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蒙古人殺光金國皇室而善待宋朝皇室,為何有這樣不一致的風格?

歷史一書生



蒙古人之所以殺光金國皇室是因為他們是世仇,而宋朝皇室本來和蒙古無恩怨自然理應被放過,相反蒙古對宋的戰爭卻是不義的戰爭,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火是蒙古幾度挑起的,導火線是由宋朝的端平入洛開始,元太宗窩闊臺首先以此為藉口發動對宋朝的戰爭,面對蒙古如此龐大的入侵行動,最後看到得不償失,由於攻打四川和荊襄失利,在長江一線處於僵局,不得不全線推兵。可是另一方面對歐洲用兵一路告捷,進入多瑙河流域一直打到維也納附近。

從窩闊臺開始,蒙古將南方的宋國給盯上了,由被動變成主動,在中原大範圍圈內,它之所以把宋當做眼中釘主要還是想一統天下,所以對於蒙古本身而言,宋國和它同受金國傷害,現在滅了金國,反咬宋國,道義上過意不去。蒙古明白宋朝曾受靖康之恥導致金宋世仇,在中原佔有大多數宋人示宋國為正統,也包括原北宋領土的臣民,金國滅亡一定程度是由他們導致,由於當初金太宗完顏晟惡意將欽徽二帝俘虜到北方,當眾人面進行侮辱,還給宋徽宗起了昏德公,宋欽宗起了重昏侯,殘害掠來的大宋皇室,這對於宋人當然不可容忍,這就有為什麼宋朝執意要和蒙古聯合會滅掉金國,目的就是想洗刷靖康之恥,他們不顧金哀帝唇亡齒寒和蒙古狼子野心的警告,一一孤行,重蹈宋金滅遼覆轍,主要不是考慮不到位,而是想報仇,眼看大金已滅隨便撈一把油水,把河南收回,可結果戰後蒙古並未妥現承諾所以就有金國端平入洛這回事。


蒙古在當初殺光金朝皇室,不是為宋朝報靖康之恥之仇,而是為自己報仇,在早些年,蒙古一直受金國約束,為了不使蒙古威脅自己,金國人故意讓蒙古人自相殘殺,還時不時在草原減丁。在壓制蒙古崛起的同時,金熙宗聯合塔塔兒人殘忍處死了成吉思汗上兩代首領俺巴孩汗和斡勤巴兒汗目的教訓他們不效忠的後果,所以就有和宋國一樣對金的仇恨非同一般。後來成吉思汗解除了與金朝的關係,他將對金的勝利示為人生一大勝利,這就有後來十五年的蒙金戰爭,蒙古為了報先祖之仇,將金國皇室處死是情有可原的。


而善待宋朝皇室除了上述同命相連以外,最主要還是蒙古後期殺戮的減少所致,忽必烈當上蒙古大汗後,一改以往,採取懷柔,他建立了元朝,將帝都遷到大都,主要重心偏向中原,所以就要考慮廣大漢地,元朝滅宋後,善待宋皇室,一則可以把自己變成仁君,二則可以穩定人心把民心籠絡到自己手裡,天下就可以長治久安,在他的之前善待大理皇室就是一個成功的先例,現在用到宋朝身上,更顯得明智。


龍文說史


蒙古滅金之時,曾經有一個『唯完顏氏不可赦』的命令,結果金朝皇族完顏氏除個別改名換姓、潛逃隱匿之外,基本上被屠殺殆盡。而蒙古滅南宋之後,太皇太后謝氏、太后全氏、宋恭帝趙㬎(xiǎn)等南宋高層都獲得了寬貸,甚至有相對比較優越的待遇。

這種差別存在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這是因為金朝是蒙古的世仇和死敵。當年金朝全盛時期,每年都會組織騎兵為主的武裝力量前往蒙古高原實施『減丁』,所謂『減丁』就是殺光成年男子、擄掠婦孺為奴的種族滅絕政策,在金朝的這一殘酷手段下,不僅普通的蒙古百姓遭到屠殺,成吉思汗曾祖父合不勒汗的堂兄弟和繼承者俺巴孩汗也被金人釘在木驢上處死。蒙古和金朝的血海深仇,決定了滅金之時的一個都不寬恕。


