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我国为什么不同时引进苏27和米格29?

止水兴波


米格-29/MiG-29北约代号:“支奌”

Mikoyan

前苏联时期设计的双发单座“前线战斗机”。
(米格-29单/双座三視图)

当年在中国和俄罗斯关系缓合后、俄罗斯的日子不好过、中国急需先进的作战飞机。

对俄罗斯“武器库”经过一番考察、当初计划购买的机型就是“米格-29”。

然而、热情好客的俄罗斯朋友大方的邀请中国客人参观欣赏先进的“苏-27/側卫”战斗机……

“苏-27”优异的气动外形、高机动性、大航程、大载弹量才是中国真正需要的机型。

中国代表团当机立断选择“苏-27”、放弃了“米格-29”、今天来看、选择苏-27机型是英明决定。
首先、“米格-29”设计定位当初就是为了与“苏-27


”形成高低搭配的低端产品。

虽然、“米格-29”战斗机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先进的机型、如果没有俄罗斯朋友的“穷显摆“苏-27”“横空出现”、那么“米格-29”绝对会落户中国空军/海军航空兵部队。

米格-29配套2台涡扇发动机、航电系统中规中矩“NO-133脉冲
多普勒雷达、探索距离80公里、前视目标距离65公里、最大航程2100公里、作战半径600公里、“腿短、近视眼看不远”、被戏成“机场保卫者”。
(米格-29的动力


RD-33涡扇发动机)
由于设计定位、早期米格-29武器配置以机枪+火箭弹为主+空空弹

后期俄罗斯航空部门全面提升升级改装米格-29、但是、整体作战性能仍然无法与美国的F-16、中國的歼-10系列同级别飞机抗横。

实战中、被美系作战飞机吊打的惨不忍睹……
(米格-29


K舰载机型号)

当初放弃选择米格-29战斗机的决定是正确的。


孔乙己乱弹


没钱!

中国空军引进首批苏-27战斗机已经27年了,自1992年首批苏-27战斗机来到中国,可算给中国空军带了第一架第三代重型战斗机,开启了中国空军第三代战斗机的时代。

早前苏-27战斗机这笔合同并不是和俄罗斯谈的,而是和苏军谈的,并且苏军推荐的也是米格29战斗机,因为当时米格-29战斗机已经全面量产,自1982年开始量产以来,米格-29当时已经被生产了400多架,中国空军购买的话可以很快提货,并且价格适中。

而早前中国空军机型都是米格系列,包括米格-15(歼-5)、米格-19(歼-6)、米格-21(歼-7)战斗机,所以从情感上和技术更容易融合,但是苏军突然宣称自己有一款压制美国F-15的战斗机,这勾起了中国空军购买欲望,毕竟F-15战斗机是全球最厉害的战斗机,可以压制美军,对于我们来说十分不错,随后这笔合同交到了俄罗斯人手里,苏-27战斗机开始谈判。中国也确定购买苏-27战斗机,而不是购买米格-29战斗机。

但是国内的经济环境不是很好,米格-29战斗机也不是不能买,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专心采购俄罗斯苏-27战斗机,同时国内某些航空专家也在鼓吹,本国可以研制和米格-29和苏-27战斗机一样的战斗机,十分反对购买苏-27战斗机,包括米格-29战斗机,但最终幸好没有听从这些专家的意见,购买了苏-27战斗机。

而中国类似重型战斗机,直到引进了苏-27生产线,在10年后2000年,歼-11B战斗机才算定型,而米格-29战斗机同类型歼-10战斗机,1998年才首飞,2002年才服役,相应的型号整整比引进俄罗斯战机晚了10年!可以说放弃米格-29战斗机也算是一定程度上的遗憾。

我是“头条号:无名高地”,长期关注军事装备及相关领域,希望我的解答能给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无名高地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因为没有这个必要。

苏27和米格29是苏联冷战时期的状态,同大纵深战略紧密联系。

苏联大纵深战略,强调击中兵力优势,攻击敌人薄弱环节,撕开防线缺口。

一旦防线打出缺口以后,苏联就会果断以装甲集群进行闪电战,快速突进,后续部队源源不断跟进,迫使敌人因侧后遭遇威胁放弃正面防御,不断后撤。

而苏军装甲部队以高速在东欧平原突进,一举攻入南欧地区,迫使敌人北约投降。

这种作战模式中,对于空军有两个要求。

第一,苏联空军需要一种强悍的战斗机,可以跟随轰炸机飞到敌人纵深阵地内,甚至敌人的深远后方进行轰炸,破坏敌人的持续作战能力。


第二,苏联空军需要一种战斗机,能够争夺前制空权,尤其是突进的装甲集群上空的制空权。

第一点要求这种战斗机必须具备很大的航程,可以携带大量的武器和炸弹,可以以较少数量同敌人战机对抗。因为既然是突入敌人后方,敌人战机数量绝对不会少,所以对于苏联战斗机性能要求很高。


