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貴州各縣市名字的由來,快來看看你的家鄉吧

貴州省地處中國西南部、雲貴高原東部,以貴山得名,簡稱貴,省會貴陽市。因轄地古稱黔中,又簡稱黔。戰國時為楚國黔中地及且蘭、夜郎等地。秦屬夜郎與象、黔中等郡地。漢屬荊、益二州。唐屬黔中道,部分屬劍南道。宋初開寶年間土著領矩州歸順朝廷,因土語曰“矩”為“貴”,始有貴州之名;後屬夔州路。元分屬雲南、四川、湖廣三行省。明永樂時置貴州布政使司。清為貴州省。

貴州各縣市名字的由來,快來看看你的家鄉吧


貴州省轄6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15個市轄區、7個縣級市、54個縣、11個自治縣、1個特區。

【貴陽市】

唐置矩州,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改貴州。以治於貴山(今關刀巖)之陽得名。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置新貴縣,清併入貴築縣,為貴陽府治。1913年改為貴陽縣。1941年改設貴陽市。

【烏當區】1958年改貴築縣為烏當區。“烏當”,苗語意“下方有水塘之地”。

【南明區】1955年設南明區,以南明河貫穿轄境得名。

【雲巖區】1955年設雲巖區,以雲巖村得名。

【花溪區】1958年設花溪區。布依族語“花仡佬”,意為“蜿蜒曲折的河流”。

【白雲區】1930年設白雲鎮,以白雲寺得名。1941年改白雲區。

【觀山湖區】2012年由烏當區與清鎮市析設區。以觀山湖得名。

【清鎮市】明置威清、鎮西二衛,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置清鎮縣。取二衛各一字得名。1992年改設清鎮市。

【開陽縣】明崇禎四年(1631年)置開州。1913年改開縣,1914年因與四川開縣同名改紫江縣,1930年改開陽縣。據《開陽縣誌》,縣名來自“開陽書院”。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邑人呂柱石重建開陽書院,知州胡璧有釋曰:“開陽者,意欲開陽明之學也。”

【息烽縣】明置息烽守禦千戶所,1914年移貴築縣治於息烽,改置息烽縣。

【修文縣】明置修文守禦千戶所,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置修文縣。以王陽明在此傳播文化而得名。

【六盤水市】

1966年設六枝、盤縣、水城三個特區。1978年撤六盤水地區設地級六盤水市,取三特區首字得名。

【鐘山區】1987年改水城特區為鐘山區,以市區上鐘山、下鐘山得名。

【水城縣】清置水城廳,以春夏時水拱城垣得名。1913年改縣。1966年析置水城特區。1970年水城縣併入水城特區。1987年復改水城縣。

【盤 縣】唐置盤州,元置普安路,明置普安衛,後改普安州。清升直隸州,後改直隸廳,宣統元年(1909年)置盤州廳,以盤江得名。《讀史方輿紀要》:“盤江,在貴州境者為北盤江,出四川烏撒府西北百五十里。東南流至烏撒南九十五里謂之可度河,又東南為七星關河,折而南經雲南沾益州界入貴州境,經安南衛東,又南經永寧州西境,普安州東境,盤迴曲折于山箐間,陰翳蒙密,夏秋多瘴,流經慕悅長官司東南,而南盤江流合焉,又東南入廣西泗城州境而謂之左江。”1913年改盤縣。

【六枝特區】清置郎岱廳,1913年改郎岱縣,1960年改六枝市,以境內六枝(少數民族社會組織)而得名。1962年改縣,1966年析置六枝特區。

【遵義市】

古夜郎國地,漢武帝平西南夷置牂牁郡。唐置播州,貞觀十六年(642年)置遵義縣,北宋大觀中置遵義軍,旋廢,南宋開禧末升軍,旋又廢。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平楊應龍叛亂後改土歸流,改播州宣慰使司為遵義府與平越府。《郡縣釋名》:“遵義者,遵王之義也”,“當播平,詔改二府,黃太史輝曰:‘義與越俱帶戈,兵戈猶未息乎!’已而播州有吳洪之亂,蜀有永寧之訌,黔有路苗、山苗之徵。人謂黃太史言不誣雲。”清為遵義府治。1913年改遵義縣,1950年析置遵義市,1997年撤遵義地區升地級市。

【匯川區】2003年由紅花崗區與遵義縣析設匯川區。以駐地匯川壩得名。

【紅花崗區】1997年改原縣級遵義市為紅花崗區。以紅花崗得名。

【播州區】唐貞觀十三年(639年)置播州,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置播州安撫司,元為播州宣慰司,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平楊應龍之亂,詔改播州宣慰司為遵義府。1913年改遵義縣,2016年改播州區。