第二,金朝統治集團雖然承平已久早就漢化,但是畢竟是少數民族出身,和蒙古存在同生態競爭關係。北狄雖然有蒙古和通古斯的差別、遊牧和漁獵的差別,可是打回原形的女真貴族還有機會依託自己的部落族群組織以另外的形式復興,成為蒙古帝國未來的心腹之患,所以斬草除根十分必要。

反觀南宋滅亡之時(1279年),大一統的元朝已經建立(1271),薛禪汗(元世祖忽必烈)是想要成為華夷一家的跨族群跨文化的君王——不管能否做到,其初心本懷如此——因此希望不再馬上治天下的他無論從征服籠絡人心還是從未來實際可能的危害性角度,都沒有必要和理由誅戮南宋皇族。


談古論金


蒙古與金朝是你死我亡的世仇,金熙宗將成吉思汗的先祖俺巴孩汗以反叛罪釘在"木驢"上處死,金世宗為了控制蒙古人的人口發展,每三年就組織騎兵為主的武裝力量前往蒙古高原大殺一陣,謂之“減丁” ,就是殺光成年男子、擄掠婦孺為奴的種族滅絕政策,——金國騎兵在蒙古草原上奔馳,見到蒙古人即殺,給蒙古人造成深重的災難,同時結下了蒙古人對金朝的死仇。

俺巴亥汗給子孫留下遺言,任何一個活著的蒙古人,都必須拿起馬刀砍向大金狗。蒙古軍繼承先人遺志,寧可錯殺千人也不可放過一個,一定要把殺死自己祖先的女真人亡國滅種。

1206年鐵木真建立大蒙古國,此後厲兵秣馬、續勢待發,隨時南下完成俺巴亥汗的遺願,為了滅金,蒙古先後三次伐西夏,以去金之左膀右臂,鐵木真對待不服的對手,就是一個字——殺,1227年,最後整個西夏被夷為白地,西夏文明就此滅絕。

蒙古繼續加緊滅金,蒙古人尊成吉思汗遺命,借道南宋,繞過潼關,出其不意以滅金,由於當初金太宗完顏晟惡意將欽徽二帝俘虜到北方,當眾人面進行侮辱,還給宋徽宗起了昏德公,宋欽宗起了重昏侯,殘害掠來的大宋皇室,這對於宋人當然不可容忍,面對共同的世仇,南宋當然樂見蒙古滅金,因此慷慨開放邊境,放行蒙軍借道宋境滅金。

1232年3月速不臺率軍猛攻汴梁,戰鬥期間城中瘟疫盛行,僅僅7、8天的時間,從城中運出來的死者便達百餘萬,尚不包括貧寒無力下葬的死者。

1233年4月,蒙古叛將崔立將王太后、徒單皇后、妃嬪及以皇室成員全部送至蒙古軍中,僅運載太后、皇后及妃嬪的宮車便有37輛,其餘還有皇室宗親500餘人,及大量的三教、醫流、工匠、繡女。

蒙古各級將領踩著遍地的鮮血,嗷嗷狂叫著,衝入已經嚇得沒魂的金國后妃美女所乘的車輛中……正史之上她們沒有留下記載,只留下四字“不知所蹤”。正是因為沒有了記錄,憑藉蒙古人的野蠻程度,她們的遭遇才更為悲慘。

汴梁攻陷後,速不臺計劃屠城為蒙古人報仇,大汗窩闊臺未批准才使得汴梁免遭闔城屠殺,但此時開封早已是滿城蕭索、飢人相食,淪為人間地獄,金史之中記載,城中慘狀“有自食妻子者,諸皮器物皆煮充飢”。

1234年正月11日,金哀宗為免遭侮辱,自縊而亡,死前命侍從將其屍體火化,然而火化工作還沒完成,便被蒙將倴盞和宋將孟珙撲滅,二人將金哀宗砍成兩段刮分,南宋帶回了金哀宗的上半截屍體,送去太廟祭祀先祖。

