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霍去病二人作为征讨匈奴的大功臣,为何会出现在《史记·佞幸传》?

牛桂森


只能这么说,卫青、霍去病的名字是在《史记·佞幸传》中出现过,但这个《佞幸列传》并不是这两个人的专门的传记,主要讲的是邓通、赵同和李延年等几个没啥大才能、却靠某种技能或谄媚方法得幸于皇帝。提到卫青、霍去病只有一句,“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翻译成白话文大概是:卫青、霍去病也是因为是外戚的身份得到皇帝的宠幸,但他们很有才华,靠自己的才华有利于国家。这句并不是太多的贬义。外戚身份是事实,对于自身的能力还是肯定的。

对于卫青和霍去病更多的记载是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

每个人看待事物都有不同的角度和自己的看法。总的说了,司马迁是反对对匈长期作战的,在《匈奴列传》中,他写匈奴也是华夏子孙,汉匈之战只是兄弟间的争斗。所以,他对于汉武帝长期的征战并不赞同。因而对于在战争中取得成绩的将领也不如当时的“愤青”那么视为英雄。从他对于李广和卫青的不同评价就可见。他在史记中树立了飞将军李广的光辉形象和李广难封的哀叹。而对于卫青和霍去病二人,在列传中更多的讲了事实。说对这两个人有多喜爱,是没有的。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不可否认,史记的撰写者司马迁是对卫青、霍去病是有意见的,而且意见还很大。这可能和司马迁的亲身经历有关吧,毕竟他是在汉武帝朝,被汉武帝羞辱过的,要知道,他受的可是宫刑,是一个男人最不能忍受的刑罚。

什么是佞臣呢?

佞臣就是指靠着皇帝的宠幸,而一步登天的人。

我们来分析一下,同样是以打匈奴而闻名的将军卫青,霍去病和李广等人。很明显司马迁是偏向李广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只要读过史记的人,肯定就会发现,司马迁在写李广的时候,用了大量的篇幅,把关于李广的事迹,不管是大是小,都记录的清清楚楚。你看,连李广去打猎不小心射穿了石头,这种八卦的事情,他都记录的很详细。

回过头来在看看卫青和霍去病。

这两个人,在打匈奴方面肯定比李广的功劳大吧,可是,司马迁在写他们的时候,非常的枯燥乏味,一点意思都没有。都是一些冷冰冰的数字,谁谁谁,于某年某月出征讨伐某个匈奴,杀了敌人多少,是胜利还是失败,什么时候归来的,仅此而已。

在看李广打匈奴就有意思多了,李广被匈奴俘虏后,他竟然夺了敌军的马,一个人逃了回来,他的飞将军的名号,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叫起来的。

有没有发现李广很受司马迁的宠爱呀。

我们接着分析司马迁为什么宠爱李广?

李广能成为将军是靠着自己的一身本领在战场上打出来的,他的仕途之路晋升的很慢,按道理说,李广作为三朝元老级的将领,到了武帝朝应该封侯了吧,可惜的是他还是一个将军。

在看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个人都是外戚。

卫青是因为姐姐卫子夫受宠而被汉武帝格外提拔的。

没有任何功劳的卫青被汉武帝提拔成了领兵打仗的将领,地位和李广一样。汉武帝给他们一人一万人马去打匈奴了,汉武帝派出去的队伍有四支,打了胜仗回来的仅仅只有卫青一支队伍而已。其中最惨的就是李广了。

李广不是名将吗?为什么他会败的如此凄惨?

就是因为他是名将,所以匈奴对他的一举一动格外的小心。当匈奴打听到李广军队的动向后,他们就把主力调去打李广了。

正是李广吸引住了匈奴的主力军队,才给了卫青一个长驱直入的机会,他一下打到了匈奴最北边的都城中,大获全胜,还活捉了匈奴的很多高官。

在看李广就惨多了,几乎是全军覆没,一个人逃回去的。

汉武帝等他们回来后,就拜打了胜仗的卫青为大将军。

李广就惨了,不但丢了官职,还被罚了款,李广就此回家种地去了。当然,他去种地也是暂时的,这样的人汉武帝还是会重用的。

说完李广和卫青,我们在看霍去病。

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从小在皇宫中长大的。

可以说霍去病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按道理说这样出身豪门的人,大多是不成才的多。