【赤水市】北宋置仁懷縣;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改赤水廳,以赤水河得名。1913年改縣,1990年設市。

【仁懷市】西晉置安樂縣,北周改合江縣,唐置樂源縣,北宋改仁懷縣。以仁水得名,取“仁水懷來”之義。元廢,明覆置。1995年改市。

【桐梓縣】漢夜郎縣地,隋併入牂牁縣,唐貞觀時復置夜郎縣,北宋廢。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平楊應龍置桐梓縣。以舊桐梓驛得名。

【綏陽縣】隋大業七年(611年)置綏陽縣。以綏陽山得名。元廢,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州後復置。

【正安縣】唐貞觀十六年(642年)置珍州,以隆珍山得名。元末明玉珍據此,避諱改真州。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置真安州,取義“真州安寧”。清雍正時避世宗胤禛諱改正安州。1913年改正安縣。

【鳳岡縣】元初置龍泉坪長官司,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改龍泉縣。1914年因同名改鳳泉縣,1930年改鳳岡縣,以鳳凰山得名。

【湄潭縣】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平播州之亂後置湄潭縣。以湄潭得名。郭子章《湄潭有感》:“湄潭潭畔水如眉,九曲縱橫似武夷。”

【餘慶縣】元末置餘慶州,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改餘慶長官司,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置餘慶縣。因水為名。

貴州各縣市名字的由來,快來看看你的家鄉吧


【習水縣】1915年析仁懷縣置鰼水縣,以鰼水得名。1959年簡改為習水縣。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1941年析正安縣置道真縣,以東漢名儒尹珍(字道真)得名,紀念先賢開南域文化之功。1986年改建自治縣。

【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隋開皇十九年(599年)置務川縣,元至元年間因婺星隕石降於此,改婺川縣。1959年復簡改為務川縣。1986年改自治縣。

【安順市】

漢為夜郎國,並置夜郎縣。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置安順州,萬曆三十年(1602年)升為安順軍民府。取“安寧平順”之義。1913年改安順縣,1958年析設安順市,1990年安順縣併入,2000年撤安順地區升地級市。

【西秀區】2000年設地級安順市,原縣級安順市改西秀區。以西秀山得名。

【平壩區】明洪武中置平壩衛,清康熙二十六年(1685年)改為安平縣。1914年因與直隸安平縣同名改平壩縣。《郡縣釋名》:“城東南有上壩,西南有下壩。二壩即平,故云平壩。”2014年改平壩區。

【普定縣】元置普定縣。《郡縣釋名》:“取普里底定之義也。”普里為部落名。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元置鎮寧州。據《郡縣釋名》:“鎮定寧謐之義也。”1913年改為鎮寧縣,1963年改自治縣。

【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漢置夜郎縣,元置永寧州。1913年改縣,1914年因與河南永寧縣同名改關嶺縣,以關索嶺得名。《徐霞客遊記》:“索為關公子,隨蜀相諸葛南征,開闢蠻道至此。”另據《黔志》:關索嶺“上設重關,掛索以引行人,故名關索。”1981年改自治縣。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歸化廳。1913年改歸化縣,1914年因與福建歸化縣同名改紫雲縣。以紫雲源得名。1966年改自治縣。

【畢節市】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置畢節衛,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置畢節縣。“畢節”為彝語“比躋”音轉,意為老虎,因彝族古代以虎為圖騰而得名。1993年設市。2011年撤畢節地區升地級市。

【七星關區】2011年改原縣級畢節市為七星關區。以古七星關得名。七峰巍峨,綿延挺拔,蜿蜒如七星北斗,七星關因此得名。

【大方縣】明築大方城,清置大定府,後改州。1913年改大定縣,1958年改大方縣,以縣治大方城得名。

【黔西縣】元置水西等處長官司,明建水西城,清康熙四年置黔西府,二十二年(1683年)改州。1913年置黔西縣。以古為黔州西境而得名。

【金沙縣】1941年由黔西縣析置。取境內金寶屯、沙溪壩首字得名。

【織金縣】明洪武年間築織金城。清置平遠府,康熙二十二年(1681年)改州。1913年改平遠縣,1914年因同名改織金縣。以織金河得名。

【納雍縣】1941年析大定縣置納雍縣。以境內納雍河得名。

赫章縣明初置黑章遞運所,清稱赫章。1913年置威寧縣。1942年析威寧縣赫章等四區置赫章縣,以赫章區為名。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元置烏撒路,明為烏撒衛。清康熙三年平水西、烏撒,翌年(1665年)改威寧府,取“威鎮安寧”之義。1913年改威寧縣,1955年建自治縣。