1268年,元世祖忽必烈發起了聲勢浩大的滅宋戰爭,1276年謝太皇太后攜小皇帝宋恭帝投降元朝。謝太皇太后被降為壽春郡夫人,在蒙古人的監視下頤養天年,1283年去世,享年73歲。而小皇帝宋恭帝被送到大都後,被元世祖養在宮中,成年後篤信佛教,自願到西藏出家。1323年5月,因觸犯文字獄被元英宗賜死,享年53歲。而其他南宋宗室,大都被廢為庶人過起了平民生活。比起對金朝皇室的趕盡殺絕,二者顯然不能同日而語。

前面說過蒙古與金朝是世仇,所以屠滅金朝宗室可以理解。蒙古與南宋並無直接的仇恨。南宋還給蒙古人方便借道蒙,蔡州之戰二國聯軍滅金。並且此時元朝已經建立,元世祖忽必烈想成為中華正統皇帝,打造一個和其他中原王朝一樣的大一統王朝,他要籠絡人心,自然就要善待南宋君臣,自然也包括南宋皇室,

四十年的戰爭,也讓這位英主明白,漢人是不可以用血征服,優待南宋皇室而沒有像滅金那樣大肆殺戮,是具有深遠意義的。


美麗青春您真痘


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蒙古人跟宋朝人相隔很遠,雙方一開始使用都是遠交近攻的策略,曾一起合作征伐金國,算是有一段蜜月期。宋人之於蒙古是沒有什麼仇恨的。

蒙古人跟金國人之間則有切骨仇恨。遼國被滅之後,遼國宗室耶律大石率殘部逃亡中亞建立西遼。耶律大石在穩住腳跟後,立即率兵東征。雙方都在蒙古草原尋找同盟者,相互征戰,其實損失最大的是蒙古人。

西遼勢力被逐出蒙古後,金國人為加強對蒙古各部落的統治,經常離間各蒙古部落,讓他們自相殘殺。

同時為了削弱蒙古勢力,金國使用殘酷的減丁策略,屠殺蒙古人,這使得蒙古人非常仇恨金人。

二、蒙古滅金是1234年,蒙古(元朝)滅南宋是1276年,中間相隔40多年。期間蒙古的統治者已經換了好幾波人。

嚴格意義上說,滅金國的是蒙古帝國,滅南宋的是元朝。

1259年蒙古帝國蒙哥汗在釣魚城下病逝,忽必烈跟弟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忽必烈違反蒙古帝國汗位繼承製度,沒有在和林城由蒙古各部王公推選上位,而是在漢地由東蒙古各王公擁戴上位。其實際就是造成蒙古帝國分裂。忽必烈的蒙古大汗是不被西蒙古各王公承認的。

