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卫青、霍去病官升的特别快,而李广却得不到提拔?

一德格天1


卫霍是汉武时期的新秀新宠,李广是文景时代的老将,这两类人极具代表性,是一种新型战术与老式风格的比较,他们的不同归宿也意味着各自的坚持有了不同的结果,从他们身上,笔者看到一个多年前流行现在不大为人提起的一个词:代沟。李广放不开他的英雄气概和成名之作,终于迷路自刎,卫霍在于没有历史包袱,倒能很好的适应新形势并推陈出新,成了一代名将。


汉武帝时期特别是前期的武将封侯,虽不能说是绝对公平不含私人感情,但依然是以军功为主,其时封侯总数为八十九人,其中将军为侯者五十三人,匈奴及其他少数民族降汉封侯者二十九人,而其他非军功封侯者只有七人,只占总数百分之八。(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作为年青有为君主,立志反击甚而铲除大敌匈奴的帝皇,不至于糊涂到用人唯亲自断长城,卫霍的屡受重用,李广的不受大重视,是武帝君臣对于各将领的精准定位而作出的。

汉初最大的外敌是匈奴,匈奴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长期迁移养成高超的骑术,小孩子六七岁就开始骑羊玩,长期牧马牧羊造就马背上的民族。(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与处于南部的中原人不同,农耕民族养成聚居习惯并导致城市的出现,这两种文明的差异,体现在战场上就是骑兵与步兵的区别,北敌擅骑,华夏人擅步,这也是匈奴一旦被冒顿整合后,汉朝无法抵抗的原因,骑兵来去如风,打得赢就抢,打不赢就跑,追都追不上。


李广是陇西人,自小也习骑射,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有功授官,长期活跃在抗击匈奴一线,个人能力突出,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本事,又有平七国之乱先登之功,一直为文帝景帝看重,匈奴入侵,抗击的汉军都有李广的身影。(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可惜善泳者溺于水,李广个人武艺的高强养成一股自负的英雄气,多次脱离大军逞强“平旦,李广乃归至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史载李广能逐射雕者,能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被俘能夺敌骑而回,还有箭没大石的传说,足见个人武勇,骑射术高超,百发百中。

这造成李广目无余子的作风,带兵松散无纪律,也不喜欢派斥候探子“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这些作风,与武帝时期对抗匈奴而研究的新战术是严重背离的。从文帝开始,皇家的上林苑就成了卫士勇士们的练兵场“从六郡良家材力之士,驰射上林,讲习战阵”,到武帝时有韩嫣等与匈奴有因缘的人加入,对匈奴骑兵的研究更为透彻,终于总结出一种避开与匈奴兵骑射对骑射,而以步遏骑,以短击长的战术。(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在作战时以步兵兵车为卫翼,骑兵切断敌方骑兵的冲击,把他们阻遏在短距离内再分开,方便短兵相接,这种战术,在马蹬尚未出现的汉初,收效明显,后来还摸索出以骑兵冲击对抗匈奴的骑射,这也是卫霍能屡次立功的重要原因。史书记载霍去病河西之战“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杀折兰王,斩卢胡王”,合短兵是重要字眼。而李广的固步自封,不甘放弃自己最出色的武艺,以农耕民族的士兵和游牧民族比骑射,自然难以建功,防守可以,战则有失。出战无大功,自然难以提拔。


南方鹏


鼎鼎大名的陇西李氏飞将李广,数十年如一日的扎根边疆,默默奉献,为帝国恪尽职守的守卫着东北大门,兢兢业业,风雨无阻,安保一方太平,使数十万边塞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免遭匈奴屠戮,真可谓大汉第一劳模。可惜在那个以开疆拓土主导一切的大扩张时代,只有卫青霍去病等会射门的人,才是球迷汉武帝如狂偏爱的对象。于是李广这个优秀的守门员,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被彻底遗忘在了边塞,他出局了。

河南之战,卫青被封长平侯,苏建被封平陵侯、张次公被封岸头侯。李广则因守土有责,未能参战。

漠南之战,韩说被封龙頟侯,公孙贺被封南侯,李朔被封涉轵侯,赵不虞被封随成侯,公孙戎奴被封从平侯,公孙敖被封合骑侯,就连李广的堂弟李察这次也成了乐安侯。李广却又未能参战。

