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北京發現一封密信,內容推翻慈禧形象,清朝滅亡果真並非偶然

關於慈禧太后,傳統觀點認為,雖有禍國殃民一面,但究其書畫修養來說,卻一個貨真價實的才女——學識淵博、書畫驚人,《清史稿》的記載佐證了這一點。

《清史稿》:年十六時,五經成誦,通滿文,二十四史亦皆瀏覽。

慈禧太后內侄曾孫葉赫那拉·根正直言,“除了政治才能外,慈禧還具有非凡的文學和繪畫才能”。德齡公主、當時不少文人墨客等,都對慈禧書畫才藝讚不絕口,比如《清稗類鈔》中記載慈禧“工試帖詩”,還附上兩首極有意境的小詩。

總之,慈禧以一個才女面目示人,從其署名或蓋章的書畫作品來看,雖然不如李清照,但也算得上才華橫溢了。然而,北京故宮發現的一封清宮密件,卻揭開了慈禧的真面目,以至學者感慨顛覆了傳統認知。

北京發現一封密信,內容推翻慈禧形象,清朝滅亡果真並非偶然

1861年,咸豐病死之後,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之前,親手書寫了一封密件,內容主要是打倒顧命八大臣。

令人意外的是,北京故宮發現的這一封密件可謂不堪入目,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字跡不整,歪歪扭扭,根本不像有書法功底的作品,二是錯別字過多,區區237個字的密件,卻有12個錯別字,且語句還不太通順,三是密件中還有慈禧留下的一條鐵證,即“求七兄弟(指奕譞)改寫”,慈禧自知文辭不通、別字連天,所以希望別人幫她改寫。

密件摘錄:進成(城)後,在(再)傳旨著恭親王總理贊襄正(政)務,是(當)否,求兄弟著議

區區20多個字,竟然有4個錯別字,可見至少在1861年時,27歲的慈禧根本不是什麼才女,這一封密件完全可以推翻《清史稿》中對慈禧的少時才華介紹。可見,雖然不好說清史稿美化清朝,但可以看到肯定是美化了慈禧。

北京發現一封密信,內容推翻慈禧形象,清朝滅亡果真並非偶然

然而,德齡公主等對慈禧的印象,是在慈禧晚期,那麼會不會是慈禧一直努力學習,由此才留下驚豔后人的作品?學者通過對慈禧作品的研究,推翻了這一種可能。

1865年,慈禧在罷免奕訢(見上圖)時,寫了一封上諭(見下圖),與1861年時比較,幾乎看不到什麼進步,因為字跡依然歪歪扭扭和別字連天。在這封上諭之後,慈禧特意留下一條鐵證,即“詔旨中多有別字及詞句不通者,汝等為潤飾之!

北京發現一封密信,內容推翻慈禧形象,清朝滅亡果真並非偶然

1904年,四十多年過去了,慈禧書法又有多大的提高呢?這一年,慈禧抄寫了一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見下圖慈禧抄本),留下了慈禧書法的證據。對此,有學者評價慈禧書法“呆滯鬆散,筆力稚嫩”。

可見,40多年過去了,慈禧書法雖有提高,但依然幾乎是初學者水平。換言之,慈禧一直到死,真實面目都與才女無關。

北京發現一封密信,內容推翻慈禧形象,清朝滅亡果真並非偶然

但這裡卻出現一個悖論,慈禧卻有大量書畫作品,而且每一幅作品藝術品位都比較高。

據相關統計,清代帝王、后妃流傳後世的書畫作品,一共有兩萬餘件,其中乾隆皇帝一人便佔了萬件,堪稱獨霸文壇或毒霸文壇,而位居第二位的是慈禧,共有五百餘件。

2002年至2011年,國內多次舉辦書畫展,均有慈禧太后書畫作品展出,有媒體贊其“畫豔驚眾人”(如以下一幅)。

北京發現一封密信,內容推翻慈禧形象,清朝滅亡果真並非偶然

書畫不分家,甚至只有初學者書法水平的慈禧太后,為何能留下這麼多的優秀書畫作品?其實很簡單,就是找人捉刀,與前輩乾隆皇帝一樣。

清代才女繆嘉蕙通過慈禧面試,最終留在慈禧身邊19年,她指出慈禧親選了18個畫師,不停的給慈禧作畫,慈禧蓋上“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之印,然後贈予他人,於是彷彿就變成了慈禧的作品,世間由此流傳慈禧是書畫才女的面目。至於慈禧所寫的大字(縱兩米左右,橫一米左右)“福”、“壽”等,以慈禧160身高,60多歲的年紀來看,幾乎可以肯定是找人代筆。

北京發現一封密信,內容推翻慈禧形象,清朝滅亡果真並非偶然

畫由心生,慈禧真能作出這些優美畫作,估計也就不會是陰狠、毒辣的慈禧了,而是一個寬容、溫和的慈禧。可見,才女慈禧的面目,只是慈禧偽裝出來的而已,實際文化學養並不太高,甚至比我們想象的還要低。

由此不難推測,雖然慈禧太后政治鬥爭能力很強,但知識儲備可能極為有限,很難應付當時複雜的國際變化形勢。

令人遺憾的是,在晚清風雲激盪的國際形勢中,中國的掌舵者卻是這麼一個缺少文化的“粗人”,如此的清朝焉能不亡,如此的中國焉能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