第二点就恰好相反。作为前线制空权争夺飞机,不需要大航程、搭载很多武器、不需要高精尖的记载设备,只需要大量生产,能够掌控局部制空权就足够了。

因为空战必然是激烈的,而苏联航空水平又大大落后北约,所以务必要提高飞机的数量,以数量压倒质量取胜。所以这种飞机造价要低廉,容易大量制造。

再说简单一些,第一种是昂贵的攻击性战斗机,第二种是廉价的防御性战斗机。

最初我们在90年代向俄罗斯购买武器,俄罗斯只愿意卖米格29。

但当时我国购买战机主要是对付台湾,其次是对付在冲绳、日本、韩国设有基地的美国空军。

在90年代,米格29的性能已经开始落后。要知道,80年代中美军事合作是很多的,中国曾经试图购买美国的F16,法国的幻影2000,对于美法战斗机的性能很了解。

以米格29的性能,根本不可能和F16、幻影2000对抗。

事实证明,中国的判断是正确的。几个月后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的米格29被美军轻易击落。

相反,苏27的性能比米格29优秀的多。

单单以航程来说,苏27作战半径高达1500公里,米格29只有750公里,而从上海到冲绳的直线距离也有800多公里,从北京到汉城900多公里。

米格29这种作战半径,对潜在敌没有什么威胁。

况且,米格29只能携带2枚R27中程导弹,雷达又非常烂,就算能够飞到敌人头顶,也是无能为力。


事实证明,我国判断是正确的。在非洲之角的空战中,米格29被苏27打出屎来。


萨沙


要不是当时兔子穷还真就买了,而且兔子除了这两种飞机飞机外甚至还想买一两架图-160和米格25/31呢,要不是被其他国家阻挠,这买卖还真就成了。要不是苏联解体,兔子还真买不到苏-27战机,而有可能买美系战机,早在中美蜜月期时鹰酱就有意愿卖F-16战机给中国了,要不是当时钱包里没钱,这比买卖也早就成了。也正是因为苏联解体,鹰酱将假想敌从毛子转移到兔子身上,所以中止对华军贸。

而当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是也非常窘迫,所以只能出靠出卖军火来维持生活,所以当时三哥和兔子从中也赚了不少便宜,其中就包括淘换回来的各种先进装备,但这些逆向工程的东西只能拉回来研究,还不知道要研究到猴年马月呢。但兔子急需要新飞机,所以只能去俄罗斯哪里买正版飞机,当时兔子手里的钱连买苏-27都很拮据,为了谈好生意愣是将来谈判的俄罗斯官员全给喝趴下,当时俄罗斯除了要钱外还要各种物资,其中就包括泡面、狗皮大衣。为了买飞机,当年华北地区的狗几乎都死光了。

就是这么扯下脸面请喝酒、东拼西凑才够买飞机的钱,哪里还有钱去买米格29啊。而一开始俄罗斯是想卖米格-29而已,对外苏-27是非卖品,但由于当时俄罗斯的经济实在不景气,穷的基本上是揭不开锅了,所以苏霍伊设计局直接出去揽生意,刚好碰到兔子这个正在对米格-29这单生意犹豫不决,所以自己主动上揽生意,还邀请兔子派出试飞员去进行产品体验,而这就是后来把俄罗斯谈判的官员全都喝趴的林虎将军,试飞过之后,直接写信给领导,说明了利害,所以才敲定要买苏-27不买米格-29的。在酒宴上俄罗斯代表团的17个将军最后都是被抬出宴会厅的,而同样的情形在俄罗斯和印度的军火生意上也发生了,但最后被抬出去的是印度人,据说还有一个印度官员由于醉酒导致酒精中毒而亡

林虎将军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要从当时军事战略转型要求看。

军事战略转型前要求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国家军事战略的任务是防御美国及仆从势力从东南沿海地区的入侵。在朝鲜战争时期这一任务稍加调整为对朝鲜半岛方向的防御,在战争结束后再度恢复。总体看,这一时期由于预期作战方向与强敌的对比差距显著,因此,陆海空三军的建设都是以前沿防御为主。以海军为例,建国后长期的装备发展战略都是立足于“空潜快”,就是为了打赢一场近海反登陆作战而设计的,当然也与中国船舶工业的水平直接相关。

