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靜說日本】日本實體店為何還能活下去?

【靜說日本】日本實體店為何還能活下去?

從2018年開始,中國不少零售企業,包括各種商學院的MBA班到日本考察,考察什麼呢?考察“新零售”。大家希望我上課,講解日本“新零售”的發展經驗。我於是跑去東京大學的經濟學部,請教一位研究日本商業的教授:“什麼是新零售?”他聽了也是一頭霧水。後來我上百度查,發現“新零售”是這樣解讀的:企業以互聯網為依託,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進而重塑業態結構與生態圈,並對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那位教授說:“日本商業還沒有進化到這一步”。

①日本零售業的科技創新比中國落後5年

感覺日本零售業的科技創新,至少比中國落後了5年,因為日本至今還是以傳統的實體店為主。

日本是一個商業相當發達的國家,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發佈的“2018全球250家大零售商”排行榜中,亞洲零售企業上榜的有64家,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地區上榜的共有15家,而日本上榜的有32家,佔到亞洲地區上榜總數的50%。

日本傳統的商業企業——百貨公司,大多擁有2、300年的歷史。大家去過銀座的話,一定到過三越百貨公司,它位於銀座五丁目的十字路口,創立於1673年,那一年是清朝康熙12年,距今已經有346年的歷史。高島屋百貨公司創建於1829年,也有190年的歷史。而日本的超市與購物中心、24小時便利店等業態,都是在上世紀60年代從美國學來,然後發展起來的,比我們中國早了30年。

徐靜波講演錄:日本的實體店為何還能活下去

所以,日本的商業,既有百年老店,也有新近發展起來的新店,業態是相當的齊全,而且經營也是相當的老道。

有一句話,我說了,大家不要生氣:“日本是中國零售業的老師”。1994年,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的百貨公司在上海浦東開業,名稱叫“上海第一八佰伴”,是上海第一百貨公司與日本八佰伴集團合資。八佰伴集團總裁和田一夫將日本的百貨公司的經營模式帶入了中國,一樓全賣化妝品,而且百貨公司裡還開餐飲店。這種格局在當時的中國百貨行業內是沒有的,無論是王府井百貨公司還是上海第一百貨公司,當時的一樓全部是賣襯衫羊毛衫的,百貨公司里根本就不可能有餐飲店。和田一夫改變了中國百貨店的格局,讓百貨店不僅成為一個“買東西”的地方,也成了一個“吃東西”的地方。

在之後,日式超市“大榮”進入天津。再後來,日式購物中心“伊藤洋華堂”、“佳世客”(現改為“永旺”)進入北京、成都和廣州、上海、青島等城市。再後來,7.11、羅森、全家三大日本便利店進入中國市場。還有各種自動售貨機也出現在中國市場。雖然八佰伴、大榮等公司因為日本國內總部的破產原因而退出中國市場。但是,日本商業企業帶入中國的新型百貨店、超市、購物中心、便利店、折扣店等業態,讓中國的零售業市場從90年代起,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所以到現在,日本有的業態,中國都有。日本沒有的業態,中國也有。唯一在中國還做得不好的日式零售業態,是藥妝店,因為在中國發展藥妝店,還是受到了某些政策的限制。

剛才我說了一句話:“日本零售業的科技創新,至少比中國落後了5年”,這是事實!一個亞洲商業的老師,被中國這一學生超越,一方面說明日本的商業沒有迅速跟上IT時代的步伐,另一方面,也說明日本社會對於商業的“過度科技”,持一種謹慎甚至抵抗的態度。

②四分之三的日本人為啥沒有網購經歷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的統計,2018年,日本社會零售總額為283萬億日元(約18.4萬億人民幣),但是網購,也就是電商在整個零售總額中的佔比僅為6.2%,銷售額為18萬億日元(約1.1萬億元人民幣)。而我們中國在2018年,電商所佔的社會零售總額比例已經達到19.8%。

還有一個數據,也比較有趣:日本家庭中有過網購經歷的比例只有28%,有接近四分之三以上的日本人,一年時間裡都沒有在網上買過一件東西,或訂過一家酒單。

日本電商落後吧?可以說,已經被中國甩下了幾條大街,簡直是處於“半原始社會”。

還有一個細分數據,我們搞電商市場分析的專家們,也應該瞭解一下:2018年,日本網購市場的銷售總額,剛才已經講了,是18萬億日元,增長率是8.9%。其中:

1,物品銷售為9.2萬億日元(約6000億元人民幣),增幅8.1%,佔比51.7%。

2,服務銷售(酒店、機票預訂等)為6.6萬億日元(約4300億元人民幣),增幅11.6%,佔比37.0%。

3,音樂、影視等電子商品下載銷售為2.4萬億日元(約1600億元人民幣),增幅4.6%,佔比11.3%。

為什麼音樂與影視作品的下載銷售比例會佔到11%?因為日本有一個特殊的狀況,就是所有的音樂產品和影視作品都注重版權。像在我們中國,電視臺剛把連續劇播完,第二天,大家就能夠在一些視頻網站上免費看。這樣的事情,在日本絕對不可能發生,因為版權交易沒那麼快,一定就是侵權盜版。所以,去年有2名中國留學生就為此遭到日本警察的逮捕,他們很辛苦地把日本的電視劇錄下來,然後馬上翻譯成中文,打成字幕上第二天就傳到中國視頻網站上,日本警察說,你這是侵犯了著作權。