在这些个封侯名单里,有很多人都曾是李广的学生、下属甚至小弟,他们本是李广一手培养出来的,可现在他们竟是堂堂侯爵了,待遇、地位在李广面前都已高出一头,这才真叫人尴尬。特别是李蔡,他们兄弟虽同时从军,但一直以来李蔡都被掩盖在哥哥李广的光环之下,不但为人平庸,且无甚才略,但仕途偏偏就顺利多了,到得此时,官已至代国之相,爵已至安乐侯食邑两千户,及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甚至还位列三公,得拜丞相。而李广呢,虽然累著战绩,威名远播,却在边郡太守任上一干好几十年,最多后来朝廷把他调回京师当了郎中令,主管天子的护卫工作,到顶了,这辈子看来也就这样了。

霜甲卧不暖,夜半闻边风。胡天早飞雪,荒徼多转蓬。平生征战苦,日夜满刀弓,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老将军抛却繁华,一生守边,忠心为国,劳苦德高,最终却落得如此境遇,他心中愤愤不平,只有一个苦字了得。于是某次,李广和一个叫王朔的老朋友闲聊,趁着酒意,便忍不住道出了心中压抑已久的疑问:“自汉击匈奴,广未尝不从军征进,然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广自问征战不在人后,然而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看着李广如此郁卒,王朔身为朋友心内其实也很同情,但他只是个星象家(望气者),平常是有仰观天相占卜吉凶的爱好,可看相却是外行,要是神相许负还活着那就好了,王朔大师呢本事还差的远。但要借故推托吧,他又于心不忍,便也只好试着问说:“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

李广暗一叹气。他这辈子自问顶天立地无愧无悔,但年轻时还真做过一件很不厚道的事儿!时至今日,午夜梦回,他还经常悔恨愧疚到难以入眠。

于是道:“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降八百余人,后恐其为变,乃诈而同日杀之。独有此事,吾至今心中仍大为悔恨。”

王朔一拍桌子,得,就是这件事儿了,从前白起项羽杀降,都没好结果,这你虽然杀的没他们多,但肯定也大悖天理了!于是道:“古者,白起杀降,秦剑赐死;项籍杀降,难过江东;故而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李广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原来这一切都是那八百羌鬼在作祟。谢谢你了王朔大师,你把我的心结终于解开了。

王朔叹道:“今事已如此,悔恨无及,君且只留赤子心,但尽人事而听天命吧!吾尝言无知者无畏,今将军若有所知而能敬畏天理,则事尚有可为也。”

王朔此言,岂不是句安慰老友的话么?其实他心里很清楚,李广这个人,虽然名声很大,但他一没心机,二没城府,三没背景,四没口才,而且对官场之道一窍不通,这样还能混到九卿这一级,老天已经是够给他面子了,还想要再进一步,恐怕很难。


千古名将英雄梦


没办法啊,霍去病和卫青

一靠关系,这个不值得我们提倡。

二靠运气,每战都有汉武帝刻意安排,所以一些人成了他们两个当炮灰,这个不值得提倡。

三靠张骞,张骞从西域回来后,带来了大量的匈奴信息,为汉武帝突袭后方的成功带来了保证。

四靠汉武帝,没有汉武帝的任人唯亲,卫青霍去病啥也不是。

五靠人数多,每次出击都数倍匈奴人,而且都是大汉最厉害的军队,百里挑一。,

六靠汉军强大,差不多一个汉军顶三个匈奴军,比如李广带领四千步兵,被匈奴4万人攻击,李广以4000人杀了一万多人,李凌带领五千步兵,而且是民兵,还是管理后勤的,更是步行的一群人,不算兵,被十多万匈奴主力骑兵攻击,杀了也近一万人,失败的原因还是粮食不够,武器不足,更是自己人的背叛才失败的,,