蒙古屠殺最厲害的時候,是蒙古帝國初期南征西夏金國和西征中亞、西亞和歐洲的時候。之後,蒙古帝國大分封,蒙古人在各分封區域迅速本土化,為了統治利益也逐漸減少屠殺。

1251年,蒙哥汗任命忽必烈為總理漠南漢地庶事。忽必烈在汴京開府,任用大批漢人管理漢地,逐漸開始漢化。

忽必烈建立元朝,國號取自《易經》大哉乾元,元朝滅宋,名義上是以天子仁義之師滅宋,所以征服過程屠城少,對投降的皇室也能以禮相待。


茶亭浪子


金國當年在追擊遼國殘餘勢力的時候,曾經同草原上的蒙古人打過交道,在這之後金人便是對蒙古部落採取了高壓政策。

就如同當年遼國對待女真人一般,女真人對待蒙古也是採取打壓政策,且由於蒙古部落的特殊性,使得女真對於蒙古存在一定的恐懼。

這種恐懼的來源在於女真人明白,來自北方的威脅,曾經多次使得中原王朝崩潰,所以女真不能容忍蒙古部落的崛起。

每隔一段時間,女真騎兵便會去蒙古草原上劫掠,並且將蒙古各個部落的男丁都殺死,將女人都擄走。


所以在這個時候,女真同蒙古便是世仇,以至於後來蒙古軍隊展開了一系列報復。

成吉思汗的先祖俺巴孩汗,就是被金人釘死在了木驢上,罪名還是反叛罪。可以說蒙古在成吉思汗統一之前,一直都被女真打壓。


可問題就是蒙古騎兵不弱,人口也比金國更多,只是缺乏一個人來領導他們,一盤散沙的蒙古部落只能被女真欺負。

當蒙古各部落團結起來之後,力量就十分恐怖了,先是滅亡了西夏,間接獲取了一個通往中原文明的通道,短短數年間蒙古從制度到技術都實現了飛躍。

而後女真便是一直提防蒙古大軍了,在邊境了部署了最精銳的部隊,以防止蒙古軍隊突襲。

然而蒙古軍隊按照成吉思汗遺言,夥同南宋實現了一次戰略迂迴,直接從背後襲取雁門關,然後便是直取金國腹地。

且蒙古軍隊的政策就是唯有完顏氏不赦!根據記載,金國被屠者,高達80%,蒙古軍隊的報復迅猛而殘忍,撕碎了女真人。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當年女真人攻打北宋,中原被他們屠成了白地,誰又想多年之後,他們也落得個這般下場。


小司馬遷論史


個人認為善待一詞有問題。

崖山之戰後,宋朝滅亡,皇室基本殆盡,標誌著中國文明第一次被外族攻破,中華文明被割裂開,因此常有人說:崖山之後無中國。

而蒙古統一中國後,將治下分為四個等級。

第一等是上等人,主要是蒙古貴族部落,他們享有各種特權。

第二等是色目人,早期歸降的西亞,亞細亞等族,隨著蒙古四處征戰。

第三等是北方漢族,就是早期歸降蒙古,在蒙古治下已經多年,稍微有點點地位。

第四等就是南方漢族,也就是南宋治下的漢人,宋朝滅亡後,這批人屬於亡國之奴,沒有社會地位。甚至不允許他們有名,只能用編號代替。比如朱元璋叫朱八八,別稱朱重八。

所以說,善待一詞無從說起。


煮水論史


方圓論壇在線

蒙古人和金國人之間可是有著血仇的。所以蒙古人得勢之後報復屠殺金國人很正常。但是蒙古人和宋朝卻沒有仇恨。而且不管是北宋還是南宋,雖然被欺負的很慘。但不得不承認,在那段歷史時期宋朝才是歷史正統。蒙古人既然想取代宋朝統治華夏領土。那麼他們就自然需要做出一些表率。宋朝被滅之後根據以無,善不善待宋朝皇室無關大局。所以蒙古人也自然樂的做個順水人情。況且南宋滅亡後根本就沒有多少後裔了。


蒙古在最早時期只是一個小種族小部落。而且蒙古人是有無數個小部落,互相之間雖然都是一族,但因為沒有統一所以被欺負的很慘。當時,今中國北方區域處在女真金朝統治之下。大漠南北草原蒙古各部各自獨立,互不統屬。金朝對蒙古人實行“分而治之”和屠殺掠奪的“減丁”政策。但不論如何,金國的終極目的就是屠殺蒙古人,奴役蒙古人。

宋紹興十六年,蒙古部首領俺巴孩汗被金熙宗以“懲治叛部法”的名義釘死在木驢上。蒙古部落聯盟曾經組織了多次反抗鬥爭,但都以失敗而告終。蒙古人的反抗又激怒了金國人。金國又多次的對蒙古人進行了屠殺政策。所以蒙古人最早之前實際上都活在金國的陰影之下。直到後來成吉思汗出現統一了蒙古族,然後率領蒙古鐵騎數次擊敗金國。這個時候蒙古人和金國的地位顛倒了。面對強大蒙古人,金國人只能瑟瑟發抖。


金國金宣宗時期,金國內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再加上蒙古人的不斷侵擾,金國被迫遷都到汴京。天興三年蒙古人聯合南宋南北夾擊之下將金國滅亡於蔡州。金國滅亡後金國貴族遭受到蒙古人的大肆屠殺。蒙古人也讓金國人徹底體驗了一把被欺壓被屠殺的滋味。在金國滅亡後第二年蒙古人大軍進攻南宋。歷時四年的艱苦抵抗最終南宋不敵蒙古。在崖山海戰中宋軍戰敗,陸秀夫揹著宋末帝趙昺跳海而亡,南宋覆滅。南宋滅亡後很可能蒙古人念著一點同盟的情誼,或者拉攏中原人心的想法。所以蒙古人並沒有對宋王朝後裔大肆獵捕屠殺。也就任由他們繼續傳承下去了。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南宋端平元年(西曆1234年),蒙古滅亡金國,並將金國皇族全部殺光,之前南宋寶慶三年(西曆1227年),蒙古滅亡西夏,並且在西夏全境展開了大規模屠殺,導致西夏境內出現萬里無人煙的慘狀。