可是,这个霍去病偏偏就是一个例外。在他小的时候,汉武帝从小没有少教过他兵法。

可惜的是,他从来都不好好学,他说学那些死东西没有用。当年项羽也是这么说的,看来英雄所见略同呀。

到了霍去病十七岁的时候,汉武帝让他跟随舅舅卫青去打匈奴去了。这一次霍去病给舅舅卫青要了八百人马,卫青给他挑选了八百最精壮的士兵。就是这八百人,在霍去病的带领下,斩杀了匈奴两千多人。

很凑巧的是,这一次出征的五路人马中,霍去病是唯一一个打了胜仗的。李广这次也有出征,因为迷了路,根本没有见到匈奴,也就没有任何胜负之分了。

当他们回到汉武帝那里时,汉武帝就把十七岁的卫青给封了侯。

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因为一次侥幸得胜而被封侯的,而李广大小仗打了数百次,可以说败仗也就是寥寥的几次而已。但是,汉武帝就是不重用他。

司马迁在联想到自己的身上,自己何尝不是这样的呀。可以说自己的不幸和李广的不幸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在写李广的遭遇时,就如同在写自己。

所以,司马迁对李广是大大的赞赏,对卫青霍去病是嗤之以鼻的,在司马迁看来,靠着裙带关系上位的人,即使在牛上天,终究也是不光彩的。

索性司马迁也把这两个打匈奴的英雄卫青,霍去病写入了佞臣传。


史学达人



历史的书写者是人,人本身就具有情感波动和主观意识的不稳定性。

司马迁虽然是千古史观名家,但是他也是人。他有着鲜明的主观意识和情感倾向。当初李广的孙子李陵被汉武帝定性为叛国,拿下李家家眷时,司马迁跑去求情,被武帝刘彻对他司以宫刑,他是恨毒了汉武帝。

作为一个男人,宫刑是比死还耻辱、痛苦的刑罚。最后证明他对李陵的看法是对的,他很反感汉武帝的刚愎自用和主观,但是在忠君爱国的思想定势思维下,他无法也不敢恨武帝,就将这种恨转移到了被武帝宠信,提拔重要的卫青、霍去病身上。



而且由于他对李陵的好感,爱屋及乌的移情于李广身上。一旦想到李广英雄一世,不被卫青重用而自杀,就激发起他的正义感。李敢去找卫青讨说法刺伤卫青,又被霍去病私下杀死,武帝却没有追究霍去病的责任更让司马迁愤怒。最后是李陵被武帝定为叛逆他去求情,武帝又武断的将他司以宫刑,让他对他心目中的悲情英雄李家报以强烈的同情。


这种同情和他仅仅站在史官的立场的狭隘格局导致了他对卫青霍去病的反感,于是把他们书写进了《佞幸列传》。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绝对复原历史本来面目是不可能的,只能根据自己对当时场景的理解,做出基于理智和事实的判断。


谢金澎


因为司马迁为李凌说公道话,被切了小鸡鸡,悲剧的根源在于汉武帝重用外戚导致的,所以他给外戚的卫青和霍去病作传,难免会有鄙弃之处。


知我者24


佞臣行列怎么了?那是因为他们出身低微,被司马迁瞧不起,但还是有功劳也得佩服!比你强多了!


丁香花语70143299


史记并不是官方修订的史书,而是司马迁个人记录的历史,那么他作为一个人,自然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所以他编人物列传也是按个人喜好来排的。


卫青、霍去病在他眼里,是外戚,而且当时风头正劲,把同时期的李广和李陵都衬得面黯然失色。


而李广在卫青没有出现之前是有望封侯,而李广本人对于属下也是同吃同住,和士兵吃在一起,住在一起,风评非常好。而李广因为汉武帝的不喜迟迟没有封侯,司马迁同朝为官,觉得可惜。


而卫青因为自己姐姐卫子夫而入了汉武帝青眼,也因他自身能力而早早就封侯了,还娶了公主为妻,司马迁觉得对李广很是不公平,包括对李陵也是。司马迁也是因为同情李陵上言汉武帝,而遭到了宫刑。


而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经卫青举荐也进入了军中,封狼居胥,也早早被汉武帝封侯。而当时汉武帝明显对这两个武将更信任,对以前的武将则是能不用就不用。


