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

子夏故坛


这句话出自《论语 颜渊》,原文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在文学史上,

《论语》是作为一本主要记载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由于是后来记录的,并非是孔子一说出话就记录下来,所以《论语》里的内容多是孔子弟子记载下来的,许多都是直接可以代表孔子思想,以及阐释儒家思想的话,这句就是论语中颇为著名的一句话。

原文翻译:颜渊请教孔子,什么是“仁“的涵义。孔子说:以修养自我的途径,亲身实践恢复礼乐社会的行为,从而走上正途。一坚持如此,日日如此,你如此,天下如此,礼乐社会恢复了,天下就是”仁“的天下了,这大概就是”仁“!”仁“,在于自己,与他人无关。


笔者对于孔子的原文做了一些阐释性的翻译,大致的意思是,做到“仁“的方式,就是儒家的”修身“。但是孔子有一个独特的思想就是因材施教,所以这里仁的涵义是针对个人的,到那时我们不妨将他视作”仁“的内涵在个人的方面。

1、 怎么“克己“?

孔子和曾子有一个有趣的对话,于是有了“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的说法,这也是孔子待人之道的另一种说法,何为‘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就是说,自己做得到了,也想让别人达到,当然,这个别人,是指的自己生变得朋友,而非小人。何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处处为别人考虑,设身处地去着想。这样子修养自己,除了自己的行为得到了规范,别人的也得到了规范,人人得到了规范,社会就完美了。

2、 何为“复礼“?

在孔子看来,礼,除了指社会上的礼数,还是指人的外在表现,可以说,“克己“修养的是内心,”复礼“则是自己修养的外在表现,两者是互为表里的性质。

这就可以参考孔子文质彬彬的中庸之道了。


围城没了墙


记得“文革”期间,还批判过孔子的“克己复礼”,当时,由于小,不知这个词的意思,今天就和大家探讨一下“克己复礼”的含义。

克己复礼的本义:就是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

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孔子,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说:要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

颜回又问:那麽具体应该如何去做呢?孔子答: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了之后向孔子说:我虽不够聪明,仍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从上述这段话来看,孔子的“克己复礼”是为了达到仁的理想境界的办法。

但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克己复礼”的真正含义有着不同的理解于山解释。特别是对“克”字的理解,这个字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战胜”的意思。所以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

而对“礼”的理解也不同,认为指的不仅是具体的礼仪,也泛指天理。“复礼”就是要回归遵循天理,这样解释,一下子把“克己复礼”的内涵扩展了。

朱熹还认为“仁”就是人们内心想达到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就是天理。一个人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回归于天理,他自然就达到了仁的理想境界。

但也有学者认为,从《论语》记载内容来看,孔子所讲的“克己复礼”就是说的是一种具体的学习和修养方法。“礼”,指的是当时社会生活中各种礼仪,孔子所强调的,就是让人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做。就必须“克己”,意约束自己,克服自己身上的不良习性,真正做到“战胜自我”,才能达到完美的道德境界。


D东哥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如果来理解是会把四个字拆分成两个词来理解是,“克己”是克制约束自己,“复礼”是实践礼的要求;合起来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

但是这样理解好像也有问题,你想想,其一是欲望一定必须克制吗?这是分情况的;其二是欲望若是随人性而来,则人性岂非具有恶的成分?这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因为是客观无法回避的。

所以这和“无规矩,不成方圆”一样,我觉得是要辩证灵活的看待这个词,视情况而定,你们觉得呢?


橙子趣说人文


“克己复礼”是出自《论语·颜渊第十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颜渊向孔子请教仁的含义是什么。孔子回答说:“克制自己,令自己的言行思想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那么天下的人就都会称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靠自己,难道还能凭借别人吗?”

我们知道,仁,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理念。在不同的时候,孔子对于“仁”的内涵有着不同的阐发,而在这次对颜渊的回答中说的是“克己复礼为仁”,回答得干脆而肯定,可见,孔子是将“克己复礼”视作“仁”的基本要求的。


常言道,私欲是天然的,也是合理的,私欲只可规范,而不是禁止。那么把“克己”解释为约束、克制自己就是错误的。“克”的本义是能够、可以的意思。“己”是自己的意思,在这里表示自主、自觉、主动的意味。“克己复礼”就是能够主动、自觉地恢复周礼的意思。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把它放回原处,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理解。

之所以说“克己复礼为仁”,是因为孔子强调礼治,在其思想中是有着一套严整的礼法规约的,而履行这种礼法,使自己的言行适宜自己的身份、符合礼法的约定,这对于人际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是每个人要做到都克制私欲,遵守公德就比较难了。就比如排队,每个人的心里可能都要站到前面去,但是不行,你必须要遵守秩序,克服自己内心自私的想法,在那里排队,这样秩序就不会乱。


因此,“克己复礼”,是儒家思想中对于自我人生修养的一项基本要求。人必须战胜自己的欲望,然后才能作为礼,人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天下无双女超人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克己复礼”这四个字,是孔子说的。

孔子的思想核心就是一个字——仁。

有一天,孔子的好学生颜回问孔老师:什么是“仁”呢?

