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中國最古老的宗祠園林

在太原眾多的文物古蹟中我認為只有晉祠最能體現山西和太原的悠久人文歷史,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宗祠園林,而且晉祠內可看的景點也多,內容豐富。當然晉陽古城遺址也有個資格,但更適合去考古。有鑑於此,我建議遊晉祠,我的這個提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於是我們冒著嚴寒來到了晉祠。

中國最古老的宗祠園林

晉祠前合影

晉祠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懸翁山下,是晉水發源處,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后邑姜而建,初名唐叔虞祠,又名晉王祠。西周建國之初周成王姬誦封胞弟姬虞於唐,其封地在今山西翼城,稱唐叔虞。後來叔虞宗族的一支遷至晉陽,後人為紀念開國先祖唐叔虞,在懸甕山麓晉水發源處修建了供奉他的祠宇,稱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後,因境內有晉水,故將國號由唐改為晉,遂為晉祠,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而太原市因為在晉水之北,古人有山南水北謂之陽的說法,所以稱晉陽。

關於叔虞分封於唐在《呂氏春秋·審應覽·重言》裡記載了一個傳說:成王與唐叔虞燕居,援梧葉以為珪。而授唐叔虞曰:“餘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請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餘一人與虞戲也。”周公對曰:“臣聞之,天子無戲言。天子言,則史書之,工誦之,士稱之。”於是遂封叔虞於晉。意思是說周成王與其弟叔虞玩耍時,成王開玩笑用桐葉削成玉珪狀作分封信物授予叔虞。周公聞訊後說天子無戲言,於是封叔虞於晉(唐)。史稱“桐葉封弟”。其實,叔虞作為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從宗法觀念講,理所當封。周王朝建立初期,殷商殘餘勢力武庚還想叛亂復辟,在周公的東征下,叛亂被徹底掃除,原殷的屬國唐國也被征服,這就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人來治理這一方土地,唐叔虞正是被成王、周公所看中的合適人選。《國語·晉語八》引叔向的話說:“昔吾先君唐叔射兕於徒林,以為大甲,以封於晉。”由此可見叔虞封唐豈是剪桐葉兒戲。

晉祠是國內現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園林建築群,現存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築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塊、鑄造藝術品37尊。遊晉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進行。從大門入,自水鏡臺起,過智伯渠,經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獻殿、鐘鼓樓、魚沼飛樑到聖母殿,是晉祠的中軸線,也是晉祠的主體。北部從文昌宮起,有東嶽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軒、三臺閣、讀書檯和呂祖閣。這一組建築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列,以崇摟高閣取勝。南部從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聖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一組樓臺有泉流潺繞,頗具江南園林風韻。此外最南部還有十方奉聖禪寺,原為唐代開國大將尉遲恭的別墅。祠北浮屠院內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為七級八角形,高30餘米,每層四面有門,飾以琉璃勾欄。登塔遠眺,晉祠全景歷歷在目。

進入晉祠後迎面就是水鏡臺,這是一座戲臺,臺上東部為重簷歇山頂,演戲時用為後幕,臺上西部為捲棚歇山頂,面向聖母殿,三面開敞。其“水鏡臺”橫匾的“水鏡”二字,取於《前漢書·韓安國傳》中“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的句子,意為忠奸是非在清水明鏡中昭然若揭,顯現原形,故曰“水鏡”。過了水鏡臺就是智伯渠,相傳春秋末期晉國世卿智伯為了攻取趙襄子的采地,引汾、晉二水灌晉陽而開鑿此渠。渠上建有小橋八座,形式各異,以連通兩岸。另有流碧榭、真趣亭、不繫舟、玉瓊祠等園林建築,或傍水而築、或跨於渠上,構成一幅生動優美的山水長卷。

走過智伯渠上的會仙橋就到了金人臺,金人臺有四尊鐵人,因鐵為五金之屬,所以稱之為“金人臺”。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據說它忍受不了夏天的炎熱,走到汾河邊想過河,見到一條小船後,鐵人要求船家帶他渡河,船家道破了鐵人的本相併把它抬了回去。聖母為了懲罰鐵人擅越戒律,令手下將領在它腳趾上連砍三刀,至今金人腳上還留著三刀印痕。

對越坊在金人臺之後,建於萬曆四年(1576年),造型優美,結構壯麗。此匾由明代書法家高應元所題,“對越”二字為榜書金字,筆力遒勁,宛如游龍。相傳,高應元的母親患偏頭痛頑症,百醫無效,後在呂祖面前求得一簽,簽上寫著“添磚加瓦”,高應元在祠內仔細觀察,發現殿、堂、樓、閣、亭、臺、橋樣樣都有,惟獨缺少牌坊,所以便選擇在金人臺後面造了這座牌坊,並親手書寫匾額,懸於中央。對越坊的牌坊名很深奧,出自《詩經·周頌·清廟》中的“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句,“對”和“越”就是報答、宣揚神明恩德的意思。現在這塊牌匾被列為晉祠三大名匾之一,還有兩塊是“水鏡臺”和“難老”。