貴州各縣市名字的由來,快來看看你的家鄉吧


【銅仁市】

元置銅人大小江長官司。相傳有漁人於河中得銅佛三尊,故名“銅人”。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置銅仁縣,為銅仁府治。1987年設銅仁市,2011年撤銅仁地區及萬山特區設地級銅仁市。

【碧江區】2011年設地級銅仁市,原縣級銅仁市改置碧江區。

【萬山區】古稱大萬山。1913年析銅仁縣置省溪縣,1941年改設萬山鄉,1966年置萬山特區。2011年改萬山區。

【江口縣】唐置辰水縣,明改銅仁縣。1913年設江口縣。以省水、提水兩河(今閔孝河、太平河)匯流於此得名。

【石阡縣】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置石阡府,以石阡河得名。1913年改縣。

【思南縣】唐貞觀四年(630年)置思州,元置思南軍民安撫司,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一年(1413年)改思南府。1913年改設思南縣。以地居思邛水之南得名。

【德江縣】隋置挾陽縣,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改安化縣。1914年因與湖南安化縣同名改德江縣。以德江(即烏江)得名。

【玉屏侗族自治縣】元置平溪軍民長官司,明改為衛,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玉屏縣。以潕陽河水清似玉、隔河山峰聳立如屏得名。1984年建自治縣。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唐思邛縣地,元置思邛江長官司,明弘治七年(1494年)改印江縣。

《郡縣釋名》:“思印江在縣治十里,源出朗溪,北流入德江,即古思邛水。俗訛‘邛’為‘印’,縣以是名。”1986年改自治縣。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唐置洪杜、城樂、務川三縣。元置沿河長官司,以處烏江沿岸得名。1913年改沿河縣,1986年改自治縣。

【松桃苗族自治縣】清置松桃廳。清《黔南識略》:“雍正八年(1730年)……建城於松桃山下,……此松桃所由名也。”1913年改縣,1956年改自治縣。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秦漢時屬象郡、夜郎、戕牁郡,唐宋屬黔中道、劍南道及自杞國、羅甸國等,元明以後設土司制度,清初“改土歸流”屬高州南籠府。1982年建自治州。以地處貴州省西南得名。

興義市唐置附唐縣,後廢,清嘉慶三年(1798年)置興義縣。取“大興仁義”之意。1987年改興義市。

【興仁縣】明置新城守禦千戶所,1912年析普安縣興仁等四里置新城縣。1914年因與直隸新城縣同名改興仁縣,以興仁裡得名。

貴州各縣市名字的由來,快來看看你的家鄉吧


【普安縣】元置普安路,明為普安州,清置普安縣。因普安部得名。

【晴隆縣】明置安南衛,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安南縣。1941年改晴隆縣。以晴隆山得名。

【貞豐縣】清嘉慶二年(1797年)置貞豐州,寓“人貞地豐”之意。1913年改貞豐縣,1965年改自治縣,1981年復改貞豐縣。

【望謨縣】1940年置雙江縣,後因與雲南雙江縣同名而改望謨縣,以駐地王母鎮諧音而得名。1965年改自治縣,1981年復改縣。

【冊亨縣】布依語原名“郎臥”,意為山坡。1913年置冊亨縣,1966年改冊亨布依族自治縣,1981年復改縣。

【安龍縣】宋置安隆洞。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安籠守禦千戶所,清改南籠府,雍正時改興義府。1913年置南籠縣,1931年改安龍縣,1965年改設安龍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81年復改安龍縣。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秦隸黔中郡、象郡,漢屬牂牁、武陵兩郡,唐屬黔中道。元置鎮遠府及古州、八方等長官司,明、清為黎平、鎮遠等府地。1956年建自治州。以位於貴州省東南部而得名。

【凱里市】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置清平長官司,弘治八年(1495年)改清平縣,1914年因與山東清平縣同名改爐山縣,1958年改凱里縣,1983年改設市。以駐地凱里鎮得名。凱里,苗語意為“開田”。

【黃平縣】南宋築黃平城,元置黃平府,明萬曆時改黃平州。據《郡縣釋名》:“貴州山箐插天,獨黃平田壤平夷,頗似江南,故稱黃平。”1913年改設黃平縣。

【施秉縣】元置施秉前江等處長官司,明正統九年(1444年)改置施秉縣。《郡縣釋名》:“城北有巴施山,……西南有秉溪,……合山水為名也。”

【三穗縣】元置邛水縣,明改置邛水長官司,清設邛水縣丞。1913年復置邛水縣,1926年改靈山縣,1931年改三穗縣。據《貴州省志》,相傳縣城附近稻田中有一株水稻並出三穗,故名。