这一下可问到了孔子的心里。

孔子就不厌其烦给学生解惑:“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孔子的大意就是:管住自己,遵从礼制,就是“仁”了。如果哪一天真的做到这样,那就是仁人了,仁是关乎自己的事情,不是别人的评价。具体怎么做到“克己复礼”呢,孔子给出的解释就是:不要瞎看,不要瞎听,不要瞎说,不要瞎折腾。

那这么是“不瞎”呢?

就是按照“礼”的规定。

由此可知,“礼”是孔子思想和行动中的一个准绳。

面对春秋战国的乱世,诸侯不朝,八佾舞于庭,君不君,臣不臣,可以说是到了一个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当是的思想家们,是怎么寻求出路呢?

孔子的做法比较有代表性,就是克己复礼,恢复以前的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按照之前的一套规矩办事。

那与之对应的,法家提出的措施是什么呢?

变法——祖宗不足法,时代变了,局势变了,手段就要变。法家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

与此同时,老子的办法是: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就是无为的思想,不回到过去,也不变动,只是维持现状,节约点,仁慈点,凑合过吧。

综上:对比当是的主要思想流派,就知道,孔子的克己复礼,其实是一种保守的应对变局的办法。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克己复礼出自《论语颜渊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翻译就是,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遵守礼的规定,就是仁。一旦能做到约束自己,遵守礼的规定,天下人就会用仁来称赞他。修仁全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克己复礼”如何“克己”,复什么“礼”?

“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修行途径,历代大儒对此都有详尽的注释,最有影响力当属朱熹。

朱熹注释,克:“胜也”,克制的意思。己:“身之私欲也”,体现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复:“反也”,恢复的意思。礼:即周礼。“礼者,天理之节文也”。他认为礼是天理之自然,礼治秩序有着天理的依据,是天理的必然要求。

《礼记·明堂位》记载:“周朝初年,“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诸侯朝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礼乐是周公制定的一套遍及政治、教育、信仰等各领域的规章制度。

周礼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制度运行的形式和保障。

周礼的内容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目的是以周人的标准来规范各族和各代礼乐内容,并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统治阶级中去。

社会发展到春秋时期,周室衰微,诸候群雄纷,大国纷纷发动兼并和争霸的战争,社会动荡不安,秩序一片混乱,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期望各国君主通过实施仁政,恢复正常的秩序。他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却没有一个国君采纳。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五》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敌人渡河一半,不打;等敌人快过完河,还是不打;敌人已经过完河,尚未列好队,仍然不打。世上有这样傻的将领吗?

春秋时期的宋襄公就做过这样的傻事,难道他不懂兵贵神速,打敌人措手不及必能取胜的道理?不是,他是春秋五霸之一,是一位有才智的君主。

他这样做不是傻,是遵守周礼。即使打不过,也要光明正大地打,不能趁人不备,损害仁义。可想而知,最后是“宋人大败,公伤股,三日而死。”



儒家仁政主张与德治思想的发展

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孔子在反思周礼的基础上,从礼乐规范中探寻和揭示内在精神实质,以及它对于社会、政治和人生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形成高于具体礼乐规范的“仁”的思想体系。

“仁”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

其孟子的“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这些思想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就是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别人友爱。

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儒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其他学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的统治体系。

除了“仁”,儒家还提出了“德”。孔子最早倡导 “以德治国”, 他在 《论语·为政篇》里多次提到了关于“德”这个核心思想。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官员,只有自己先提高品德,才能通过言传身教,教化民众,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德治思想对中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以德治国仍然是我国倡导的重要内容,道德建设不仅能净化社会不良风气,也能提升法治水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博书


一提到“克己复礼”,必然会想到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公元前 551 年生于鲁国,位于中国东部的现在的山东省。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宋国贵族是商朝王室的后代。在孔子出生以前,他的家由于政治纠纷已经失去贵族地位,迁到鲁国。孔子自幼在鲁国受到周礼的熏陶,使他对周礼融会贯通。

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周礼名存实亡。春秋以来,大国称霸取代周天子的宗主地位,像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说礼乐征伐已不自天子出。孟子形容那时的状况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仅《春秋》记载,国君被弑者就有三十六人。西周是孔子的理想国,之所以是理想之国就是因为有周礼。孔子认为,礼仪乱了就是秩序乱了,秩序乱了当然天下就乱了。这就是孔子大声疾呼恢复周礼的原因。

“克己复礼”就是约束自己而返归于西周之礼,语出《论语·颜渊》。

原文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意思是:颜渊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就是仁。一旦所有的人都约束自己而返归于周礼,全天下就尽归于仁了。对仁的追求完全取决于自己,难道还要靠别人吗?”颜渊说:“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我会遵照您的教导去做。”

朱子解克己复礼,其言曰:“克是克去己私。己私既克,天理自复。譬如尘垢既去,则镜自明;瓦砾既扫,则室自清。”


雪魄流光


关键点在礼!那么孔子的礼是什么呢?

