂都難。秦之國力和百姓哪能撐得起如此折騰。


二、秦朝並沒有遠征世界的條件

戰國時期,中國還處於分裂狀態時。西方的亞歷山大就曾經有過一次大規模的對世界的征服。亞歷山大能夠實現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大規模遠征,其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條件,一是騎兵和戰馬,二是被征服地區的富庶。而秦偏偏不具備這兩個條件。

大規模使用騎兵作戰是從漢朝開始的,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靠的是以戰車為中心的步兵軍團,當時的騎兵只能算是特種部隊,而不是主力軍種。即使有騎兵,不是所有的馬匹都可以走那麼遠。當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一直走到歐洲,提出一個重要的原因,靠的是蒙古馬,這種馬個頭不算最大,但耐力極好。20世紀初,如果不是依靠蒙古馬,探險隊不可能越過南極大陸找到南極的極點。我們看到秦朝統一天下時,統治了整個中原和大部分的江南,但唯獨沒有控制蒙古馬生存的草原地區。同時期的匈奴,控制的整個漠南、漠北,整個河西和大部分的西域地區,控制的範圍一點兒都不比秦朝少。冷兵器時代,如果國力強大,你的馬能走多遠,你的勢力範圍就有多大。



秦朝還沒控制西域,和其他征服者不一樣的是,除了中原和江南地區,無論想征服誰,都必須克服地理上天然的阻隔。要征服匈奴,要要越過草原和大漠;要到達西域,就必須征服幾千裡茫茫戈壁;不要說越過高原征服土蕃和喜馬拉雅山南邊的印度半島了。這些天然阻隔沒有豐富的物產,遠征軍無法做到以戰養戰,這就大大增大了失敗的幾率。

主觀上想,客觀上不能。給秦始皇一張世界地圖,是折磨他的身心,或許還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牧漁子


先說一下當時的世界格局。


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法老埃及已經滅亡了,赫梯和巴比倫帝國也已經無影無蹤,波斯也已經被滅亡,橫行的亞歷山大的帝國也分裂了,

這一時期是世界歷史上最有趣的一段時間 在秦朝其間,世界上最主要的幾個國家是:羅馬共和國,孔雀帝國、塞琉西帝國、托勒密帝國、迦太基帝國,馬其頓王國,本都王國,匈奴王國,中亞諸城邦,帕伽馬王國,昔蘭尼加王國,麥羅埃王國,匈奴王國,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塞族諸邦,希臘諸城邦(半獨立)。


經過之前300多年的戰亂,巴比倫區域亂了,波斯區域亂了,阿拉伯區域亂了,希臘區域元氣大傷,埃及區域等著人去征服。

以始皇帝的雄才大略,以大秦鐵軍的威名遠揚,只要秦始皇穩定好內部,他能活多久就可以往西征服多遠。

有人會說,如果秦始皇有世界地圖,派軍隊進攻西方,那也不一定可以取勝,畢竟路途太過遙遠,恐怕還沒到敵人跟前,糧草已經耗盡了。

但是秦始皇可以效仿橫掃六國那樣,以戰養戰! ! !


香蕉人來說事


僅僅得到一張世界地圖,世界不會有什麼改變。秦始皇不會那麼傻,就會照著地圖提供的路線去發動征伐全世界的戰爭。

那時科技不發達,沒有便捷的交通公具,長途行軍,後勤保障難以為繼,來回行軍一次,都要經年累月,即使搶奪了土地,在天高皇帝遠的地方,無法實行有效統治。得不償失。敵人也無法侵略大秦帝國,何必去收拾他們?國家之所以要在自己國力強盛時對周邊發動侵略戰爭,是為了防止周邊國家在我力量鬆懈時趁機犯境,必須先下手為強,免除後顧之憂。例如,今天的美國,有獨特的地理位置,東西有大洋作屏障,南北狹窄地段是羸弱小國,不用擔心有強鄰入侵,所以美國從不發動奪取領土的戰爭,只以賺錢目的去打仗。

秦始皇雖統一了六國也沒能守護好這片土地,後來運勢衰竭,自身早死,統治體系崩潰,二世而亡。秦始皇本身也不是象成吉思汗那樣武夫出身,親自領兵打仗,他派出的將帥賺了土地就永不回頭又怎麼辦?何況又不是代代都出強勢君主,無力統管大片疆域。不要把秦始皇想象得象神一樣,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時去運退,他死得也很悽慘。


獨一幽靈


振臂一呼,天下盡歸吾皇手中,從此天下一統,不,是全球一統,世界人名一起過上了大團圓的生活。😁😁當然,只是開玩笑。

始皇帝一統全球其實是很難的,首先說後勤,也是最重要的,秦國和其餘六國經過多年戰亂,想想還有多少人力財力,戰線後勤一旦拉長,路程消耗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基本事實就是剛打到歐洲,或者還沒到歐洲,糧草就已經消耗完了,根本就走不了那麼遠,打敗一個楚國,耗全國之力,還是邊打邊徵收周邊國家財務才剛剛打贏。統一六國,秦國有多少代君王世世代代努力,準備,才會有後來的始皇帝六王畢,四海歸一。