日本人既然不熱衷於網購,那麼他們買東西都去哪裡呢?他們去三個地方:第一是超市,第二是百貨公司,第三是商店街,商店街裡匯聚了吃喝玩樂等各種店SPAN>。也就是說,大家多數是去實體店。

為什麼日本的電商市場做不到中國那樣大那樣快呢?原因有這麼幾條:

第一,中國的電子商務可以通過去掉部分中間商來獲得價格優勢,從而進攻線下零售。但日本零售業經過多年的發展,中間環節很少,線下零售的效率非常高,線上線下幾乎沒有價格差。而且在實體店裡購物,要支付10%消費稅,而網購,也同樣需要支付10%消費稅,鑽不到消費稅的空子。

第二,日本擁有大量的超市、購物中心、便利店、藥妝店,而且十分普及。加上遍佈全國各個角落的各種自助售貨機。像在東京,許多超市都是24小時經營。所以,實體店的24小時綜合服務模式,使得線下購物十分便捷。

有一次我去日本東北地區新潟縣的一個農村採訪,那個村只有50幾戶人家,很偏僻。開車開到半路上,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已經是晚上8點多鐘,開著開著,突然發現遠處有一個亮點。這是什麼亮點?駛近一看,原來是稻田邊上有一臺自動售貨機,賣飲料和方便麵。後來,汽車駛到村口的時候,發現有一個燈火通明的房子,一看是一家24小時便利店。

雖然是一個很偏僻的便利店,但是,比起北京、上海的便利店來,服務內容要齊全,它不僅有各類生活日用品和食品、書刊雜誌,還賣一些小包裝的水果蔬菜。店裡有ATM機,可以存款取款匯款。還有複印機、傳真機和郵局信箱,還接受快遞和發送快遞,等於是把小超市、銀行、辦公與物流等功能聚合在了一起,可以說,因為有這家便利店,居住在這個小山村裡,也能享受到現代生活的味道,沒有什麼不方便。

我親身體驗到的這一個案例,讓我看到,商業服務業態的普及與便捷,使得日本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可以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就使得電商市場的發展,被擠壓到了一個很狹窄的空間。

第三,日本的實體店一直重視細節和體驗的打造,人們更傾向於去線下購物。

我們在座的各位,都是中國零售業的大佬,大家一定都去過日本。無論你在日本的百貨公司也好,去電器店也好,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摸的,所有東西都可以試,包括攝像機、相機、電腦,絕對不會在外面裹上一層透明塑料膜,讓你看不見摸得著。

③實體店經營的三條成功秘訣

我採訪過日本著名的電器量販店必酷的社長,他告訴我一個經營實體店的成功秘訣:第一,燈要亮、過道要寬,購物環境必須舒適;第二,所有商品都可以拿可以摸,購物體驗要好;第三,廁所要多、要乾淨,讓不想進店的人,也想進廁所。

我覺得,這三條,看似簡單,但是,我逛了上海、北京的幾家電器量販店,都沒有做到,甚至有的還省電,找不到廁所。必酷店裡的燈光如同白晝,就是要讓你看著商品,如同在太陽底下一樣瞧得仔細。廁所裡都裝了自動沖洗的馬桶蓋、還有空氣清潔器,你到了店附近,就會想到去這家店裡上廁所,上完廁所還有點時間,順便逛一逛,總會看中一樣東西,於是就產生了“廁所消費”。這種細節服務和商品體驗,是電商們做不到的,電商只能提供優惠的價格和送貨便捷,但是不能提供體驗,而且你也會擔心買到假貨,或者真貨與平臺所展示的商品照片不一樣。

今天在跟幾位開實體店的企業家們聊天時,大家說到一個苦惱,說我們有些消費者買電腦、買相機,先到實體店裡轉一圈,看一看擺弄一下,出了門就用手機下單,從電商那裡買價格更優惠的貨,實體店於是變成了電商們的產品體驗中心。這種情況,在日本是不太可能出現,因為線上價格和線下價格基本上是一樣的,實體店也可以網購。

正因為日本的零售業態努力營造舒適和體驗型的購物環境,因此,像東京這樣高度競爭、快節奏的國際大都市,人們還保持著“逛街”的習慣。下班之後、尤其是到了休息天,銀座街頭會把道路封了,變成步行街,讓大家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輕鬆地買東西、吃東西,把一杯咖啡端到大街上來喝。對於生活在大都市裡的人來說,逛街不只是一種購物行為,還是一種休閒生活,更是一種減壓的活動。逛街是一種綜合的消費行為,從家裡出來坐地鐵輕軌開始,大半天下來,你不只是買東西消費,還會坐下來吃一點,逛了一家店再去走第二家店,會產生連鎖性的消費。一個市場與社會的活力,是靠人們走出家門,走入消費場所來支撐的,而不是靠呆在家裡等快遞來支撐的。如果一個社會,連買一棵菜買幾隻雞蛋,都想上網下單叫外賣,那麼,損害的不只是社會活力,還有你自己的健康,因為你整天把自己的生活圈在一個三室一廳,甚至斗室家裡,一定會未老先衰,因為你不運動。

所以,從社會活力與個人健康的角度來看待網購現象,我們是獲得了便捷,損害了活力。更為糟糕的是,跟著“網購媽”一起長大的孩子,他只知道買東西掃一掃二維碼就可以,不知道還可以上百貨公司和超市。這種生活習慣與消費意識的養成,會毀了“逛街文化”,更會使得實體店難以為繼,而自己也變成了只動手指不動腳的“休眠動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