从空军装备看,作为空军主战装备的米格15、米格17、歼五、歼六、歼七也都是作战半径300公里以内的轻型歼击机。通过绵亘的雷达网监视前沿空域,一旦有事,歼击机从附近的机场紧急起飞拦截。总之,是一种比较纯粹的防御型战略。这种战略对近程战斗机的要求高于远程战斗机,因为后者一来维护量大,二来装备量少,不适合大规模高烈度的战争模式。在中苏关系恶化后,这一防守型战略并未发生本质性改变,只是把防御重点方向从东南转向北方了而已。

军事战略转型后要求

苏联解体以后,中国国家军事战略的任务从防御北方强邻从高寒荒漠、山林地带的入侵转变为东海、南海方向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领海完整,特别是在南海方向,南沙等岛屿距离中国大陆上千公里,而距离越南等声索国仅500公里。1988年中越双方在南沙的3.14海战后中方没能趁机乘胜扩大战果,反而让越方乘机迅速扩大了地盘,其本质原因就是中方缺乏远程战斗机为海军水面舰艇编队提供持续的空中保护。

同时,由于苏联解体,不仅亚太地区的压力消失,西欧方向的压力也不复存在。美国得以腾出手来在世界各地插手当地事务。在亚太地区,由美国作为后盾的一众小国在南海问题上向中方挑衅也将成为常态。更不必说东海方向上的台湾、钓鱼岛问题,都进一步提升了对于远程战斗机的急迫要求。

因此,由于中国的军事战略已经从30年一贯的防御型本土防空转变为一定意义上的远程出击;在这种情况下,远航程的苏27就比短腿的米格29更适合中国的要求。


asiavikin


大家都知道我们在对外采购军事装备时比谁都能精打细算,小算盘算的不仅是成本价格更重要的是对于我国空军将来的发展是否能起到更大的作用,还有就是少量采购、技术引进并消化提升这才是核心。

1989年,中苏高层互访后苏联明确表态可以向我国出口包括米格-29战斗机在内的先进武器装备。第二年中方就购入24架米-17直升机作为对美方中止CH-47项目的回应。有了好开端1990年中方代表团访苏,这时作为苏联空军最为先进的苏-27也才服役仅5年,从常理推断都不可能直接出口。

不过1989年6月举行的第38届巴黎航展上,苏联最新的米格-29、苏-27首次公开亮相,不过效果刚好两极倒。米格-29因低空飞鸟进入导致右侧发动机停车,飞机失去动力坠毁(没捧红飞机反而捧红了弹射座椅)。而苏-27则进行了“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直接向世人展现了它的超机动能力,大家注意当年航展中方也在场,参展机型是歼-8II战斗机,同时也目睹了这一切。

正是有了巴黎航展上的这一幕对比,在中方访苏期间除了观看米格-29表演外还通各种怀旧,最终打动了苏联老大哥见到了更加先进的苏-27战斗机。用惯了米格系列的空军对腿短的米格-29直接放弃,而对于苏-27不挂副油箱都有数千公里航程的性能关爱有加,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机型。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双方争争吵吵、喝酒打牌、共同回味当年激情燃烧岁月,最后连外贸简化版都不搞了,苏联直接以自用型号向我国出售苏-27战斗机。

1990年12月,中苏达成首批购买24架苏-27战斗机,以及后续引进24架苏-27战斗机意向的双边协议。这批战斗机里包括了单座型苏-27SK和双座型苏-27UBK,苏-27的引进使我国一举跨入主流三代机的圈子,后期包括歼-11、歼-15、歼-16无不以此为基础更新换代。而米格-29战斗机性能确实不是大国空军所适用,再加上成本预算也要考虑当年买苏-27可是用了不少狗皮换,都引进不划算也不适用。


河东三叔


为什么不同时引进苏-27和米格-29,拉开一个高低搭配的新格局?特殊的历史环境、特殊的国情,造就无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手中没铜,二功能冲突,有限的资金要买就买最好的,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

回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段历史,在谈判初期,前苏联一直向我们大力推荐的正是米格-29,而非新锐的苏-27,主要原因是苏-27性能先进,苏联似乎并不想卖给中国,同时中国在提出采购意向时就确立了引进生产线的考量;另一方面中国一二代机都是米格家族的产品,如最早引进米格-15和米格-15比斯战机,歼-5仿制于米格-17,歼-6脱胎于米格-19,歼-7也是纯正的米格-21血统,出售米格-29似乎更顺理成章一些。

