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司马懿为什么害怕曹睿?

gthy18—2453029


三国时期有许多的传奇人物,每个人都因为自己不同的能力和事迹被称为传奇。比如说司马懿,就是一个深藏不露最终一鸣惊人的角色。有那么一句话,叫作三国尽归司马懿。三国百年乱世,一开始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天命所归,后来大浪淘沙剩下三家,魏、蜀、吴之间征战不休, 曹、刘、孙三家似乎都认为,未来的天下肯定是这三个姓中的一个。最终结局如何?大汉江山姓刘,三国乱世后,这天下姓司马。魏、蜀、吴没有一家是胜利者。

建立西晋王朝的司马家族是篡夺了魏国的政权,而奠定篡位基础、架空曹氏政权的人就是司马懿。战国时有三家分晋,三国时又有三家归晋,归的是谁?就是司马家族,确切来说,实际上就是司马懿。但是司马懿想拿走这个权柄并不容易,因为他隐忍了许久。曹操和曹丕在位的时候他一点都不敢动,等到曹叡在位了,他依然没什么动作。知道日后曹爽专权,他才开始行动。莫非司马懿怕曹叡吗?那他为什么害怕曹叡呢?

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有必要介绍一下曹叡这位皇帝,他不是个昏君,司马懿怕他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曹叡,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国谯县。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任皇帝(也是最后一位实权皇帝)。魏文帝曹丕长子,母为文昭甄皇后。

黄初三年(222年),曹叡封平原王,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病重,立曹叡为皇太子,即位于洛阳。曹叡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设置律博士制度,重视狱讼审理,与尚书陈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重大进步。魏明帝在军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颇有建树,但在统治后期大兴土木,广采众女,因此留下负面影响。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阳,时年三十六岁,庙号烈祖,谥号明帝,葬于高平陵。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

后来由于曹叡个人取向原因,他没有子嗣。继承大统的是他的养子曹芳,也就是这个大哥没能耐,让曹爽专权,后来司马懿夺权,司马氏专权,最后直接被废了。

我们从这能明白,司马懿在曹操、曹丕和曹叡爷仨在位期间是屁都不敢放一个,直到曹芳在位看到曹爽,感觉有机会了才开始谋划自己的宏伟蓝图。要从这说曹叡能比得上曹操的能力,那不至于。但是曹叡绝对处于中国历代皇帝的平均分之上。

为什么司马懿怕曹叡呢?

第一点,曹叡在位期间有一句话形容的特别贴切,那就是“政从己出”。就是这个国家的大事小情、各种决策都是曹叡的主意,没有别的权臣玩些花里胡哨的小心思去分割皇帝的权利。说明曹叡不糊涂,政治能力不弱。

第二点,那个时候曹氏家族还是比较强势的,没有司马懿能钻的空子。这也是司马懿忌惮曹叡的原因。

第三点,曹叡不是昏君,他在军队、在民间已经朝堂之上,声望都不低,他明辨是非,不包庇恶人。又再一定程度上体贴百姓,所以他的名声好。这关系到一个阻力问题。如果在位是个昏君,那篡位就篡位了,顶多史官骂两句,大部分人不会拼命守护,但是这要是对一个圣明皇帝下手,那会有很多人阻止。

所以简单来说不是怕,只能说司马懿一直在蛰伏罢了,你是怎么看待司马懿的呢!

欢迎关注,谈笑风史,感受古人的魅力!


魏门寒士


司马懿为什么怕曹睿,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曹睿是个明君,曹睿的才能堪比曹操,胜过曹丕。曹丕在位六年,基本是碌碌无为。而在曹睿的时候,先是亲率大军进长安,派张郃率军在街亭大败马谡,使得原本很顺利的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失败。

诸葛亮多次北伐,无功而返,病逝于五丈原,另外,曹睿派司马懿平定了辽东,这个可是连曹操都没有办到的事情,由此可知,曹睿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司马懿在曹睿时期,一点反意都不敢有的,只可惜曹睿寿命太短,只活了三十六岁。

面对如此厉害的君主,司马懿自然是心有敬畏之意的,而当曹睿死的时候,年仅八岁的曹芳继位,当曹睿托付司马懿的时候,他应该是多么希望司马懿像诸葛亮那样呀,忠于小皇帝,可是司马懿并不是这样的人。

但是曹睿已经没有办法了,因为他的年纪已经到了,他只能将这个八岁的孩子交给司马懿和曹爽,而曹睿岂不知道曹爽根本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可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曹叡在的时候,司马懿自然是有所忌惮的,而当曹睿死后。