再往前,蒙古西征中亞大國花剌子模,幾乎將花剌子模夷為平地,甚至整個西亞都因為蒙古人的屠殺,人口基數出現大規模斷層情況。


但是,蒙古滅亡南宋以後,對南宋皇族採取善待態度。蒙古蒙哥汗(元憲宗)因為徵宋而死,但蒙古對南宋百姓並沒採取報復態度,這其中原因何在?為何有這樣不一致的風格?

個人感覺,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角度來看:

時間線方面

蒙古西征花剌子模,是在成吉思汗時代。此時的蒙古剛剛完成統一不久,並且,文明程度方面,蒙古剛剛脫離原始社會不久,原始人的野蠻、茹毛飲血的傳統,還沒有得到清除(這和曾經的匈人屠戮歐洲相似),此外,在文明意識上,蒙古人也沒有治理國家、徵稅這些觀念,因此,在蒙古人眼裡,活著的敵人都是多餘的。

因此,蒙古西征花剌子模等國,對這些國家採取滅絕模式。

蒙古滅亡西夏,是在成吉思汗剛剛去世之後,因此,西夏遭遇的打擊,和花剌子模等國雷同。


蒙古滅金,蒙古朝廷在金國境內,也採取了一定規模的屠殺。此時是蒙古窩闊臺汗(元太宗)在位期間,由於窩闊臺汗接受了耶律楚材的規勸,因此,在金朝境內的屠殺,比照蒙古之前在西夏、在中亞、西亞的屠殺程度有所收斂。

蒙古滅亡南宋的時候,蒙古已經從蒙古轉化為元朝,蒙古統治者,也從滅亡金朝時候的窩闊臺汗,歷經貴由汗(元定宗)、蒙哥汗等君王,這期間,還有乃馬真後和海迷失後兩位蒙古太后的攝政,其時間跨度,也歷經了四十餘年,接近半個世紀。

在這將近半個世紀時間裡,蒙古統治者內部也不斷受文明社會影響,逐步有了文明意識,並且對政權建設、對稅收等概念,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

因此,元朝滅亡南宋之後,元朝皇帝忽必烈為了安撫人心,對南宋皇族採取了善待態度。宋恭帝退位後,還繼續在元朝統治下生活了四十多年,最終活到五十多歲而去世。

恩怨方面

除了因為時代不同,導致蒙古統治者對金宋兩國態度不同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蒙古和金宋兩國的關係不同。



在歷史上,金朝在金太宗在位期間(當時金朝還在和南宋打仗),就對蒙古各部採取猜忌態度,並打算征服蒙古各部,但由於金朝的統治技術不如之前的大遼,實力上也無法碾壓蒙古各部,因此金朝沒能徹底征服蒙古。但是,之後歷代金朝統治者,在實力允許的情況下,時常去蒙古高原對蒙古各部進行屠殺和壓迫。可以說,蒙古和金朝之間仇深似海。蒙古滅亡金朝以後,對金朝皇族的屠殺,可以理解成一種報復。

但是蒙古和宋朝則並非如此,不論是北宋時代還是南宋初年,兩宋和蒙古各部都不接壤,彼此之前也無冤無仇。


藤樹先生


蒙古看似野蠻,但不是愚蠢,它能一直勝利西征,是依靠他靈活多變因地制宜不停改變策略來保障的,它本質上是華夏文明文化薰陶出來的,執政者也知道中原王朝歷史!它之所以沒有對中原王朝百姓包括皇室大屠殺,從兩方面說來吧!

一方面是,從它起家打仗看來,它吸取以前草原王朝和中原王朝作戰的經驗教訓,它不像歷史上的失敗的匈奴人突厥人一樣,選擇直接與中原王朝開戰,把他們都耗死!而是選擇在中原周邊征戰,不動中原,不停積蓄自己力量,力量足夠大了才和中原王朝開戰,結果證明他戰略政策是成功的!滿清和它學了!結果也勝利了!這說明蒙古對中原王朝很瞭解,知道中原王朝是硬骨頭不好啃,有敬畏之心。實踐證明宋朝確實不好打,一打幾十年,比蒙古人西征用的時間長多了費勁多了,還戰死一個領袖!