七靠武器先进,匈奴的武器不锋利,陈旧,,,很多很多,,不想多说。。

看看李广,首战直接从一个小兵升到中郎将,连升十级,是靠努力上位的,李广每次出击都以少打多,比如他领一万人时,面对的是10多万人,领4千时,碰到的又是4万,匈奴的人数都是他的十倍以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成功。像汉代名将辈出只是不受重用而已,比如李凌,赵充国,这两个基本可以摔卫青霍去病十条街,还有能任大将军的,能力不差卫青霍去病的,比如赵破奴(征战西域第一人),公孙贺,冯奉世。等等数都数不过来


可口偶遇


汉文帝曾对李广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此语被后世传为佳话,广为流传引用。

于是常有人分析李广不得封侯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性格心胸、政治觉悟、杀俘不详、生不逢时等。这些观点自古有之,都很有道理。但是李广自身的原因应是次要的,主因还是在他的领导身上,汉文帝、景帝、武帝。这次主要说一说汉文帝。

从上面汉文帝的这句话中可以分析出几点:

一,汉文帝是知道李广有才干的。这点从《史记》《汉书》的记载就可知。

二,这可能是汉文帝的一个借口,他就没想给李广封侯。就像唐代崔道融所说:“汉文自与封侯得,何必伤嗟不遇时?”宋代张耒也是如此看法,有其诗作为证:“李广才非卫霍俦,孝文能鉴不能收。君王未是忘征战,何待高皇万户侯。”

汉文帝时期,对军功的封赏并不重。文帝一朝,共封侯27人,3人是外戚,14人是王室,10人是大臣。这10人中,只有一个孙单是因为军功封为“瓶侯”。孙单的父亲孙卬是北地都尉,匈奴入寇时战死,所以封其子为侯。以军功封侯,到汉武帝时才兴盛。

三,汉文帝在用人上远不如汉高祖。同样是一个李广,在文帝手里封不了侯,在高祖那里就能封侯?只能说明高祖敢用人,会用人,是真正的将将之才。而汉文帝用人,是有毛病的。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正是这位耿直的冯唐,曾当面指出汉文帝用人的失误。冯唐的伯父是赵国人,一次汉文帝与冯唐聊天,谈到了赵国名将廉颇、李牧,于是感慨说:“我若是得到廉颇、李牧为将,岂忧匈奴哉。”冯唐直楞楞地就把话怼回去了,“陛下既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用。”汉文帝很没面子,非常恼火。问道:“你怎知我不会用?”冯唐长篇大论,关键就一点,汉文帝对边关将领把控太严,管得太多,赏得轻,罚得重,真是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云中郡守魏尚,治军有方,屡立战功,匈奴久不敢犯。只是因为上报军功时差了六个首级,就撤职、削爵、下狱,给了匈奴可乘之机。所以就算有廉颇、李牧,他们带兵是将在外,君命不授,那最终也不过是魏尚的下场。

汉文帝对待魏尚就如同赵王对待廉颇、李牧那样。世人都觉得赵王昏庸,那汉文帝算不算昏?还好,汉文帝听劝,恢复了魏尚的职务。但也只是对魏尚一人之事有了悔悟,并没有举一反三,全面反思,推及到别人的任用上是否存在问题。另外,从汉文帝庞信邓通,贬贾谊、捕周勃,都可以看出他在用人上的短板。知人但不能尽其用,对外事偏怂,对内务偏硬。

汉文帝自已都不曾想到,一句“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却成为后世批评他的口实。唐朝的魏元忠给唐高宗上疏时就说:“文帝不知魏尚之贤而囚之,不知李广之才而不能用之。”“文帝不能大任,反叹其生不逢时,近不知魏尚李广之贤,而乃远想廉颇李牧。”

至于汉景帝,认为李广政治上有问题而心存芥蒂;汉武帝因为迷信李广运气不好,而不给决战的机会。这些小心思,与他们大帝王的身份不相符,也都是李广难封的外因。一个有才干的人就怕遇不到明主,他能否迸发出全部的能量并得到合适的奖赏,主要还是取决于领导的用人。汉文帝、景帝、武帝对别人是明主,对李广则不是。否则就不会有“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的话语。如此看来,汉高祖不复生,李广终不得其用。


扫叶都净


李广是汉代名将,曾多次击败匈奴,立下不少战功。

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代都备受人们敬仰。唐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龙城飞将”指的就是李广。但是李广似乎平生不得志,一直没有被封侯,甚至在他手下被封时,自己也没有得到应有的爵位。很多人为其鸣不平,唐才子王勃曾有名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就是为其不平。事实上,李广不得志全怪别人吗?也许怪他自己更多一点才是!