司马懿面对的就是两个人,一个是曹爽,而另外一个就是曹芳,司马懿背后有着士族支持,他一直在等待机会,等待曹爽犯错的机会,果不其然,在公元249年,发生了高平陵之变。

那司马懿为什么不反曹丕呢?原因也很简单,主要理由有两点,第一是司马懿此时的力量还很弱,第二是司马懿此时并没有反心。

虽然曹操看出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又梦见三马同槽,他还特意去告诉曹丕说,司马懿得提防着,但是司马懿与曹丕的关系很好,毕竟,他和陈群等人是太子四友,而曹操的那些顾虑终究是心血来潮。

当他看到司马懿确实很低调,还很勤恳的做事,也对曹操放心了。我们再来看看,曹丕在位的时候,司马懿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黄初五年,曹丕伐吴,命司马懿镇守许昌,让司马懿领军五千。

黄初六年,曹丕再次伐吴,再让司马懿镇守许昌。也就是说,司马懿到曹丕的时候,仍然没有打过仗。那我们再来看黄初七年,曹丕临终的时候,让司马懿、曹真、陈群、曹休成为曹睿的辅政大臣,我们可以看到,曹魏的军权在曹真和曹休的手里,司马懿又拿什么造曹丕的反呢?

那大家认为司马懿什么时候有篡魏的想法呢?欢迎大家共同回复讨论。


历史简单说



曹睿,字元仲,曹操之孙,曹丕之子,魏国第二位皇帝,曹睿从小就比较聪明,读书基本上能做到过目不忘,评论起天下大事来头头是道,曹操这样评价曹睿:有你这样的孙子,我们曹家的家族企业可以继承三代了。 公元226年,曹丕突然逝世,年仅23岁的曹睿登基为帝,于公元238年因病逝世,谥号是明皇帝,也就是魏明帝。

以下几点说明曹睿是位很历害的帝王, 权势巨大的司马懿为何会惧怕曹睿也在此处:


1、吴国的名将陆逊说:曹睿这个人,任用的都是一些有才干的忠臣,减轻了前代的刑罚,广播仁义于天下,减轻了天下的赋税,深得民心,他比曹操曹丕更可怕。

2、因为曹睿的母亲被曹丕赐死,曹睿被贬为平原侯。曹睿对此表示非常不满,曹丕就打算立曹礼为太子。但曹睿谨言慎行。只和品行端正的人来往,小心谨慎行事。朝廷内部有才能的人都对曹睿刮目相看,称赞他明事理,有德行。最终曹睿击败其他皇子,成功登上皇位。


3、曹睿登基不久,便通过自身的努力制衡了文帝给他留下的四位辅政大臣,要知道曹真、曹休、司马懿、陈群这几人可都是当时的两朝元老,功绩卓越,都是有才干的人,能在这四人中周璇而占上风,足见曹睿的能力。

4、曹睿在位12年可谓是内忧外患,于内:曹魏内部有一部分一直想拥立曹植继位,在外:孙权起兵功伐江夏。他在军事方面英明果断,治下有方。西抵蜀汉,南拒孙吴,东灭公孙,北定鲜卑。可以说是功绩颇丰。

5、曹睿当然知道司马懿权势过大自身的皇位可能不保,他让曹真始终和司马懿互相牵制,从而让司马懿始终无法越雷池半步。



曹睿后期却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贪图享乐,骄奢淫逸,致使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但总得说来他还算得上曹魏的一代明君。毕竟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我是美丽青春您真痘,欢迎批评、指正;多谢关注、转发。


美丽青春您真痘


司马懿夺权,有一个心态变化过程,他的野心是随着他地位的提升而逐步产生的。咋们不能因为他发动高平陵政变,就把他妖魔化了,觉得他打娘胎生下来就是个脑后长有反骨,天不怕,地不怕的奸臣胚子。

换而言之,司马懿在曹叡时期,他的实力还不足以让他不怕曹叡。

曹操活着的时候,司马懿的地位很低,俸禄仅仅六百石,相当于县尉待遇。虽然他当时给曹操提了一些建议,但曹操没重用他。后来他是傍上了曹丕的大腿,并在曹丕继承皇位后,与陈群一起“录尚书事”,才开始参与到曹魏高层决策中。

