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探索畜牧業發展新模式

探索畜牧業發展新模式

標題導航

青海門源大力發展優質牧草種植加工

探索畜牧業發展新模式

本報記者 李華林

最近幾年,青海省門源回族自治縣草原植被覆蓋度由65%提高到了91.28%,草地生態環境惡化勢頭得以扭轉。近年來,當地將傳統依靠天然草場的放牧方式轉變為舍飼圈養,顯著減輕了過載放牧對天然草場的壓力,全縣天然草原每畝產草量由原來的190.5公斤提高到了293.17公斤。

門源回族自治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隅,全縣天然草原可利用面積583.16萬畝,土地面積44.43萬畝,草食畜存欄59.18萬頭(只),草畜矛盾突出,天然草場退化嚴重。為有效解決草畜矛盾,破解草業發展難題,門源依託糧改飼試點項目,緊緊圍繞“調結構、轉方式、擴優勢”和“增投入、強基礎、提水平”的發展目標,大力發展優質飼草種植加工,探索種養結合的草食畜牧業發展新模式。

門源組織農牧戶充分利用飼草地、退耕地、圈窩等土地,發展以燕麥為主的飼草種植業。通過糧改飼項目拉動,全縣耕地轉種飼草面積9.6萬畝,糧、草比例達到2.1∶1。此外,當地政府部門積極鼓勵飼草加工企業定點收購飼草,鼓勵種植戶積極種草交草,逐步形成草產業產銷一體化的發展鏈條;引導74家飼草種植企業與128家養殖和加工企業開展產銷加工對接,組織多種形式的草產品促銷活動,全力搞活草產品銷售流通;在企業提升規模、提高質量、樹立品牌上下功夫,引導22家企業、合作社和家庭農牧場成立飼草聯合社。全縣飼草產業實行市場化管理、專業化運作,統一種植、統一加工、統一銷售,2016年共簽訂飼草種植和加工訂單2.7萬畝、5萬噸。

發展模式創新方面,門源亦有可圈可點之處。當地探索各種草畜聯動綜合發展模式,比如:皇城鄉華山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採用“放牧+基地+袋裝青貯(窖貯)+補飼”的草地生態畜牧業經營模式,在天然草地飼草萌發季節實行全舍飼,平常以補飼為主,自身可消化加工飼草1800餘噸,其餘飼草向附近養殖戶銷售。這種模式不僅減輕了草場放牧壓力,而且促進了養殖業發展,增加了農牧民收入。

該縣農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採用“基地+養殖合作社+青貯窖青貯+有機肥加工”的種養經營模式,有效整合沙溝梁村3個社220戶的耕地3120畝,種植青飼草500畝,年生產和加工飼草1500噸。合作社飼養肉牛260頭,飼草可自產自銷。牲畜所產糞肥由北山興源公司生產有機肥,返田利用或用於花卉種植。

糧改飼試點項目實施兩年來,門源飼草品質和養殖效益明顯提高。以犛牛養殖為例,每頭牛按6個月育肥週期計算,可降低養殖成本1368元。由於加大了優質青綠飼料使用量,設施養殖牛羊肉的品質得到極大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