李广出生于军事世家,自幼习射,有百步穿杨的能力,且作战十分勇猛,匈奴人非常害怕他,视为“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进攻他做太守的右北平。
李广武艺高强,作战勇猛,先后带领汉军与匈奴作战四十多年,捍卫了汉朝的边疆。后来帮助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但即便是这样一个屡立战功,声名远播的大将,却从未得到过更高的奖赏,最高的官职也就是个将军,直到他死的时候都没有被封侯。当初曾在李广部下,有数十位在李广看来“才能不及中人”的人,却因为在与匈奴作战中累立战功而得以封侯。李广自己想不明白,自己的才能不比那些人差,为何始终不得封侯?在排除各种可能性后,他最终把原因归结到命运上来——大概是我命中注定不得封侯吧?!

但是,恐怕“李广难封”不只是命不好或者当权者打压所能解释的,如果从李广自身的性格、行为来看,我们或许会发现原因不只这么简单。

首先,李广不谙政治,行为率性。

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他虽然夺取叛军帅旗,立下大功,但是却接受了梁王私自授给他的将军印,犯了汉景帝的大忌,回朝后,非但没得到封赏,还在景帝那里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其次,从严格意义上讲,李广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军事指挥员。

他不重视军队的操练和建设,行军打仗采取自由的作风,不重视纪律。李广虽然体恤士卒,爱兵如子,但另一方面,由于他的个人英雄主义作风,打仗喜欢逞强,敌人不近身不射,多次故意使自己的部队处于危险境地,常常吓得手下吏士面无人色,而李广则面色自如,以此来让手下都佩服他的胆量。正是李广这种为满足个人虚荣心而“玩火”的行为,致使许多不该死的士兵战死疆场。因此,李广作战虽然经常获胜,但是也常常失败,所以往往功过相当,甚至可以说是过大于功,两相抵消,以军功计,自然难以封侯。当时与李广齐名的另一将领程不识与之对比,程不识重视纪律,行军布阵非常严谨,安营扎寨很有章法。部队出战时,总是处在人不解甲、马不卸鞍的戒备状态。这种风格,机动性虽然差了点,但非常稳固,从未让匈奴人从他那里得到过什么好处,能够不断地积累胜利,最后得以封侯,并当过谏议大夫。

再次,李广为人心胸狭窄,目无法纪。

据《史记》载,李广因过被贬职,闲居在家。一次于南山打猎晚归,至霸陵亭,遭霸陵尉拦截,李广告诉他自己是“故李将军”,即原来的李将军。而霸陵尉说:“即便是现在的李将军也不能通行,何况是原来的李将军。”或许是觉得自己“虎落平阳被犬欺”,李广对此怀恨在心。后来当他被重新起用时,李广要求霸陵尉与他一同赴任,到军中就找个现由把他杀了。这件事被后人诟病不已。李广任陇西太守时,羌人造反,他引诱八百多人投降,当天就用诈骗手段把他们全杀了。时人王朔说“罪过没有比杀降者更大的了,这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最后,李广做不到能屈能伸。

因李广屡立战功却不得封侯,被汉武帝视为“数奇”,即命不好。因此,在后来的历次对匈奴征战中,李广或无缘参与,或只能当配角。在汉军对匈奴的大决战中,李广反复恳求被任命做前将军,可是事不遂愿。临战前,卫青得到刘彻的一道密令,下令李广出东路迁回绕道出击。结果,李广因为地势不熟悉加之命令突变,竟然作战时迷了路,错失了大好的战机事后,李广主动承担罪责,但他认为被卫青派人审讯是奇耻大辱,于是拔刀引颈自刎。得知李广自刎的消息,其部下的军事大夫痛哭流涕。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管男女老幼,是否认识李广,也全部为之流泪。

