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小米將5G手機拉低至1999,“性價比”策略是否仍然通用?



導 讀

從誕生伊始,“性價比”一直是小米貼在身上的顯著標籤,不僅僅是手機,其旗下所有產品可謂都堅持實踐著這一戰略,包括增長快速的IoT產品。那麼,對於不同於手機的IoT產品,低價是否仍然通用呢?


臨近年底,小米很忙。

僅僅以本週前三天來看,小米天天忙著開發佈會:

  • 週一,小米在東京召開發佈會,成為繼華為、OPPO之後正式進入日本的國產手機品牌,會上還宣佈小米已成為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機制造商。
  • 週二,小米又舉辦了RedmiK30系列與AIoT智能新品發佈會,會上發佈的Redmi首款5G手機、小米系首款雙模5G手機——Redmi K30系列成功把5G手機價格重新拉回1999。
  • 週三,小米不僅帶來了整合有Zigbee、Wi-Fi、藍牙&藍牙Mesh三種無線通訊協議的米家智能多模網關,還發布了米家光照傳感器。


小米將5G手機拉低至1999,“性價比”策略是否仍然通用?


如此看來,小米的發展蒸蒸日上。在年初將Redmi品牌獨立後,不僅高中低端手機全面開花,多品牌策略也帶來了多產品品類的爆發。


縱觀小米近期新品,儘管將手機賣到了東京,但反響最大、呼聲最高的莫過於1999元的5G手機。2019年號稱5G元年,5G手機的價格委實不菲,紅米直接將價格拉低至平常價,無疑對用戶而言更加友好。


從誕生伊始,“性價比”一直是小米貼在身上的顯著標籤,不僅僅是手機,其旗下所有產品可謂都堅持實踐著這一戰略,包括增長快速的IoT產品。那麼,對於不同於手機的IoT產品,低價是否仍然通用呢?


小米的IoT產品是否“低價優質”?


年初,小米All in IoT,雷軍押注AIoT的決心令人側目。如今來看,在“手機+AIoT”雙引擎驅動下,小米的成果也是豐厚的。


小米將5G手機拉低至1999,“性價比”策略是否仍然通用?


從前期發佈的小米三季度財報來看,小米集團總體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12.9%增長至15.3%。經調整後淨利潤為人民幣35億元,同比增長20.3%。前三季度淨利潤總計92億元人民幣,已經超過小米集團2018年全年經調整的淨利潤86億元。其中,IoT產品收入156億,同比增長44%,維持較高速增長。其中智能電視及筆記本電腦的收入為58億。小米IoT平臺已連接的IoT設備(不包括智能手機及筆記本電腦)數達到2.13億,同比增長62%,環比增長8.6%。


據不完全統計,現如今,小米生態鏈中已經有超2000款IoT產品。如此多的產品,小米在價格方面的競爭力如何呢?


前不久,小米集團AIoT戰略委員會主席、小米IoT平臺部總經理範典公佈了小米在IoT品類上的戰略為1+4+X,其中1是手機,4包括電視、智能音箱、路由器和筆記本,X則由生態鏈企業和合作企業來提供。


那麼,拋開手機外,我們主要來看看這“4”個輔入口。


小米將5G手機拉低至1999,“性價比”策略是否仍然通用?


在小米商城官網上,小米電視在售16款,其中,價格最高的為3999元的小米電視4A 70英寸及全面屏電視E65A,價格在1000-1500元範圍內的品種多達8款,時值雙12,小米智能電視最便宜的僅需599元。如此價格,可以說是“白菜”了。


小米將5G手機拉低至1999,“性價比”策略是否仍然通用?


再看智能音箱。早在2017年,小米推出“小愛同學”時的價格就是299元,相比於同時期499元的天貓精靈X1、599元的京東叮咚二代,其價位不可謂不低。兩年多過去了,小米現如今的的小愛同學依然售價299,而走更低價路線的Redmi小愛音箱 play則僅售79元。


另外,小米的路由器產品價格橫跨59-999元,大多品類基本維持在100元左右;小米的筆記本電腦價格在4000元以下有3款,5000元以下也有3款(以上數據均來自小米商城官網)。


這樣看來,小米的IoT產品在價格上極具競爭力。那麼,質量如何呢?


小米將5G手機拉低至1999,“性價比”策略是否仍然通用?


俗話說,品質好不好,當然看銷量。在京東商城上,筆者粗略翻看,評價超過50萬的電視產品主要有小米與創維兩大品牌,而小米顯然略勝一籌,其32英寸的小米4A更是評價超過100萬。


而據什麼值得買社區裡關於小愛同學的評測顯示:小米小愛作為一款推出快 2 年的產品,在硬件和算法上被超車是挺正常的,但如果你家已經有小米電視、小米空淨、檯燈等小米全家桶,小愛還是能發揮出 1+1 >2 的效果的,是非常高性價比的“小米之家”控制塔。


另外,小米的路由器、筆記本電腦等產品起碼與同價位的產品是可以在市場上正面硬剛的。其他諸如智能門鎖等產品不但價格具備優勢,在安全等級上也緊追最高級。


這樣看來,小米的低價讓其IoT產品之路似乎越走越寬,那是不是可以說低價仍然適用於物聯網時代呢?


