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10家銀行半年減員近4萬人,金融科技下半場人海戰術要怎麼變?

10家銀行半年減員近4萬人,金融科技下半場人海戰術要怎麼變?

2019年,金融科技行業出現一個新的現象:從國有大行到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再到一般消費金融公司,均在“瘦身”。

2019年半年報顯示:

農行員工相較於上年末減少9237人至46.45萬人;

工行員工相較於上年末減少10146人至43.92萬人;

建行員工相較於上年末減少5567人至34.04萬人;

中國銀行員工相較於上年末減少4296人至30.58萬人;

郵儲銀行員工相較於上年末減少2494人至16.83萬人;

交通銀行員工相較於上年末減少5567人至8.64萬人;

中信銀行員工相較於上年末減少1125人至5.5萬人

平安銀行員工相較於上年末減少1097人至3.4萬人;

北京銀行員工相較於上年末減少73人至14687人;

江蘇銀行員工相較於上年末減少111人至14915人。

從數量上來看,以上10家銀行,在2019年上半年減員人數近4萬人。

從屬性上來看,據悉,銀行減員多為前臺櫃麵人員、客戶經理,以及部分後臺管理人員和運營人員。比如郵儲銀行就在2019年上半年財報中表示,上半年累計壓降臺席5540個,優化櫃員3384人,其中2372人調整至網點營銷團隊。

在消費金融市場,同樣有“瘦身”現象出現:據近期捷信消費金融ABS發行說明書顯示:截至2019年6月底,捷信消費金融擁有全職僱員約4.5萬人,而在2018年9月,這一數字為5.1萬人。不到一年的時間,捷信減員達6000人。

而平安普惠則在2018年就開始了線下戰場收縮的跡象,在2019年年初,平安集團聯席CEO陳心穎宣佈,截至2018年9月,平安普惠關閉線下門店834家,變為全線上經營。

不得不承認,金融科技行業在經歷了前兩年的跑馬圈地後,正走向精細化運營時代。


10家銀行半年減員近4萬人,金融科技下半場人海戰術要怎麼變?

“瘦身”後,業務能力如何?

縮減員工和線下分支機構,絕不代表這些平臺的業務能力呈現下降趨勢。

相反,各家淨利潤持續增長:

工行2019年上半年淨利潤1604億元,同比增長4.5%;建行上半年淨利潤1470.27億元,同比增長6%左右;農銀上半年淨利潤1157.89億元,同比增長6.6%;中國銀行上半年淨利潤1090.88億元,同比增長5.21%;中信銀行在2019年上半年淨利潤增速5年以來首次超過兩位數,淨利潤達283.07億元,同比增長10.05%。

同樣,捷信消費金融在2019年上半年實現7.93億元淨利潤,排在已披露業績的持牌消金第一位。

又譬如消費金融行業眾所周知的佰仟,在2017年關閉70多個城市的線下網點,減員近8000人後,如今通過兩年的時間轉型到線上,發力電商分期以及現金分期業務,依舊在2018年實現了11個月2114萬元的淨利潤,2019年現金分期月放款達1個億的成績。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數字化、科技化、智能化的持續推進,金融機構“瘦身”的趨勢還將繼續。

有持牌消費金融人士分析,不管是銀行還是一般消費金融公司,線下機構佈局過多,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極難約束,總行或者總部的指導能力、約束能力都會減弱。“所以多數時候,你會發現,一些銀行被罰,多是出現在下面的分行,因為一些違規經營問題導致。”

對於一般消費金融公司而言,此類現象更為突出——2019年3月就曾有消息傳出,宜信普惠懷化分公司因涉嫌開展非法金融活動,被當地有關部門查封。

當然,也有分析人士認為,金融機構將營業網點拓展至線下,尤其是四五線城市,是“下沉”了消費金融市場,機構可以挖掘更多更深層次的借貸需求。

但值得注意的是,普惠金融的前提是對風險的有效管控。這裡的風險,不僅有壞賬風險,同樣也有大量線下人力帶來的高成本運營風險。

如果能完善線上IT風控體系,用戶通過線上客戶端便能完成借貸需求,縮減掉線下前臺人力,對金融機構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反而節約了成本。


10家銀行半年減員近4萬人,金融科技下半場人海戰術要怎麼變?

“瘦身”細節表現在何處?