不过曹丕活着的时候,司马懿虽然位高,但权力并不大。因为当时魏国有政策,领兵的人一定要是远支宗室,如曹真、曹休、夏侯玄、夏侯尚等人,近支宗室和外姓人是不能直接统兵的。当时的司马懿与陈群一样,只负责政务工作,并不掌兵。

西汉初年的思想家陆贾曾说过:天下安,注意相; 天下危,注意将。

生逢三国那种乱世,像曹丕时期的司马懿是不具有任何威胁的,也不可能有野心。

因为即便司马懿有野心,那他也得有实力匹配野心才行。当时曹丕既然能抬举他,想找茬换掉他,自然也是分分钟的事。

我觉得,司马懿要是当时就死了,史书上对他的评价应该与陈群无异,就是以一个文官的标准来评价他。


不过,司马懿很能活,曹丕死后,他又先后熬死了曹休、曹真。

曹叡当时手上无人可用,便只能暂时摒弃外姓不能统兵的规矩,让司马懿先带兵。而司马懿也因此接触到了兵权。

关于司马懿领兵这件事,也要说清楚:司马懿早期为文官,后期为武官,这并不是司马懿善会专营所致,而是当时的形势使然。

本来曹丕对司马懿的安排就是文职,包括曹丕后期让他去“督军”,也是文职工作。因为所谓的“督军”并不是武职,而是作为几路大军的出征协调者和最终决策者而存在。从性质上来讲,仍然是文官定位。

曹丕晚年,曾想让司马懿带兵,但司马懿知道规矩,便立辞不受。后来是曹丕给他讲了大道理,说我让你代兵,是让你替我分担压力,你不要有心理负担。

帝(司马懿)留镇许昌,改封向乡侯,转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帝固辞。天子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晋书·宣帝纪》

而司马懿带兵的效果也不错,所以他后来才一直带着兵。

像《新三国》电视剧中,曹丕临时前逼问司马懿带兵后,谁能制他的剧情,这在历史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司马懿的上位全赖曹丕、曹叡的抬举。他当时并没有后来在魏军中那么大威信。(搞得好像当时司马懿在军中有巨大威信,是曹丕故意不想让司马懿带兵似的)

说到这里,司马懿怕曹叡的原因,就显而易见了:司马懿在曹叡时期的定位,其实就是个过渡人物。大将军曹真死后,曹魏的远支宗室青黄不接,曹叡抬举司马懿,是希望他能暂时稳住局面。待曹魏的远支宗室有能人出现后,再把军权还回去。

他区区一个过渡人物,说难听点,就是替皇帝看门的管家而已。他的富贵,全捏在曹叡的手上。曹叡让他上,他才能上,曹叡让他下,他也只能下。

他就跟当时的陈群一样,曹叡让只会空谈的陈群靠边站,也就是一句话而已,陈群也无可奈何。

当然我们知道,司马懿与陈群不一样,他是真有才,有军事才能,所以在曹叡后期,司马懿的地位不仅没有动摇,反而还得到了加强。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死后,蜀汉威胁锐减,曹叡曾一度将司马懿明升暗降,将其官职从大将军“升”为太尉,让其不再接触前线的军队。

这便是司马懿当时地位最真实的写照,皇帝换掉他,也就是一句话而已。

不过,司马懿命中有运,他刚刚明升暗降没多久,辽东就造反了。而由于幽州刺史毌丘检讨伐不利,于是曹叡便只得让司马懿再次带兵征讨,接触兵权。

实话实话,平定辽东叛乱这种硬仗,在当时还真的就只有司马懿能打。司马懿凭借此战的军功,一举树立了其在魏军中权威,才成为了魏国军界的一号人物。

曹叡死后,负责辅政的远支宗室曹爽也意识到了司马懿掌兵的危险性,所以曹爽很快就找司马懿的茬,以魏帝曹芳的名义对司马懿明升暗降,剥夺了他的兵权,将其升为有名却无实权的大司马。(魏国的最高武职,后来又升了更有名无实的太傅)



所以,关于司马懿这个人,咱们不能把他妖魔化了。虽然他后来发动政变是事实,但他早期的地位并不稳固。他能不能揽权,其实就是曹叡一句话。司马懿再牛,他也要认清时势。曹叡既然能提拔他,当然也能把他一撸到底。

至于司马懿后来为什么会发动政变,这也很好理解。对司马懿而言,他其实本身并没有处心积虑,苦心经营,以篡夺曹氏江山为目的。但是时移世易,当他走到魏国太傅这一步时,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有了足够的政变资本了。