物聯網產品低價能否可行?


2014年,36氪在《歐瑞博拒絕小米的背後:深圳智能家居認為小米根本上是錯的!》一文中曾提及:“深圳的產業鏈對小米的低價模式是不滿的,而且小米的思路雖然有機會推動可穿戴設備的普及,但是推動智能家居設備會非常困難。小米的想法是做足夠輕的產品,沿用手機的打法,只做消費型的、足夠輕的產品,完全走電商銷售。小米的智能家居邏輯太輕,難以實現真正的智能家居場景。”


五年多過去了,小米如今在智能家居、IoT產品領域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小米雜貨鋪”已經成為IoT領域不可忽視的關鍵力量之一。那麼,小米為什麼成功了呢?


索尼,曾經以技術打天下,隨身聽時代的王者,從它在技術領域的衰敗史或許可以窺見一二。根據《死於技術:索尼衰亡啟示錄》一書中描述:“索尼自斯金格擔任CEO以來,一直在推動‘硬件與軟件融合’的生態。斯金格以及追隨他的高管們都認為,數碼時代到來後,技術差距就小了,從而得出硬件不能確保利潤的觀點。家電、手機等硬件只不過是連接網絡的終端,更有價值的是網絡業務與構築網絡業務的商業模式。”


在此之後,索尼開始玩生態,產品線不斷延伸。為了打造生態,索尼當時也推出許多4000元左右的新旗艦,並在電視等領域開始走低價戰略。然而,因其戰略不認可硬件價值,只是將硬件作為其商業模式中的一個終端,因而導致索尼後來鮮有產品具備驅動品牌上升的核心競爭力。


而在2016年末、2017年初,小米也曾一度低迷過。鈦媒體曾在《小米定位混亂銷量大滑坡 模式與索尼敗局越來越類似》一文中指出:小米與索尼兩者成功的路子不同,但最後卻有點殊途同歸。


但事實上,小米之後成功扭轉頹勢,並愈發紅紅火火,究其原因是由於小米的產品比較爭氣。小米在供應鏈側的議價能力極強,雖然在業內也引起了諸多非議,但結果是,小米的手機在中低端市場佔有率極高,其踐行的“精品低價高口碑”路線也一直得到貫徹。


也正是由於小米的手機產品性價比極強,我們才能驚訝的發現,小米之後的智能手機時代,國內品牌終於告別山寨。


對於IoT產品來說,其實也一樣,產品依然需要“過硬”,但並非做到最強。對於普通用戶而言,一些所謂的噱頭的高精尖技術並非剛需,只要能夠實現高端智能產品的大多數功能已經夠用。舉個例子,相較於同期499、599的智能音箱,299的小愛同學只要功能上實現它們的八成左右,就會有用戶願意為之買單,從而體驗智能,併為之後其他產品的迅速推廣埋下種子。因此,某種意義上,小米的低價戰略有些類似於優衣庫,而無論是優衣庫還是小米,現如今都還蠻成功的。


此外,在消費物聯網領域,入口也一直是非常頻繁提及的詞語。從音箱、到電視,再到門鎖,各種入口之說前赴後繼,其實背後的目的都比較一致——實現場景智能。那麼,在一個場景中,一定不會單單只是一款產品,其背後必然有生態,低價在生態構建的過程中有其作用。


對於消費物聯網產品而言,驅動生態壯大的做法有:

  • 快速驅動智能化。通過低價迅速將產品推廣開來,從而產生海量數據,打造超級APP;
  • 打通硬件連接壁壘。基於龐大數量的設備產品,從而將協議進行統一,實現云云對接等;
  • 平臺能力。在平臺端完成產品的硬件連接、互聯互通、安全管理等,從而實現場景智能。


由此可見,低價對於產品早期推廣有一定積極意義。但話又說回來,產品本身的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倘若價格降了下來,但功能上能夠實現較高價產品的大多數就基本上可以打開市場。


另外,根據摩爾定律,電子產品的價格不斷走低。在一款產品越來越成熟時,其以更低價推向市場也是順理成章,IoT產品亦然。


寫在最後


總的來講,小米的IoT產品保持增長對於行業而言具有示範意義。如今,包括華為、一加等廠商邁入智能電視領域,可見小米引領下的行業吸引力足夠。


此前,有米粉調侃稱:小米最大的罪過,就是不賣房子。


上個月,小米召開2019開發者大會,除“5G+AIoT”戰略外,智慧地產等一眾解決方案成功引發各界討論,更是聲稱在年內完成2000套房產的交付。


小米的房地產生意,來了。


小米將5G手機拉低至1999,“性價比”策略是否仍然通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