而李广对卫青很不满,在行动中对卫青非常不敬,不听卫青指挥,在一次战争中迷路自杀后,他的儿子李敢认为自己父亲李广是因为卫青才死的,所以打伤卫青,霍去病不平,在一次机会中射杀了李敢。


这些情况相加,司马迁把他们列入佞幸之流,很是正常。


夜饮三百杯


之所以出现,因为他们自身的出身确实属于《佞幸列传》的记载范围。

《史记》卷一百二十五,《汉书》卷九十三,都是《佞幸列传》,卫青、霍去病也都列名其中,如果说按照某些人臆想的,司马迁因为与李陵交好,所以捧李广,贬卫霍,那么,班固这个东汉初年之人,还曾经参与过东汉北伐匈奴的人物,也就毫无贬损卫霍的必要了吧?

然而,都有。

我们先来看下《佞幸列传》的定位,《史记》是这么说的:

谚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固无虚言。非独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昔以色幸者多矣。
太史公曰:甚哉爱憎之时!弥子瑕之行,足以观後人佞幸矣。虽百世可知也。

其实,话说得非常清楚,就是此传中人,都是帝王内宠,也就是“以色幸者”,所谓弥子瑕之行,其实就是春秋时卫灵公的男宠伴侣,也就是“分桃”的典故来源。

再来看《汉书》的说法:

赞曰:柔曼之倾意,非独女德,盖亦有男色焉。

男色,乃至于传记中遍布的“同卧起”,其实已经点得非常清楚的事情,《汉书》还记录了西汉晚期的另一位名人董贤,也就是著名的“短袖”的典故来源。

“断袖分桃”齐备,哪怕是文言文阅读再糊涂的人,应该也知道《佞幸列传》记载的这些人的出身身份了。

事实上,无论是司马迁还是班固,在谈论卫霍时,都着重提及了他们的个人能力,比如《史记·佞幸列传》说:

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汉书·佞幸列传》说:

卫青、霍去病皆爱幸,然亦以功能自进。

也就是说,虽然出身如此,却是靠着自身的本事来创建功业。

这种记载,本身并没有渲染细节,可以说是秉笔直书,也没有什么贬低的意思,并且《史记》和《汉书》还都为卫霍立传,可以说,对于他们的功业表达了足够的尊重。

事实上,如果我们看卫霍的列传和汉武帝的本纪,乃至匈奴传中的记载,从未否认卫霍两人是出击匈奴的大功臣,一些斩首和缴获的数量细节也写得很详细。

之所以题主提出此问,以及三解可以预期的评论里的谩骂,毫不奇怪,因为在当代的很多人眼里,好,则必须高大全,不容说一丝坏处,坏,则必须烂透了,不容说一丝好处。

实际上,《史记》、《汉书》在《佞幸列传》里只这么一句话,已经算是为尊者讳了,作为汉朝的史官,司马迁和班固在他们的时代,难道不能看到写有更多相关“细节”的档案材料?

只是点到为止,指出这个事实,还算携私报复不成?


刘三解


我们都知道,《史记》最大的特点是司马迁注入了很多主观的东西,无论在选择史料还是行文上,都不加掩饰。司马迁在写历史朝代时如此,写本人所在朝代时更是如此。

司马迁的个人遭遇大家都清楚,被汉武帝用最耻辱的方式用刑,所以不仅对汉武帝本人有怨恨,还恨屋及乌,对汉武帝喜欢的人加以贬低(比如卫青与霍去病),对汉武帝不重用的人则充满同情(如李广)。

具体到卫青与霍去病两人身上,他们打击匈奴的战功与威名是无法抹去的,但司马迁却在其他方面抹黑两人。比如霍去病不爱惜士卒,卫青靠裙带关系上位等,还把两人都归入佞幸。试想,如果把司马迁喜欢的李广放到他讨厌的卫、霍两人的位置上,去指挥汉匈战争,结果会如何?恐怕不会比后来的李广利好到哪儿去。

司马迁指责卫、霍靠裙带关系上位,这其实不公平。在西汉,人才选拔机制还不完善,特别是缺乏“考试选拔”的方式,不能让更多寒门子弟得到机会。就是后来有了科举察人的办法,裙带关系和老乡观念等仍然在选拔用人上占据很大比重。