并且,由于曹爽这个人也是坏事干净,人心尽失的货色。当时曹魏内部反感曹爽的人并不止司马懿一人,曹魏的太尉蒋济也十分反感曹爽的专权。

在蒋济这帮人看来,司马懿与曹爽的斗争只是外朝与内朝的斗争,而不是司马家族对抗曹魏政权的斗争。高平陵政变后,蒋济甚至写信给曹爽,说只要曹爽放权就可以,他保证太傅不会亏待曹爽。他认为,高平陵政变只是一场轻松的权力斗争。

有蒋济这帮人的支持,也是司马懿敢于发动政变的另一个关键原因。



只不过司马懿不这么认为,他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政治斗争一旦开始,就不能对敌人心慈手软,所以他开展了血腥政治斗争,杀掉了曹爽等人。

总而言之,抛开曹叡本身是英主不谈,司马懿在曹叡时期,本身就只是一个管家式的过渡角色,他的地位并不足以让他有野心,他怕曹叡是必然的结果。他后来做出有违人臣的高平陵政变,只是因为他的地位变了,心态变了,再加上有一帮士族的支持,才蹦跶了起来。但这是后话,曹叡时期,司马懿始终没有蹦跶的资本。


Mer86


司马已是臣,曹睿是君,哪里有臣不怕君之理?何况曹睿并非中庸之君,其深知制衡之道。只是英年早逝,没活过司马懿,才给了司马懿谋权篡位之机。

谈两个人的关系,先看两个人的履历和背景。

一、司马懿

先不说司马懿政绩,谈谈他成功之处的一个最大的原因,那就是活的长。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司马懿29岁。出山辅佐曹操,当时曹操53岁,而曹操活到了65岁。那年司马懿41岁,开始辅佐曹丕,而此时曹丕33岁。曹丕执政7年,40岁而终,那时司马懿48岁。又开始辅佐曹睿,而曹睿死时司马懿60岁,此时曹睿的养子曹芳八岁登基,又开始辅佐年仅八岁的曹芳。

司马懿在曹操败于赤壁之后被曹操所重用,之后一直支持曹丕,为其出谋划策,助其登上帝位,在曹丕死后安排其为曹睿的辅助四大臣之一。而曹睿死后又安排司马懿为曹芳的二大辅助大臣之一,直到司马懿篡位,司马懿可谓是四朝元老。

二、曹睿

曹丕的嫡长子,14岁登基,执政12年,也是一个开明的君主,深知左右权衡之术,刚登基时辅助四大臣,曹休、陈平、曹真、司马懿,曹睿分别将其支配到前线,使其互相制衡,而自己独揽大权,将权利集中在自己手中。但是可悲的是曹睿也继承了曹氏家族短命的特性,也是英年早逝。最后天下尽归司马家。

三、曹睿、司马懿共事

二者共事期间,一个是深知帝王权衡之术君主,一个是辅助之老臣,一个神色日衰的老臣又怎能不害怕手握大权,年轻有为的君主呢。




不喜欢吃白菜


主要是因为司马懿自视实力不够、时机不到。

第一、人和

先说明曹睿是要感谢他爷他爹的余威,因为到曹睿这个魏明帝时期,距离曹操过世也才不过七年,此时曹操留下的老臣众多,都是看着曹睿长大的,司马兄没有造反的人脉,资历不够,此时反曹等于找死,人和不够;

第二、天时

曹睿继位后,大力强化皇权:“诸公受遗辅导,帝皆以方任处之,政自己出。”曹真曹休司马懿,因为和蜀汉、孙吴、东北公孙氏战事而被曹睿差遣,无法有效干预朝政,即远离政治中心,曹睿将人事军权经济等政务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司马懿没有丝毫可乘之机。

其实,对于曹睿的评价,马植杰先生较为中肯:综观叡之行事,优缺点各占一半。

优点:善为军计、明察断狱、容人直谏。

缺点:后期太过骄奢淫逸。

其他方面,也许司马懿与曹丕私交甚好,也在曹魏一朝享尽高官厚禄,在封建思想里,知遇之恩还是深入人心,对待曹氏一族应该还是心怀感激,就是有这个念头,也只能一忍再忍,做好为子孙谋福利的奠基而已。