综上所述,李广难封,固然有权贵打压的因素,但与他个人性格亦不无关系,恐怕其个人性格的因素要更大一些。

天天开心历史


标题这种说法非常不客观。卫青霍去病因为外戚身份成为贵幸,被汉武帝委以重任,他们也用战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卫霍能封侯都是靠战绩得到的;但汉武帝并没有薄待过李广,相反,他对李广再三委以重任,在武帝时期,李广多次随军出征匈奴,可惜未能立功,最终兵败后,年事已高的李广在颓丧的心情下自杀身亡。

李广是陇西郡成纪县人,他出身军事世家,擅长骑射,作战勇猛,文帝时以军功提拔为武官。汉文帝欣赏他的勇敢,曾经感叹道:“可惜你生不逢时啊,要是在高帝时,一定是个万户侯!”李广一生也将封侯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汉景帝时,李广担任骑郎将,七国之乱时,李广作为骁骑都尉跟随将军周亚夫作战,战争中,勇猛的李广夺下了敌人的军旗,因此他名声大振,景帝之弟梁王非常欣赏他,授予了他自己的将军之印。这个行为违反了汉朝规定,因此李广这次失去了封侯的机会。

李广后来长期在陇西、北地、代郡、雁门等地担任太守抗击匈奴。

汉武帝即位以后,听闻李广是一位了不起的名将,一心想反击匈奴的武帝立马把李广从上郡太守调任为未央宫卫尉,未央宫是皇帝所居,可以说李广是从地方部队直接被提拔为中央警备军司令,武帝对他可谓器重。元光二年和元光六年,李广两次率领军队出击匈奴,都没有立功,特别是第二次,李广不仅全军覆没,他本人还被匈奴俘虏,最后靠机智和胆气逃脱。按照汉朝律法,李广当斩,于是出钱赎为庶人。

闲居几年后,武帝又任命他为北地太守,不久迁为郎中令。郎中令为中央九卿之一,皇帝身边的郎官、大夫等都归其统领,可见武帝对李广仍然器重而且抱有极大的期待。

元朔六年,李广再次带兵出击匈奴,无功而返;元狩二年霍去病从陇西出击匈奴,李广和博望侯张骞从右北平出击。当时博望侯迟到,只有四千兵马的李广被匈奴左贤王四万骑包围,李广镇定自若,率领将士血战突围,再加上张骞赶到,匈奴退兵。按照汉朝军法,张骞应该处死,后赎为庶人;李广功过相抵,无赏。

元狩四年,汉武帝派爱将卫青、霍去病一起出击,发动了漠北大战,准备和匈奴决一死战,李广数次请求参加,但此时他年事已高、再加上当时都认为李广这人缺乏运气,所以武帝不想他参与,但架不住他苦苦请求,武帝批准了,但又私下叮嘱卫青:李广年纪大了,又运气不好,还是别让他正面与单于交锋。大军出发后,李广向卫青苦求作战的机会,卫青没有答应。李广只得按原计划从东路出发,结果途中迷路。卫青后来派人向李广问询当时的情况,心灰意冷又心高气傲的李广认为自己与匈奴苦战一生,不能受刀笔小吏的侮辱,最终自刎而死。

由此可见,李广作为一代抗匈名将却没有在历次战争中建立大功,并不存在汉武帝对他的刻意打压,反而武帝再三提拔了李广,并对他委以重任,只可惜李广也许真的缺乏一点运气和天意。再加上汉朝的赏罚制度也有一些不合理之处,它只机械地用俘虏敌人的数量和物资衡量。像李广四千军队与左贤王四万军队之战,比例达到了一比十,按照常规很有可能全军覆没,但李广却血战突围,这应该是有战功的,可惜当时汉朝军法的规定就是功过相抵不赏不罚,历史有时就是这样冷酷和无情!因此李广的命运悲剧给后代文人留下了不尽的遗恨与感叹!