试想,如果把历史上那些靠裙带关系的能人统统抹掉,这几千年的故事怕是减色不少。


脑洞大开的历史


首先,校正一下,《史记·佞幸传》里是提到了卫青,霍去病。司马迁在《史记·佞幸传》里特别写道:“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但是只有几句话概括,没有具体描写。而《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才是专门介绍卫青和霍去病的。

所以在《史记》中他们有单独的记载。至于为什么问者说在《史记·佞幸传》里记载了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这就要看司马迁写的“佞幸”是什么意思了。

《史记·佞幸传》的开头就说得很清楚,所谓“佞幸”并不是都指小人,而是指他们这些入选传记里的人最初都是皇帝宠幸而上位的。

《史记》中是这样写的:谚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固无虚言。非独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

这话的翻译过来就是:俗话说,努力种田不如碰上好年景,善于做官不如碰到好机遇。这可不是空话,不仅仅是女人靠着姿色献媚得宠,士人宦官中也有这样的人。

所以,这么说来卫青,霍去病身为汉武帝外戚靠卫子夫才被宠幸写入“佞幸传”也是无可厚非的。这才有了文章开头这句话“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注意“然”是个转折词意思是虽然他们都是外戚才被皇帝宠幸,但是他们也是靠自身能力才坐上这位置的。这充分跟邓通,李延年之流划开了界限。也是司马迁对其两人能力的肯定。




孤独玖贱


可能有人对卫青及霍去病出现在《史记•佞幸传》极为不舒服,因为卫青霍去病可是功名赫赫的名将,怎么能够跟《史记•佞幸传》里的其他的,如邓通、李延年货色相提并论呢?

而且有人还认为,司马迁是不是有私心,故意贬低卫青和霍去病以泄心中之愤?之所以有此说法的是,班固的《汉书》就没有将卫青霍去病列入《佞幸传》,而邓通及李延年仍然列于其中。

事实上,司马迁在《史记•佞幸传》的开头就说得很清楚,所谓“佞幸”并不是都指小人,而是指他们这些入选传记里的人最初都是皇帝宠幸而上位的。

司马迁是这样说的:谚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固无虚言。非独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

这话的翻译过来就是:俗话说,努力种田不如碰上好年景,善于做官不如碰到好机遇。这可不是空话,不仅仅是女人靠着姿色献媚得宠,士人宦官中也有这样的人。

我们先不管司马迁这个标准如何,但如果按这个标准来说选人入传,那卫青及霍去霍进入《佞幸传》是没问题的。

想当初,汉文帝的宠幸邓通是做什么的?他不过是个撑船的好手,但是因为汉文帝宠幸他,让他一夜之间成为天下最富有的人。而卫青最初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不过是个牧羊人,长年蹲草坡看蓝天白云,如果不是因为他的姐姐卫子夫得宠,他这辈子也就只是一个牧羊人。

当时,汉武帝刘彻因为跟陈阿娇婚姻不满,经常跑到姐姐平阳公主家里喝酒,有一次看见卫子夫跳舞,就喜欢上了,然后带回宫里。后来,卫子夫经历种种曲折,终于得到汉武帝的宠幸并且当上了皇后。卫子夫入宫后,卫青也跟姐姐入宫,最后也被汉武帝宠幸提拔拜为车骑将军。

然而幸运的是,卫青绝对不是邓通之流的人物,而是壮志凌云之士。当上车骑将军后,他出征匈奴,屡屡得胜,深得汉武帝的赏识。后来,在卫青身边长大的霍去病,也是因为外戚关系被汉武帝宠幸提拔,不料这霍去病跟卫青一样都特争气,每次出征也都是屡屡得胜。霍去病更是说了一句话,让汉武帝觉得他没有白提拔,这话就是:“匈奴不灭,无以家为!”

就此看,卫青和霍去病是先被宠幸提拔,然后才建立军功的,这是一种特殊的宠幸,这种先宠幸后立功的事迹,司马迁本人也都惊叹不已。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佞幸传》里特别写道:“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意思就是说,尽管卫青和霍去病是因为外戚而显贵宠幸的,但是他们却是靠自己的能力建功立业的。

由此可见,尽管司马迁将卫青和霍去病纳入《史记•佞幸传》,但也没有贬低他们的意思。身为一个史学家,他不过是如实地描述一种事实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