長期以來,開展線下借貸業務的除了銀行,亦有如錦程消費金融、中銀消費金融、中郵消費金融等發力線下大額借貸業務的持牌消金公司,以及宜信普惠、友信普惠這類線下信貸服務機構。

這類機構面向小微企業主、個體工商戶居多,發放貸款單筆額度在8-10萬元左右甚至更多,進件常常需要更多的輔助資料,如公積金和社保流水、住房貸款證明,甚至是第三方擔保證明等,同時也需要信貸機構的線下客戶經理親訪親核,因此這類貸款的時間會相較於一般線上現金貸更長。

值得一提的是,線下親訪親核的風控方式,在當前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不管是城農商行,還是普通信貸機構,在面對用戶的大額借款需求時,深入借款人在當地的社會關係,往往能更加全面的掌握借款人信息,從更多維度對用戶進行綜合分析,這些人工經驗在當前,仍然無法被完全線上化。

一位普通用戶在微粒貸、借唄等產品上借3萬塊可能不需要3分鐘。但一位小小微企業主遇到更大額的借款需求,例如10萬-20萬元,能滿足的線上借貸產品相對較少,這時候就不得不走到線下,尋找這類大額信貸機構,提交相關輔助資料,如前文描述,線下信貸機構再對其做更加細緻的風控審核,最後放款時間便拉長到1-3天。

目前線上做大額信用貸款產品(大額基本指件均5萬元以上)基本在全行業都被證偽,即便強大如借唄和微粒貸,其件均也未能達到這一額度。因此線下市場仍有其重要的差異化,且對實體經濟當中為數眾多的小微企業主發揮著線上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線上則更多服務於更加小額的消費類貸款。

不過線下業務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數據決策的大趨勢下,線下業務也在不斷地利用線上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更優化的門店管理來完成轉型。

這些變化細節體現在獲客、風控審核等細節環節。

在某普惠成都分部工作了三年的李陽告訴新流財經,三年前他的展業模式還是去寫字樓、五金批發市場發傳單,用戶有需求會到門店提出貸款申請,再回去準備資料,再到門店進行審核,最終來回2-3次,等到系統放款,時間控制在3天是比較常見的。

如今其所在的公司實現線上運營後,用戶只需要通過手機申請、上傳資料,以及視頻面籤,甚至不再需要走到其線下門店,就能完成借款。門店也走向集約化管理,大量業績落後的門店被淘汰,整合留下的門店也升級成了統一的貸後管理和客戶經理培訓職場。

一向“保守”的城農商行也在積極探索新零售發展模式,不斷完善用戶體驗。

“與車管所、房管局系統直連後,在抵押物審核環節可以實時審核,以前2-3天的流程,如今半天就能走完。”一位西部城商行工作人員坦言,這一年其所在銀行的前端客戶經理也大量縮減,與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展開合作,大大縮減人力成本。

此外,如果用戶需要申請幾萬塊的消費信貸產品,也可以直接在手機上操作。此前新流財經就曾報道,寧夏銀行、天津濱海農商行、南通銀行、陽泉商業銀行等超過15家城農商行已經通過與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在微信小程序上線自營現金貸產品。

金融科技的數字化、智能化正推動銀行、消費金融公司開啟變革思維。

瘋狂“瘦身”背後,亦有機構在積極引進創新型、科技型人才,招商銀行2019年上半年增加在職人員11728人,增幅比例最快的是研發部門,從2003人增加至2963人,增幅近50%。

另有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興業銀行已經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提升自身科技能力的同時,也試圖在金融科技TO B的賽道上分一杯羹。

就在不久前,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9)》(簡稱:《報告》)中,還提到近年來,大數據、分佈式記賬、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推動我國金融創新迅猛發展,催生了互聯網支付、網絡借貸、股權眾籌融資、智能投顧等新業態。

《報告》指出,傳統金融機構利用科技手段創新發展——

一是調整優化經營戰略和架構,摒棄依靠傳統網點的“人海戰術”,在鞏固傳統渠道的同時,探索手機應用、微信公眾號、網絡直銷等多元化渠道,拓展線上金融服務。

二是提升服務效率,通過互聯網渠道不斷創新產品服務,開展供應鏈金融,刷臉存取款,小微企業網絡融資等業務。

三是提高經營效率,開發運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開展智能投顧業務,在支付清算、信用管理、資產託管等方面引入區塊鏈技術,藉助智能合約,簡化風險管理,增加透明度。

金融科技下半場已至,在合規的前提下平衡效率和成本的天秤,是當下金融機構必須面對的重點。線下依然是重要的市場,與線上形成差異化競爭,然而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將加大對於科技的投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