春秋时代“礼”泛指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现在主要是,法律法规以及道德规范。

礼的作用是什么呢,怎么施行呢?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也就是说礼,是以和谐为主,但凡是讲和谐,或为私谐而和谐,不受礼的约束也是不行的。

再看“克"字,《说文解字》有“克制”,“克服”之意。克己也就是,克服自己的妄念,欲望,邪恶的观念。保持平静的心态,才能抵制社会上各种各样诱惑,回复到心灵的净化。

克己是内心修养的提高,是立身。

克己之后就能返回到“礼”的境界。

今天的经济社会,尤其是领导岗位的公职人员,如果能按照“克己复礼”这个思想,来对待自我,我想社会上腐败分子将大大地减少,社会,才会真正地越来越和谐!



牛朴块


克己复礼是颜回问仁时,孔子给他回答的话。其意思是: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言行回归到《周礼》的要求。克己,克制私欲,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复,回归。《周礼》是周代的典章制度,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礼乐、社会、自然环境等在内的生态系统典章制度。

《周礼》(原名《周官》),共四万多字,是作者周公借鉴尧、舜和夏商二代有关治国经验、效天法地而编成的治国典制。其内容涵盖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无所不包。

《天官》包括建立国都、确定宗庙和朝廷的位置、划分都城与郊野的界限,设官分职(属于治理国政之官)。

《地官》包括建立国都、确定宗庙和朝廷的位置、划分都城与郊野的界限,设官分职。

《春官》包括建立国都、确定宗庙和朝廷的位置、划分都城与郊野的界限,设官分职,掌管国礼,以辅佐王和国家。

《夏官》包括建立国都、确定宗庙和朝廷的位置、划分都城与郊野的界限,设官分职。

《秋官》包括建立国都、确定宗庙和朝廷的位置、划分都城与郊野的界限,设官分职。

《冬官》涉及农业、商业、百工(百种手工业)、王公、士大夫、妇功等国家六类职业。

“六官”中,“天地”代表空间,“春夏秋冬”代表四时——时间;又包含“礼”“乐”。而“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见《礼记·乐记》)这意味着把宇宙大自然规律(包括序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为治国理政的效法对象。

这部典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难免有缺陷。其中有的可能被施行智巧权术的官员所利用,造成假公济私。但从整个框架来看,是古代一部罕见的生态系统型的治国典制。尤其是《论语·尧曰》第一章阐述的周代典章制度内涵提到:“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即“周代执政者重视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能得到百姓的拥护,诚信能得到人们的信任,勤勉能取得功绩,公正公平会使百姓心悦诚服。”其中人民(人口)、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哲学上说,属于社会存在),必不可少。


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


克,从中剔除+长包的人。故,“克”字造字本义是:去除脓包,才能往好的方向发展。我们看,攻克、克服、相克、克勤克俭等等,都是“针对对方的毛病,去除之,才能往好的方向发展”的意思。

己,道路曲折,但遇到困难知道拐弯。绝大多数人的天生共性正是如此:任性发展,遇到麻烦,没辙了,才会拐弯。故,“己”引申为“自己”。十天干中,“甲”排第一,是最匹配,所以是最好;“癸”排第十位,是最不匹配,所以是最差;“己”排第六位,正处于中间位置,不好不坏,所以正是绝大多数人的客观状态。

因此,“克己”指的是:明知道自己不适合,与需求不匹配,就千万不能勉强较劲的由着性子走弯路。

现代社会,交朋友,找对象,找工作,都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决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愿望做决策,一定要学会根据客观匹配的原则做决策。这才是“克己”的本义,也是聪明人的必然选择。

复,从两端趋向于中间范围走+尹。尹:遵照执行;故,“复”字的造字本义是:不管走任何道路,最终都要落到中间。中间,即符合客观需求。所以,复,强调的是殊路同归,归于符合客观需求。

礼,老慢讲过无数遍,造字本义是:符合天理的种种规范、规则。即,当前环境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最有利的公共规则、规矩,谁怎么做,谁就容易过得好。

所以,“复礼”指的是:当前环境下,既然如此做的人都过得比较好,那么,你还走什么弯路,不如也学着人家这么做。

因此,“克己复礼”的本义是:人要走得顺、过的好,就要消除自己任性走弯路的臭毛病(克己);怎么消除呢?当前大环境下,大家普遍怎么做最好,最符合大环境的需求,你也要学着怎么做(复礼),如此,必然少走很多弯路,人才能一辈子顺顺利利。

过去是几千年的农业社会,特征是绝大多数人祖祖辈辈固定在一块土地上生存,所以,克己复礼转化为礼法规矩森严,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好事,都容易少走弯路过得好。

当今是工作社会,绝大多数人都靠自己直接面对社会讨生活,所以,克己复礼应该转化为:做适合自己的事情,过适合自己的日子,如此,才能帮助绝大多数人少走弯路,过得好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