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門源:大棚裡“種”出幸福生活

門源:大棚裡“種”出幸福生活

門源:大棚裡“種”出幸福生活

拐進麻蓮鄉下麻蓮村的一個小巷道里,兩間蔬菜大棚躍然眼前,貓著腰穿過一道土門,映入眼簾的是成片成片綠油油的蔬菜。精神矍鑠的冶福全老兩口正坐在地上摘菜分揀,扎捆過稱,動作嫻熟,一氣呵成。據瞭解,冶福全老兩口一直打理這個蔬菜大棚,是他們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老兩口從技術、市場等方面都有一套自己的成功經驗。

门源:大棚里“种”出幸福生活

下麻蓮村地處半腦山地區,北依浩門河,南靠大坂山,耕地面積少,且山地佔多數,基本以種植青稞、油菜和飼草料為主,收入也不高。在這樣一種現狀下,村裡人大部分外出務工,有的做起了生意,有的搞起了養殖,總之五花八門,各自尋找著致富的門路。

门源:大棚里“种”出幸福生活

冶福全眼看著村裡的人都在發家致富,也打起了外出務工的念頭,可家中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顧,外出務工又顯得不現實,想自己做點生意卻無資金、無經驗。在一籌莫展之際,親戚的意見為他找到了出路。於是,1996年在自家門口的農田裡種起了蔬菜,這一種就是二十幾年。在親戚的幫襯下,冶福全兩口子搭建棚子,選種子、鋤地、播種、澆水、施肥,從零開始,培育壯大了屬於自己的產業。

“我家的蔬菜沒有上過農藥,在兩次門源縣蔬菜抽檢中,各項指標都符合國定標準,是純天然綠色蔬菜。”

冶福全的兒子興致勃勃地介紹道。

门源:大棚里“种”出幸福生活

剛開始種菜,冶福全兩口子經驗不足,種植規模較小,市場對接不足,菜品單一,年收入也只有5000多元。在這種情況下,麻蓮鄉黨委、政府為拓展群眾增收致富的路子,通過陽光培訓等方式大力培育技術能人,並在項目上給予群眾大力支持。在政策的幫助下,冶福全積極參加種植技術培訓,不斷積累種植經驗,慢慢擴大了種植規模......

“黨和政府相關的技術指導和項目支持,給了我很大的幫助,讓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今後,我還準備擴大規模,拓展蔬菜種類,在無公害蔬菜種植上打造自己的品牌。”

冶福全對未來的發展有著更具體、更長遠的規劃。

门源:大棚里“种”出幸福生活

蔬菜陸續成熟,由於管理得當,蔬菜的品質好,得到了市場青睞,甚至供不應求。他們家的蔬菜主要供應餐廳和菜鋪,每天的配送額已經突破了1000元。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他和妻子起早貪黑,為蔬菜扶苗鬆土,除草治蟲,背糞施肥。每日天剛剛亮,兩口子就到菜地揀選扎捆,一大早由冶福全駕車送至縣城各大菜鋪和餐廳,保證了蔬菜的新鮮,也確保地裡的蔬菜及時投放市場。

门源:大棚里“种”出幸福生活

冶福全兩口子種菜賣菜,憑的就是綠色環保有機。他們立足實際,在菜品的選擇上,根據氣候條件,種植生長週期短、氣候條件要求不高的小油菜、香菜、菠菜等,種植銷售期限為每年的4月至11月。這些菜品成本低,成熟快,市場需求高,利潤高,每年能達到7萬多元。

门源:大棚里“种”出幸福生活

“在種植蔬菜的20多年裡,我這個棚經歷了從竹架到鋼棚的變化,大棚種植到露天種植的變化,菜品單一到多樣的變化,收入從千元到萬元的變化。種菜十分辛苦,但在家門口就能掙錢,又能照顧家裡,付出的辛苦很值得。”

正在扎捆蔬菜的冶福全妻子幸福的說道。

如今,冶福全的兒子已成婚育子,小兩口外出務工,每年也有5萬元的收入。冶福全兩口子侍弄蔬菜,照顧老人和孫子,年收入7萬多元,家裡的條件是越來越好。

门源:大棚里“种”出幸福生活

門源縣立規定尺 紅白喜事有章可循

門源快閃|祁連山下唱響《我和我的祖國》,獻禮祖國70華誕!

门源:大棚里“种”出幸福生活

監製:李玉清

门源:大棚里“种”出幸福生活
门源:大棚里“种”出幸福生活门源:大棚里“种”出幸福生活
门源:大棚里“种”出幸福生活门源:大棚里“种”出幸福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