【鎮遠縣】南宋寶祐六年(1258年)置鎮遠州,元置鎮遠府,明弘治十一年(1498)改蠻夷長官司為鎮遠縣,清宣統初並縣入府,1913年廢府為縣。以鎮陽江(一名鎮南江)得名。或謂取“鎮撫邊遠”之義。

【岑鞏縣】元置思州宣慰使司,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改思州府。1913年置思縣,1930年改岑鞏縣,以境內岑鞏山得名。

【天柱縣】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天柱守禦千戶所,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縣。據《鎮遠府志》:“天柱縣北十五里有一山,上有石如柱,此天柱所由名也。”

【錦屏縣】明為銅鼓衛,清雍正五年(1727年)置錦屏縣。以錦屏山為名。

【劍河縣】清置清江廳,1913年改清江縣,1914年因與江西清江縣同名改劍河縣。以清水江又名劍河得名。或謂劍河系苗語“雄俄”音轉。

【臺江縣】明為臺拱寨,清置臺拱廳,1913年改臺拱縣。1942年劃丹江縣部分地併入,改臺江縣。取臺拱、丹江兩縣各一字得名。

貴州各縣市名字的由來,快來看看你的家鄉吧


【黎平縣】元置上黎坪軍民長官司,明永樂十年(1412年)置黎平府,清置開泰縣,為黎平府治。1913年廢府改黎平縣。

【榕江縣】清置古州廳,1913年改榕江縣。以都柳江古稱榕江得名。江岸多榕樹,因名榕江。

【從江縣】1941年析永從、下江兩縣置從江縣。取兩縣尾字得名。

【雷山縣】1944年析丹寨、臺江兩縣設雷山設治局,1949年改縣,以雷公山得名。1954年改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縣,1956年復改縣。

【麻江縣】元置仡佬寨長官司,明洪武中改麻哈長官司,弘治中改州,1913年改麻哈縣,以清水江支流麻哈江得名。1930年置麻江縣。

【丹寨縣】1913年置八寨縣,1941年丹江縣西部劃入後改丹寨縣。取丹江、八寨兩縣各一字得名。

貴州各縣市名字的由來,快來看看你的家鄉吧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秦屬象郡,漢屬牂牁郡,唐置莊州、應州,宋隸南寧州,元分屬八番軍民安撫司等,明為都勻衛,清為都勻府等地。1956年建自治州。以位於貴州省南部而得名。

【都勻市】元置都雲縣,以都雲洞得名。明平羌將軍何福鎮壓苗民起義後於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奏請朝廷,以“雲之為物變化不一”為由,改都云為都勻,置都勻府。清置都勻縣。1958年改都勻市。

【福泉市】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平楊應龍之亂後分播州置平越軍民府,清設平越州,1913年改縣,1953年改福泉縣,以福泉山得名。1996年改設福泉市。

【荔波縣】宋置羈縻荔波州,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置荔波縣。《郡縣釋名》:“荔江源出柳州界,經修仁縣流入灕江,荔波、荔浦皆以荔水名。”又據《今縣釋名》:“有荔泉在城北,舊說縣以泉名。柯夫子曰,土人謂老人曰波,荔波蓋亦因荔姓老人得名。”

【貴定縣】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貴州巡撫郭子章平定苗民起義後析置貴定縣。據其所著《郡縣釋名》:“取貴州底定之義也。”

【甕安縣】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平定播州之亂後置甕安縣。據《郡縣釋名》:“明洪武八年(1375年)置(重安)長官司,司有重安江,播又有甕水司,合重安、甕水二司而邑之名曰甕安。”

【獨山縣】明置獨山州。以獨山得名。據《郡縣釋名》:“州南二十里有獨山。志雲,四際平曠,孤峰屹立是也。”1913年改獨山縣。

【平塘縣】1942年合平舟、大塘兩縣置平塘縣。以兩縣各取一字得名。

【羅甸縣】清置羅斛廳,1913年改羅斛縣,以羅斛汛得名。1930年改羅甸縣,1954年改布依族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縣,1956年復改縣。

【長順縣】明置廣順州,清分置長寨廳,1913年改為長寨縣與廣順縣,1942年合兩縣置長順縣,以兩縣各取一字得名。

【龍里縣】元置龍里長官司,明初設龍里衛,清改龍里縣。以龍架山得名。

【惠水縣】明、清為定番州,1913年改縣,1941年改惠水縣,以漣江支流惠水得名。1952年改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縣,1956年復改縣。

【三都水族自治縣】清設三腳屯與都江廳,1914年分別改三合縣與都江縣,1941年合兩縣置三都縣,取兩縣首字命名。1957年建自治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