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 包哈圖村人的新生活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初次踏進因小洋樓多而聞名於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的包哈圖村,看著眼前齊排規整的“洋樓別墅”,家家綠樹環繞、戶戶鮮花飄香,村莊小道乾淨整潔,環境優美,很難聯想,過去的包哈圖村是一個路不通且貧困的小山村……

包哈圖村地處麻蓮鄉最東部,東與縣城陰田鄉接壤,西與麻蓮鄉下麻蓮村相鄰,距離縣政府所在地浩門鎮8公里,是一個以農為主、農牧結合的少數民族鄉。屬腦山偏僻的村落,全村共220戶、921人。

在大山環繞的深處,生活在包哈圖村的村民沿山溝依河而居,這裡的人們世世代代依靠土地生活,土地收入是主要的經濟來源,不成規模的牛羊散養是家庭經濟收入的輔助。多年來,包哈圖村因山多,氣候寒涼等因素,土地收成不盡人意,“如果遇上個人口多的家庭,能夠吃飽飯已經算是不錯的,更不要提有多少收入了。”正如包哈圖村黨支部書記馬佔海所說,貧困讓包哈圖村長期以來發展致富難。數據顯示:包哈圖村共有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44戶,19人,其中一般貧困戶24戶,111人,低保貧困戶15戶,66人,五保貧困戶5戶,13人。老話講“窮則思變”,面對特殊的、貧窮的現狀,包哈圖人不甘屈服,一些膽大的、敢於拼搏的、不安於現狀的人紛紛離家,外出闖蕩。這一去,就真的帶來了收益和效果。

越來越多的包哈圖村人外出闖蕩,基本都是在建築工地打零工,也有一部分走到更遠的地方,在餐飲行業打工。不管在哪裡務工掙錢,乾的基本都是力氣活,收入也不是很高。這讓出去的包哈圖人感到不滿足,同時也對自己沒有技能感到失望。如果這樣下去,與在家務農又有什麼區別呢?

在幾年前的冬春返鄉季節,麻蓮鄉依託“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等大力開展拉麵、電焊、挖掘機等多樣化培訓,使廣大外出務工群眾不再靠廉價的體力獲取報酬,而是有了一技之長,能夠獲取更多的工資報酬。就這樣,通過學習“一技之長”走出村子,讓包哈圖村更多的人通過培訓外出務工,走上致富之路。這種良性循環使全村得到整體性發展,群眾日子越來越好。甚至很多包哈圖村人通過長期的外出務工建立了更廣泛的人脈關係,開始承攬工程、開營餐館,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

2012年起,全省村容村貌整治暨黨政軍企共建示範村整治行動開始,這對門源縣各個村莊來說可謂是雪中送炭、錦上添花。從這年開始,包哈圖村配套修建了幼兒園、衛生室、休閒廣場、文化活動場所和文化牆,並安裝了健身器材、路燈,還為農家書屋配備了電腦、圖書等,往昔的“髒亂差”得到根本性遏制,通過項目扶持,真正成為“環境優美、生活富裕、社會和諧”的新農村。

外出務工的群眾漸漸富起來了,乘著家鄉村容村貌整治的東風返鄉創業,在鄉黨委政府的引導鼓勵下,找準農牧業發展和解決剩餘勞動力的突破口,建立專業養殖合作社、承攬工程,並依託精準脫貧,緊貼村情實際,以群眾產業入戶資金購置的奶牛,通過股份形式入股到合作社,合作社統一養殖管理,農戶再以打工形式到養殖場務工,產出的牛奶以低於市場價銷售給群眾,群眾加工成奶皮返銷給養殖場並賺取差價,從而解決了貧困戶內生動力不足和收入不高的問題,解決了分散養殖難成規模和生態環保的問題,使“扶貧資金+農戶+合作社”的發展模式讓群眾更多地獲取利潤。至2018年底,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1823元。

日子越來越好,收入越來越高,不服輸的包哈圖村人又有新的想法。如今,包哈圖村裡人畜飲水管道已鋪設完成,家家戶戶均實現自來水入戶和通電。多年在城務工的包哈圖村人,思想觀念也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不再滿足於傳統的居住格局,他們有改變現狀過上與城裡人一樣生活的想法。他們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小洋樓,選材用材、裝潢裝飾絲毫不比城裡人差。也非常重視周邊環境改造,美化亮化更具專業性。兩三年時間內,村子裡蓋起小洋樓的有8、9戶之多,在門源縣100多個村來說是最多的,還有更多村民也正在計劃蓋樓,要改變現狀向高品質生活邁進,過上更加優越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