再說兵力,蒙恬防北方匈奴侵略三十萬大軍,王翦清理楚國餘孽三十萬大軍,一直到秦二世時期楚國都有餘孽。李信清燕趙十萬大軍,還有齊國它是投降了,沒打,但不派兵鎮守能行麼,別忘了,它也是戰國時期的大國,又得十萬兵力左右,還有供衛咸陽,十萬兵力,當時的始皇帝要做千古一帝,開運河,修渠道,修漕運,還有郡縣官道二百九十多條,內史郡通外官道十二條,天下馳道四條,人力兵力百萬無窮盡,這些都是始皇帝從一統華夏就開始做的,到駕崩都沒做完,到時人口有多少,你看看還有兵力人力去打別人麼。

還有千萬不要有誤解,始皇帝一統華夏是因為他覺得其他六國都是華夏兒女,同根同化。他以天下為己任,心懷天下,所以不斷統一度量衡,文字,道路等。他咋沒去統一匈奴,而是一直大破之,殺。始皇帝一統華夏不僅是個人慾望,更多的是為子孫後代謀一穩定生存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他的直道靈渠長城。。。。。。到現在還在運用,造福百姓,他的視野無人能及,所以叫千古一帝,別把他想的那麼弒殺,他不暴政的,秦朝法律之完善,獨樹一幟。

還有飲食,住宿,氣候,人口,文化,太多了,所以始皇帝不太可能一統全球,有地圖也沒用



乾淨利落


鐵打鋼築,活生生的歷史沒有如果。

千古一帝秦始皇奮六世之餘威,十年磨一劍,秋風掃落葉,“秦主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結束了春秋戰國半個多世紀的諸侯割據混戰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中央集權大帝國。

之後,更是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將中國推向了大一統的時代。

那麼按題主提出的,‘如果秦始皇看到了一張世界地圖,世界會有什麼改變?’

告訴你,世界仍舊要發展,地球照樣轉。而聰明絕頂的秦始皇,會把自己國家的籬笆扎的更緊。

公元前215年大將蒙恬率大軍與匈奴騎兵展開了一場殊死之戰,剛剛統一天下的秦軍一舉拿下了河套地區,從此匈奴殘部遠遁大漠,然而得勝秦軍卻不是繼續攻佔漠北而是轉攻為守,三十萬大軍就地修築長城,從西北一直延伸到遼東,橫貫東西的萬里長城出現在人們的面前。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秦始皇停止北伐,未一鼓作氣,把匈奴消滅殆盡,而不惜耗費大量的財力和人力去修築長城呢?

因為秦始皇不僅是我國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還是一位會算經濟賬的始皇帝。

匈奴大軍飄忽不定,來無影去無蹤。而秦軍深入大漠作戰,則需要相當大數量的騎兵,要把根本不善騎射的農夫訓練成強大的騎兵,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就是糧草的運輸和損耗的費用也是相當的驚人。

於是要修築長城,將原六國的長城連接起來,以阻擋遊牧民族的騷擾入侵,保障內地人民的生產生活安全。

在國內建設上,秦始皇下令修馳道、直道,開鑿溝通湘江,珠江的靈渠等,建阿房宮,修驪山墓等等不一而足。

秦始皇本來就好大喜功,併吞六國,混一區宇後,什麼宋子齊姜,吳姬趙女,六國粉黛,一齊享用,並樂遊忘倦,再加上連年用兵,造成‘男子力耕,不足糧饟,女子紡績,不足衣服’的局面,國力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境地。就是真有那麼一幅世界地圖,亦或一幅金髮碧眼之美女畫像,想必秦始皇也只能是望洋興嘆啦!


手機用戶德友之書齋


首先,對於這個問題,其實單對秦始皇來說,有了世界地圖並不會造成多大的影響,因為在當時的秦朝在自己本身還在動盪不安當中,即使秦始皇有心征服別的土地,他也沒有精力與能力抽出手去開疆擴土。一來北方匈奴威脅未除,帝國三十萬大軍被牽制在北部替帝國守護,二來南方初定,六十萬人馬被牽制在南方,防止南方政權的反覆,三來國內六國初定,還有很多不安定因素也牽制了帝國大量的精力。在這種情況下,帝國根本就沒有辦法去抽出精力來對付別的敵人,而且秦始皇還有很多其他的事要做,直道,長城,皇陵等等大量的工程在同步進行,其實在歷史上秦始皇難道真的是因為無敵了才會勞師動眾的幹這幹那嗎,其實這些不過是秦始皇為了實現自己遠大抱負,給後輩留下一個穩定強大的帝國做的努力而已,放棄了對外開闊疆土的目標,對外修建長城暫守,對內修直道方便鎮壓叛亂,只不過秦始皇忽略了自己的身後事,過度自負於自己的威望導致接班人直接整垮了大秦的江山。