所以双方的谈判进展并不是很好,直到90年代苏联巨变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大部分家业,鉴于手头是在太过于紧张,故而放开了苏-27出口中国的权限,我们才最终如愿所偿的引进了苏-27SK,后续又拿到了上百架的国内组装授权,一直到2003年歼-11B诞生,才结束了引进俄制苏-27的历史进程,对于中国空军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两款战机的设计上来看,米格-29和苏-27虽然今天被很多人认为可以构建“高低搭配”的装备格局,但在当时的中国空军,手中主力机型还是歼-6、歼-7典型的二代机,自研的歼-8系列战机装备数量并不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填补缺乏三代机的空白是个现实问题,哪有精力再考虑作战体系建设,先解决有无的问题,是最适合当时实际国情的选择。

看中苏-27除了优异的机动性之外,大航程、大载弹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指标。在当时,我们的歼-8战机因作战半径太近,所以空军在轰-6的基础上改装了轰油-6加油机,给歼-8Ⅱ加装了机头受油装置,从而实现作战航程拓展。毕竟我国不仅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袤的国土,同时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战机的腿长短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苏-27设计在整个航空界也是一个最典型的成功案例之一,首次实际运用了翼身融合体技术,使得这款重型战斗机拥有不比轻型战斗机差的机动性,同时将整个机翼部分空间涂上密封胶,成为战机的油箱,无形中进一步增大了战机的载油量,极大的拓展战机的作战航程和作战半径。机动性和大航程成为对中国空军最具诱惑力的性能指标,从而奠定了引进苏-27的核心。

两款战机的性能摆在眼前,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在后来的实际使用中也验证了这一选择的合理性,成为我们后续发展比较倾向于重型机的一个核心因素。重型机具有航程远、载弹量大的优势,这在现代空战中具有重大意义,从历次的国内空战对抗金头盔比武中来看,重型机获胜的几率要更大一些,这也是中国空军作战理念以及装备建设理念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综合上述,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空军迫切需求下,我们以极有限的能力去采购新型战机,无法考虑到所谓的高低搭配体系建设,用中国俗话说,一口吃不了个大胖子,我们只能选择最好的,苏-27性能指标要远比米格-29好,自然选择苏-27,就算是不存在经济因素,在当时同时采购两款三代机的可能性也不大,中国历史上就从未有过先例。

另外,之所以讲功能冲突,因为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时代因素,那就是我们国产第三代歼-10中型战机的研发工作在当时已经开始了,只不是进度上有些问题,远水解不了近渴,既然已经有了中型机的选项,且歼-10又是当时空军的重点型号,所谓的“9号弹(红旗-9)、10号机”。在这样的背景下,考虑同时引进米格-29,在功能上本身就有冲突,最终历史事实正明我们当时的选择是最科学的。

因此,没有同时引进米格-29和苏-27,并没有多大的遗憾,也不是主要因为囧困的经济条件限制,就算是当时经济允许,同时引进两种三代机的可能性也不大,因而米格-29与中国空军擦肩而过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鹰鸽分析


因为经费有限,当时我们只能二选一,否则两者都要,高低搭配更完美!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我国根据形势的需要,迫切的需要一款先进的第三代战斗机。而当时我们能够选择的最合适国家只有俄罗斯,而俄罗斯的可以让我们采购的战斗机,只有米格29战斗机和苏27战斗机比较适合我们,所以问题来了,选择哪一款呢?

苏27战斗机和米格29战斗机同属第三代战斗机,尽管外形相似,但是性能有差别,总体上苏27战斗机性能超过了米格29战斗机,性能一高一低,两者在空中组成了高低搭配,和美国的F15和F16战斗机一样。高性能也就导致了高价格,同时俄罗斯当时也对苏27战斗机的出口限制严重,并不是想买就能买到。

苏联或者俄罗斯是一直推荐我们购买米格29战斗机,因为这款战斗机性能中等,价格便宜,适合我们大量装备,我们首先也暂时选定了米格29战斗机。但是看到苏27战斗机后,我方就改变了看法,非苏27战斗机不可!

