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英國大選9名華裔候選人,我們該慶祝這個新紀錄嗎?

執筆:丁純

由於事關英國能否在明年一月底按時脫歐,從而結束長達三年多的脫歐進程,本週即將揭曉的英國大選無疑成為重大的新聞事件,拽住了全球的目光。

與此同時,在這個大熱點之外,包括BBC在內的媒體也捕捉到了此次大選的一個引人注目的小清新現象:華裔參選者人數創新高,達到創歷史記錄的9人之多;同時,其黨派分佈非常多元,甚至連非傳統的脫歐黨都有華裔議員候選人。那麼,這一增長的成因和影響究竟如何?

英國大選9名華裔候選人,我們該慶祝這個新紀錄嗎?

首先,什麼原因導致了華裔候選人的空前增加?

其一,在英國的華裔人數的逐漸增長。按英國2011年人口普查的數據,目前在英國的華裔人數約佔英國新增人口的0.7%。43萬人,初略而言,既有1960、70年代從馬來西亞、新加坡等移居英倫的,也有1980代港臺赴英國的,更有改革開放以後從大陸前往大不列顛的。目前,40%的在英華裔來自大陸。

其二,第二、三代華裔以及新移民自身基礎好,更多地融入當地社會。對於移民來說,具有規律性的現象是,第一代移民一般較多地肩負著適應、融入新環境和更多為生存和物質生活而打拼,而少有空閒和更多的條件從政。而土生土長的第二代相較其父輩而言,則無疑具有天然的優勢:嫻熟的語言、與主流族裔同齡人一同成長的背景經歷、相似的教育背景、對主流社會價值觀更為深入的瞭解、更多接受主流社會思維定式和行為模式的浸淫,凡此種種,都使得移民的第二、三代從政構築了堅實的基礎。

英國大選9名華裔候選人,我們該慶祝這個新紀錄嗎?

崔琦(Catherine Cui)對BBC中文說,正因英國政治"不成氣候",才讓她下定決心進入政壇。

以英國而言,由於英聯邦、前殖民地等緣故,印巴族裔移民相比華裔更早登陸英倫,其移民迭代也比華裔早久,相應地,從政人數更多,更成氣候。不論是倫敦市長還是內閣部長,均有他們的身影;一般而言,華裔的第一代移民開中餐館、開卡車等從事體力勞動和小商業的較多,除了華人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的秉性之外,大多很重視下一代的教育。

2018年的數據顯示:在英華裔學生的高校入學率達到66%,不僅高於白人29.5%,也遠高於亞洲裔46.7%的比率,傲視群雄,這為其後代從政和躋身主流打下了社會基礎。考慮到受惠於改革開放、近年大規模赴英留學的群體,其自身的素質和視野均助力這種嬗變。

其三,華裔移民的思維在逐漸變化,更為積極地融入主流社會;加上華裔團體的積極推動;以及英國社會氛圍相對對少數族裔從政較為寬容,少數族裔參政空間擴大。第一代華裔移民,囿於自身條件的限制,初來乍到,更多為生計而奔波,物質生活的壓力一定程度限制了其政治的訴求的表達。留給英倫社會的形象更多是為生活打拼,勤勉持家,照章納稅,不惹事,對政治無感,社會參與度不高的邊緣角色。

華人從政意願弱,從政人數鳳毛麟角。遠不及其他少數族裔。從議員數來看:目前,佔總人口0.7%的華裔,議員僅有1人,同樣人口比例的孟加拉裔,議員數達5人,而佔的2.3%和1.9%的印、巴族裔,卻各有議員12名。差異完全不成比例;從不同族裔有資格但不去登記投票的比例來看,華裔高達30%,白人僅為6%,少數族裔總計平均為17%。

但近年來,隨著二、三代和新華裔移民數量的增多,其經濟和社會地位的提高,出於對保護自有資產、保障自身地位、追求社會平等訴求表達等意願逐漸增強,華裔參政的政治訴求明顯上升,不願被忽視和被代表;加上華裔、華僑組織近年來通過華人參政計劃以及華人工黨、華人保守黨之友等積極鼓動也功不可沒。

英國大選9名華裔候選人,我們該慶祝這個新紀錄嗎?

這已經是保守黨的王鑫剛(中)第三次參加大選。在華人中,他算是“政治老人”了。

其四,中國在全球地位的提升和脫歐等給在英華裔的從政提供機遇和助力。近四十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的國際地位的上升,無疑使相對較為務實的英國社會對華裔從政的寬容和期許在不斷上升;同時,隨著脫歐演化成脫歐,使得整個英國社會出現嚴重分裂,其結果對社會各界各族影響直接而深遠,對包括華裔在內的少數族裔尤甚,促使華裔發聲;同時原先的政治色譜也發生偏轉和重構,尤其是英國的不同政黨競相以推出華裔等少數族裔候選人、顯示多元包容為榮,自然也為華裔露頭和從政提供機遇。

其次,無疑更多華裔移民參選對改變英國社會對華裔“沉默一族”的形象認知,更多地反映來自華埠的視角和聲音具有積極正面的作用。但憑心而論,要提升華裔在英國社會的政治影響力,尤其是擴大政治權力,影響相關的政策,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僅以真正體現政治影響力和政策制定、執行效能的指標-高級公務員的族裔人群佔比,就很能清晰地反映出其真實的差距:白人為壓倒性的91.9%,華裔佔比只有0.3%,遠不及亞裔平均4.2%的水平。

最後,如何評價更多的華裔參政對英國對華政策的影響,筆者主張:以辯證、平和的心態去預判。一方面,更多華裔參政,無疑相比其他族裔,相同或近的思維方式、文化傳承、行事習慣、甚或血緣、人絡、在深化相互理解、強化英國與中國溝通,或許具有一定的天然優勢。尤其是在英國這樣相對務實的國度,現又面臨脫歐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和挑戰之際,深化中英關係無疑是雙贏的。

英國大選9名華裔候選人,我們該慶祝這個新紀錄嗎?

一半華人血統的工黨參選人莎拉·歐文(Sarah Owen)說,英國的華裔在草根階層十分活躍,但到了前線政治,就並不是那麼回事了。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得不清醒地認識到,在英國從政的華裔,首先是英國而中國公民,其次他們是英國社會遴選的,當然是以英國社會而非中華的視角、共識和標準來制定政策的,有時甚至為了避嫌而反而選擇示強。如現在印巴裔的內政部長,反而對移民的態度極其強硬;不同背景的華裔從政人員觀點立場也不盡相同;還有,大選選的是議員,而真正政策的制定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職業公務員。故而,我們樂見英國華裔日益融入主流社會,從政發聲,希冀他們推動中英友好合作,但也不必對他們偏向中國國家利益抱有過高的期望。

(作者為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中歐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歐盟讓-莫內教授)


圖片來自BBC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