所以說即使給了秦始皇一幅世界地圖,他也沒心情,也沒精力去征伐,如果有的話,那他早就把匈奴給滅了。


歷史微探索


知識無涯,人的力量在一定的生產力條件下是有限度的。

秦國、秦朝對中國領土的增加確實作出了巨大貢獻,這裡所謂的領土增加指的是中華文明圈子外奪得的領土,戰國七雄都是中華文明圈子之內的一份子,秦滅六國只能算統一。

而秦國滅掉巴蜀文明,將四川重慶納入中華文明圈子,算是領土增加;之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靈渠征服兩廣,滅百越文化,將其納入中華文明圈,也算是領土增加。

四川重慶兩廣自那時併入中國後,就成為中華文明圈的基本盤,少有反覆。

但四川重慶兩廣都是屬於低地農耕文明,與中原的生產方式類似,雙方的基因類似,極易融合。

漢唐兩朝是中華帝制時代武功最盛的朝代,皇朝鼎盛時期它們四處出擊,拿下了東北、蒙古、西域、雲貴、越南,等到皇朝衰落,北宋接盤的時候,中國之前拿下的土地全吐了,還把中國文明的熟地,中原的生命保障線華北幽雲十六州弄丟了。

當年,蔣介石豪言本部十八省其它十五省丟了,只要雲貴川還在,他一定能以此為基礎光復全國。就是這個雲貴,也是明清兩朝費時數百年時間完成改土歸流。

滿清雖然出身邊鄙之地,但他們的統治者可以說,將各種統治藝術玩得爐火純青。在他們老家,旗人們從龍入關,漢人禁止進入,劃定為將軍轄區,作為失敗後退守的根據地。

針對漠南、漠北蒙古,滿洲人與他們聯姻,輸送大量物資財富,收買他們的武力,同時鼓勵蒙古人當喇嘛,削弱蒙古人的尚武文化。

而對一直得到俄羅斯人支持的漠西蒙古,滿洲人一直實行大棒政策,歷經康永乾三代帝王數十年時間最終剿滅漠西蒙古,奪回從唐朝就失去的西域。

而對漢人,則按儒家文化規則治理。

而且,滿洲人相對於秦人,有發達的火器,更優秀的騎兵,更充沛的人口物資,他們往北被俄羅斯人壓制,往南則被高原和叢山峻嶺中的緬甸人和越南人抵制。

秦始皇是一個帶有強迫症的統治者,他創造的制度彈性不足,至剛易折。即便有世界地圖他也不可能做得再好了。


茶亭浪子


我認為秦始皇即便有一幅世界地圖,也不會有成吉思汗的魄力、便利和戰鬥力,不會改變世界。

原因有三:

一是受封建思想侷限。當時受傳統文化、傳統治國理念的制約,閉關自守思想嚴重。秦始皇擴大自己的地盤,不過有周朝的前車之鑑,怕周邊國家強大起來威脅到自己的統治,他的雄心不過是統一六國。之後便陷入閉關自守的怪圈,從修建長城可以看出,他並沒有一鼓作氣剿滅蠻夷的雄心,還是以防為主。

二是受生產力限制。大秦時期,還屬於農耕時代,生產力低下,經濟發展速度緩慢,國家的GDP支撐不了到窮兵黷武,加之修建阿房宮、長城和秦陵及耗費巨資尋求不老藥等等,消耗巨大,他在位期間還達不到全球擴張的實力。

三是航海業落後。大秦主要地處內陸,軍隊以陸軍為主,甭說海軍,水軍實力還很弱,沒有火器的時代,船隻作為運輸工具,而不是強大的作戰武器。沒有海上優勢,就不會有大航海時代,更談不上跨海越洋的全球擴張。

四是時間限制。秦始皇如果真的找到長生不老之藥,可能在鞏固政權,國泰民安,出現“大秦盛世”,加之足夠經濟和軍事實力後,開始征服世界之旅,可惜英年早逝,再大的雄心也只能留在胸中。


聾王異史


中國人還是有自身的侷限性的,因為是農耕社會,我們更喜歡群居,定居,並不是開創性很強的種族,同時代的中國人和西方相比,人口更多,因為我們種地,所以可以養活很多人,這就讓我們有了侷限性,按史書記載,始皇帝北伐匈奴,南征百越,秦漢時期,現在的兩廣地區,福建省以及湖南江西南方都是屬於百越之地,尚未開化,而北方,黃河以北,大多數都在草原民族的控制下,漢武帝數次派出大軍,攻打匈奴,都沒有根治,因為漢族在北方乾旱少雨的地區沒辦法定居,寒冷,乾旱,種不出五穀,武帝西征大宛,沿路之上攻城拔寨,但也只是讓別人低頭認輸,沒辦法長久在此定居駐紮,連年開戰,國內都有很多人反對他,武帝做了始皇帝想做而又沒有完全做好的事情,在沒有工業化的時代,要中國遠赴重洋,征伐列國,在此定居,並且一直統治下去,還是不太現實的,農耕文明讓我們種族龐大,但是也讓我們開拓性不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