二方面是,其要是對中原人敢瘋狂屠殺,那就不是改朝換代政權戰爭了,變成了族群生存戰爭了,五胡亂華的五胡被中原漢人反屠的教訓它不會不知道,一旦逼急了中原人,激起漢人血性野性眾怒,再出一個冉閔殺胡令什麼的也正常,人口數量還沒有五胡多的蒙古人根本消耗不起,從幾千年華夏人的血性野性一直頑強不倒來看,一旦不管不顧不要命的狠起來,蒙古人失敗可以説是肯定的!

從這兩方面看,蒙古人是征戰是理性的,不是莽夫,他們很善於因地制宜改變策略確保自己勝利,打敗了中原王朝,只有見好就收,穩定住局面,不激起民憤,才能讓自己利益最大化!


什麼樣皇帝什麼樣的國


蔡州之戰,屠滅金國完顏皇室的不僅僅是蒙古人,還有與蒙古軍隊攻滅金朝的盟友——南宋人。

蒙宋聯軍攻滅金朝的蔡州之戰,在滅掉金朝的同時,也造就了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

公元1234年,蒙宋聯軍攻滅金朝的最後一站——蔡州之戰打響。此時的蔡州城已被蒙宋聯軍重重包圍,金哀宗完顏守緒在這種情況下,將皇位傳位給東面元師完顏承麟後,自縊身亡。

“朕將江山社稷託付給你,這也是迫不得已。朕身體肥胖,不能策馬出征。萬一城陷,必難突圍。考慮到你平昔身手矯健,而且有將才謀略,如國有幸逃脫的話,可延續國祚,這是朕的心意。”

然而,完顏承麟也沒有能夠逃出蔡州城,在城破突圍的過程中,力戰而亡,而他也成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從登基到死亡僅僅存續了一個時辰的時間。

蒙元聯軍攻入蔡州後,隨即對金朝皇室展開了瘋狂的屠殺,“惟完顏一族不赦”的政策使得金朝的皇室幾近滅族,而在對金朝皇室宗親的屠戮中,南宋軍隊表現的比蒙古軍隊還要積極。

1127年,兩宋之間的“靖康之恥”,金軍將宋徽宗、宋欽宗及皇室宗親、朝中大臣及其家眷全部擄往北方,期間更是對其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折磨和羞辱,在這之後的“紹興和議”中,南宋又向金朝稱臣。

這份屈辱的經歷,讓南宋軍民對於金朝的憎恨之情持續了長達百年之久,也正是因為如此,在蒙宋聯軍攻入蔡州城後,南宋軍隊將這份被長期壓抑的憤恨情感全部發洩在了金朝皇室的身上,進而對於屠殺完顏宗室那可是真的毫不手軟。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金朝皇室被屠戮殆盡也就成為了必然。


蒙古屠滅金朝皇室,還是在於蒙古與金朝之間確實存在著深仇大恨。

金朝為了防止蒙古壯大,確實採取了非常殘酷的手段。

早在金朝建立初期,就用非常殘忍的手段,釘死了蒙古族首領俺巴孩汗殘,並且殘酷的鎮壓了蒙古部落的反抗。並且,金朝利用蒙古各部落之間的矛盾,挑唆和鼓動蒙古部落之間的內部戰爭,對蒙古族社會發展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金朝的軍隊為了削弱蒙古族對於自己統治的威脅,經常性的組織軍隊對蒙古草原上的百姓進行屠殺和劫掠。

就這樣,矛盾的不斷演化讓蒙金之間結下了血海深仇。

而在蒙古滅金的整個過程中,金朝對於蒙古軍隊的抵抗也是相當的激烈。

從成吉思汗起,蒙古經歷了三代首領才最終滅掉金國,並且,為了加快滅金的進程,蒙古還與宋軍聯合,通過借道宋境的方式,迂迴包抄,這才極大地降低了滅金戰爭的傷亡。

因而,按照蒙古人的一貫風格,家仇國恨一起報,屠戮金朝皇室並不難理解。


儘管蒙古在滅宋的過程中遭到了更為激烈的抵抗,雙方交戰時間也更長更久,但是當時蒙古首領忽必烈卻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政策,而這更多的也是出於政治上的考量。

