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個典故中,有怎樣的悲劇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個典故中一共提到了兩個人,“我”和“伯仁”。那麼“我”是誰呢?“伯仁”又是誰呢?“我”和“伯仁”之間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先來說說“我”。這位人物在歷史上可是鼎鼎大名,他就是東晉時期的中興名臣王導。他出生於勢力龐大的琅琊王家,14歲時就表現得天賦異稟。當時的一位名儒曾告訴其堂哥王敦:“王導容貌不凡, 志氣高遠, 將來必是將相之才!”

果不其然,長大後的王導和司馬睿過從甚密,立志輔佐他復興大晉王朝。他一直追隨司馬睿從琅琊王到安東將軍,並利用琅琊王氏的身份和地位,幫助司馬睿樹立威信、招攬人才。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個典故中,有怎樣的悲劇

(司馬睿)

西晉滅亡後,南方眾多士族處境艱難。不但進仕無望,還經常遭受排擠,如履薄冰。王導抓住機會,說服司馬睿收服人心,籠絡了不少胸懷大志且頗具才幹之人。

尤其是在西晉滅亡後,王導的作用得以凸顯,備受司馬睿器重。朝野上下之人,都以“仲父”之名尊稱他。司馬睿也不無感激地說:“你就是我的蕭何啊!”

永嘉末年,王導被司馬睿封為輔國將軍。公元318年,司馬睿終於建立東晉並登基為帝。在舉行登基大典之日,司馬睿居然邀請王導同坐龍床,接受百官朝賀,開創了空前絕後的有悖於君臣禮儀的做法。但聰明的王導,斷然拒絕了這個請求。

於是,司馬睿拜王導為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接著再來說說誰是“伯仁”。

“伯仁”是周顗的字。周顗同樣出生於名門。其父親周浚曾參與西晉滅吳之戰,並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武城侯。周顗很早就名聲在外,被眾多名士推崇。周浚死後,年紀輕輕的周顗,就承襲了武城侯的爵位。

司馬睿在出鎮建康時,周顗就投奔於他,被封為軍諮祭酒,後來又出任荊州刺史、護南蠻校尉等職,最後官至吏部尚書。

不過,周顗雖身居高位,極得司馬睿信任,但有一個壞毛病總是改不掉,那就是酗酒,而且酒後無狀。

有一次,一位叫紀瞻的尚書宴請他和王導。待眾人酒酣耳熱之際,紀瞻請出自己能歌善舞、美豔非凡的愛妾跳舞助興。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個典故中,有怎樣的悲劇

(王導)

這個周顗居然對同僚的愛妾垂涎欲滴,當場扯掉自己的衣服,“漏其醜穢”撲向這個女人,搞得氣氛甚是尷尬。虧得眾人極力阻攔,周顗方才沒有得手。

司馬睿知曉此事後,並沒有處罰周顗。他認為周顗只是酒後失態,相信他一定能克己復禮,恪守官員應有的德操。最後事情不了了之。

王導和周顗平時關係不錯。有一回,兩人邀約喝酒,在半醉半醒之間,王導枕在周顗的腿上,指著他肥碩的腹部問道:“此中何所有也?”周顗答曰:“此中空洞無物,然足容卿輩數百人。”王導聽後絲毫沒有發怒,足見兩人私交甚厚。

那麼,周顗又是因為什麼原因而死的呢?

前文說道,王導在東晉朝隻手遮天,權勢日盛,這引起了司馬睿的猜忌。為了削弱王導的權力,司馬睿提拔了劉隗、刁協等人制衡王導。此舉激怒了手握重兵的王導之兄王敦。王敦其實早有反叛之心,這次終於讓他找著了藉口,於是打著討伐劉隗等人的旗號,起兵造反。

司馬睿也想乘機拿下王導家族。但聰明的王導沒給司馬睿機會,他每天帶著全家老鄉跪在宮外請罪。加上其他官員也為王導求情,這反倒讓司馬睿舉棋不定。

有一天,周顗進宮時經過王導一家子面前,王導拉住周顗的衣袖,小聲說道:“伯仁,以百口累卿!”意思是說,我家上下百餘條生命,就靠你在皇帝面前求情了。周顗當時居然“直入不顧”,對王導的請求置若罔聞。

其實,周顗見到司馬睿後,是極力為王導開脫了的。他力呈周顗是一個忠心耿耿的人,絕不可能勾結王敦,做出反叛君王這等大逆不道之事。

司馬睿聽從了周顗的建議,答應赦免王導,並賜酒給周顗。周顗飲酒出來後,見到仍然跪在宮外的王導,不但沒有告知其喜訊,還對左右之人說:“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

你說,周顗這辦的是什麼事?明明為王導辦了天大的好事,不但不告知於他,還幸災樂禍地落井下石,這是何苦呢?不知周顗當時是怎麼想的?而且,周顗回家後,還專門為王導寫了一份陳情奏章,繼續為王導求情。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個典故中,有怎樣的悲劇

(東晉人物)

​後來,王敦還是兵臨建康城下。在殺了一干大臣後,王敦想廢掉司馬睿,扶持一個傀儡上位,但遭到王導的竭力反對。於是司馬睿得以繼續當皇上,只是從此大權旁落,自己真正成了一個傀儡。

但在處理周顗的問題上,王導卻顯得極為猶豫。當王敦三番兩次詢問王導,該如何處理周顗時,王導都避而不答,王敦只好將周顗斬首了。

後來,當王導在整理朝廷文檔的時候,偶爾間發現了周顗寫給司馬睿的奏章,才明白了周顗在當時,其實已竭盡全力地救了自己一家老小了。

王導懊悔不已,淚流滿面地說:“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有人說:“與人以恩,不可不說。”這話確實有些道理。如果當初周顗能向王導表明,他已為朋友竭盡所能,並未袖手旁觀,也許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