春和九如


李广起点很高,生在将门世家,祖上李信是秦朝名将,李信当年击败燕国太子丹,后来举家搬到燕地,李广家族因此世代擅长骑射。

匈奴崛起后不断东征西讨形成庞大汗国,白登之战重创汉朝主力,长期袭扰我国边境,逐渐形成两大强国对峙的局面。

李广成年后应征入伍,朝廷重用其才官至中郎,公元前166年匈奴入侵萧关李广一战成名,逐渐进入高层视野,长期参与边境作战,官至骁骑都尉,可以说一路扶摇直上。

一个高层重点培养的青年将领为什么最后郁郁不得志呢?这事还的从七国之乱说起,骁骑都尉李广跟随总司令周亚夫主动出击吴楚叛军,李广在昌邑城下夺得叛军军旗,叛军开始土崩瓦解,李广立下大功,声名远播。此战把危机四伏的平乱主力梁国解救出来,帝国的二号人物,与汉景帝暗中争夺帝位的梁王,决心拉拢这位有志青年,授予李广将军印,李广觉得人家拜我为将这是对我能力的认可,于是欣然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平定叛乱以后班师回朝,大家都得到了封赏唯独李广没有,还被调为上谷太守,从此远离中央,天天和匈奴处理边境摩擦这点破事。个人认为此次政治打击对李广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广的性格逐渐发生了变化。

武帝上台以后经过多方了解,认为李广有贤能,提拔李广为禁卫军副司令,这相当于调到身边考察,皇帝考察就是要重用,重用就得进行最终考核,可惜李广没有完成武帝的考试,李广以禁卫军副司令的身份,带领部队于雁门出击匈奴最终被匈奴活捉,李广最后通过自己的机智逃了回来,被贬为庶人,朝廷颜面尽失,做为皇帝的近卫官、卫队长那是拥有神秘政治色彩的人物,就向我们每每谈起近卫内臣、大内高手都能浮想联翩,你被匈奴抓去蹂躏个明明白白算怎么回事。

李广隐居蓝田期间和朋友出去打猎,晚上回来要经过霸陵亭,霸陵尉上前呵斥阻止李广夜间通过,李广只好在霸陵亭下夜宿。匈奴攻陷辽西,边关告急,武帝认为李广有才,再次启用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李广坚持要求霸陵尉于他一起赴任,到右北平李广就杀了霸陵尉,并上书谢罪。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率部出击匈奴本部,李广任前将军,此时此刻汉王朝力求一战解决匈奴问题,精锐尽出,卫青很清楚此时的李广能力严重下降,出于对老将军的保护,让李广带领本部兵马及右将军部出东路迂回,对匈奴实施分进合围,李广认为卫青看不起他不让他打前锋,愤然不辞而别,带领两部兵马东进。李广在遭受第一次政治打击后能力开始下降,治军不严、业务生疏,最终两部兵马在沙漠中迷路,未能参加决战。卫青与匈奴主力决战击败匈奴单于,但是分进合围的战略意图没有实现,让匈奴单于逃跑了,卫青、霍去病到是没说什么,可是下面议论纷纷矛头直指李广,李广受不了侮辱最后拔剑自刎。

据说李广不能封侯还有一个原因,李广任陇西太守期间羌人叛乱,李广诱骗羌人投降,,当时有八百多人来降,结果李广把他们都杀了,这件事直接把将军身份做坏。


志士仁人S



一代名将的成就,不仅仅是要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还要有赫赫战功,更要具有政治思维和宏大格局。可以说是缺一不可,否则就会落下个李广难封或者岳飞惨死风波亭的千古浩叹。


李广这个人,严格的讲,作为一个独挡一面的将都有一点勉强,更别说统帅全军了。他的飞将军称呼来历主要源于个人骑射技术,要是在现代,把他作为一个侦查营长使用,应该还是才堪其用的。

李广是属于那种带着小股部队猛打猛冲型的将领,就是典型的粗人,有一点小功劳就自我陶醉,从来不会认真的总结和学习别人。他一直看不起卫青,他认为卫青出身卑贱,靠的是裙带关系上位,但是他从来没有认真思考卫青一人,生生击溃匈奴一国,这是汉朝开山立柜以来从来不曾有过的奇迹。他们的高祖刘邦也还是靠裙带关系才侥幸在匈奴手底下讨回一命。



李广一直在抱怨没有得到机会,但是他也没有看看霍去病,一个二十左右的少年,同样是五千轻骑,李广干的都是小打小闹,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小本营生。霍去病却能够带着这五千轻骑远程奔袭,直下王庭,领的是游击队的兵,打的是战略级别的仗,而且还屡屡以微小代价获得绝对战果。