黄昏史话


曹操很喜欢孙子曹睿,经常带在身边教诲,因此,对司马懿的一些看法让曹睿从小就耳闻目睹,对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一定会有猜忌,因此司马懿怕曹睿,也是怕曹操的一个继承。
“君疑臣臣死”,司马懿懂的这个理,所以自己没有躺在功劳薄上翘尾巴,时时以一种敬畏之心伺候着曹睿,小心翼翼的干好活,不发牢骚、叫干啥就干啥,时刻任劳任怨,终于让曹睿在死前放下心来。


星下静思


曹睿(204一239)字元仲,三国时魏文帝曹丕长子,也是曹魏的第二任皇帝,即魏明帝。

曹睿虽然寿命很短,只活到三十六发,但是文治武功方面却卓有成效,几次打退吴蜀的攻伐,在文学上也有所建树,著有巜善哉行》巜悼歌行》等。称得上一个睿智的君主,在史上的评价也很高。当时的孙权曾品价其:及操子丕,桀逆遗丑,荐作奸四,偷取天位,而叡么麽寿不凶迹,阻兵盗上,未优厥诛。陆逊称其为: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级,以悦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时。从当时作为敌对方的孙权,陆逊品价可见其厉害。 与其说司马懿惧怕曹睿,不如说是敬畏,倘若曹睿是个长寿皇帝,我想,司马懿永远不敢翻盘,相反,只会更加忠心。要知道司马懿是何等聪明之人,沒有百分百的把握岂敢夺权篡位。众所周知,篡位不成,可不是一个人脑袋,是九族之累,那脑袋可是咔嚓咔嚓往下掉的,死样很难看的。所以,我敢肯定司马懿不敢赌。


车工00



这问题挺搞笑的,司马懿为什么要害怕曹叡?对了,人家叫曹叡不叫曹睿。


司马懿对曹叡感激涕零还差不多。没有曹叡的重用也就没有司马懿横跨曹魏军政两界的地位。


曹丕活着的时候,可以很明显看出曹丕虽然重用司马懿,但是更多是把司马懿当做曹魏的蒋琬、费祎这样的文官,主要负责军队后勤以及内政工作。


到了魏明帝曹叡时期,司马懿才因为曹叡刻意安排,跨界从内政转到军事系统,开始从纯粹文官像曹魏诸葛亮一样,军政一把抓的转变。


所以,司马懿不是害怕曹叡,他感激曹叡还差不多。


我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魏明帝曹叡为什么要让司马懿跨界去担任军职。


众所周知,曹操起家的团队分为两派:


以陈群、荀彧、郭嘉为首的汝颖士人。


以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真、许褚为首的谯沛武人。


其实这也很正常,曹操打天下需要士大夫的合作,但是曹魏武装力量必须掌握在“自己人”手里。


曹丕时代,基本上曹魏政局也是维持汝颖士人掌握内政,谯沛武人掌握军队的格局。

但是事情到了魏明帝曹叡这儿,起了变化。


什么变化呢?


魏明帝曹叡其实并不受曹丕的喜爱,毕竟他生母是被曹丕处死的甄皇后。而甄皇后还是河北人。



所以谯沛元勋其实并不是特别和魏明帝曹叡一条心,甚至发展到魏明帝出巡时,洛阳一带“是时讹言,云帝已崩,从驾群臣迎立雍丘王植”。


所以对于魏明帝曹叡来说,他需要一个人像钉子或者鲶鱼一样,改变谯沛武人掌握军队的格局。


当然,对于曹叡来说,这事也不能做的太明显,一方面谯沛元勋势力很大,另一方面,军队不掌握在宗亲手上,曹叡也未见得放心。他只是想用一个人来遏制或者警告谯沛元勋。


而曹叡选的这个人就是司马懿。


为什么是司马懿?


首先司马懿是河内人,既不是汝颖人,不是谯沛人,这样方便让司马懿和汝颖、谯沛互相牵制。


其次,司马懿也是汝颖和谯沛两边都能接受的人选。


曹叡选司马懿不是随便选的,首先司马懿虽然不是汝颖人,但是他爷爷做过颍川太守,不少汝颖士人的长辈或者亲属都接受过司马懿爷爷的提拔,所以对于汝颖派来说,司马懿不算是外人。