中國最古老的宗祠園林

對越坊

晉祠有三絕。三絕之一的周柏、唐槐位於聖母殿北側。周柏原先有兩株,名為齊年古柏,如今只剩這一株了,傳說是唐叔虞封晉時親手栽種,樹齡已有2800多年,呈臥倒姿態,它的枝杈正好搭在唐朝時種植的一顆槐樹身上,兩者共生千年。周柏、唐槐是千年古木的代表,也是長生不老的象徵。

晉祠三絕之二是聖母殿內的彩塑,製作於宋天聖年間(1023-1031年),尚存43尊,除聖母像兩側的小像是後來增補的外,其餘都是宋初原塑。殿正中幔帳內的聖母邑姜,頭戴鳳冠,面部靜謐慈祥,雙腿盤坐在木製的方座上,一隻手放在胸前,一隻手放在腿上,手指隱在袖內,身上穿著的蟒袍沿著膝蓋垂向座位下邊,整個塑像形態顯得穩定而端莊。邑姜是齊太公呂尚(姜姓呂氏)之女,周武王姬發的王后,周成王姬誦、唐叔虞的母親。據傳她懷成王的時候,“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獨處而不倨,雖怒而不詈,胎教之謂也”,是古代賢妻良母的典範。聖母左右兩旁的42尊彩塑侍從,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塑工精美,無一雷同,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中國最古老的宗祠園林

聖母殿北側的周柏

晉祠三絕之三的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其泉出自斷岩層,終年湧水,北齊時有人據《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懸掛著主持修建文峰塔、永明寺的傅霖之孫清代學者傅山寫的“難老泉”三個字。晉水有三個源泉,一是善利泉,二是魚沼泉,三是難老泉。難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晉水的源頭就從這裡流出,長年不息。

在難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樓,俗稱梳妝樓,別號水晶宮,是根據一個“飲馬抽鞭,柳氏坐甕”的民間故事而建的。據傳,水母姓柳,住在晉祠附近的金勝村。但是,她嫁後遭婆婆虐待,每日要到遠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只要前桶且將桶底做成尖底,使柳女無法休息。有個騎馬人見她每天如此辛苦就送了一條金絲馬鞭,並告訴她將馬鞭放在甕中一提,水即滿甕。這個秘密被柳女的小姑子發現,趁柳女回孃家從甕中提起馬鞭,頓時大水湧出即將淹沒村莊。柳女聞訊趕來,用石板蓋甕坐在上面讓水勢變小而救了人們,從此柳女再也沒有離開水甕。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善良的女子,稱她為水母,建起了水母樓,樓內塑有一尊端莊秀麗的水母塑像。

晉祠還有古建築三絕。聖母殿為古建築三絕之一,建於宋天聖年間,崇寧元年(1102年)重修,是全祠的主殿。天聖年間宋仁宗趙禎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併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這座規模宏大的聖母殿。由於殿堂修築得十分富麗堂皇,再加上古代官員都要到聖母殿來獻祭祈雨,這座殿堂就成了晉祠的主體建築,而原來的唐叔虞祠倒反退居次要的地位了。聖母殿寬七間,深六間,重簷歇山頂,黃綠色琉璃瓦剪邊,殿高19米。殿四周圍廊,前廊進深兩間,極為寬敞,是中國古建典籍《營造法式》中的“副階周匝”制實例,宋代建築的代表作。

盤繞在聖母殿前柱上的木雕盤龍是晉祠古建築三絕之二,雕於宋元佑二年(1087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盤龍雕柱。八條龍各抱一根大柱,其鱗甲鬚髯、怒目利爪栩栩如生,周身風從雲生,一派生氣,雖已近千年仍躍躍欲飛,不能不叫人歎服木質的優良及工藝的精巧。

聖母殿前水池上的魚沼飛樑是晉祠古建築三絕之三,這座古橋,造型獨特,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四周有勾欄圍護可憑依。該橋始建於北魏時期,與聖母殿同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整個樑架都是宋代的遺物,這種十字形橋也是我國現存古橋樑中的孤例。

由於天寒地凍,晉祠內凡是有水的地方都已結冰,那條貫穿全祠有小橋流水之稱的智伯渠已被冰凍了,就像一條幹涸的小溝,了無生意。來到寬闊的西湖邊,雖然湖面沒有全凍,但岸邊的樹木都是光禿禿的兀立著,在寒風中發出“嚓嚓嚓”的冰裂聲,隨之就會嘩嘩的掉下一地冰碴。我們雖然在不停的走動,但腳還是凍麻了,踩在地上有些木木的感覺,手也一直藏在衣袋中不敢伸出來,大家似乎有些難以堅持下去的感覺,於是決定打道回府避寒,餘下那些未看的景點等以後天氣晴和了再說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