1276年,蒙元大軍打到南宋都城臨安,宋恭帝趙㬎投降。此時的忽必烈既沒有對臨安的南宋皇族趕盡殺絕,也沒有像一百年前“靖康之恥”中金朝對待北宋皇室那樣“免繫頸牽羊”, 除太皇太后謝氏因為生病,暫時留在臨安以外,包括宋恭帝趙㬎及全太后在內的皇室成員均只是被押往元大都。對此,全太后都不免激動的說道:

“荷天子聖慈活汝,當望闕拜謝”

在這之後,趙㬎被送到西藏學佛,成為一代高僧,直到1323年,因文字獄被元英宗賜死。其他皇室成員也得到了一定的優待。

由此可見,相較於對待金朝皇室成員,此時蒙元的領導者忽必烈確實對於南宋的皇室成員可以說是“仁至義盡”的。

而忽必烈如此對待南宋皇室成員更多的還是為了政治目的。

首先,不得不說,忽必烈可以說是蒙古帝國建立初期漢化最為徹底的一位首領了。

相較於之前的蒙元統治者原始部落式簡單野蠻粗暴的管理思維,忽必烈的漢化程度較深,並且具備一定的封建管理水平,他將藏傳佛教薩迦派薩迦五祖之一的八思巴大師奉為國師,用宗教的力量統御蒙藏,並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礎上開設行省制度,都是很大的管理創新。

同時,忽必烈極力推崇儒家文化,這些都讓忽必烈對於佔領國的統治態度較之前的鐵木真、拖雷、窩闊臺和蒙哥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換了之前的幾位,別說宋朝的皇室,就連宋朝的臣民都很難自保了。

其次,忽必烈此時也避免過度的激化南北矛盾與民族矛盾,對於自己位置產生不利影響。

實際上,忽必烈能夠登上蒙古大汗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感謝南宋。前任蒙古大汗蒙哥,在蒙宋在釣魚城之戰,正是因為蒙哥的突然戰死,他才有機會繞開忽裡臺大會,通過武力奪取汗位,在蒙古貴族內部,他的反對者不在少數。

正是因為途次,忽必烈麾下堅定支持者以及重要的倚重力量,漢人佔據了很大的比重,

並且在滅金、滅大理、滅宋的戰爭中,漢人劉整、張弘範等都是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包括滅南宋期間,他對於文天祥等南宋忠臣也是極力招降。

由此可見,漢人和漢臣對於忽必烈來說,意義重大,他需要藉助漢人的力量來維繫自己的統治,鞏固自己的地位。

再次,就是忽必烈進行內部統治與外部征服的需要。

此時的忽必烈,對於宋朝治下的漢族地區有著非常迫切的需求,一方面,南宋地面上有錢,有人,有實力,當時的日本,越南,緬甸都沒有打下來,還是要依靠漢人的支持才能去打;另一方面,蒙古帝國已經分裂為元帝國、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和伊兒汗國,雖然忽必烈依然為元帝國皇帝兼任蒙古帝國大汗,但是統治力已經不如他的前面幾位,為了鞏固汗位, 也需要有一個穩定的內部環境。

而這些都促使他保持與漢族階層,特別是士大夫階層的關係,所以選擇優待皇室,在統治初期以起到籠絡人心的作用。

當然,儘管滅掉南宋的忽必烈沒有對南宋的皇室痛下殺手,但是已經故去的南宋皇帝們的陵墓卻遭到了滅頂之災。其中最慘的莫過於宋理宗了,不僅陵寢被毀,就連自己的頭蓋骨都被楊璉真伽盜去做成了酒器,不免讓人深感憐憫。

而蒙元政權的統治者所制定的民族歧視和等級分化制度,極大的加深了民族間的矛盾,再加上忽必烈之後蒙元的統治者一個比一個的昏庸與無道,最終,元朝的大一統局面維繫的不到百年,就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所推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