而司马懿的父亲又是提拔曹操的老上级,司马懿还是曹丕的秘书,所以对于谯沛武人来说,反正皇帝都要掺沙子,司马懿这把“沙子”至少比其他没什么关系的人要好。



只不过曹叡唯一没有算到的是曹休、曹真这两个掌握曹魏大半武装力量的远支宗亲死的太早了,曹休公元228年去世、曹真公元231年去世。


而曹氏近支宗亲从曹丕开始就是防备对象,更别说曹叡时期还出现过“迎立雍丘王曹植”的流言,曹叡更不可能放心让近支宗室领兵了。


当然,作为关键的是曹叡没有想到自己比司马懿小那么多,结果死在司马懿前面。


曹叡在最后关头清醒时也知道让司马懿这个“外人”在曹魏军政两界都有很大影响力不妥,所以曾考虑让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五人辅政。


这就是一个彻底的曹氏宗亲班子。


可惜当时曹叡身边的亲信刘放和孙资和夏侯献关系很不好,而和司马懿关系不错,所以一直在曹叡身边劝谏,可能曹叡自己也觉得有点不放心,结果一直拖到曹叡临终前最后一口气时,曹叡在不太清醒状态下安排曹爽以及司马懿辅政。


造成了日后司马家取曹家而代之的结局。


兰台


司马懿是曹魏四朝元老(曹操、曹丕、曹叡、曹芳),而曹叡是曹魏第二位皇帝,年轻有为,曹魏在他的治理下,国力蒸蒸日上。有人说,天不怕地不怕的司马懿偏偏非常害怕曹叡,他为什么那么害怕曹叡呢?
个人认为有四个原因,简要分析如下。

首先,司马懿只是一个臣子,而曹叡是皇帝,臣子对皇帝,那是天生的害怕。

司马懿再有本事,再牛,他也是一个臣子,在曹操时期,他看不起曹操是宦官的孙子,不想为曹操办事,装病在家。没想到曹操强行征辟司马懿为文学掾,这曹操如果知道司马懿将来会架空自己的后代,说什么也不会强行让司马懿当官的。在曹叡时期,司马懿升为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大将军曹真一同抗蜀。

他当的官再大,也是一个臣子,翻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他得听从君主的命令,为皇帝办事。从这一方面说,司马懿不是怕曹叡,而是怕皇权,怕这个世间的最高权力。其他大臣,如陈群、曹真,见了皇帝曹叡,也会害怕吧。

其次,曹叡掌权时期,还有不少曹氏、夏侯氏宗亲掌握兵权,司马懿自然不敢飞扬跋扈。

曹叡掌权时期,还有曹真,监视着司马懿,与司马懿一同防御蜀汉。在曹叡病重将亡时,他第一次选的托孤大臣是燕王曹宇(曹操之子),还有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这些人都是曹氏宗亲,对曹魏忠心不二。

这时的司马懿,只是一个在边疆领兵打战的劳力,只是资格有点老而已。他只是在有战争时,带领军队出战敌国,这些士兵不是他的私兵,不是他的铁粉。只要曹叡一句话,曹魏军队就站在皇帝一边,对不会听司马懿的。

再次,曹叡是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牢牢掌握大权。

曹叡登基时,已经是22岁的成年人了,完全有能力接过父亲曹丕的班,将曹魏治理得井井有条。他处事沉着、刚毅,深谙帝王制衡之道,刚当皇帝不久,便将四个辅政大臣玩的团团装,多次将曹休、曹真与司马懿调往边境,有效降低了三人对中央朝政的影响力,便于自己掌权。曹休与曹真也在频繁的调动中,积劳成疾,不久去世,只剩下了司马懿和陈群两个辅政大臣。这两人是外姓,对曹叡不构成威胁,还非常听话。此时的曹叡,大权在握,在朝中说一不二。《三国志》中相关描述如下:

夏五月丙辰,帝疾笃,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并受遗诏辅嗣主。

最后,司马懿做出害怕曹叡的表象,是明哲保身的明智之举,最终取得胜利。

司马懿,善于伪装,尤其是在皇帝曹叡面前,就和小兔子一样乖,曹叡说啥,他听啥。司马懿深谙自保之策,他没有和曹叡对着干,相反,他还故意做出一副害怕的表象。司马懿成功骗过曹操、曹丕、曹叡,还有曹爽,于公元249年,成功发动高平陵之变,灭曹爽三族,掌握曹魏大权。

总结:曹叡刚刚登基时,司马懿对于皇帝曹叡,那不叫怕,是一个臣子对皇帝起码的尊重。后来,曹叡从四个辅政大臣手中夺权,掌握曹魏大权,司马懿才真的感觉到曹叡厉害,为了存活下去,便一直以一个乖孩子的表象出现。司马懿是明智的,他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子孙三代,最后发动高平陵之变,掌握曹魏大权,奠定了西晋基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