所以,李广是一个极度自负的人,那种自负已经到了自以为是的程度。不具有军事谋划能力,只不过就是匹夫之勇。但是一生混迹沙场,却从来不观察、总结、学习。好在他跟了汉武帝这样一个雄主,知人善用,上面又有卫青这样一个伟大的将军,谋划得当、调度有方,这才全了他一世英名。否则,如果稀里糊涂让他独立去负责一个关键战役,恐怕他早就因为惨败埋迹于历史尘埃了。

再就是他粗暴、直率的个性,这类个性的人由于生性放犷耿直,缺乏严谨,在带兵的时候纪律疏松,容易获得士兵好感,政治上不对别人造成威胁也容易得到好的人缘,但是却无法得到上司重用。因为自己才干不足,还听不得批评,动辄自以为是的跟上司顶嘴,谁敢用你?

我的直觉,李广就是工厂中那个性格粗暴,身居一线,带领员工完成生产任务的班头。虽然勤勉认真,碌碌一生却到死都是班头,因为这就是他的价值。

拿破仑的马夫眼看着跟过拿破仑的人都当了将军,而自己却一直是马夫,于是在拿破仑跟前诉说自己的委屈,拿破仑指着运粮的骡子说,喏,它也跟了我很多年,但是他还是骡子,因为他只会干这个。马夫登感羞愧。


谢金澎


首先,是因为生不逢时!

李广毕竟时汉文帝时代的武将,等到汉武帝时代,他已经老了。早年在汉景帝时,李广随周亚夫一同平定七国之乱,期间虽然也立下了不少战功,但平定叛乱的头功,终究还是归到了汉军统帅周亚夫的身上。

此后,李广戍守汉朝北部边郡多年,然而却始终无法取得像卫青和霍去病这样显赫的战功。原因很简单,因为那时汉朝对匈奴还处于守势,还不具备全面反击的实力。

所以,李广虽然在边塞苦苦抵御匈奴多年,并因作战勇敢和顽强,赢得了匈奴人的敬佩,但终其一生都无法如卫青和霍去病那样,纵横大漠,封狼居胥。更悲剧的是,李广还有被匈奴活捉过的经历。虽然,李广最终凭借个人勇武,得以顺利逃脱。但兵败被俘这事,始终是李广挥之不去的军旅污点!

其次,政治觉悟不够。

李广虽然有些生不逢时,但他之所以戎马一生、屡屡建功,却还是难以获得很大的提拔,其实也得怪他自己。

平定七国之乱期间,李广作战勇猛,在昌邑城下夺得叛军军旗,从此名声显扬。梁王刘武十分赏识李广之勇武,于是私授李广将军印。要知道,当时得梁王可是很有政治野心得,一直想当皇帝。所以,梁王此举无非想拉拢李广,希望他日后能为自己所用。

作为朝廷的大将,按理说李广就不该接受这个印。谁知,李广居然还欣然的接受了。这么做的结果,就是直接触怒了汉景帝。所以,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并没有给予李广封赏。

最后,个人能力也确实不如卫霍。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广作战勇猛,因而以“飞将军”之威名传世。然事实上,李广的统帅能力和战术水平,也确实不如卫青和霍去病。

李广的威名,更多是靠个人勇武打出来的,而自身却并没能取得很大的战功,这其中他个人能力的缺陷是关键。

李广的治军方式和同时代的程不识是相反的,程不识治军素来严厉,因此其手下士兵皆谓之苦。但李广治军并不严格,对士卒基本采取散养模式。而且,军队扎营不注重营地的夜间防御,不安排打更自卫,不设刁斗之类的警报系统。如果李广不是习惯在远处安排哨兵,一旦遇到骑兵突袭,就很可能损失惨重。

此外,李广过于推崇自己的个人武力,与敌作战,经常身先士卒,带着几十名骑兵冲杀在前。有一次,为了干掉匈奴三个射雕人,竟然带着一百名骑兵出关追击,最后让自己陷入险境。

可见,李广虽然勇武,但却缺少谋略,处事也不得沉稳,只适合当先锋大将,却难成大军统帅。

所以,综上所述,李广之所以落得个“李广难封”的尴尬地步,很大部分原因,还在于其自身的缺陷......