现在看来,当时我们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苏27相比米格29,无论是机动性还是作战半径都超过了米格29战斗机,苏27的雷达等电子系统也是大大超过了米格29战斗机。让我们第一次接触到了世界先进的第三代战斗机,并且进行了研究和仿制。

如果不是进口了苏27战斗机,我们现在也就不会拥有歼11和歼16等先进的国产战斗机,可以说苏27战斗机把我们带入了三代机的大门。要是进口了米格29战斗机,那么不知道我们的空军战斗机是什么样子呢!

在20世纪和21世纪的临界点,几场实际空战也证明了我们选择的正确,那是两个非洲国家之间爆发的战争。战争当中,埃塞俄比亚空军苏27战斗机对决厄立特里亚空军米格29战斗机,结果埃空军苏27战斗机以0战损,击落了3架厄立特里亚空军米格29战斗机,这并不是一场空战的结果,是三场空战,其中一场还是2架苏27对决4架米格29战斗机。足以证明苏27战斗机性能在米格29战斗机之上,毕竟性能怎样,经过实战检验才知道!

所以经费充足,两者都可以引进,经费有限,苏27战斗机是唯一选择。


资讯所长


中印两国都引进苏-27战机,事实证明我国引进的正确,印度引进苏-27战机被摔得已经几乎全没了,再加上中印两国购买的制造厂不同,导致最后两国装备苏-27战机也不同。之前,我国在选择苏-27战机和米格-29战机之时,苏联一直不愿意出售苏-27战机,而是极力推销米格-29战机。毕竟,在苏联眼中,米格-29战机是一款低配本的苏-27战机,再加上在飞行表演中,米格-29战机出现摔机的现象,这都让米格29战机形象大打折扣。

相反,苏-27战机作为苏联针对美国F-15战机重点打造的重型战机,其作战实力在所有三代战机中也是佼佼者,而且再加上先进的气动布局,为打造颠覆F-15战机的作战飞机,苏联可是推到重来,另起灶炉打造的苏-27战机。结果,苏俄用时间证明,苏-27战机不愧是世界的名机,最终成为苏俄最成功的的战斗机,其发展衍生出多种版本和深度改进型战机,依然是俄军手中的王牌。

苏-27战机加入到中国空军,让我国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世界先进战斗机,这也开启我国第三代战机的先河。至此,苏-27战机在中国服役不下200架,而且还让我国装备国产版本,例如歼-11战机和歼-16战机其机体全部是苏-27战机的改进版。而苏-27战机昂贵的价格,对于当时我国空军来说,是一种军费上的不小压力。毕竟,之前我国出口的歼-8战机也就是800多万美金,而苏-27战机出口到我国确实高达4000万美金以上,价值2.4亿人民币。因此,军费的负担决定我国空军必须优中选优。

因此,选择苏-27战机是明智之举。而苏-27战机加入到我国空军直接导致空军的起飞,让我国空军在苏-27战机基础上,研发更多先进战机。再加上考虑军费的原因,选择苏-27战机而不同时选择两者,也是被军费限制。所以说:当初放弃选择米格-29战斗机的决定是正确的。


沐风谈兵论道


个人认为,之所以我国在90年代,没有同时引进苏27和米格29,其主要原因还是经费紧张,俗话说,有多少面粉就做多大的大饼,经费就那么多,当然要把钱用在刀刃上;也就是说,就当时的经费而言,根本就不可能有那么多钱,同时买2款战机;其实,就当时而言,俄罗斯根本就没打算把S-27卖给我们,因为,当时的俄罗斯自己,也才刚装备S-27战机不久;

所以,他们并不想 把这种更先进的S-27战机 卖给我们,加之,俄罗斯把米格-29战机定位为一款外贸机型,于是,他们认为,米格-29更加适合我们;但我国的采购专家,在对比完这两款战机的技术性能,和作战参数之后决定,如果我们要引进俄制战机,S-27战机必须是首选;

于是,在于俄罗斯谈判了数次之后,俄罗斯最终决定,将S-27战机,卖给我们,现在看来,我们当年选择引进S-27战机,是非常正确的选择;要不是当年引进了改款战机,外加生产线的话,就没有后来的歼-11/B,歼-16等先进国产战机,也就是说,正是当年引进了S-27战机,在它的基础上消化 吸收,使我们吃透了3代先进战机的相关技术,才让我们真正走上了,自主创新研发战机的道路;

由此可以看出,不是我国当时 不想同时引进苏27和米格29战机,而是当时的经费,实在是不允许我们引进2型战机,但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前辈,还是把钱 真正的花到了刀刃上,并为我们后来发展自己的国产战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关注小柳聊聊兵 更多精彩内容观看 !

欢迎评论留言,交流看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