这些历史要读


李广一直只是将,不是帅,作为一名将领,他的指挥能力是不足的;作为个人武艺,他可称得上万人敌。

一、卫青、霍去病指挥才能堪称卓越,尤其是霍去病的长途奔袭闪电战,可圈可点,使卫霍凭借自己非凡的军事悟性,跻身古代名将行列。毋庸讳言,卫青因姐姐关系,才和武帝刘彻相识,但他的封万户侯、大将军都是凭的军功!元光五年,卫青、公孙贺、公孙敖、李广四路各统一万骑兵出击匈奴,卫青打到龙城,斩杀敌兵数百人,公孙敖折七千骑,李广被活捉,两人依法应被斩,公孙贺无战功。军事能力优劣立判。当年粟总在苏中率三万主力七战七捷,灭国军五万余;某总在山东,七战四败二平一胜,几无胜迹,指挥高低立判,华野成立后战役指挥交粟总!战场即考场!元朔元年春,车骑将军卫青率三万铁骑出雁门,斩敌数千人;第二年,卫青出兵云中郡,夺河南地区直到陇西,俘敌数千人,捉获牲口几十万头,赶跑白羊王、楼烦王,建朔方郡,卫封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部下苏建、张次公封侯;后两年匈奴入侵,下一年即元朔五年,卫青又率三万骑兵出朔方,俘虏右贤王属下小王十多人,男女一万五千,牲口数千百万头,卫升大将军,增食邑六千户,三子亦封侯;元朔六年,卫青出定襄郡,杀敌一万多人;霍去病是卫青大姐的儿子,十八岁第一次出征即率八百轻骑独当一面,离大军几百里,独自杀敌二千余,封冠军侯,胜李广十倍,食邑一千一百户;元狩二年春,霍去病率一万骑出陇西,杀死折兰王、卢胡王、杀敌八千人,缴获休屠王祭天金人,加封食邑二千户;这年夏天,霍去病又闪电作战,过居延泽,达祁连山,俘酋涂王,斩敌三万余,俘五个小王及母亲、单于阏氏及小王子五十九人,加食邑五千户;降浑邪王手下几万人,增食邑一千七百户;元狩四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各率五万铁骑讨伐匈奴,卫青在史称漠北之战的大决战中,大显神威,追杀二百里,俘杀敌军一万九千余,单于脱逃;霍去病利用卫青吸引了单于主力的有力战机,长驱直入匈奴腹地,俘获屯头王、韩王,封狼居胥,斩杀俘敌七万余,增食邑五千八百户,卫青、霍去病均封大司马!

二、李广在抗击匈奴前线除了表演了几回个人秀之外,几无胜迹可寻。

李广在前线,个人武艺堪称一流,《李广射虎》写进苏教版课文,什么重伤被俘后夺马夺弓,靠神射技术脱逃,但这些均是杰出士兵水平!作为将领,他除了一个空名外,指挥作战怎一个“惨"字了得?要么被俘,要么迷路,实在对不起飞将军的名号!说白了,他已不适应对匈奴战争的需要,外战外行!被汉匈这场新型的战争无情地淘汰啦,怎么可能升迁封侯?

三、李广和卫青相比,政治上也相当幼稚,毫无原则可言!

李广在七王之乱时,内战还是内行的,他跟随太尉周亚夫去攻打吴楚军,夺取敌军帅旗,立功扬名昌邑城下,这是李广和侯爵走得最近的一次,但却接受梁王私授的将军印,幸亏身逢战乱,朝廷用人之际,不然按《汉律》,有掉脑袋的危险。李广还私自杀俘,公报私仇,擅杀坚持原则的霸陵尉。(见《史记.李将军列传》)

再看卫青,为人相当低调。卫青身为万户侯、大将军、国舅爷,在一次征伐匈奴过程中,部将苏建全军覆没、只身逃回,部下周霸等劝卫青杀将立威,卫青把苏建装进囚车,交千里之外的武帝处置,军事才能如此高,低调却如斯,叫武帝刘彻不信任大将军也难!

综合上述,卫青、霍去病理当凭军功,统帅全军、封万户侯,死后享尽哀荣;李广战术老矣,又不懂政治,还经常打败仗、做俘虏,地位低,实属正常。

望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